■朱永新
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一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教育又好比是冰,冰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冷,冷到极点,便要结冰。教育有力量可以使人“冷到心头冰到魂”。或是变热,或是变冷,都是变化。变化到极点,不是起火便是结冰。所以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352页)
朱永新解读:
从今天开始和大家一起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外国评论家曾经认为,陶行知和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教育家。这个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姑且不论,但陶行知的许多教育名言,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等,的确是言简意赅、脍炙人口,非常受一线老师的欢迎。
选择陶行知,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心中的“新教育”情结。新教育是发源于欧洲、后来又影响到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深受其影响的陶行知先生曾经把他发起的生活教育运动也命名为“新教育”。1919年7月22日,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的讲演,题目就叫《新教育》。他还亲自担任了《新教育》杂志的主编,是中国新教育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的感召。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位富有理想和激情的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行动家。我曾经听过陶行知的学生、民进的前辈方明老先生讲他的故事,每一次都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其实,我们2000年开始的“新教育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陶行知先生等倡导的新教育运动。而我,从内心深处也把陶行知先生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早在二十多年前,为了撰写《中国教育思想史》,我曾经系统读过陶行知的著作。这次又用了近半年的时间,通读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再度走进《陶行知全集》的几个月期间,特别是阅读他与同时代亲友书信,看到他为了教育事业,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在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的过程中,他像武训那样到处寻求支持,像宗教徒那样四方传道讲学,钦敬之心屡屡澎湃。人生为一大事来,陶行知先生用生命诠释了这件事:新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这段文字,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教育是变化人的事业。不仅是变化孩子和学生,父母和教师也在这“化人”的事业中发生变化。变化、成长、发展,是教育的题中之意与本质要求。所以,亲爱的父母们,我们不要只想着如何去“化”自己的孩子,只想着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和成就孩子。如果你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化”自己,不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你就不可能更好地“化”孩子。
教育就像一碗八宝饭,分开来吃,每人只能尝一两宝,你必须把它搅拌起来才好吃。我们的建议是把儿童的教育与成人的教育搅拌一下,使它们打成一片。你有时要用小孩教成人,有时要用成人教小孩,有时要用小孩教小孩,有时要用成人教成人,若呆板的分起来,是一样也不会普及。(《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213页)
朱永新解读:
在陶行知的教育世界中,每个人既是先生也是学生。先生可以变学生,学生也可以当先生。他发明的“小先生制”在那个时代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甚至在社会生活中,成人与孩子也是可以互为先生与学生的。既可以成人教小孩,也可以小孩教成人;既可以成人教成人,也可以小孩教小孩。如果我们的父母只是把自己看成是老师,只让自己教小孩,只允许小孩听从自己的意见、指挥,而不允许孩子教育自己,无疑是行不通的。
现在社会已经是一个知识“反哺”的时代,成人在许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已经落后于孩子。善于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陶行知全集》第3卷第129页)
朱永新解读:
应试教育,在陶行知的时代就已经初见端倪了。其实,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八股,为了做官而存在的。
为了考试,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取消音乐、美术、体育的做法,也不是今天学校的发明,在陶行知的时代也已经有了。读书只读考试书,学习只学应试课。学校成为“会考筹备处”,学生成为考试机器,“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这样的教育实在匪夷所思。陶行知先生用辛辣的讽刺“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来批评,悲沧中有几分无奈。
可怕的是,我们许多父母和老师们自觉不自觉成为这个考试团队里“帮凶”,成为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恰恰是被我们舍弃的东西,往往是孩子们生命中最需要、最有用的东西。
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这种魄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1页)
朱永新解读:
作为受过正规教育训练的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科学实验对于教育的意义。他认为,真正的发明创造,应该来源于试验。“发古人之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皆试验之力量也。”所以,他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应该给老师以试验的空间,否则就不能够有新的创造,新的探索,新的成绩。
严格地来说,教育又是不能够随便把孩子作为试验品。因为,生命具有唯一性。所以这里讲的试验,其实是主张给教师和父母选择的可能,探索的空间。因为,要找到打开每个孩子心灵的钥匙,需要寻找,需要时间,需要尝试。
亲爱的父母和老师们,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发挥教育试验的精神,重要的是希望你不要被思维定势框死,认准一个死理,而是不断改进提升,不断寻找最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学戏,又如同留声机器一般了。“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有高尚的,有卑下的;有片面的,有全部的;有永久的,有一时的;有精神的,有形式的。我们所求的学,要他天天加增的,是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永久继续的生活。(《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69页)
朱永新解读:
陶行知对学习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学,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创造地学习。如果被动地跟着老师,人云亦云,最多是一个重复老师的“留声机”。生,首先是生活与生存。人生之道,首先是生活与生存之道。学生学生,首先是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提出学会生存的概念,陶行知先生在近百年前就倡导了,堪称远见卓识。而且,陶行知对于生活与生存的质量也提出了要求,他希望,学生应该过一种高尚的、完全的、精神的、永久持续的生活。
亲爱的父母和老师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学”与“生”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因为,人生之道是教育的首要目标,远远比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