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尚枢
(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浙江天台317200)
寒山子终隐天台山的原因及其影响
许尚枢
(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浙江天台317200)
寒山子终隐天台山,缘于这里的生态环境优越,儒释道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追寻的乐园。他独居深山,与国清寺僧人拾得、丰干结为挚友,吟诗作偈,与自然和谐相处,寿逾期颐,给后人以多方的启迪,在中外造成深远的影响。
寒山子;天台山;国清寺;三隐;寒石山;影响
台湾著名学者陈慧剑说:“这一时代,隐逸之风很盛,毕竟天台山是一个胜境,孙绰的《天台山赋》与刘晨阮肇《误入天台》神话之流传,都一直吸引着多少求仙学道的人。”[1]
位于浙江省东中部的天台山,早在《黄帝内经·山记》中即已著录。南朝陶弘景《真诰》更称其“高万八千丈,周回八百余里。四面,视之如一。在会稽东海际,一头亚在海中”,因“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而得名。按照古代“天人合一”的观点,三台六星有着掌管寿命、宗族家室与军队的功能,对应地下的朝廷三公,是最尊贵最有威权的星官。加上相传轩辕黄帝来此从九元子受金液神丹,商末孤竹国伯夷、叔齐死后任九天仆射掌治桐柏,周灵王太子晋治理金庭洞天掌管吴越水旱,汉刘阮入山采药遇仙喜结良缘等神话,使得天台山带上神秘、高贵与协和万物的意蕴。
明季高僧传灯将佛教的宇宙结构论与中华堪舆学结合起来审视中国山脉大势,以“山之为气,风则散、水则止”的观点批评“中国名山有七而五岳为尊,山自昆仑发源”之说为“见其近而未见其远,闻其小而未闻其大”的说法,从宏观上分析华夏三龙与从微观上分析天台诸山的龙脉走向,得出一个惊世之论:
天台山者,东濒大海界水而止,为东南一大结局,而父于南岳、祖于峨山,曾于昆仑、高于雪山。自雪山东南而下,不减四五万里,其中所有灵粹之气,莫不毕集于此,为神仙之窟宅、罗汉之道场,间生圣贤,养育英哲,岂徒然哉![2]说明天台山与祖国的名川大山血脉相连,是钟灵毓秀之地。
佛教在汉末就已传入天台山。东晋时石梁方广成为中国五百罗汉道场。陈隋之际,智入山开创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国清寺成为它的祖庭,天台也因此被比作佛教发祥地灵鹫峰,有“即是灵山”之誉。天台还是禅宗重镇,“五家七宗”在这里都有传承。唐中叶,遗则在桐柏山盛传牛头禅创佛窟学;普岸弘扬临济宗,建万年寺。净土信仰也很盛行,宋代时更发展为“天台净土教”。
无数灵异的现象与神秀的山水,寺观棋布、仙释睦居的“千僧万道”局面,让人们对天台这座圣山景仰不已。难怪东晋孙绰在那篇掷地有声的《游天台山赋》称之为“山岳之神秀者也”,尊之为可以与五岳媲美的“台岳”,认为“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应“配天于唐典”,祀以最隆重的礼仪。
于是天台山成为大名垂宇的中华名山、历代高士隐居的首选之地。其间高人雅士来栖何止千百。
楚汉相争时,天台山的九遮村来了一位白发老人,有三人随从。相传这位老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他在离间计暗算下离开项羽流落至此,教导村民修路、架桥,用草药治病救人,后被奉为神仙,建亚父庙供奉。
如果说这是传说不足为信的话,则下面列举的都是确有其事的信史。
东汉末年,葛玄来赤城山从方士左慈隐修,炼丹学道,开拓了天台仙山。
高察,吴国太常,隐居华顶山读书,成为台州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寓贤。龙皇堂“汉高察读书堂”的崖刻至今犹存。
昙猷,敦煌高僧。东晋兴宁(363—365)间来天台石梁方广筑庐修持,亲历五百罗汉显化,开始其开拓天台“佛国”的历程。
王羲之(321-379),从天台白云先生许紫真在华峰灵墟学书,留下《记天台白云先生书诀》与右军墨池、黄经洞及独笔鹅字碑等遗迹。
杜京产,也是盐官人,与顾欢同时隐居。所隐之山即称招隐山。
褚伯玉(393-479),擅长辟谷之术,为避婚姻,从盐官来到桐柏瀑布山,隐居在重岩之下以松果为生。20年后,为樵夫所发现。因吴郡王僧达苦礼招致,赴郡交谈了片刻即离开。时人将他与往昔“文举栖冶城,安道入昌门”并称。
萧统(501-531),即梁昭明太子,曾隐居平桥镇开岩,后人建昭明太子庙纪念。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齐召南也曾居此读书作文。
