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政治气质与建构思路—— 兼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

2015-02-13 10:03刘华景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主导权

刘华景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安徽 亳州 236800)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政治气质与建构思路
—— 兼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

刘华景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安徽 亳州 236800)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体意识形态。回顾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框架,旨在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建构提供基本思路:在现存结构整合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丰富结构内涵;从社会传播层面,应遵循传播规律,掌握意识形态传播方法;在表层结构运行上,实现意识形态话语的科学性。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政治逻辑;政治气质

当前,意识形态问题既是理论界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又是备受国家和政党关注、具有争议性的一个政治问题。不同的国家和政党针对自身的利益需求纷纷阐释各自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并结合国情自觉建构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也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对党和国家的全局性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理应成为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深入探索和思考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气质”

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1]。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是一种社会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其作为价值系统发挥全局性的作用,使人们认同和服务于现存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思想理论工具,或者说,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世界观,统治阶级通过特定的语言来解释、论证该社会阶级或社会团体的政治纲领、价值取向、社会发展目标的合理性以及其统治秩序的合法化。因此,意识形态问题会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政治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体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先进的意识形态。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不是偶然的,需要一定的“政治际遇”和“政治条件”[2,p257]。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占据统治地位,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日益贫困化,社会利益关系冲突越来越严重,导致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明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但工人运动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主要原因在于工人阶级斗争的自发性,缺乏科学的意识形态指导。面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无产阶级必须要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也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立。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统治秩序内产生巨大影响,并最终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时代性地并存与共生。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立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功效”。列宁率先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阐述了意识形态教育的“灌输”理论和意识形态研究的党性原则等。在列宁主义指引下,俄国完成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苏联。斯大林进一步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他重视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认为党的宣传工作任务就是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应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斯大林模式,并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所效仿和瞩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中国特色”。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或本土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实践,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将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入一个新阶段,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逻辑框架

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需要做两点说明:一是关于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正式确立时期。抗日战争之前,毛泽东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大多散见于其所撰写的文章和发表的讲话中,在内容上缺乏系统阐述和表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集中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和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主要是在特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或主导地位,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其作用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式确立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二是关于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集中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指导地位?如何结合新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目前,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国家所需要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互相激荡、彼此碰撞,西方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灌输,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国内看,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化,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心态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削弱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明显增强,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同台共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相互角逐,严重威胁着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回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逻辑框架,总结其基本经验,对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建国后,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不断探索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基本逻辑框架如下:

以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为起点,掀起马克思主义学习热潮。毛泽东提出具体要求:对全社会成员有效开展社会发展史学习运动,包括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等。如当时许多干部学校专门开设有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课程;一些理论工作者围绕学习活动,编写和出版了许多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教材和著作;全国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对工人和农民进行不同程度的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切入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它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习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它有关辅导性读物,而且毛泽东撰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很快成为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教材,中国的哲学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对“两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上来。同时,出版和学习《毛泽东选集》。1951年至1953年,经过重新修订的三卷本《毛泽东选集》先后顺利出版。《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大大普及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毛泽东思想成为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有力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以意识形态教育为生命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军事领域转入经济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确立起来。这一时期,毛泽东开始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赋予其“生命线”的新内涵,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论断,从而将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联系起来。随后,他在起草《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时再次强调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以“双百”作为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由于受到苏联在思想文化领域错误政策的影响,以及长期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左”倾思想的影响,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大制约和妨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195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的核心内容是怎样“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月28日,毛泽东在讨论会上作了总结发言,在发言中,他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这是毛泽东首次完整地表述“双百”方针的内容。1957年,毛泽东就“双百”方针发表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其中代表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双百”方针的提出,对于促进我国文艺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三、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基本思路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p11]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的逻辑框架,旨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建构提供基本思路。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丰富结构、内涵

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它为一定的利益关系作论证和辩护。在当今社会利益分化的情况下,主导意识形态的提出从价值层面应是既能满足不同利益群体需要的、又能适合社会各个阶层,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建构应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丰富其结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用“三个倡导”24个字精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这24个字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强调的是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个四维的理想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起着凝聚民心的强大现实感召力,是形成维系民族和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要求,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德性品格几个方面强调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无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这些核心词语的表述在不同的领域范围内有其特殊的结构层次,发挥着自身应有的作用。但是,理论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的,换句话说,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表述有可扩展的可能性,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接纳一些促进或不背离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微观精神要素(如人道、共赢、先富、生存等),来丰富其结构内涵。

