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晓东
(宁波大学图书馆,浙江宁波315211)
训诂新篇资世致用
——读周志锋教授《训诂探索与应用》
成晓东
(宁波大学图书馆,浙江宁波315211)
《训诂探索与应用》立足训诂而力避空疏,立足求真而贯通古今,立足实用而匡谬正俗,从而给训诂之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训诂之学更接地气。
训诂;古词古义;创新与应用
有人说,现在已是无所不成“学”的时代了,即就语言学领域里而言,这“学”那“学”就多得数不清。看上去这是好事,但是,它们的作用如何呢?国家大力倡导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可是,不用说搞现代语言学的人有许多不能顺利读懂古文了,就连搞历史语言学的人也常常出现错解错引古书的现象。这表明几十年来的语文教育和这“学”那“学”的研究其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还有,辞书学理论著作越来越多,而新出语文词典释义的准确性却没有明显提高,甚至连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文注释也不乏可商者。这又是怎么啦?原来,这“学”那“学”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但是能够下硬功夫做真学问的学者却不够多,能够穷幽洞微,是正流误,以资世用的著作也不够多。今有周志锋教授积三十年功力,著成《训诂探索与应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以下简称《训诂》)一书,在训诂实践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笔者读之,获益良多,欣喜之余,略陈所见,以飨同好。
《训诂·后记》中说:现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懂训诂学的人很多,会训诂的人很少;凡是学过“训诂学”的人,对什么是“训诂学”或多或少都能讲出点道道儿,但碰到某个具体词语需要解释,却往往束手无策。为什么呢?《后记》接着说:“一些‘训诂学’教材介绍训诂内容、训诂原理、训诂方法说得头头是道,分析训诂实例旁征博引,动辄毛传郑笺怎么说,王氏父子怎么说,却找不到一条是编著者自己的训诂心得。”看来,光说不练假把式。跟着假把式学,不管怎样努力,都不会有真才实学,那“训诂心得”哪里来呀?
《训诂》的作者长期从事训诂教学与研究,深感现行“训诂学”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于是别树一帜,专门探究被人错解或错用的一些疑难词语的确切含义,采幽抉微,务求确解,终于著成一部活的“训诂学”。篇幅所限,这里只举一个例子。
《训诂》第一章第一节《释“凤凰来仪”》,先指出“凤凰来仪”语出《尚书·益稷》,接下来考察了两千年以来人们对其“仪”字的不同解释,指出它们均非确诂。认为这个“仪”当训“来”,“来仪”是同义复词。书中先以“凤凰来仪”与“祖考来格”句式相同,构成对文,推断“来仪”义同“来格”。又据《尔雅·释言》释“格”为“来”和《方言》卷二释“ 、仪”均为“来”,且“格”通“ ”,自然得出“来格”乃同义连文,“来仪”亦同义连文的结论。为释读者之疑,书中又补充说:“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古书中两字一义者,往往有之”。然后是大量旁证,终使其“仪”训“来”之说成不刊之论。
据初步统计,《训诂》中这类精彩而独到的辨难释疑共三百多例。它们不仅使我们知道一些古汉语疑难词语本来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理解错了,而且金针度人,教我们正确训释疑难词语的方法。粗读《训诂》一书,可知作者训释古汉语疑难词语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互证、古今方参求。这曾经是戴学诸贤习用的训诂之法,到民国章太炎、杨树达笔下已近完善。《训诂》一书为前贤继绝学,且予以发扬光大,所以辨难释疑,多见不刊之论。比较而言,现在有的训诂学著作之所以读得再熟也不能指导我们独立思考,也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判断前人的解释是否有问题,更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解释疑难词语,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没有现身说法,没有讲如何进行形音义互证、古今方参求。欲知其详者,还请亲读《训诂》好了。
综上所述,《训诂》应时代呼唤而著。它的问世,不仅可救现代训诂学空疏之失,为提高训诂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注入活力,而且为汉语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世致用之范例。