陶弘景(456-536),齐永明间在天台拜谒朱僧标(褚伯玉徒)及隐逸道士,访得顾欢记载真人遗迹的《真迹经》十余卷。以此为基础,编撰了一部征引宏富的集大成著作《真诰》。
庾肩吾(487-551),号天台逸民,河南人。文学家、书法理论家。
徐则,隋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陈宣帝太建年间(569-582),应诏入居至真观。不久,辞入天台山,在天台观侧卓庵修炼,号“隐真”。他隆冬不穿棉衣,“绝谷养性,所资唯松水而已”。晋王杨广尊他为“天台真隐东海徐先生”,“虽复藏名台岳,犹且腾实江淮”,比之于商山四皓。后归葬天台。
波若(562-613),高句丽僧人。陈时入建康学佛。隋开皇十六年(596)赴天台山师事智,遵嘱赴华顶晓夜行道16年。圆寂于国清寺。
悟空,新罗僧人。大约于唐如意元年(692)创“新罗院”于国清寺前,接待来自新罗的僧俗。
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隐居天台山40年,自号天台白云子,人称白云先生,是“南岳天台仙派”开创者。四代唐皇四次征召入京问道。天台和新昌两地的司马悔山和司马悔桥,即因他后悔赴京而得名。
甘泉先生,未详何许人。与司马承祯同时代。隐居天台华顶峰凡28年。唐玄宗多次降诏召请,被他坚辞。如此往复者多次。后来为迎请方便起见,让他与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让他们居住。
道育(?-938)新罗国(今属朝鲜)僧人。唐景福元年(892)来游天台,挂锡平田寺(即万年寺),颇多异迹。无疾坐化于该寺。
上述17人仅是举其较著名者而已,却已足以说明天台山乃“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至于名气较小而不见经传者更是不可胜数。
与这些高人雅士一样,寒山子对隐者乐居的天台山也神往已久。
清澈的泉水,清新的空气,富盛的生物,苍翠的森林,众多的药材,是古代隐士必要的养生资粮和优越的生存环境。
天台山脉由武夷山、仙霞岭中支自西向东北延伸而成,海拔1098米的主峰华顶在天台县北境,而海拔1229米的大雷山主峰则在县南境,又称明岩山脉。始丰溪在中间横贯东西,形成封闭式的三角形天台盆地,中心即为县城。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天台位于神秘的30°线附近,临近东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年均气温为13℃,无霜期为230天。由于水热条件较好,植物生长茂盛,区系成分复杂,环境超好,四季分明,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不过在唐朝,据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廖美玉院长考证,曾发生2月东海结冰、3月浙江大雪、5月大寒、9月雨雪、11月暖如仲春等极端气候现象[4]。寒山子的“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等诗句可以印证。
天台山是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珍稀濒危物种15种,占全省19.48%。这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600多种树木和大面积天然次生阔叶林、千米高山云锦杜鹃,并有多种濒危动植物生长,生态环境极佳。国清寺的隋梅、唐樟,桐柏山的楮树,明岩的方竹,与高僧灌顶、贤令陆淞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据调查,天台山有紫葛、百棱藤、天寿藤、蓍婆藤、含春藤、石南藤等藤蔓植物255种,寒石山尤多,或与巨木缠绕,或与岩石相纠,或从高处垂挂而下,还有交织成十多丈长的绿色帘幕[5]。
尤其难得的是“弥山药草,满谷丹材”,“石髓金浆、琪花玉树,多产其中”,“金松、卷柏、云芝、风藤,千年茯苓、九节之鞭,不可胜采”[6],仅野生药用植物就有834种。天台是“中国乌药之乡”,“天台乌药”日本人称作“长生不老之药”。铁皮石斛,名列中华十大仙草之首,深山有产。天台山矿泉水具有养生、药用和沏茶的多种功能,与寒石山相邻的紫凝山有“茶圣”陆羽评定的“天下第十七泉”。而清澈的石梁水,1995年央视《金秋十月台州行》报导沪上客人饮用后肿瘤为之消退。
