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伯苓体育思想及其对中国体育的贡献

2015-02-13 13:56余晓慧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张伯苓南开体育

余晓慧

1 问题的提出

张伯苓(1876—1951),天津人,著名教育家,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先行者,中国近代体育的开拓者及中国奥运的先驱人物。他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就职于海军,在亲睹了清朝丧权辱国的国帜三易后,认识到“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地国民,欲培养健全地国民,必须创办新式学校,造就一代新人。[1]”于是投身于教育救国的事业中,创办了南开大学,创造了近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奇迹。张伯苓作为近代体育的先驱,不仅是中国近代体育的推动者,更是中国奥运的发起人,学校体育的先锋者,为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 张伯苓的体育思想

2.1 三育并进,体育为先

张伯苓在1914年南开学校修身班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三育并进而不偏废”的理念,强调教育并非只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在于塑造学生完善人格,所以德智体必须并进,德智体并修以为学生日后立足社会做好准备。他说:“诸生在校能自立,到社会里去更须不为环境所动移。值此求学时期,诸生当以道德、身体、知识三事为自立基础。[1]”为实现“三育并进”,张伯苓总结出五项训练方针:(1)重视体育;(2)提倡科学;(3)团体组织;(4)道德训练;(5)培养救国力量[2]。张伯苓早年的从戎经历使他充分认识到中国士兵羸弱的体质,难以保家卫国,使他痛心地感受到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张伯苓提出“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1]。将此理念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他在南开设立了体育课,并将其列为必修课,“须习满三年规定正科体育课程者始能毕业。[3]”这种严格的管理条例保证了体育教学的效果。除此外,张伯苓在南开还开展了多种体育项目,有田径、篮球、棒球、排球、足球、网球、武术等,还在学校建立了篮球队、足球队,且球队一直保持着全国一流的水平。1929年由李国琛、王锡良、魏蓬云、唐宝坤、刘建常等五人组成的篮球队转战全国均大获全胜,还战胜了菲律宾队,一扫国人在世人面前羸弱的形象。

张伯苓认为培养人才德育是根本。他说:“研究学问固然重要,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1]”在他所提出的“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中,“允公”即是指培养学生的公德之心。他认为,将国家民族放于胸中、心怀天下、有强烈责任心才是有公德之心;“允能”指有才干才可为报国立家作贡献,也就是将道德品质培养与知识学习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在道德修养中,张伯苓认为诚实最重要。他说,欲进德修业,必以虚心为本,“故‘诚’之一字,为一切道德、事业之本源。”张伯苓还以袁世凯为反面典型,教育学生“盖权术可以欺一时一事,而不能欺世界至万世”,投机取巧误己误国;只有诚实守信,才能立己立国的道理。品行中虚心同样重要。张伯苓指出:“吾人欲进德修业,必以虚心为本。[1]”他更以同辈杰出人物为例说明他们皆具有虚心的美德。“吾望诸生及吾同人,皆以虚心自勉。[1]”张伯苓还提倡做人做事必须有原则、底线及几分勇于奉献吃亏的傻子精神,即“欲成事者,须带有三分傻气。人惟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1]”在人格培养中张伯苓认为团结协作精神很重要。他说:“人格要与人合作才能表现。假使你孤居远处,隐居鸣高,那么,就是你有高尚人格,也无由表现了。我希望你们同心协力地去合作,表现你们的人格,而达到你们的目的。[1]”这体现了张伯苓的远见卓识。他将学生步入社会后需要的与人协作精神,提前在大学时代予以培养,对于学生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并更好地发挥出个人才干无疑有重大的积极作用。张伯苓以简便易学、深入浅出的方式说明团结合作的重要。他用一根筷子与一把筷子的易折断性比较说明团结力强,分散则力量弱小。他教授学生团结、团体的作用,并将此引申到将来社会做事中,他说:“能辅助、能勉励吾等者,小团体之力甚大,苟不利用之,真失机会也。将来在社会做事非有团结力不可,否则必不能成功,此即团体之效力也。[1]”张伯苓在南开组建多种学生社团、学会,让学生在学会、团体活动中,学会团结与协作,不仅完善自己,还能帮助他人。他说:“我要使你们组织这个小团体的原因,并不是使你只在学校里作一个好学生,也叫你到社会里做优秀的分子;不是徒让你个人做一个好国民,也要使你帮助旁人都有社会分子的资格。[1]”以此为指导思想,南开大学组织各类社团达26个,包括商学会、文科学会、政治学会、哲学会、美术学会、旧剧学会、国际贸易会、文学院读书团等,涵盖南开各个专业、学科。学生们大多参加一个甚至几个学会,每个人都是学会的领导者、参与者、策划者。不仅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团结协作性,对其人格、能力培养也有极大作用。