由于索绪尔共时论思想主导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历时研究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语言学界很受排斥,致使汉语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汉语词汇学、训诂学、辞书学及语法学等重要学科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尤其解字释词多有可商,直接影响了语文词典解词释义的准确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有鉴于此,《训诂》的做法是书分八章,每章针对一个领域中语词错释或错用现象进行考察辨正,同时也教给我们探赜索隐、钩沉致远的训诂方法。
《训诂》前三章以汉语史分期为纲,分别对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一些被人错释或错用的疑难词语进行深入考察辨析,务求确解。
第一章考辨古代汉语中的疑难词语,对一些被人误释者进行一一辨正。如“释‘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节,通过辨通假而求本字的方法,释其“累”为“盛土的筐子”,纠正了《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堆集;积聚”之释;“释‘方×里’”一节通过旁征博引,判定“方”当“纵横”“方形每边”讲,从而否定了《汉语大字典》等“方圆;周围”之释;“释‘拂士’”一节力证先出的《辞源》释“拂士”曰“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人”优于后出的《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等各家之释,使读者看到后出未必转精;等等。
第二章考辨近代汉语中的疑难词语最为精彩。如第一节《“释‘小乙’”》通过文献考证得出以下结论:“综上所述,‘小乙’在近代汉语里有三个义项:1)俗称排行第一的年轻男子。各家释作排行第二者或最末者,不够准确。此义也可写作‘小一’,查考现有辞书,皆未见收录‘小一’条,当补。2)指排行第一。各家把‘排行小乙’的‘小乙’释作指称人,义例明显不合。3)旧时称旅馆、茶店、酒肆等的侍应人员,义同‘小二’。又可泛称年轻男仆。此义未见辞书收释,应予补充。”第三节《释“撮俏”》通过古今方参求得出以下结论:“综上所述,‘撮俏’一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义项:1)拈取漂亮的东西。2)取巧,捞好处,占便宜。3)巧妙行事。4)巧妙。这四个意思一脉相传,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释作‘调情卖俏’‘卖弄风骚’,这是虚假义项,需要订正;《明清吴语词典》释作‘取巧(以得份外之利)’,释义是,但不够完备,需要补充。”上述不刊之论,书中在在皆是,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训诂》之学立足研究对象而论从材料生、论从史出、论从周密的研究方法来的基本特点,看到了作者考论严谨的学风及其一系列学术贡献。
第三章《现代汉语词语训诂》重点对现代人错解或错用文言词现象进行考辨,告诉我们为什么那样讲或那样用错了。前八节都是偏重词义考辨,与前面两章各节相同,不同的只是考辨对象。但第九节《命名指瑕三则》和第十节《社会用字用语讨论五则》有些不同,它们多是对现代人误用文言词现象进行考辨和批评。如第九节其一《电视剧名“雄关漫道”指瑕》批评其“漫道”误解误用,其二《书名“闲来笔潭”指瑕》指出其“潭”乃“谭”之误,其三《住宅小区名“水尚阑珊”指瑕》指出这个小区名误用“阑珊”是由于不懂该词含义。第十节也是批评社会上语言文字误用现象的。告诉我们,只要中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达标,一些低层次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训诂》第三章第十节批评的“神只”“计日成功”“苟利国家生死己”“唯站定颠峰之者所拥”等等,就都存在一般中学生不该发生的错误。
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第四章《训诂研究相关问题》又对相关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其中“《说文》重文的训诂价值”“研究词语理据需要具备训诂知识”“近代汉语同步引申例说”“互文见义与古诗文解读”“倒词协韵与古诗文解读”“平仄音律与古诗解读”“‘省句’与古文解读”等各节,作为专题研究,多有发明,且要言不烦,揭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训诂》后四章涉及四个领域。它们依次是“训诂与语文教学”“训诂与古籍整理”“训诂与辞书编纂”“训诂与方言研究”。它们都有做不完的活儿,但是书中每章只做了三五万字的研究,都是示范性的。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训诂》的研究路数,下大力气做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学问,都会写出专著来。那样的话,其意义就不限于训诂一个方面了。