黄精,杜甫称为有“扫除白发”的奇效。寒山子“一入双溪不计春,炼暴黄精几许斤”,常以九蒸的黄精充饥助力。天台山云雾茶素有“江南茶源,日韩茶祖”与“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誉,为“中国名茶之乡”和“中国茶文化之乡”。当年寒山子就是经常在云游山水和读书吟咏时煮茶品茗,参禅悟道。
国清寺处于五峰环抱、双涧回流的风水宝地上,是人称“三贤”或“三隐”的寒山子、拾得和丰干聚会最多的地方。这里有成片的参天古松,一路到县城都是一路翠云如盖的松林夹道,被皮日休称作“十里松门国清路”。于是“国清松”与“塔头风、万年柱、高明钟”成为天台寺院的“四绝”。
2007年1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命名天台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同年10月,入选第二届“中华百大人文与生态名山”。2013年4月,同属于天台山的天台、新昌毗邻两县一起公布为国家级生态县。今年5月,天台又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天台境内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山、岩、洞、瀑各具神韵,古、幽、清、奇风格独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依传统文化归类,可以将北面视作以释为主的“佛国”,包括国清、佛陇-高明-螺峰、石梁-铜壶、华顶4个景区;西北面看成以道为主的“仙山”,包括百丈-琼景区、桃源2个景区;西南面乃是以儒为主的“隐乡”,包括清溪、开岩-紫凝景区、寒山湖、明寒岩和九遮山等5个景区。居中的赤城景区和一、二两片之间的桐坑溪-万年寺景区,则为亦佛亦仙乃至三教睦居之地。诸景天然成趣,别具一格。
寒山子与走在“唐诗之路”上的其他文人墨客一样,被天台的神山秀水和仙源佛国所深深吸引。他写的七律“丹丘迥耸与云齐,空里五峰遥望低。雁塔高排出青嶂,禅林古殿入虹。风摇松叶赤城秀,雾吐中岩仙路迷。碧落千山万仞现,藤萝相接次连溪”,将丹丘、国清、赤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生动地描绘出来,指引后人络绎不绝地前来这方景色迷人生态绝佳的地方遨游。
1980年,国务院公布天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这里又成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2009年,天台县成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2014年6月,天台山又列入国家旅游局创建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单。这也是维护先人留下来的人文和自然遗产的创造性劳动的重大成果。
“据于儒,易于老,逃于禅”这个似乎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典型模式也适合于寒山子。他先是怀着儒家入世精神,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却成黄粱。三十岁以后背井离乡,过起了漫游生涯。由于入世初衷未泯,中间插进一段“仕鲁”经历。此时大唐已经走下坡路,吏治更加黑暗,使他在仕与隐之间最终选择了奔向仙佛圣地天台山。
不过,寒山子的诗表明,初到天台他先是住在离城较近的桐柏山。九峰簇拥中的桐柏观,女梭溪绕流,风景佳美,是北宋张伯端(紫阳真人)创立道教南宗的摇篮。观西南翠屏岩,即孙绰山赋中的“搏壁立之翠屏”,与仙坛院(鸣鹤观)耸空对峙,“飞流以界道”的桐柏瀑布就在眼前。在这里一个“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的小村,他娶了新妇,生了儿子,重建家庭,过着“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书”与“妇摇机轧轧,儿弄口”的耕读生活,时或“拍手摧花舞,支颐听鸟歌”,“此时吸两瓯,吟诗五百首”,享受颠沛流离后难得的“农家乐”了。
估计寒山子这种典型的隐于农的生涯遇上了一次重大的变故,妻儿在他的诗中消失了。“竟日常如醉,流年不暂停。埋着蒿蓬下,晓月何冥冥。骨肉消散尽,魂魄几凋零。遮莫口,无因读老经”一诗可能写的就是这次悲惨遭遇后的情境。接着他只好过着“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的穷愁潦倒的生活。最后,他来到僻处西南隅的寒石山,安顿下来。这里距城七十里,一片原始森林,几乎完全与世隔绝。除了曾经回过老家一趟,余生即终隐于此。