2. 遵循传播规律,掌握意识形态传播方法

“一套成功的意识形态,首先必须经过心理说服过程,使群众认同其理念,这是意识形态确立的首要步骤——符号化。”[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但如果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不被群众有效地接受和掌握,就无法转化为巨大的思想力量。因此,中国主导意识形态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遵循传播规律,了解群众的心理过程,掌握正确的传播方法和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传播路径由单向到双向的范式转换。传统意识形态传播范式,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动,明显地体现出一种“自上而下”(即“下行”)的路径。这种“下行”的单向度路径事实上蕴含了一种民众客体化的逻辑前提,民众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受动体和客体,这必然会导致民众主体意识的消弱,传播效果不佳。而双向的意识形态传播范式路径,是国家发挥“自上而下”的引导作用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性的结合,有助于从民众的层面来解释和认识指导思想的形成,在实践层面为民众的参与提供一个现实的空间与可能性,积极发挥民众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主动适应大众的选择心理和接受习惯,实现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掌握意识形态传播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形态传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这里的技巧主要就是确定概念的技能、选择传播通道的技能、编码的技能、吸引教育对象的技能等。简单地说,主要表现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内容的实质和精髓的能力、将意识形态的原初语言转化为能被民众所接受的语言能力、恰当选择传播载体的能力等。

关注传播对象实际,优化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传播对象的实际情况包括预存立场特征和心理特征。所谓的预存立场特征是指接受者接受信息之前所固有的态度、观念,乃至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筛选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如果信息内容与预存立场相一致,就比较容易进入接受者视野,否则,接受者可能视而不见或采取歪曲乃至抵制的消极措施,导致信息传播失效;而心理特征是指个体作为社会群体的人,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意识形态传播活动要想产生良好效果,必须进行人的心理结构分析,以接受对象的心理活动为中介。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要重视接收对象的求新、求异心理。

3. 在表层结构运行上,实现意识形态话语的科学性

作为一种载体,话语在意识形态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话语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而且人们可以通过现实社会中的话语、某些话语要素、某个关键词分析一些政党或国家的意识形态。因此,建构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应增强话语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实现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当前,实现意识形态话语科学性的基本思路应着眼于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意识形态话语思维的转换。国家可利用原有意识形态话语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置换,对实践中体现时代要求的核心理念进行提炼加工,整合传统意识形态资源,更新传统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建构“和而不同”的开放式话语思维特性。二是体现中国化、时代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本土化,秉承毛泽东在理论传播时所展现出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拨的语言特色和邓小平紧贴国情民情,以语言的平易、短小精悼作为切入点的语言风格。同时,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和话语要反映时代特征,要做到“三贴近”。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4]三是保持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相对稳定性,掌握解放思想的主导权,改进文风。优良的文风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整个过程之中。改进文风,必须从端正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入手,勇于摈弃那些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特别是要尽可能避免对群众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导向上使用习惯使然的命令式话语。

[参考文献]

[1] 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李英明.哈贝马斯[M].台中:东海大学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6:79.

[4] 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6.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On the Political Temperament and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ominant Socialist Ideology: Mao Ze-Dong’s Ideology and Theory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ory

LIU Hua-jing

(Marxism-Leninism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Bozhou City Committee of the Cpc, Bozhou 236800, China)

Abstract:Ideological work is the important work of communist party. Socialist ideology is concrete ideology of Marxism. The revision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eriod is to provide the basic construction thinking of modern dominant socialist ideology.

Key Words:Mao Ze-dong; socialist ideology; dominance; political logic; political temperament

作者简介:刘华景(1983-),男,安徽颍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4-12-10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5.04.034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4-0131-04

猜你喜欢
主导权
试论青年婚姻家庭话语主导权
潮妆在“线”
现代学徒制与校企对接实践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施
试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略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服务指向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围绕东北工作主导权的博弈——以张学良、齐世英为中心
浅析网络视域下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问题
中美亚太“主导权”竞争:认知差异及化解之道
国际空难调查主导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