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与当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

2015-02-13 06:07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解释学方法论心理学

赵 清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就一直为其独立的科学地位而不断地挣扎着。在此过程中,作为西方心理学两大方法论基础的实证主义和现象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19世纪末,由狄尔泰(W.Dilthey)引入心理学的解释学登上了心理学方法论的舞台,它不仅从一上台就深刻地影响着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而且在其表演的过程中,对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解释学与心理学理论的结合逐渐深入,解释学逐渐成为了当今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并且荣获了心理学方法论的“第三势力”的美誉。本文试图在探讨解释学的发展及其方法论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分析与解释学密切相关的三种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借以把握解释学方法论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

一、作为心理学方法论的解释学

解释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理解”“解释”为核心思想的科学。对解释学含义的理解,当属西方心理学史家高觉敷老先生的诠释更为深刻。他指出:“人类历史上遗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宗教、文艺等,这都不同于自然物,它们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是由包涵具体意义的符号或者文字构成的人文产物。人类在认识这些文化遗产时,仅凭借自然的观察是远不够的,而更重要的是运用理解、解释的方法,才能体会到其深刻的含义”。这种对其意义的深层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就是解释学。

解释学有着漫长的历史。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解释学的衍化、发展和完善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在古希腊,其基本意思就是“解释”,最初主要指解释和批评一些诗人的作品。到了中世纪后期,解释学主要解释古代传下来的大量经文、法典和史籍等,因为相隔年代久远,而且古老多义,使得常人难以确切理解,所以,为了弄清楚文本的语法、词汇等,解决理解上的种种困难,解释学就由此产生了最初的形态。但是,最初形态的解释学所采用的方法只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并没有上升到普遍的方法论层面。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引入了哲学领域,他在研究《圣经》和古代文献时遇到了大量的问题需要解释和理解,他站在更高层次上看待问题,积累了丰富的解释学经验。经过系统的阐述,把解释学的研究重心放在理解本身,而非被理解的文本,并从哲学的角度把解释学系统化、科学化,从而使解释学上升到了更高的方法论层面,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从而开拓了解释学独立发展的广阔空间。

在施莱尔马赫对解释学理论的论述中,萌芽出了心理学的思想。他提出,解释学的理论包括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他指出:心理解释主要是研究思想是如何从作者生活的整体中产生的。在把握作者意图的时候,我们必须消除自身的“成见”和“主观”,以作者的内心世界为中心,体验作者的心境,再现作者的内心体验。与语法解释相比,施莱尔马赫更重视的是对作者心理的解释。狄尔泰作为施莱尔马赫的追随者,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心理解释理论,并把解释学引入了心理学,并在最初的古典精神分析学中起到了方法论的作用。狄尔泰在对经文、宗教和神学等文本的研究时,将对其的理解和解释扩展到了人文精神领域。通过对比、分析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他发现了两者的本质区别,认为科学主义下的研究是外在的客观事物或物质现象,而人文主义下的研究重点则是人的内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其核心是人对价值及意义的体验和理解,这才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所在。与此同时,他把心理生命直接视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坚持以人为本,这就为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奠定了新的方法论基础。在此之后,解释学于20世纪经历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即本体论解释学转折。这一转折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发起,并由其学生伽达默尔完成。此次转折的核心观点在于:理解是存在的基本方式。

伽达默尔认为,传统是我们存在和理解的基本条件,“成见”与“传统”对理解有制约作用,它不能脱离人的历史性,并且解释学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是“独白”式的,而是一种“对话”的模式,理解就是读者的原意与作者的本意相互作用的结果。伽达默尔的思想扩大了解释学的问题域,对人文科学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方法论解释学和本体论解释学之争论不休的时候,利科作为法国现象学的代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统合思想,旨在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实现方法论解释学和本体论解释学在方法论上的统一。利科在对海德格尔解释学的不满和批评时指出,理解的本体论只有在探讨方法论的过程中才能最终达成。并且,他从语言分析开始,借助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隐喻”和意义进行反思,达到理解的存在论根源。

至此,解释学从衍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经历了以狄尔泰、伽达默尔和利科为代表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中对心理学理论建构过程中的启示意义也逐渐深入。

二、心理学视野下解释学的价值取向

作为心理学方法论“第三势力”的解释学,不论是与科学主义取向下的心理学对立着,还是统一于人文主义取向下的心理学,其思想无不与心理学各派别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解释学体现出了其特有的价值取向。