同是隐居,寒山与翠屏村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住,翠屏时是茅屋,而到寒山只能住自然的岩穴,过着“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石头当枕头”的生活。
二是食,翠屏时是五谷杂粮,而到寒山只能以山果野菜充饥,而将国清寺僧众的残食菜滓收拾起来,放在竹筒里带回来,算作美味佳肴。
三是衣,翠屏时穿的是家织布,而到寒山除了偶尔有人以衣裘相赠,常年只有襦衣一袭:“夏天将作衫,冬天将作被。冬夏递互用,长年只这是”。“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是他给人的穿戴常态。
四是行,翠屏与县城相望,而从寒石山走到县城得一天。而他只有木屐和草鞋,走远路既吃力,草绳紧又会把脚痛。有时甚至由于“履不全”走不到明岩。
五是生活,在翠屏时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又有邻居农友,可以闲时谈笑。而在寒山则是离群索居,其孤寂是常人难以忍耐的。
这样的条件,对一般人来说,那简直是受罪,别说生活,活命都难。
但是,寒山子不但过来了,而且活得很愉快,还能寿至期颐。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是居住条件虽然原始,自然风光却很优美。这里始丰溪东流,有多处冬暖夏凉的洞穴“神泉”清凉甘甜。寒岩洞两侧有道家称作玄武的下山龟、出洞蟒,以及宴坐石、夕照瀑、鹊桥诸景。后来寒山子居住在东岩,即明岩,则有重岩、幽石、五马隐、目莲背母、白马上西天、老龙喷水、仙人洞、麒麟谷诸胜。两岩之间,一片片直立的褐绿色岩层节理犹如长虬铁甲,这就是蜿蜒于始丰溪畔的“十里铁甲龙”。其间古树成林,瑞草满坡,野果遍地,禽鸟“对歌”。金鲤洞高敞轩爽,龙心洞洞中有“窗”,龙须洞瀑泉若须,极富耳目之娱,被古志称作“台山绝胜处”,游憩其间令人心醉。
二是物质条件虽然艰苦,精神生活却很充实。因受道教影响,求仙思想在他的脑中潜滋暗长了,于是有了新的乐趣:
仙书指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他又自称“餐和子”,在白天“足蹑游方履,手执古藤枝”,漫游于青山绿水之中,有时“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有时又在石上树间写几行诗。饿了“采山茹”,摘野果,“煮稀粥”。累了,“夜归岩下睡”,坐蒲团,燃“孤灯”,卧“石床”,修功夫。他“长为象外人”,“绝得杂人过”,无尘俗之牵累,有幽居之乐趣。
三是虽无尘俗朋友,却有方外知己。寒山子远离故乡,幸运地在佛寺中找到了知己:“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至交,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丰干是位舂米僧,拾得是弃儿,管食堂的香灯,寒山更是一身孑然的浑小子。三人同为社会下层人士,自然互相怜惜。加上又有吟诗作偈的共同爱好。后来寒山子信仰上佛教,彼此有了共同的信仰,成为国清寺的“编外僧人”。这“三同”让他们“朋游情未已,彻晓不能眠”,兴奋整夜睡不着觉,其乐趣又岂是局外人所能体会得到的。
四是虽无远亲近邻,却与周围生物和睦相处。不妨以虎为例,国清寺僧众开始时听见丰干的虎啸十分惊惧,后来不见伤人,也就习以为常,而寒山、拾得更因为与丰干来往频繁而经常接触老虎,竟与虎交上朋友。中日两国多幅《四睡图》,画的正是“三人交头枕虎而睡”。宋释法薰的《四睡图赞》对此作了生动的描绘:
一等骑虎来,两个挨肩去。松门外聚头,辊作一处睡。梦蝶栩栩不如,孰为人孰为虎。待渠眼若开时,南山有一转语。
在寒石山,也有近似的情况。起初是“此中多伏虎,见我奋迅鬣。手中无寸刃,争(怎)不惧慑慑?”虎凶难免令人惧怕,寒山子却不因此以放火烧山、斫树芟林驱虎,而是“庭芜更不芟”、“云路烟深绝客来”,尽量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于是由人自“家住绿岩下”、兽自栖息丛林中,进而至于“石林临碧沼,虎鹿每为邻”,终于臻达“猿啼唱道曲,虎啸出人间”、“时逢林内鸟,相共唱山歌”这样人与各种生物睦邻友好的境界。联系当今泰国的帕朗塔布寺,僧人养虎多至百头,人称“虎庙”。有时带至市井,与人相遇,无异于猫狗[7]。以今日之生态与古时不可同日而语尚且可以如此,当年寒山子与动物和平共处乃至亲似一家是完全可信的。
五是虽未正式出家,却已臻于禅修至境。寒山子一生经过了由儒入道,由道转佛,终至于禅的心路历程。诗中经常出现“孤”、“独”的字眼,在丰干、拾得辞世后更是如此。但正是这种生活和精神上的孤独,使诗人摆脱了世俗的纠葛和琐屑,隔断了红尘的喧嚣与躁动,将他推上了精神的顶峰,在生活之上为自己建造了第二世界。此时,灵魂不再孤寂,因为可以与自然相亲;生活不再孤独,因为有自然相伴,大自然成为他的至亲至爱:
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蓬扉不掩常幽寂,泉涌甘浆长自流。石室地炉砂鼎沸,松黄柏茗乳香瓯。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
“阿伽陀药”在佛教中称灵丹妙药,比喻价值无量能普去众疾、调和心地的佛法。以此为基点,连结宗教与审美,使得二者在互动交融中完成了寒山子诗世界的圆满建构,获得了审美快乐。这种更喜欢一个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洒脱心态,正是他达到修禅至境的表现[8]。
可以这样说,只有当寒山子来到寒石山,他的思想才升华到禅者的最高境界,他的诗才达到禅诗的最高成就。换言之,只有当寒山子来到寒石山,与这里的天地合一,与国清寺丰干拾得的心灵合契,他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实现了他真正的人生价值。寒石山就是他人生的最好归宿。
一是对后世山林隐逸的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寒山子隐居天台山在唐代就已为人知。在由越经剡入台的“唐诗之路”上,元稹、张祜、李绅、许浑、方干、李郢、曹唐、曹松、杜荀鹤、贯休等诗人,先后登上“仙源佛宗”的天台,或是受到寒山子的影响,甚至是冲着寒山子来的。有的则以诗相赠,如徐凝的《送寒岩归士》“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中的归士即寒山子。他的《送僧归天台寺》也说“莫折枸杞叶,令他拾得嗔”。
五代以后,不断有皇亲巨宦文人墨客游览天台山,几乎所有人都巡礼过国清寺,不少人还造访过寒岩明岩。僧道隐修在天台,更不乏有效法寒山子的动机在内。
夏侯隐,里籍无考,唐大中末隐居天台。杜光庭的《仙传拾遗》称他每登山渡水,闭目美睡,同行闻其鼾声而行不蹉跌,谓之“睡仙”。
张无梦,号鸿蒙子,陕西周至人。师事陈抟,多得微旨。后庐于天台琼修炼,宋真宗授官赐号均不受。
桑世昌,江苏扬州人,陆游甥,博雅工诗,辑有《兰亭考》等,后即居台。
许仁,山东钜野人,登宣和进士。历监察御史,随跸南渡,知临安府。疏劾黄潜善、汪伯彦。直道不容于朝,因偕皇族赵士伫兄弟游台山,卜居于台邑墨湖,建亭自适。
季思可,户部侍郎致仕,隐居天台山,筑读书堂于雷马山。
张舜功,宋末民族英雄张世杰次子,在其父殉国后,奉母隐居天台,后裔即世居天台。
杜本,祖先居京兆,后徙天台、清江,博学善文,人称清碧先生。元廷召为国史编修,称疾固辞。
潘和道,天台人。元末隐于华顶,筑云山一览亭,自号竹坡隐者。刘基力劝出仕,力拒之。
明清易代之际,除了天台本地坚持民族气节的明工部左侍郎张文郁祖孙“三逸”、徐光绶、朱之任、张亨梧“三高士”等外,来天台山避难隐居者更是摩肩接踵。如官礼科给事中的山东姜、新安籍举人汪、杭州柴绍炳等。后者名列西泠十子之一。再如恽日初,字逊庵,明末副榜,上守边备御之策五道,携书三千卷隐天台山,后出家为僧,参加义军抗清不成,乃归故里闭门著书[9]。
清释虚云,坐阅五帝四朝、身兼禅宗五宗法脉的寿星高僧。在华顶天柱峰庵得融镜禅师开悟,随侍身边,后往国清、方广诸寺参学,五年后珍重道别。
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清因慕胜而来天台隐居和定居的各级官员多达65人。其中有金紫大夫徐辂,刺史陈熹纪、奚承芳、何郭、钱稔,鸿胪寺卿鲍凤,尚书邱宪、吏部侍郎季孟宾,驸马钱景臻、中书舍人汪藻、太尉曹勋、侍御史金友言、陈大猷,邑令张贞、郑至道、王琰、陆淞及主簿齐颐、县尉庞修己,府学训导陈启阳等。他们都曾瞻仰三贤的隐居胜地。
二是“三隐”在天台山,为国清寺和西区旅游增光添彩
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三隐的出现给庄严的殿堂带来了更多令人寻绎的禅味,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在佛教中寒山子为文殊菩萨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的化身,丰干则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在道教中寒拾为“和合二仙”,在儒教中寒拾为“和合二圣”,这就提高了三隐的信仰层次。他们不同于众的装束,指点处世的诗偈,古意斑斑的遗迹吸引众多信徒前来瞻仰。
