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楚子(徐州图书馆,江苏 徐州221009)
一个无法回避的公共话题
——关于“全民阅读”价值引领操作层面的几点思考
●谭楚子(徐州图书馆,江苏徐州221009)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价值引领;公民社会;建构
[摘要]人文及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尤其当注重引领广大读者超越时尚浮泛的消费主义跟风心态,恪守价值与真理,抗拒平庸,在文学经典及人文原典的潜心阅读和深刻体悟中,徜徉人类精神丰富世界,感受生命气象的伟岸与崇高。通过以上操作层面的长期努力,可望从根本上彻底改造国人低劣之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伟业。
当今中国,十几亿人究竟还在信什么,敬什么?
零点公司最近做的一项“中国人的精神与信仰”问卷调查结果称:中国大陆总人口中的18%自称信佛,共约1.85亿人;17%自称信奉道教,共约1.73亿人;约2亿人信拜祖先神灵;约1.45亿人信风水;约1.41亿人信财神;约3.62亿人相信算命相面或手相;全国城市人口中3.2%自称是基督教徒,约3300万人,而农村人口中基督教信众极其庞大且又时时游走分散,以致其目前统计数字暂付阙如。该调查尚未涵盖大量的民间宗教,远未涉及民族宗教。即便如此,总括以上数据,我们已经看到,时下中国纯粹的无神论者尚不足全国人口总数的15%。换言之,目前中国至少85%的人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信教倾向。令人不得不对此保持高度关注的是,这一趋势方兴未艾,还有进一步扩大和加速的征兆。[1]
心灵的贫穷必然向往昭示,精神的饥渴必然需要阅读,这即是当下中国大陆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以及其它一系列相关阅读推广服务活动开展时的总体社会背景。
如果将公共图书馆定义为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所谓的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之一种,那么它应当是这样一种存在:在这个空间中,通过阅读,公众可以就大家所关心的公共话题积极地展开讨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望实现与当局权力者的平等商榷。[2]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民阅读”正是在这样的公共空间所进行的一场由全民参与的阅读与讨论活动。这一活动是否需要一个理论指导层面的价值引领,关于这一点,我在《何处寻觅精神家园:纸本印刷文献庋藏、传播与知识分子失语时代公共图书馆道义担当的可能向度》[3]《中国现代性转型中的启蒙担当:寻回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失落的价值之魂》[4]和《抗拒平庸,感受生命气象的伟岸与崇高——关于当下公共图书馆引领大众经典阅读的思考》[5]等一系列文章中,已作过肯定的详尽阐述。本文现就“全民阅读”价值引领这一举措的具体操作层面,结合当前大家热议的几大社会焦点话题,围绕若干设想,谈几点意见。
当下公共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或曰阅读推广活动,如若想要引领广大读者积极阅读,其价值取向究竟应该建立在何者之上?或者说,它的价值基点究竟应该是什么呢?
有学者曾提出:当下道德颓败、人心不古,那么尊孔读经,恢复被五四新文化运动扫除涤荡的儒家道统,实乃拯救世道人心独一不二的法门。因此,现今图书馆无论是引领读者阅读,还是提倡经典阅读,树立儒家道统,弘扬儒家价值原则,这一价值取向当是我们行动指导之圭臬。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些片面。
儒家孔子学说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现世主
义的人生信仰。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等等,展现的正是这样的俗世理念与信仰。第二,以“仁”为核心有限“泛爱”的人道主义道德观。第三,以等级制度为核心、以“礼”制秩序为集中体现的国家政治伦理。在漫长的封建帝制时代,儒家的等级观念与权力结合,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利器。
孔门学说的核心是“礼”和“仁”。孔子重视“仁”,希望通过“礼”来实现“仁”,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目标是“正名分”,确立君臣、父子、夫妇、兄弟、长幼之序(是之谓“五伦”)。所谓“贵贱不愆,所谓度也……贵贱无序,何以为国”,正是其价值核心。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及儒家主张的这套以“尊卑贵贱、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为特征的等级制度观念,并非现代民主社会真正人人平等的合理理念,乃是前现代社会即封建农耕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以人格不平等为其特征的。即便我们单看孔子“仁”的主张,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义闪光固然可贵,然而若与基督教一贯主张“爱人如爱己”之博爱胸怀相比,还是有着本质高下的区别的。儒家“仁爱”强调“爱有等差”,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在本质上早已逊色于基督教“博爱”精神所强调的人人沐浴在上帝之爱阳光下的人类“平等之爱”。