在德、智、体三方面张伯苓认为中国更迫切需要体育:“德智体三育中,我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2]”张伯苓认识到体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如责任心、诚实、虚心、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等品质均可在体育运动中培养、磨炼,同时张伯苓严厉批评国人私心太重,缺乏公德心,因此在教育中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公德心。张伯苓认为很多运动项目如篮球、棒球、排球、足球等集体项目中,个人水平固然重要,但团队中每个队员对集体的公德心、责任心,队员间的虚心谦恭、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为集体勇于奉献的精神均是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学生在这些运动中可培养这些品质,这显然就是于体育实践中渗透德育的先期实践。张伯苓还特别强调在体育运动中讲究体育道德,如虚心友好、公平竞争、遵守纪律等,在他的教育与倡导下,南开学生均拥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南开学生与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复旦大学等比赛时,既勇猛拼搏又谦恭友好、遵守纪律,显示出较高的体育道德与高尚品格,赢得了国内外师生友人的赞誉。在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筹备之时,张伯苓在给各省市代表讲话时强调:“各单位代表转告选手,严守秩序,使运动员成绩高,精神高,但奖品则更薄,人人负责,一致努力,表现十二分精神,是本人所希望的。[2]”这段讲话全面反映了张伯苓的体育精神:遵纪、谦恭、公平竞争,也再次证明了体育有益于发展德育的观点。张伯苓认为在体育运动中还可磨炼学生勇敢、百折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力,如比赛暂时失利时,不气馁,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才能转变局面,获得最后的胜利。张伯苓在培养学生人格上特别强调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品质,他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可磨炼此品质。他说:“凡成事者,中途必受折磨,须胜过此阻力,不因失败而灰心,而后始有成功之一日。此种精神,为中国少年所最要者。[2]”在体育运动中有一些对抗性强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棒球比赛,若遇处于下风时需坚持克服阻力、迎难而上,坚韧拼搏才能扭转局面,赢得比赛的最后胜利,这正是体育中培养良好品德的实际证明。在体育运动中,张伯苓讲求的体育道德还有诚实、不欺诈。他说:“虚诈可欺少数人而不能欺全世界,可欺人于一时而不能欺人于永久。[2]”如欺诈就使比赛无公平而言:“再如田径赛,自以守规则者为上乘,偷巧的比赛者一定不为人所尊敬,这一点便是公平。”[2]运动竞赛中保持公平诚实无欺的美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便能形成运动员的个人品质,这也是体育促进德育形成的有力证明。

1.2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张伯苓生活在国力衰弱、战乱频仍、国人屈辱的年代。他亲历了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在甲午战争后政府签下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继之又遭西方列强欺凌,与英国签订的《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出让威海,都使他内心无比悲愤。而他本人长期生活在英、美、德、意、法、日等列强瓜分租界地的天津的现实体验,更使他深知强国的迫切性。在南开学校游艺委员会上讲演时他说:“我所观察的世界各国,好的国家是‘富’而‘强’,不好的国家便是‘贫’而‘弱’。我中国便是贫而弱的国家,人民的一切苦楚都基于贫弱的原因。提到强便有一种联想,就是军队、军火等,其实不然,是关于我们个人身体的锻炼。[4]”为此,张伯苓提出了他的名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5]。他呼吁国人警醒,呼唤爱国青年树立爱国、救国的强烈责任感、责任心,从自己做起强身强国。他继而论述:“国民体魄衰弱,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落,服务年龄短促。原因固属多端,要以国人不重体育为其主要原因。……但苓提倡运动的目的,不仅在学校而在社会;不仅在少数选手,而在全体学生。学生在校,固应有良好运动习惯;学生出校,亦应能促进社会运动风气。……最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庶不致发生流弊。故体育道德及运动精神,尤三致意焉。”[5]张伯苓认为国民体质弱主要因疏于体育运动,因而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要求他们强壮自身还要将运动习惯带到社会,促进整个民族对体育的重视,从而提高国民体魄,达到强国目的。张伯苓认为体育不仅能强健国民体魄,在运动中完善、磨砺道德、品质、精神,还能进一步完善国民的品德,提高国民的全面素质。

3 张伯苓对体育事业的贡献

3.1 促进近代体育的兴起

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以引进西方体育项目为开端,张伯苓即是引进西方体育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对近代体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张伯苓早年习武,在北洋水师学堂时接受了正规的西方体育训练,对拳击、击剑、竞走、跳栏、跳高、足球等西方体育项目均有系统的学习。从1904年开始开办私立中学敬业学堂起,他便将这些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中,打开了引进西方体育革新近代体育的历程。张伯苓还聘请普渡大学的跳高名将饶伯森等美国运动员到学堂教授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等西方体育项目。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是最早引进篮球、乒乓球等西方体育项目的组织。1908年张伯苓加入此组织,十年后当选该组织董事长,积极投身西方体育的引进工作中。辛亥革命后不久,张伯苓邀请东南大学体育系主任美国人麦可乐来南开规划指导体育教学及课外锻炼;1916年他邀请保定中学体育教员美国人克拉克教授学生掷铁球;1922年张伯苓聘请董守义为体育教员教授学生田径、柔软体操、篮球等西方体育项目;1926年张伯苓特请奥运400米冠军来校教授中长跑技巧。[6]这些请进外籍名师教学交流的实践大大促进了西方体育项目在我国的引进与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体育的快速发展。