寒石山虽然僻处西隅,但其高旷的洞穴,深邃的峡谷,蓊郁的林木,清澈的流泉,让人眼前一亮。神奇的传说,斑驳的崖刻,零类的神像更加发人遐思。天台西部本来就有“隐乡”之誉。寒山子的加入,使其文化积淀更加深厚,传奇色彩更加浓郁,从而成为北片以外天台旅游的又一重镇。
近年,寒山脚下掀起旅游热,寒岩前的后岸村建起了农家度假村。山水如画,气候宜人,优雅的民宿,万亩桃花,让人陶醉,游客在这里可以尽情挥洒豪迈情怀。寒山村投资兴建200亩荷花示范基地,建起了寒山茅舍与寒山讲堂,在寒石山前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0]。后岸、寒山两村还与神秘九遮山、吴冠中写生地张家桐联合发起组建“天台西部美丽乡村联盟”,加上异彩纷呈的“水上乐园”寒山湖与“涂鸦村”金满坑,“寒山神隐之旅”的前景无限。
三是推动释道三教融合的天台山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价值系统中的终极体现之一。我国名山众多,或偏于佛、或偏于道,或佛、道兼之,唯天台山与极少数名山才真正是儒释道各派各宗共处、共修、共融的圣山。早在汉晋南北朝,三教就在这里先后兴起。到了隋唐三教迅速发展,释道达到鼎盛,佛寺道观大增,书院也不少,遂以寒山、拾得、丰干为标志,孕育出儒释道三教融合独特的“和合”文化,包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人与社会四者和谐的内涵,从而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天台十分重视对和合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及其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团体会员——寒山文学社(现名“寒山文化研究会”),长期致力于寒山子及其文化现象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5月,天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省社科联合作,举办了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国际研讨会。同时对和合文化的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切实做好遗迹的保护工作。2007年6月5日,“寒山拾得传说”进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前后,国清寺精心整修三贤院,恢复了五代建筑风貌。寒岩、明岩及与和合文化相关的古迹也得到了修整,还将在寒山子徜徉的湿地上建造的人工湖命名为“寒山湖”,启动街头镇(原名“仙人镇”)改名为寒山镇的申报程序。近年明丰公司的“天台山和合文化园”建设、寒山文化交流中心等大项目已大体就绪,琳琅满目的展品让人应接不暇;街头小学以和合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处处洋溢着和合氛围,成为天台传承和合文化的另一处重要阵地。他们这些举措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民众的赞许,学界的重视。复旦大学研究生王华于2010年提交了《天台山和合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的学位论文,对如何以天台山和合思想推动校园人本理念的深入落实、促进校园信仰塑造和价值建设、助力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化解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四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