对于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的看法颇具代表性,他说:“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我们看到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任何特殊的东西。”[6]中国思想家对此也有相似的认识,陈独秀说:“儒教经汉、宋两代之进化,明定纲常之条目,始成一有完全统系之伦理学说。斯乃孔教之特色,中国独有之文明也。若夫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诸德,乃为世界实践道德家所同遵,未可自矜特异,独标一宗者也。使今犹在闭关时代,而无西洋独立平等之人权说以相较,必无人能议孔教之非也。”[7]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说的都是孔教并非代表着人类的杰出思想或先进理念。近代西方文明优越于传统中华文明者,实在民主与科学两端。近代世界之社会改造大潮流表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在经济层面上,实现以商品经济为核心的开放性的市场经济;在政治制度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制度;在思想文化上,实现价值取向多元,建立科学思维。很明显,对照中国当下现实,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科学思维启蒙层面,我们可谓任重道远,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在当下一班所谓的“国学家”看来,当今神州大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贪官污吏横行的病局,都是礼崩乐坏造成的结果,只有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携其治国方案重回华夏大地,才能力挽狂澜,拯救被资本主义拜金狂潮摧毁的传统道德,重现我族高尚的道德灵魂。近年来日渐高涨的读经祭孔热以及“儒家学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儒家学说代表了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儒家思想才有希望拯救当前中国道德之滑坡”等一系列观点,都是基于这一思维。似乎只要复兴儒家道统道德观念,即可救治当下中国的道德崩溃及精神坍塌。
以道德挽救道德,这是华夏民族传统的思维定势。孟子云:“仲尼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然而揆诸史实,这恐怕只能是孟轲及孔门中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孔孟的政治设计原以为可用道德力量、“浩然正气”匡拯社会,惩恶扬善,殊料一部二十四史让人们看到的却是,数不清的“乱臣贼子”直面“春秋大义”,非但不惧,非但没有胆战心惊瑟瑟发抖,反倒愈加亢奋昂扬,为一己私欲之驱动而前仆后继一往无前——但见血海飘橹,一路鬼哭魂嚎!弑君杀父,乾坤颠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早已宣告了儒家道德拯世说的破产。
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不仅需要劝善的道德伦理加之实实在在的道德榜样,更需要健全严密且操作起来又十分灵敏高效的惩恶法制机制。
这两者相比毫无疑问后者尤其重要。试想,当一个社会过度重视道德教化,而缺少切实可行的惩恶法制机制时,恶行得不到遏制,其结果必然是道德教化沦为虚伪的说教,整个社会陷于普遍的虚伪。因此,欲治当今社会道德堕落和官员腐败,出台强力法治措施遏制恶行较之铺设奖掖机制褒扬善行更为重要。从本质上讲,人人皆有罪性,人易于为恶而难于向善。从这个意义上对权力恶行的及时惩治尤为重要,乃是道德改良、吏治澄清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因此我们认为,当下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引领广大读者“全民阅读”活动中,其价值基点应该是高扬科学与民主精神而开启民智,从而为构建健全的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而引领读者进行阅读,而绝非心仪儒家虚妄的精神乌托邦世界。鉴于此,我们将向读者推荐一批“五四”前后中国现代第一次启蒙时期经典作家的经典书目,如梁启超、鲁迅、巴金等人的经典著作以及上世纪80年代“新启蒙”时期一大批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的人文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原典中的真义及精髓,我们将邀请卓有建树并富有独立思考的学者——真正勇于担当的公共知识分子到馆讲座,开启民智。
由上述,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即:人世间有等级之区分;人的等级区分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位居不同等级者皆应各守其序,不可逾越。如此老老实实恪守其位是为正义,否则则大逆不道,乃僭越。
这正是近代西方法学哲学界曾严厉批判过的臭名昭著的“差等正义论”。
