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颖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能仅通过教师加以传授,而是知识学习者通过一定情境,借助自身主动学习过程,在他人(教师、学习伙伴或其他指导者)的辅助下,参考一定的资料,通过知识的意义上的建构方式来获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领者、辅助者、促进者,学生的知识建构更多地取决于其自身依托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晶。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强调环境与互动的作用。[1]自主学习理论认为:自主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2]
国外关于创造力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相对本人或社会来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产物的活动,创造力是每一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心理能力。[3]我国专家学者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4]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萨·艾曼贝尔的创造力结构理论和Deci和Ryan的有机辩证元理论,内部动机是推进个体产生创造力的原生动力,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即外部动机)来促进学生内部动机需要,把外部动机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内部动机,促进其创造力发展。[5]
目前,国内小学生音乐创造力的研究较少,有的只是培养学生一种简单、浅层次创新来体现创造力培养。另外,现有文献成果中,还是重点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少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更缺乏教师辅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的方法和策略。
结合音乐课方面的特点,可以开发多种策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建构主义、自主学习、创造力等理论为指导,研究如何营造满足创造心理三要素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激发学习的创造力,进而能实现音乐知识的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在于揭示了人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而自主学习理论和方法恰是践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手段的理论升华,自主学习方法发挥的是个体的兴趣、动机,兴趣和动机恰又是创造力的源泉。所以,在实践研究中,教师把建构主义的四个因素作为主线,在每个因素中创新运用自主学习的策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动机,以此在各个设计环节中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实施策略的有关环节必须满足小学生可以胜任这一原则。[6]
为了便于阐述和理解,下面内容均以《我是少年阿凡提》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来体现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个体创造力。这里以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作为主线。
1.“情境”学习要素
(1)构筑课前任务型自主学习情境策略
由于歌曲富有新疆风格,主人公又是家喻户晓的阿凡提,围绕这两点可扩展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为了给学生的课前学习营造必要的情境,教师根据课堂授课知识内容,分别预设了五个题目,即阿凡提的故事、热瓦普琴、新疆风景、新疆舞蹈基本动作、新疆歌曲。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任选这五项中的一项进行资料的搜集。这些任务既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完成起来还不太困难。
(2)布设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学习情境
课前任务属于分任务,个体只对其中一个任务展开了解,而课上教师是按照整首歌的思路来组织讲授,就可以借助一个个分任务来逐一加以展开,学生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能力,甚至带来与课上歌曲相关的具体物品(课外曲谱、特产水果、服饰或服装、乐器、音乐、文字、语言、图片等),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展示创造新奇点吸引其兴趣点,逐渐在个体知识的基础上融进新的事物乃至知识。
2.“协作”学习要素
(1)课前协作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在五项任务中选择一项,然后运用网络,完成对所选内容图片、视频、文字的搜集。并通过QQ、百会秀秀协作共享方式,选择同一项任务的同学自主成组,协作完成资料的挑选与整理任务。孩子们在自己家里,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搜集,同时还可以分享其他同学完成的过程。作为教师,也可以看到学生完成的情况。并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课堂合作
课上,学生通过QQ、百会秀秀与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示范功能,将学习成果分享给全体同学,展示中,小组成员可以各有分工,有的同学负责课前的资料制作,有的负责所搜集资料的播放,有的负责讲解,有的负责补充遗漏。由于各组完成的任务不同,而各组的任务间又都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大家在分享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整体的合作,使得不同组可以在展示、组内补充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此外,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实体交互式合作。例如,学生将《我是少年阿凡提》这首歌唱熟后,进行歌曲表演排练。
在活动中,学生根据喜好,结合自身能力,选择角色。通过努力练习、与队友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取长补短,经过一系列努力过程,最终完成任务,将集体的结晶、团队合作的成果展示在班级舞台上。这些步骤都在锻炼每位学生的大脑和肢体,锻炼判断、分析、选择、模仿、思辨、组合等能力,促进知识的再建构和建构后的外在表现,显现更高层次的创造力。这种课堂上组内与组间的合作、竞争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3.“会话”学习要素
(1)课前依托协作形式的网状会话
QQ、百会云平台不仅有共享文档的功能,还具有彼此间发送短消息的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学生与学生甚至学生与教师间能够及时交流。而这种形式的交流随着在网人数的增加就会形成网状的会话。
(2)课堂单点广播型会话