从五代起,在文人墨客中就逐渐形成征引、拟作、赓和寒山诗的热潮。宋元时代,寒山诗传到朝鲜、日本。至近代,中外研究、翻译、出版寒山诗的势头更加迅猛。“五四”文学革命,将寒山与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三位白话诗人加以推崇。50年代,寒山及其生活风范成为美国现代的传奇,并进一步将寒山的山水诗由文学领域带进环境保护运动之中。由此又引发了台湾70年代评论寒山诗、考察寒山身世、分析寒山现象的热潮。80年代迄今,中外寒山研究依然方兴未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于1977年用“赤松”笔名出版了《寒山诗集》英译本,并于1985年5月、1991年10月两次赴天台实地考察。2000年,耗时26年的全译本《寒山诗》出版,详细的注释和精美的图片受到普遍欢迎。寒山热所及,欧洲出现了法、德、荷兰、比利时文的寒山诗译本,青年人从寒山禅悟诗中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2001年,比尔·波特作于1990年的《空谷幽兰》中译本问世,助推了终南山五千多位修行者的“隐居”热。2012年8月,69岁的比尔·波特又将寻访36位古代著名诗人足迹的终点选在天台山,得到隐者的响应。有的道士在桐柏山丛林中只身修炼。寒岩洞里来了一位来自苏州的电气工程师湛然,日食两顿,潜心于绘画、弹琴与写作,与洞内成千的燕子神交,有的就在他掌中伫立,有时连小猫头鹰也和他形影不离地呆在一起。有记者采访当天,又亲睹飞燕在他身边盘旋和飞到他手中的精彩一幕[11]。人们都把他看成是现代版的寒山子。
[1]陈慧剑,寒山子研究[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1:141.
[2]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一《山源考第二》[M].
[3]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国清寺藏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4]台湾学者:唐代曾发生极端气候危机[EB/OL].2012-05-18. news.xinhuanet.com/...,2220.htm.
[5]鲍思伟.浙江天台山野生藤蔓植物资源与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6]清潘耒游天台山记[C].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
[7]泰国僧人与老虎朝夕相处上演人虎情未了[EB/OL].2013-05-30,央视网新闻-news.cntv.cn...
[8]崔小敬.寒山:一种文化现象的探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51.
[9]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7-58.
[10]天台县龙溪乡打造百亩荷花基地引领农游一体发展[EB/ OL].2013-09-11.www.tzxnc.gov.cn/S...ode=4667.
[11]王霜,潘侃俊:天台寒岩洞隐居着“现代版寒山”[N].台州晚报,2012-6-10.
Study on the Reasons and Influence of Han Shanzi’s Living in the Seclusion in Tiantai Mt.
Xu Shangshu
(Tiantai Mt.Culture Research Center,Tiantan,Zhejiang 317200)
Han Shanzi would like to live in the seclusion in Tiantai Mt.,the pursued Eden by literati,were attributed to superior eco-environment and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Being aloof in the mountain,making friends with monks as Shi De and Feng Gan,composing verses,he were harmonious with nature until death,which had enlightened later generation and made deep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
Han Shanzi;Tiantai Mt.;Guoqing Temple;living in seclusion;Hanshi Mt.;influence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2.003
2015-04-01
许尚枢(1982-),男,浙江天台人,浙江省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事天台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