现代学者在直着嗓子骂了数十年的祖宗之后,近二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赞美国学博大精深。其实,光承认国学博大精深远远不够,还必须看到它强大而永恒的生命力。不承认这一点,许多重要现象都无法解释。包括汉语言文字之学在内的国学所以具有强大而永恒的生命力,原因之一是两三千年以来的传统语文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锐意求真的训诂之学在传统语文学中无疑居于核心地位。但毋庸讳言,上起《尔雅》《方言》《说文》《释名》,下至乾嘉诸贤著作,里面总不免偶有含混之释。这不是前贤学问不高,而是他们的研究方法不是那么缜密。《训诂》除了继承和发扬前贤形音义互证、古今方参求之法以外,还经常从语言使用特点、词义发展规律乃至语体学、构词法、造词法等角度考辨疑难词,故常收拨烦理乱、水滴石穿之功。
其中,特别耐人玩味的是作者充分发挥前贤互文见义之说,着眼古文中语言使用特点,破解千年疑案。如《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中的“养备而动时”一句,自唐代杨作注,至今千余年,其间释者甚多,而未见能令荀子之文意贯通者。《训诂》第一章设专节审此悬案,先缕述古今之释,将它们分为三类,一一析谬指瑕,而后申言之:“今谓‘养备而动时’与‘养略而动罕’两句是互文,且是属于‘相反见义’式的互文。这类互文不能从上下文中找出现成的互文词直接拼合互补,而是前后两部分相对的两个词语弦外有音,应当各自补出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方才文义相足”,并且列举时代相距不远的《礼记》《左传》等文献中的同类用例做旁证,最后得出结论:“‘养备而动时……养略而动罕……’,前者说‘动时’,则意味着后者‘动不时’(‘时’均指合于时宜);后者说‘动罕’,则意味着前者‘动多’。这几句话合起来就是:养备而动时且动多,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且动不时,则天不能使之全。”于是千年悬疑得以冰释。
这类例子太多了,篇幅所限,本文无法不挂一漏万。好在是书第四章第五节《互文见义与古诗文解读》详细论述了“分省互补式”“相反见义式”等类语用现象,并且告诉我们:“互文见义是古代常见的一种语用方式,由于它在结构上缺乏显性标志,我们在读古书时要细心玩味,努力找出省去的词语或隐含的意思,切不可泥于字面机械地解释。”如此站在新语用学角度释疑解难,是传统训诂学这棵老树又长出粗壮的新枝,生命力更旺盛了!
至于是书从构词法、造词法以及词义发展规律等角度考辨疑难词的精彩之笔就更多了,好在读《训诂》者只要开卷读上一两节,就会清清楚楚,这里不再举例。
但是,需要顺便指出,《训诂》以继承和发扬朴学之重客观重实用的优良传统为主,兼采现代语言学中有用的东西,不仅促进了训诂之学古今融通,老树新枝,更好地为当代服务,而且展示了作者不偏不倚的学术品格。常见历史虚无主义者讥诮汉语言文字学在清代还只是“经学的附庸”,也曾听人说现代语言学问题成堆,而《训诂》的作者不薄今人爱古人,不怀偏见,一切只是为了求得确解,一切只是为了训诂学的健康发展,一切只是为了提高训诂学资世致用的价值,从而展示了作者良好的学术品格。
当然,金无足赤,《训诂》中也存在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有的训释还可以继续“探索”。但它立足训诂而力避空疏,立足求真而贯通古今,立足实用而匡谬正俗,从而给训诂之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传统训诂之学更接地气。这在近年新出版的著作中是不多见的,所以值得推介。
A Study on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Exegesis Written by Professor Zhou Zhifeng
Cheng Xiaodong
(Library,Ningbo University,Ningbo,Zhejiang 315211)
In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Exegesis,the writer stands on textual exegesis,truth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practical use.It adds new energy to exegetics like boots on the ground.
exegesis;ancient word and ancient meaning;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2.021
2015-01-15
成晓东(1968-),女,山东邹平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