课下交流必然有时间的局限,不可能实现所有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某一问题或展示某一成果。那么,课堂必然是课前成果或知识展示的主阵地。借助多媒体教室软件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中展示。如果是多媒体教室,运用单点广播功能可以实现对具体学生的屏幕广播,以此来实现其成果或知识的广播。
即使不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学生也可以借助提前准备的资料,通过单点语言描述的会话方式进行介绍,达到一定的效果。
(3)课堂有序自由讨论会话
课堂有个体或小组展示,就必然有互动的环节,这种互动的形式属于自由讨论,而自由讨论可以有两种形式,其一,是采用传统的课堂讨论形式,可以实现知识方面的互动和优缺点评价,但是如果讨论广度较大,这种形式不利于总结和归纳并且耽误课堂有限的时间。其二,为了弥补第一种自由讨论会话形式的缺陷,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室系统的白板讨论功能,这一信息化功能可以把每个发言的内容以顺序列表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师可以根据列表的发言内容,有选择性地展开和加以引导,并能全面地了解、总结归纳学生们的讨论。
(4)课堂近距离交互式会话形式
这种会话主要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排练的环节中运用。例如,通过《我是少年阿凡提》的歌曲排练,使学生充分运用了近距离交互式会话形式。
在活动中,学生们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展现,养成了正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锻炼了与人交往、沟通、学习、借鉴的能力,并在纠错中建构了科学知识。
4.“意义建构”过程
学习是一个过程,从外在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体的内在知识也需要一种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注重的是个体对知识的内省、内部知识体系与外在知识的逐步融合、基于意义上的体系重构。由于个体有着各自的知识重构特点,即时间维度、兴趣点、理解力、沟通能力等的不同,故建构主义理论要求不能用单一的方式来解决群体达到知识的建构。
为了适应个体知识建构规律,在音乐知识意义建构方面设计了引导学生个体知识建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节链。这一环节链包括三部分:
(1)知识的初级意义建构过程
任何知识都从获取(主动获取、被动获得)阶段开始,主动获取体现了其动机性,而被动获取往往缺乏动机性,但有的被动获取也会因内容的兴趣点被激发而激发被动接受者的获取欲望。但是,被动获取的环境、地点和形式会因为频繁性而使得知识被动获取者产生抵触心理。当前,学校里大都采用单一的教室授课的知识传授形式,就会产生这样的逆反心理。
如何让获取知识的环境、方式不再单一,如何让个体的兴趣点更好地得到激发,如何更好地激发个体获取知识的动机?答案是挖掘课前与课堂的知识意义的建构环节。
教师根据课堂知识的计划,提前给学生们布置不同的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前完成。这一环节设计和策略实施,不仅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其知识获取的动机,还能因学生个体自身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使其主动寻找工具和途径来获取与任务有关的概念、事物、事件乃至知识。由于使用途径、方法、工具具有个体的自主性和随机性,有利于保持学生因个体兴趣而激发的知识获取动机。个体的这种任务完成也会因所涉猎的环境不同而在资料或知识种类、范围等方面存在多样化,这一特征为学生间的协作和激励奠定了物质和心理的基础,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的现在,借助互联网搜集整理并相互协作使个体表现和相互协作的双向激发作用更加明显。这一环节也实现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知识的意义纠错建构过程
课堂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提供面对面的环境,更主要的是在面对面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个体(包括教师)的能动性,在展示、知识碰撞的状态下,彼此根据具体内容和问题展开系列的纠错机制。这一纠错机制中,不仅可以使得小组内的分歧公开探讨,还可以借助小组间的不同角度审视甚至“吹毛求疵”来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通过这种展示、碰撞式的沟通和自由发言,最后通过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引导来实现分歧的解决,其过程是一种意义纠错的过程,是个体知识体系完善的过程。这期间,也能反映学生个体对于具体问题进行解决的内在能动性和内在知识再构过程中自省创造力的发挥。
(3)知识体系融合建构过程
有了分任务的初级知识意义建构,加上知识意义纠错建构环节,大部分课堂知识点的梳理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就需要结合所讲歌曲把知识点有机地与歌曲相融合。通过学生间的磨合、包容和协作,检验最终的歌曲展现。这一活动过程,不再是某一个知识问题,而是整体知识体系的相互碰撞和借鉴。这一环节使学生的能动性、创造力、协作意识、竞争意识等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通过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教师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因素创设了自主学习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学生们不再被动地“对付”音乐课,而是积极主动地申领课前任务,积极主动地开拓思路和途径挖掘任务的内容;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活跃地展现自己、了解别的学生作品;课堂上教师不再为不注意听讲而头痛,学生们的注意力明显提高;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不太情愿地一遍遍哼唱歌曲,而是有创造性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还在竞争展现过程中不时地给别的组挑出一些“毛病”来。在资料搜集渠道、展现、表述、辩论、歌曲处理、换气技巧、乐理知识掌握方法、歌舞结合形势、乐器演奏等各个环节都表现出了创新能力。
[1]汤敬安,吴玲英.“自主学习”的定义与理论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4):200.
[2]韩四清.人的自主性与自主学习简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 7):9.
[3]董奇.西方关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研究综述[J].外国心理学,1985( 3):15.
[4]左武福.小学生音乐创造里培养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5.
[5]严军锋.体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大学生体育创造力促进[J].浙江体育科学,2010( 7):52.
[6]孙冬颖.在小学音乐课中通过自主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创造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 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