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香山道小学 乔 伟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各级课题工作的深入研究,教师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科研工作如今不再高不可攀,以前认为与己无关的科研工作如今不再遥不可及。特别是随着小课题的研究走入教师的工作,教师们从微观的、切入口小的问题入手,从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入手,人人都能从研究中获得提高。然而目前,教师对课题研究仍存在如下一些片面的认识。
一是课题研究是为了获取利益。在课题研究中,有的教师进行研究并不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而是为获取职称晋升、考核奖励,结果就出现了只立项、不研究,有研究、无结果,有结果、无过程等现象,导致课题研究工作走了务“空”和务“虚”之路。
二是课题研究就是教学成果。有的教师认为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写出一篇像样的教学论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科研成果缺乏转化、缺乏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科研来说,研究的一切目的都在于应用,不能被应用的研究成果将毫无意义。
三是课题研究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有的领导认为教师申请的课题研究是教师为自己而研究的,就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教师研究不研究学校无法监督,指导不指导更是无关紧要,导致教师研究过程中困难重重,力不从心,甚至因缺少管理而使研究工作放任自流、有始无终、不了了之。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学校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帮助教师逐渐形成自觉研究的行为,开展好小课题研究。
1.课题研究不神秘。有的教师认为搞教学研究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教师只搞好教学就行了,对科研工作拒之千里。我校重视教师科研,把科研工作定位在形成学习和研究的氛围上,即,“教学即研究”,教师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者,教学成绩高的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研究者。“反思即研究”,教师教学不可能不想,想了就是一种研究方式,这样让教师对课题研究不再感到神秘、神圣和畏惧。
2.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息息相关。我们结合学校“高效课堂”的构建活动,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教科研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展开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是要求教师去探索和构建符合某个理论的规律和方法,而是让课题理论渗透到教学常态中,改变那些“非理性”和“无意识”的教学常态,让教师自己的经验变得可靠些。教师要坚持“课题从课堂教学中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做、答案从课堂教学中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用”。
3.课题研究是为教师自己服务的,更应与他人共享研究成果。教师做课题是为已所用,解决自己的问题,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撰写的论文,不是为了发表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的教学产生最大的课堂效益。但是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很多,如果人人都投入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相同的课题,势必造成资源浪费,而如果能借鉴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就可以研究其他的课题。同时,有的课题仅凭一人之力,完成的效率、效果并不理想,而如果实施同伴合作、共同研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研究成果加以推广应用,让更多人便捷、快捷的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将课题研究立足于“有用而为”“有效而为”,从“发现问题—课题研究—再发现问题—再课题研究”的循环中,调动每一位教师研究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引领教师向专业化自主发展迈进。我们引领教师从课标、教材、学生、课堂等方面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并确立研究的小课题。
研究课标——课程标准是学科课程领域的基本规范,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而准确理解和揣摩课程标准的内涵,才能将其物化到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所以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精神实质、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要求、评价建议等都可以结合教学的困惑转变成教师研究的课题。
研究教材——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文本的广度与深度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成功与高效的基础和前提。中小学课程结构体系、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编排的意图、各年级知识间的联系,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课堂教学策略等也可转变成教师研究的课题。
研究学生——学生,也是一本“书”,研究学生是教育基本元素。研究学生主要围绕研究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研究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诸多因素。
研究课堂——研教和研学。“研教”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切适学生实际且能够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思路和方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预设、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的选择和设计、课堂的生长点等。“研学”,指向研究学习理论,按学习规律施教。了解和准确把握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做到按学习规律施教。
1.理论学习。我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了一本学科教学期刊,引导教师阅读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技巧。我们充分发挥指导小组的引领作用,筛选出适合课题研究的阅读内容,每月推荐一次。我们倡导教师广泛阅读,向文化求援,向哲人求助,丰富自我,学校定期召开“共享教育智慧”教师读书交流会,共享读书收获。学校先后邀请教科研专家来校讲课辅导,传播先进的理论,传授研究方法、研究的步骤,总结研究的成果。
2.大课题带动。利用学校承担的市区级课题研究工作规范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召开大课题的开题仪式,阶段性工作总结、定期的课题调研、总结表彰等会议,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在大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实施引领,掌握小课题研究的工作方法。例如,有的教师不会写工作总结,就提供一些范例或由研究指导小组帮助教师边反思边总结,使人人都会做研究。
3.小课题统筹。每学期初,我们都让教师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来,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提出的问题可能过大、过小或没有研究的价值,因此先由研究指导小组逐一审查,采取“简单问题递上来”“疑难问题走下去”“复杂问题联起来”的办法解决。我们将提出类似问题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实施研究,将零散的课题统一在几个课题之下,便于集中研究。我们还发挥学科组的效能,提出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的小课题。学校课题研究指导小组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座谈、交流,帮助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指导工作真正做到位,做到实处。
4.课例研讨。我们把课例交流作为教师在互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的载体,把经过反思的案例交流作为观点碰撞、成果共享、理念提升的教研途径。按照“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调整”的循环跟进模式共同研究。例如,我们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时,围绕课题的主题开展了优秀课展评、师徒献课、同课异构、说课说教材比赛、学科组现场教研展示等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收获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5.建设教研组、科研组群体研究组。我们组织专题研讨的课题组、教研组的自主、整体展示交流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积极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化、教学研究文化和科研实践文化,营造一个持久的教师群体自主发展的“场”。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思考者、表达者与实践者,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讲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道理、谈自己的设想,展现闪光点,释放智慧。
6.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学校创造多种形式的课题展示平台,为教师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和成果展示的环境。由学校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定期编印教科研资讯《耕耘》,用以交流教师的研究成果;我们组织了教师自我发展的专题论坛交流活动,使教师们碰撞智慧,相互启迪,共同进步;我们在学校网站中建立了“教师科研”园地,为教师提供更开放的交流展示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对课题成果、科研积极分子、优秀课题组进行表彰等奖励机制也给予教师充分的肯定。
近两年,我校教师的人人有小课题研究,65%教师有区级以上成果,五名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天津市优质课评选中均获一、二等奖。
总之,把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让教师去发现,把教师发现的问题让他们去写出来,把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再由他们去研究,把研究的成果在推广应用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构建起了“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真正使教师有了自己的课题,自己的研究,自己的探索,自己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指导作用关乎研究的成败,我们将继续探索,积极有效地引领教师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