随着近代体育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呼吁中国人自己开办运动会以展示国内各体育项目的最高水平,改变当时在中国运动会都由外国人主宰的现象。经过长期努力,1923年张伯苓组织举办了首届华北运动会,并为后续运动会的持续开展积极出谋划策,中国人从此开始了自己主宰近代中国体育史的历程。张伯苓不仅为自办运动会奔忙,还积极参与各种体育协会的成立与组织活动。通过体育团体这个媒介推进全社会的体育推广与发展。张伯苓长期领导中华体育协进会,组织负责了国内外多场大型比赛,第三届全运会上他任总裁判长。1930年第四届全运会参赛人数达1 627人,张伯苓仍是主要组织者及总裁判长;1933年第五届全运会张伯苓连任总裁判长,此届运动员竞赛水平较高,田径、全能、男女游泳均打破了全国纪录;第六届全运会张伯苓也是主要组织者、裁判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日战争期间,张伯苓仍坚持积极为体育事业筹集资金,抗战刚一结束,1948年第七届全运会就顺利召开了。张伯苓对于近代体育的推动功不可没。

张伯苓还开创了中国女子体育先河。张伯苓在南开时就提倡男女共同参与体育运动,还组建了多个男女运动队,且水平颇高。张伯苓曾聘请专职女体育教员教授女生体育,培养出了一批批高水平女子运动员与运动队,1924年第三届全运会上,张伯苓率南开女中垒球队参赛并一举夺冠,各运动队在华北运动会、天津联合会上屡破记录,均证明了南开女子垒球队、排球队、篮球队在全国的领先地位。1928年第十三届华北运动会张伯苓首次倡议设立女子竞赛项目,50米、100米、200米接力、垒球掷远、篮球掷远、急行跳远、立定跳远等八个项目。同年,在张伯苓号召下,天津第一届女子体育联合会在南开举行[6]。赛会设置的竞赛项目除田径外,还有徒手操、小舞蹈等颇具女子特点的体育项目。张伯苓用理论总结道:“强我种族,体育为先。平均男女,促进健全。[6]”强调了男女体育的发展须齐头并进,同等重要。

3.2 重视学校体育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年轻人体质是关键,因此张伯苓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他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改革的教学实践活动。首先他让学生懂得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体育一科,现时急宜注意。体育发达非啻身体之强健已也,且与各事均有连带之关系。读书佳者宜健全身体;道德高者宜有健全身体[5]”,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早在1907年开办南开中学之初张伯苓就开设体育课,由专职教师训练兵式体操,并成立学生体育团体,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力求体育锻炼达到一定成效。张伯苓还制定了一系列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成绩标准。达不到者不予毕业,以强迫锻炼的方式保证体育运动的良好效果。张伯苓还从美国进口西方体育运动器械,如握力器、手球、背力器、马表式手枪等,积极促进国内学校体育与西方接轨。遇雨天时张伯苓还安排学生学习中国体育史、运动生理常识、体育练习方法、健康卫生常识,期末进行笔试,建立了现代学校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模式。张伯苓非常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规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每周必须参加足球、排球、滑冰、田径等项目两次,每次一小时。为促进和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张伯苓还定期举行各类体育比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3.3 开创中国奥运的先河

奥林匹克运动始于公元前776年。1896年在希腊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1904年第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美国举行后,张伯苓从与美国友人交谈中获知其盛况,便开始积极宣传奥运。1908年张伯苓观摩了第四届奥运会。1912年张伯苓与同仁发起远东运动会,并与国际奥委会取得了联系,使远东体协成为第一个国际奥委会发生关系的区域性体育组织,并收到奥委会的参赛通知,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未果。然而张伯苓与同仁们并未因战争放弃体育活动,他们于1913年在菲律宾举办了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并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第八届、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南开几乎每届都有运动员代表中国参赛。1922年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张伯苓当选会长。他发表演讲公开申明该会将促进全国社会体育及负责国际竞赛的举行[2]。之后,该会开始筹办第三届全运会及第六届远东运动会选拔运动员事宜,承上启下地促进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1924年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与中华体育协进会合并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张伯苓任名誉会长,并为主要负责人。在张伯苓不断努力下,全国各地体育活动大量开展并开始形成规模,因于此国际奥委会邀请中国派代表参加第九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委会,使中国运动员获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6]。1932年在张伯苓等人努力下,经过全运会选拔出来的优秀运动员刘长春参加了奥运会,打破了中国无人参加奥运会的记录,初步奠定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之后四年间张伯苓全力在各地组织各种选拔赛,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各项项目的顶尖运动员,历经无数艰难最终成功组团参加了第十一届奥运会,使中国国旗第一次飘扬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翻开了中国奥运史上的新篇章。

[1]王文俊,梁吉生,等.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2]梁吉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3]高伟强,余启咏.民国著名大学校长[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4]王景丽.张伯苓的学校体育思想及当代启示[J].体育教育,2010,4(8):106.

[5]文明国.张伯苓自述[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6]孙海麟.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张伯苓南开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张伯苓去世时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自黑也能激励人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
张伯苓在教育与政治之间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张伯苓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