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异文研究的又一部新著
—— 评郭万青著《小学要籍引〈国语〉研究》

2015-02-13 06:58:20孙晓磊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异文国语文献

孙晓磊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引文异文研究的又一部新著
—— 评郭万青著《小学要籍引〈国语〉研究》

孙晓磊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郭万青先生的新著《小学要籍引〈国语〉研究》选定十余种小学要籍中的《国语》引文进行研究,运用了小学要籍以及《国语》的多个版本,方法较为得当,是《国语》研究以及引文异文研究的又一部新著。

郭万青;小学要籍;《国语》

从存在方式上看,异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版本异文,一种是引文异文。前者是进行相关古籍校勘的主要凭借,后者是古籍校勘的参照。当然,还要看该书的最早版本情况。如果一部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存世的版本只有元明以后的刻本,对之进行校勘时恐怕引文异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凭借了。

《国语》是一部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其语料价值和史料价值的重要性固不待言。但由于《国语》在内容上和《左传》有些重合,《左传》又一直是经学中的显学。在中国历史上,《国语》的研究只有两个历史时期比较繁盛,第一个时期就是东汉、三国、西晋时期,涌现了郑众、贾逵、服虔、孙炎、王肃、虞翻、唐固、韦昭、杨终、孔晁等《国语》的注者。第二个时期就是清代,涌现了王懋竑、黄丕烈、陈树华、汪远孙、王引之、俞樾、陈伟、董增龄、陈瑑、谭澐等一批研究者。

《国语》的版本系统比较单纯,只有公序本和明道本两个系统。公序本和明道本之间差别较大,汪远孙《国语明道本攷异》根据公序本和明道本的对校一共校勘出3 000多个异点。而且公序本系统内部的版本关系也比较复杂。所以清代研究者在注解语义之外,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国语》的校勘上。由于识见、版本以及其他因素,《国语》的校勘工作从清人集中精力开展,一直到现代也还需要深入下去。在《国语》勘校中,除了版本文献之外,也需要注意运用引文文献进行勘校和研究。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郭万青先生的《小学要籍引〈国语〉研究》就是《国语》引文异文研究的一部专著,也是第一部集中一种类型引文文献对《国语》进行勘校以及相关研究的研究著作。全书一共选定《原本玉篇残卷》《切韵》与《唐韵》残卷、《一切经音义》三种、《说文解字系传》《广韵》《宋本玉篇》《类篇》《集韵》《韵补》《六书故》和《古今韵会举要》等十余种小学要籍,并对这些小学要籍引用的《国语》例句进行了文字校勘、训诂推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典章制度等的探讨。综观全书,有这样几方面特点。

一、据多本进行文字的勘校辨正

历史文献的阅读首以文字勘校为务。吴孟复在给管锡华《校勘学》所作序言中指出:“盖著一‘校’字,便由阅读而进入研究。”[1,p1]

根据他书引文进行某种文献典籍的校勘,清人就已经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了。如清儒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就运用了大量的引文资料。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郑良树和张以仁的《国语》勘校工作,除了参照《国语》相关版本和文本之外,他书引文是勘校的一个重要参证。

运用他书引文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他书版本的掌握问题。既然所有的文献都有版本的差异,相信运用引文材料进行异文比对和校勘的时候,也应该运用引文材料的多种版本。我们的前辈学者尤其是清代的学者在这一方面有些欠缺,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大多用引文材料的某一种版本作为异文校勘的依据,没能够运用到引文材料的多种版本,从而在异文考证的可靠性上大大打了折扣。

本书作者对所参据的玄应、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广韵》《宋本玉篇》《类篇》《集韵》《六书故》等引文材料大都运用了一种以上的版本进行校对,如《原本玉篇残卷》,作者同时运用了罗振玉照相本、黎庶昌摹写本和日本东方文化书院本,玄应《一切经音义》就用到了西方藏、金刚藏、七寺藏、大正藏以及徐时仪新校本等,《说文解字系传》用《四部丛刊》本、祁刻本、新安江氏刻本、文渊阁四库本等,《广韵》则用了张士俊泽存堂本、鉅宋本、《四部丛刊》本、文渊阁四库本、符山堂本、元泰定本、黑水城残卷本等,《宋本玉篇》用了泽存堂本和文渊阁四库本,《类篇》用影宋钞本、姚刊三韵本,《集韵》用扬州使院本、文渊阁四库本、宋刻本、金州军本、《四部备要》本、潭州本、顾广圻补刻本等。

多本相互参校,凡有异文者必定其是非去取,这样在引文材料的确定性上就得到了保证。

当然,作者在对小学要籍引《国语》例句进行勘校的同时,也运用了多种《国语》的本子,包括敦煌残卷本、宋刻宋元递修本、《四部丛刊》本等。

二、运用传统语言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运用到古文字以及相关材料等进行研究

传统语言学的方法,是清儒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文献版本为基础,运用形音义三者互相推求的一种方法和方式。这种方法通过章太炎、黄侃等前辈学者发扬光大,到现在也还是解决典籍文献训诂问题的主要方法。本书作者运用较为纯熟,在讨论字际关系时,作者多处地方引用既有的汉字古音成果,进行汉字、词之间关系的探讨。研讨语义,也必以传统小学根柢书为主要证据,旁参传世文献传注资料,比较互证。同时,作者在进行相关条目的辨正和探讨的时候,还参考到古文字学成果和历史研究的相关成果。兹举二例如下:

一是本书第四编“《说文解字系传》引《国语》斠证”第8条:“牛部——犓,以芻莖養牛也。從牛芻,芻亦聲。《春秋國語》曰:「犓豢幾何。」阻虞反。”[2,p153]作者在论证《说文》以及《说文系传》本文是“刍莝”还是“刍茎”的时候,不仅利用了敦煌俗字、甲金古文等古文字材料进行字形的比证,而且还涉及到牛的养殖、饲料形制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在对“刍”以及以“刍”为构件的字进行综合考时,就运用了声义系连等方法,最终得出“刍”以及以“刍”为构件的一系列字的核心义素,从而证明《说文》“刍”字当指嫩草而言[2,p153-161]。论证方法严密,结论较为可信。

二是本书附编“甘肃藏敦煌写本残卷《国语•周语下》校记”不仅通过传世《国语》各本和残卷本参互为校,而且在涉及到乐器形制以及相关问题的时候还引用到了古乐学的相关研究成果[2,p359-400]。

本书的很多条目都贯彻了这种方式方法,既是对乾嘉朴学学术传统的继承,也是当代学者尤其是涉及传统学术研究的学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候的一种态度和原则。

三、作者行文体例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

近年来,因为行文不规范甚且其他因素而造成的学术研究方面的纠纷有多起。这些纠纷之所以产生,无非是作者或有意、或无意地在征引别人的研究成果时候存在着不当的地方。有意为之的我们不去讨论。那些无意为之的,恐怕往往是因为行文的不规范,从而造成事实的引用,由于没注明出处,容易给人造成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印象。

本书作者在全书始终贯彻“无征不信”的原则,在引用上不烦琐碎繁难,凡有称引,哪怕是从网络的跟帖中所采用的信息,也都在该书的相关位置一一注明出处,表明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倡导这种态度。

四、该书是《国语》研究的新成果

《国语》研究的历时梳理,目前只是见到一些单篇论文,如陈鹏程、戎辉兵以及本书的作者等的相关论文。本书作者的博士论文《唐宋类书引〈国语〉研究》引言第一部分“《国语》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是目前可见的对《国语》历时研究进行较完整详尽梳理的文献。

自从20世纪60年代郑良树和张以仁分别对《国语》进行集中勘校之后,很长时间里,《国语》的研究尤其是《国语》勘校研究都没有任何新的突破。此后,俞志慧对韦昭注进行了辨正,得300多条;戎辉兵对《国语集解》进行订补,同时也涉及到了《国语》本体的问题,得100多条;萧旭对《国语》进行校补,得921条。本书著者通过小学要籍引《国语》例句的爬梳,广引今传《国语》予以勘校,并进行文字、训诂以及相关方面的疏通,通过他书引文材料进行《国语》文本的勘校辨正,应该算做作者一次比较新的尝试。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动《国语》的全面整理与研究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本书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材料的选择上,作者在某些条目的辨析中,不加选择,引用了大量的材料,显得十分芜杂,让人产生偏离主题的错觉。此外,作者仅仅根据某些既有成果和结论进行推导,而对该研究成果或结论的正确性没有给予验证,由于运用的相关问题研究结果或结论的不确定性,导致作者在某些问题上的结论或推断的可信度不足。

此外,征引文献脚注不够精炼。很多地方似乎可以只标注著作者、著作和页码,省掉出版单位。另外,还有一些文字错误,作者没有校出。比如本书第273页第4行“曹刻欄亭”的“欄”字就是一个误字,正确的字形应该是“楝”。不知道是作者的错误还是编辑校排时候的错误。

本书作者一直以来从事《国语》的研究工作,研究涉及到《国语》的语法、训诂语义、版本文献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又致力于《国语》研究史的研究、类书引《国语》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国语补音》的研究等。相信这些研究对推动《国语》的全面整理与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希望作者能够在涉猎《国语》诸多方面的问题之后,撰写一部《国语汇校集解》,对《国语》本文、韦昭注解进行全面厘定,并给读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版本上的可信度以及《国语》研究查阅上的便利。

[1] 管锡华.校勘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1.

[2] 郭万青.小学要籍引《国语》研究[M].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A New Work on Ancient Chinese: A Comment on Xiaoxueyaojiyinguoyuyanjiu by Guo Wan-Qing

SUN Xiao-lei
(College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 Nanjing Teachers College, Nanjing 210097, China)

Xiaoxue Yaojiyin Guoyu Yanjiu by Guo Wan-qing studies several works’ citations of GuoYu. It is a new work on Ancient Chinese.

Guo Wan-qing; Xiaoxue Yaoji; GuoYu

H109.2

A

1009-9115(2015)06-0044-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12

2014-09-07

孙晓磊(1985-),男,河北邯郸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献。

猜你喜欢
异文国语文献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12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情(2017年1期)2017-03-22 16:56:36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