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贺剑英(特级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椿桂坊苏家弄55号石瑛
对话的情怀与智慧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贺剑英(特级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椿桂坊苏家弄55号石瑛
面对特级教师李仁甫的生成课堂,我们可以想象到课堂上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以感受到激荡在文本和师生之间的情怀和智慧。第一课时(严格来讲只有10分钟),李老师请了四位学生到讲台前讲课,若仅从字面来分析,他们的理解与作者的审美追求和表达有差距。于是就有了基于第一课时的阅读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因为课堂的立足点是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识现状,李老师课堂的对话完全体现了教学生成性的智慧与魅力。
李老师课堂的推进完全是依据学生的阅读现状,体现了高度的学生意识。学生意识是指教师对学生生命的自觉关注,把学生当作行为与心灵相融、知识与情感和谐的完整的生命体。李老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和策略都是指向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更好地自主成长。先是前一堂课的学生讲解,本课共有35位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李老师鼓励争辩,适时追问,趁机阐发。
正如钟启泉先生说:“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李老师巧妙地把课堂给了学生,也把创造的冲动和机会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并在学习实践中,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种情怀,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堂课的主线是引导学生修正上一堂课对诗歌的理解,李老师的角色则是穿针引线,推波助澜,借力打力。
课堂总是有意外。其实一开始,李老师是想请昨天发言的学生再陈述一下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但他的要求并没有如愿,倒是浑不搭界的女1站了起来,要点评昨天某位同学的见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不切实际的景象,而她认为这个意境是一种开阔的美好,以此反衬海子在现实中的苦闷。
这是不在李老师预设中的,有些措手不及,但他马上抓住关键词“面朝大海”“开阔”,因为意外,李老师说错了两句话:“心中的心情是忧郁的”重复了;“昨天还有没有人点评?”问题指向不明,导致了下面的沉默。沉默之后,李老师马上明确地提问:“来谈谈自己对四位小老师讲课的看法”,这是根据女1的回答作出的调整。
男1举手,但他回答的也不完全符合李老师的意图:“昨天四位同学讲的都是他们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但没有讲到结构、修辞。”然后就开始讲结构和修辞。李老师趁机带着学生们明确诗歌的结构,强调了概括能力,并对排比修辞手法进行了分析。能将这些能力点巧妙地落实到平时的每一堂课中,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追求。
男1又补充了他对海子祝福陌生人的理解,海子是孤独的。这里,李老师的反问、追问让男1和其他同学明确了,通过排比可以读出海子的孤独,与女1的忧郁不同。然后李老师开始鼓励大家大胆地谈自己的见解。
女2举手,指出前面的同学都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平常人做的事情,但她认为“周游世界”不是普通人能做得了的。这又回到了“来谈谈自己对四位小老师讲课的看法”的问题上。李老师又顺着她的“喂马,劈柴”引申开去。
课堂的这个环节意外频现,颇有意思,李老师有惊无险地顺水推舟,颇具功力。当然我们也知道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业水平和生活经历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这种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很大的变数,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李老师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使教学活动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已知起航。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教学。”[1]
在这堂课里,李老师不断地“煽风点火”,鼓励学生质疑争辩。他的语言很简洁,但鼓励、鼓动的话很多,例如:
“女生两位、男生两位,结果名额都用足了,没有浪费。这说明同学们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像我平时期待的那样,每个人都是一条帆船,千帆——”学生接他的话:“竞发。”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已经成为共识。
“大胆地说一说,谈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放开胆子,“你看前面同学尽管回答得不是那么切合问题,老师都没否决,想到什么尽管说。”
李老师很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并作出恰当的反馈。他在评价时也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创新。例如:
“她(女2)提出了新的见解!她说,昨天的几位小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是平常人的事,是世俗的生活。而你看法相反,说这不是的,不像普通人能做到的事,对不对?你这个话题很好,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新的见解”“看法相反”“话题很好”以及之后(面对女2)“你颠覆了、推翻了他们的这种看法,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一下”,都在激励所有学生思考。掌声之后,还明确提出“这就是课堂上的一种创新,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去思考以下的问题,也就有了后面“汲泉”“越岭”“北斗”“年轮”等丰富而又富有灵气的答案。
“刚才同学们充分地展开联想,刮起思维风暴,发现这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你要对他进行驳斥?怎么驳斥?”(面向男1)“你有话反驳吗?”“你同意她的看法?”但这次没有煽动成功。
“我受到同学们的启发啊,我发现海子诗歌中有一句话,成为妨碍同学们理解海子这首诗的最大障碍。这个障碍,我敢断言妨碍了90%的研究者理解这首诗。我看了教参,它就认为海子向往世俗的世界,他向往普通人的生活。哪句话影响了大家的解读?‘从明天起关心粮和蔬菜’。正如刚才一位同学说的‘麦地’,也可以昭示超世俗的生活。那么,“粮食和蔬菜”难道就只能意味着过世俗的生活吗?”此时,学生心里该会激动吧:就是在我们的启发下,老师认为教参说得不对,而且90%的研究者都有障碍。我们之前的错误也就不算什么了,况且我们读懂了,还超过教参,超过了90%的研究者,我们多么了不起!语文让我成长,语文让我成功!
思维深度不仅指教授的知识深,更指教授的问题在思想认识、思维方法和审美判断上有启迪作用。
这堂课的两处思维训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在这样一节以生成为主的课堂上流畅地完成这两处训练,甚是佩服。一处是选择两个意象来表现“周游世界”的主题,从“喂马,劈柴”开始,老师作了示范,带着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有诗意的意象,站在语言运用的角度往深处挖掘。学生交流的意象“汲泉”“踩水”,李老师提出修正,“尤其是相邻的两个意象不能有重叠、交叉的地方,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学生在他的启发下,选择了“越岭”,于是有了后面“暮舟,云影”“竹杖,蓑衣”“暮霞,晨曦”“寻青,踏雪”等诗意的意象。任何一个词语的选用,都能最恰当地表达心情和心境。另外李老师还带着大家对“明天”解读,一下子就进入了海子的精神世界,非常精彩。
第二处是给你一所房子,愿意“面朝”什么。学生的答案是“面朝山林,竹叶翩飞”,老师点评“超凡脱俗”,还想起王维的诗句;“面朝沙漠,金色如火”,老师的点评幽默风趣;“面朝麦田,春耕秋收”,老师不失时机地忆起“麦浪,天堂的桌子”,诗意盎然;而从“春耕秋收”引向了“世俗与脱俗”的思考,再从超凡脱俗的陶渊明来类比论证海子的超脱。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超脱,李老师又请学生邀请客人到这所房子来聚会,海子能来,李白能来,苏轼能来,老子、庄子能来,但习大大日理万机,孔子周游列国来不了。一下子就把超凡的意境呈现在大家眼前,将理性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这些精心的预备,恰恰是巧妙的教学方法:适当的时候,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把握语言规则,既重视语言知识,更重视语言能力;重视言语内容,更重视言语形式;顺着学生的理解,教师举例、比喻、类比,引领学生用心揣摩,触类旁通。他传递的也是语文学习的自觉追求。
在课堂上,李老师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提炼,形成共识,从而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这是一堂诗意盎然的语文课,恰到好处的征引,信手拈来,李仁甫老师的学识、修养、风度令人叹服。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点点地培养起来的。
注释:
[1]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