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诗歌的互文性阅读

2015-02-13 07:14孙秀丽刘冬利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互文性英汉诗人

孙秀丽,刘冬利

(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互文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文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过渡中产生的文本理论。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在巴赫金语言哲学理论的影响下,于1966年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她提出:“‘文学词语’是文本界面的交汇,它是一个面 ,而非一个点(拥有固定的意义)。它是几种话语之间的对话:作者的话语、读者的话语、作品中人物的话语以及当代和以前的文化文本......任何文本如同由引语拼接的马赛克图案一般 ,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之后,Gerard Genette,Fairclough,Laurent Jenny,Roland Barthes,Hatim和Mason等人相继对互文性进行了阐释与补充,从不同角度对互文关系的分类作出了划分。纵而观之,互文性呈现出在历史的纬度下,由作者和读者钩连起来的各种文本的网络图式。它首先体现在跨越时间,空间,学科领域的不同文本间的对话。任何一种文本都不是自足的和封闭的,“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2]其次,它凸显出读者在文本互涉中的重要作用。读者对文本与他文本关系的感知,他文本作为理解的基础和参考在读者记忆中的投射,在里法特尔看来是构成一部作品的文学性的基本因素。[3]法国学者洛朗·坚尼认为互文性“引导我们了解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使得我们不再线形地阅读文本。”[4]罗兰·巴特更认为“作者已死”,把读者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文本的意义产生于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5]

英汉诗歌的互文性阅读对于中国读者理解西方诗歌,中国诗歌在西方的接受与传播提供了一种视角。这种视角也带来了文化的互映和呼应。我们试图在以下的英汉诗歌阅读中钩连出两者的互文性。

一、在表层结构的互文性阅读

(一)汉字的具象化结构和英文的书写变异创建的视觉画面

汉字的表意文字的特征使其具有形象化的特征,汉字在诗歌中排列组合后会呈现出奇妙的视图。程抱一指出王维的《辛夷坞》诗中,“木末芙蓉花”一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株树开花的过程:从一株光秃秃的树,到枝头长出一些东西,到出现一朵花蕾,到花蕾绽放,最后一朵盛开的花。[6]由简到繁的汉字幻化出一株开花的树的从萧肃到繁盛的历程。

在英文诗歌中,一般而言,每行第一个单词首字母要大写,其余小写,但是有些诗人会突破字母大小写的使用规范,从而表达诗人的意图。英文诗歌中字母大小写变异兼用同时也产生奇妙的视觉效果。卡明斯的一首诗“mOOn Over tOwns mOOn”通过字母“O”的大小写的变化再现了月亮从初升时宛若银盘到之后的渐被遮蔽直至消退的过程。

(二)汉语和英语的声音与声调产生的情感效果

声音在诗歌中的价值毋庸置疑。某些辅音,元音具有唤起人们联想的力量。Leech认为语音与意义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象似性。[7]不同的音素由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从而造成音质的不同,给人的感受和由此产生的联想也不同。语音的意义常常通过彼此对比得以表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韵母的接续变化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诗最初的“ao”音顿时让人觉得耳边传来阵阵秋风之号叫,之后转到“i”音时变得逼仄,表现出诗人所处的窘迫,无力与叹息的悲戚情绪弥漫在纸间,而“ei”,“ie”,“ue”等音营造暗淡愁惨的氛围,表达出诗人的困苦与悲哀,最后“an”的声音变得宏大,诗的节奏变得铿锵有力,似乎听得到诗人的呐喊,至此通过声音可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惠特曼的诗“O Captain!my Captain!”是为悼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以诗的第一节为例,前四行短元音的铺陈,如[i][ʌ][e]密集的集聚,声音短促,节奏加快,烘托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到第五行“O heart!heart!heart!”诗人情绪得到了释放,跺足捶胸的悲痛随着/a:/这个长元音而喊出来。另外,这一节诗中,诗人多用爆破音/p/,/b/,/t/,/d/,/k/,/g/,诗中压抑悲愤的情感借以表达出来。