几乎同时滥觞于东西方奴隶制各自时代的差等正义论,在漫长的中国专制社会的长河中,乃是维系等级制度和专制政体的主要理论基础。今日之中国,与封建时代作别仅过百年,差等正义论的影响远未彻底根除,在人们的公共生活中,差等正义的幽灵有着丰厚的繁衍土壤,并时时游荡在周遭社会的各个角落,诸如官民权利反差所体现的政策差等正义,所有制歧视所体现的政策差等正义,城乡二元户籍制所体现的政策差等正义……尤其以官民权利反差所体现的政策差等正义影响最为恶劣。鉴于对官员与平民各自权利的合法存在规定采用双重标准,致使官员们无论在政治权利方面,还是在经济权利乃至社会权利方面,整体皆处于突出的强势地位。此亦即学者们所谓“体制内腐败”,或称“合法腐败”。具体而论,在政治权利方面,因掌控着对包括公权力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动员力、整合力和配置力,各级官员借助或利用各种公共资源,串通官场人脉,提升和强化个人的能量,而权力体系中的中高层官员的资源整合力更是难以估量,公权力私用已成为通行于整个社会体系的潜规则,一种社会常态。民众对此愤怒、无奈而又艳羡——这对于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颠覆与摧毁力将是致命的!在经济权利方面,官员群体较之普通民众的优势不言而喻。官员不仅收入丰厚,而且官员的职务消费资源宽松,靡费公帑难以监督节制。2012年全国官员们的“三公消费”(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总额高达11007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的30%。其中仅全年公款吃喝开销就达3000亿元![8]相较之下,欧美等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普遍低于5%,一般在3.5%左右。[9]社会权利方面,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垄断优势,政府官员社会地位评价稳居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课题组曾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当被问及谁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受益者时,59.2%被调查者认为,党政干部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受益者,排名第一。[10]似乎整个社会早已认可了一种共识,那就是:权力是一种可以带来几乎无穷无尽利益的权利,不仅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而且总是倾向于为掌握权力的人及其所属集团谋取利益最大化。官民社会权利的巨大反差使公众对官员的社会地位空前艳羡而又嫉恨,更使得充斥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说教顿显格外苍白虚伪,变得无人理会;相反,暴戾狂躁之气无处不在,弥漫着整个社会空间。
官民权利的上述差异即所谓的“合法”差异已明显带有社会分配不公的弊端,然而政府官员还要借助公权力偷偷进行私下里的腐败交易,满足一己欲壑难填之私欲。这必然更加激发民众对官员的极度憎恨,这种情绪甚至发展到令人震惊的烈度。[11]我们倡行“全民阅读”活动,必须正视中国当前日益严峻的社会现实,引导人民通过阅读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并适时表达中国底层民众的正义诉求。通过“全民阅读”运作,引领广大国民转变观念,从指导思想上摒弃差等正义论余毒的影响,进而使得今日正通行于官场上下的“潜规则”真正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罗尔斯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种理论,无论它是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或制度,不管它们如何富有效率和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1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等经典政治学论著将是我们重点推介的必读书目,因为在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和优化公共管理方面,对于清除全体国民头脑中唯官为大的官本位陈腐观念,提高公民意识自觉,抵御和遏止决策中的公权力私己化和公权力异化,尤其对于包括公共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执政者切
实转变观念,罗尔斯“平等和公平是正义的起点和旨归。起点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过程的平等与结果的平等皆为实现正义所必需”[12]等原则,至今仍是执政者真正走出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设置双重多重标准泥沼之圭臬。
当代美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所著之《金钱不能买什么——市场的道德局限》(邓正来译)也是我们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准备向严肃思考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读者推介的一本好书。该书观点对于认识当下中国人迫切关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桑德尔在《金钱不能买什么——市场的道德局限》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市场早已不再是人们迄今为止发现的那个有效的配置资源的机制,而是形成了一个“市场社会”(Market Society)。市场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用市场的逻辑来替代公共生活、日常生活的逻辑。因此市场及市场规范并非如主流经济学家们所宣称的“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那样,而是具有极强的腐蚀性的。它不仅会腐蚀商品交易的市场本身,而且会腐蚀、排挤、侵蚀非市场的其它各种领域,比如社会领域、政治领域……乃至道德与法律领域。[13]而对于当下中国,运用桑氏这一理论进行剖析让我们看到,今天我们身处其间的国度恐怕正面临着双重腐蚀:一种腐蚀正如桑德尔所言是市场和市场规范对政治和政治规范、对公众日常生活的腐蚀,如官场上盛行不衰、老百姓亦早已见惯不怪的买官卖官,政府官员公共领域中的以权猎色、权色交易……同时,我们还看到存在另一种腐蚀,那就是政治和政治逻辑对市场规范的腐蚀,如遍及神州大地的处级商行、司级企业、部级公司……不难设想,这些商业机构之间难道能够进行公平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所以我们通过阅读桑德尔的这一著作体会到,尽管作者不可能在书中指出当下中国存在问题的全部,然而他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真正问题所在。