汉语中的声调对比同样可以让诗歌产生音乐效果。一般而言,平声调中正平和,情绪都不是太激烈,而仄声髙而短,尤其去声是从高值到低值的降调,表现出一种有力,坚决的特点。诗人袁枚的《所见》用的是去声韵。诗人描写小牧童高坐牛背、大声唱歌,而后屏住呼吸,意欲捕蝉的情景。由动到静的变化从声调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前两句平声调为主,突出了牧童歌声长且远,似乎占据了整个树林,四个“ng”的音给人以声音回荡的感觉。而第四句以“立”结束,去声的突然,表现出歌声戛然而止,“i”这个闭口音,也突显了小牧童声息不张,小心翼翼的可爱神态。英语诗歌的韵律是由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交替出现,音高的不断起伏构成的。英语诗歌根据轻重音的不同安排,主要有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扬抑抑格等。抑扬格是英语诗歌中最常用的格,一般用于令人愉悦的主题。而扬抑格则可表现动作突然性有强调,挑战,暴力的意味。英语诗歌往往多种韵律类型一起使用产生变化,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音乐性。丁尼生的诗“The Eagle”勾勒出一幅雄鹰盘踞巉岩的画面,用四音步抑扬格写成。而第一节的第二行和第三行“close to”与“ringed with”却是用的扬抑格。扬抑格出现在句首打破之前的韵律惯性,使读者感到突然与骇异,突出了雄鹰所处位置之高。

二、在深层结构的互文性阅读

汉语诗歌有比兴的传统。程抱一认为,比兴不只是叙述艺术的手法,它们在语言中激发出连接主体与客体的循环往复的运动,“比”体现了主体→客体的过程,即从人→自然的过程,而“兴”则是客体→主体的过程,即自然→人的过程。[8]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采用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又怎能报答那深厚的母爱呢?这两句完成了从主体→客体→主体的过程。李白的《静夜思》充分展现了“兴”,明月在中国文化中总是与见月怀人,家人团圆联系在一起,由明月到思乡暗合了月的文化象征。

中国的“比兴”在西方的修辞学中可以找到它们相应的对等:隐喻和换喻。[8]托马斯·纳什的“Spring”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春景图”。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把芳美之春比喻为一年中欢乐之王,之后的百花争艳,少女围舞欢畅,百鸟齐鸣交响的意象也呼应了“欢乐之王”的隐喻。詹姆士·雪利的诗“Death the Leveller”用君王所持的权杖Sceptre和所戴的王冠Crown来指代至高无上的君主,用镰刀scythe和铁锹spade来指代劳苦大众。诗人利用转喻表明死亡不会偏袒任何人,在死神面前,众生平等,不分贵贱。

三、在诗歌意象上的互文性阅读

诗歌意象即诗中形象,是象(物)与意(情)的组合。诗歌意象往往寓情于象,传递诗人的情感与情绪。在中国的诗歌中,“流水”多传达时间流逝,人生苦短,物是人非的感伤。岑参的《敷水歌送窦渐入京》“昔时流水至今流,万事皆逐东流去。”和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即是例证,传达了流水→流逝→时间→人生的相互联缀的联想。而在丁尼生的诗“The Brook”里我们也看到流水(时间)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的对比。“For men may come and men may go,/But I go on for ever.”这两行在诗中重复多次,传递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世外桃源”在中西方的诗歌中都有所涉及。在中国的诗歌传统里,“世外桃源”意味着远离尘嚣,避世清静的幸福所在。陶渊明的多首诗描画了美好的桃源生活,如《饮酒》,《归园田居》。同样我们在叶芝的诗《茵纳斯弗利岛》里也看到了诗人向往的返朴归真的生活:一个小屋、九行豆架、一排蜂巢,早晨的纱雾、午夜的闪亮星光、正午的紫色阳光,傍晚红雀的翅膀,“And Ishallhavesomepeacethere,forpeacecomes dropping slow,”诗人沐浴在缓缓降落的宁静之中。

英汉诗歌的互文性阅读既让我们突破各自诗歌的视阈,获得“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的喜悦,同时也让我们在徜徉诗国的中途有路遇故知的欣然。毫无疑问,对于英汉诗歌的理解、推介、翻译与教学,互文性阅读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1]Kristeva,J.Word ,Dialogue and Novel[M]//T.Moi,ed.The Kristeva Reader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36-37.

[2]罗兰·巴特.文本理论[J].上海文论,1987,(5)

[3]Schwitters,Kurt.Poetique de l'intertextualite[M].Paris:DUNOD,1996:16.

[4]洛朗·坚尼,邵炜,译.形式的战略[M],转引自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83.

[5]Intertextuality.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rtextuality,2015-02-13.

[6]程抱一,涂卫群译.中国诗画语言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14.

[7]Leech,Geoffrey 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69.

[8]程抱一,涂卫群,译.中国诗画语言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83-84.

猜你喜欢
互文性英汉诗人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诗人与花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