但是这远远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真正问题的全部就在于当市场侵犯我们自由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应对。桑德尔教授给出的解决路径是什么呢?他说当这个市场交易的游戏规则侵入公共领域时,我们可以重开公共讨论,我们有公民社会自生自发的力量对它进行抵制……总之,如果市场导致了不公,导致了贫富差距,公民社会也一定会产生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它会通过业已建构成熟的公共空间的讨论和传播,自生自发地诉求社会正义,从而足以抵御市场的侵蚀或腐蚀而有效地保护自己。[13]这在公共政治生活健全成熟的西方国家自然不成问题,然而桑氏的这套解决方案适合于当下的中国吗?中国的问题并不只是“双重腐蚀性”,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真想想:我们存不存在公民社会的力量去节制资本?我们有无可能有真正的公共讨论去节制权力?当这两者都不存在时,我们又如何应对关于市场的“双重腐蚀性”?
如果“全民阅读”能够以这种启迪式的方式引领大众阅读,我想,公民社会在当下中国的建构,庶几有望矣!
2012年10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让各路媒体好不喧闹了一阵子,“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都在为莫言获奖奔走相告,拥挤的赞美一度掉得满地都是。”[14]望着电视上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莫言接受颁奖身着燕尾服读获奖演说稿《一个会说故事的人》时,刘震云说了一句听似不无醋意的“大话”:“莫言兄能获诺贝尔奖,表明中国至少还有十个人也能拿到这个奖。”[15]如此说来,这是否表明,中国当代文学水平,确乎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6]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乐观。
笔者将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条脉络。
第一,上世纪80年代即活跃于文坛上所谓“纯文学”作家,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转型期始直至进入新世纪,其创作风格从原来富有艺术探索意味的先锋文学,从直面人生严肃的现实主义,从张扬个性、致力启蒙、富有浓郁浪漫气息的理想主义……突然翻脸,一变而成张扬俗世欲望,渲染一己恶趣,以市场码洋和销售利润为标杆的俗世主义商业写作。
第二,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定题材类型化小说“批量生产”大规模出现,此乃消费文化生产机制与大众审美庸俗趣味联袂合成的产物:《狼图腾》带动了一批小说写狼画狗,《盗墓笔记》引发出盗墓题材或神秘惊悚类题材小说的疯狂仿写及畅销,《暗算》获“茅盾文学奖”诱发了其后《潜伏》等谍战题材的火爆,“杜拉拉”则宣告职场小说热销的到来……于
是,以文学商业利润最大化为核心利益驱动,以某类特定题材为小说表现对象的“类型化小说”纷纷炮制出笼,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而来——除上述例举,诸如“悬疑”、“穿越”、“玄幻”、“灵异”、“言情”、“游侠”、“公案”……诸类皆属此列。这类小说完全瞄准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概与经典无缘,只可作一次性文化快餐进行消费。
第三,铺天盖地奔涌而来的海量“网络文学”。严格意义上讲,网络文学只能算作“前文学”。文学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组织形式,不是口语。网络写作并没有经过文学准入程序,多为甚至比口语更随意零乱的杂混语。由于网络阅读是“浏览”式阅读,因此,那些所谓在阅读网络文学者,仅仅是在浏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网络文学”是当下消费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消费形式,而非精神食粮。另外,文学是应该有灵魂的,但是,大多数网络文学灵魂缺失,只是口语文字的故弄玄虚率意堆砌。
内容多为利用网络这个便捷的平台进行即兴式本能宣泄,同时也迎合同样有失落感的大众发泄欲望。在他们的作品中,或以职场、官场、商场为背景,或以玄想的历史空间为背景,主人公身处其中往往凭借运气或巧合东成西就、左拥右抱、处处逢源、名利双收——完全一幕将生命内容粗鄙化和本能化的白日梦图景,其精神维度的浅薄与平庸近乎无以复加!对此,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在这种无聊的阅读上空耗我们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否则,损失的还将包括我们的生命和尊严剥夺。
伴随着全球性人们精神世界的崩坍,作为“人类精神美的追求的特殊形式”的文学也正在走向萎缩与低迷,诺贝尔文学奖每年的颁发,事实上已很难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找得到真正赋有价值的、显示人类崇高尊严、充满理想和美的意境的作品。遴选既然无法真正做到“宁缺毋滥”,那么也就只好降低标准。“莫言兄能获诺奖,表明中国至少还有十人也能拿到这奖。”刘震云酸溜溜的这句感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倒也不失一句实话。
通过上述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全民阅读”在文学和人文类作品的阅读引领及推介方面,当力避流俗,超越时尚浮泛的消费主义跟风心态,坚决不做“畅销书排行榜”此类沸沸扬扬变相商业性广告的义务宣传员,恪守价值和真理,引领广大读者抗拒平庸,潜心阅读文学经典,阅读人文学科原典,徜徉于人类精神的丰富世界,感悟生命气象的伟岸与崇高!诚如鲁迅所期待,这种阅读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国民性”,即低劣国民素质的根本改造。
直面当下中国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目前,公共图书馆方兴未艾之“全民阅读”活动,该如何实现对到馆广大读者阅读中的价值引领,这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公共话题。在《新大陆游记》里,梁启超曾这样评说中国人的国民素质缺陷:“有民族资格而无市民资格,有村落思想而无国家思想,只能受专制不能享自由,有琐屑之欲望而无高尚之目的。”[17]可谓入木三分!这位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华以求“新民”的政治家、思想家,数次躬历亲为,殚精竭虑,呼吁兴建公共图书馆以开启民智,进而达致完成中国国家现代化转型时必备之国民素质之率先转型。梁任公激切之辞,今天读来,仍觉振聋发聩,犹黄钟大吕悠悠然回荡于耳际!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百余年来一直未曾真正完成过的现代化转型,这一伟大的事业,当需要建构起健全的公民社会为其前提。毫无疑问,当下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即应当以建构健全的公民社会作为其价值引领的总体价值指向,通过包括上述诸种努力在内的各项具体操作,以期从本质上彻底改造低劣之国民素质,真正完成中国现代化之根本转型,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之伟业!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张清津.灵性资本与中国宗教市场中的改教[J].文史哲,2012(3):137.
[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5.
[3]谭楚子.何处寻觅精神家园:纸本印刷文献庋藏、传播与知识分子失语时代公共图书馆道义担当的可能向度[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 (11):45-53.
[4]谭楚子.中国现代性转型中的启蒙担当:寻回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失落的价值之魂[J].图书馆,2011(2):12-19.
[5]谭楚子.抗拒平庸,感受生命气象的伟岸与崇高——关于当下公共图书馆引领大众经典阅读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2):47-51.
[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9.
[7]陈独秀.宪法与孔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4.
[8]王秀强.李金华谈三公消费:紧一紧,一年节省几千亿元[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3-07 (21).
[9]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层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2.
[10]刘如坤.仇官现象的当代解读[J].决策咨询通讯,2012(11):45-53.
[11]方付建.涉官事件中的网民态度倾向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2(2):52-57.
[1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60-67.
[13](美)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市场的道德局限[M].邓正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31,275-286.
[14]张涛甫.莫言热背后的冷思考[N].文汇读书周报,2012-10-19(03).
[15]李建军.直议莫言与诺奖[N].文学报,2013-01-10(18).
[16]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已达前所未有的高度[N].羊城晚报,2011-11-07(B05).
[17]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上海:上海广智书局,1903:512.
[收稿日期]2014-05-19 [责任编辑]王岗
[作者简介]谭楚子(1968-),男,汉族,文学博士,徐州图书馆研究馆员,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元明清文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与中国古代文学。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2-0039-05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52.0;G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