首先,解释学最具特点的价值立场和态度就是其持有的“理解”和“解释”的研究方法。它既不是数理学的逻辑分析,也不是科学层面的观察和实验,而是一种侧重于体验、理解和解释。早期狄尔泰就曾指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相对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和说明,而人文科学则采用理解、解释的研究方法对事物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在实证主义作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的影响下,自然科学决然地把人的内在体验和意向性排除在研究之外,剥离对象所处的情景,抛弃情景所具有的真实性意义,只是通过归纳、描述的方式来预测和控制。但是,解释学反对自然主义取向下的心理学研究,反对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强调心理学应以人文主义的方向为规范。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以人的精神生活为主,而对精神生活必须采用解释的方法,通过理解和体会直观而生动地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和意义。海德格尔曾把解释和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认识正是通过对其深刻的解释而达到的。因此,解释学独特的、新颖的“理解”研究方法启示我们,传统的自我理解往往是歪曲和错误的,我们需要扭转、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并对存在进行根本性的解释,从而发现“隐喻”中的最原始和真实的含义。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应善于结合具体的情景运用“理解”的方法,解释其目的与意义。另外,解释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倡导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主流心理学受实证主义的影响,认为只有是实验的、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它甚至极端地抛弃一切非实证的方法,否定其科学性。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比万(Bevan)就曾指责现代心理学的实证方法,他认为,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现代心理学,蔑视其他一切研究方法,这种以为非实证的方法就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认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又从何谈其方法的科学性。因此,在解释学方法论的影响下,当代心理学者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各种各样有利于研究的方法。其次,解释学重视事实与价值的相互融合。受实证主义的影响,现代心理学在研究中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毅然决然地抛弃价值、尊严等问题,只注重事实材料的收集与描述,把个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等排除在研究过程之外,扬着“价值与科学无关”即“价值中立”的大旗,进行所谓“超然”的研究,完全把活生生的价值观扼杀在精神的摇篮里,其结果必然导致“无心理”的心理学。然而,这必然引来对其极力的反对。解释学打破了现代心理学价值中立的局面,并逐步形成了“事实与价值相互融合”的原则立场。它认为心理学的研究与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是密切关联的,心理学不会也不可能超脱自然、超脱社会文化观念、超脱价值观念而进行所谓“客观”的研究。因为不论是被研究者还是心理学家都是一定社会文化和环境中的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价值观构成抉择的基础,贯穿始终。只有事实与价值相互融合,才能使解释学透过其需要解释的“文本”,理解价值(想法)背后真正的意义。

最后,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解释学把待解释的对象定义为“文本”。在解释学中,文本有着十分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包括有形的书写固定下来的书面文本,及口头语言形成的语义文本,而且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也是有意义的需要解释的“文本”。对此,施莱尔马赫就解释说:解释学不仅是对过去文本的学术方面的解释,而且是对他人内心深处隐蔽性的理解。狄尔泰直接把“心理生命”作为心理学的解释对象,即包括知、情、意的整个心理过程。弗洛伊德和拉康则把意识和潜意识共同看作人的心理现象,定义为有内在意义的“文本”;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更是把与人类的实际生活相关的经验、行为、文化艺术等作为所关注的“文本”。只有通过对文本的解释和理解,才能使解释者脱离自己的意识而进入文本的意识,从而体会文本的深层含义。

三、解释学对当代心理学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根本对立充斥在当代心理学理论建设的和谐气氛中,二者在科学的地位以及知识的建构性等方面持有完全对立的观点。此时的心理学者在心理学方法论的“第三势力”——解释学的影响下,看清了二者多年来的对立,而倾向于采取一条“折中”的方法来促进心理学的发展。这就把心理学建立在解释学原理的基础上,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1.解释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在之后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它是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经验、潜能和价值,尤其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以性本能为特色的生物还原论,它已成为当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取向。而解释学作为人文取向的哲学思潮的典范,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必然会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重视。马斯洛以他对人类需要的理解阐明了一种动机理论,也叫需要层次理论。在该理论形成的过程中,马斯洛通过谈话的方式来了解被试的情感和精神,并对人类每一层需要都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在构建自我实现论时,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传记等文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从而概括出了自我实现者的15种人格特征。虽然马斯洛没有提到“解释学”这个词语,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体现出了解释学的思想,他正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语言的交谈,才从内心世界理解到他人的特质,这就是对“广泛的文本”——他人经验和价值加以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是文本和研究者的“视界”融合的过程。与马斯洛相同,罗杰斯在研究人的自我概念时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尤其具有解释学的特点,即通过解释、对话、理解等形式对个体心理特点进行分类研究。在其“来访者中心疗法”中,尤其突出了罗杰斯的解释学方法论的思想,在治疗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之一的同情性理解方面,罗杰斯指出:治疗者必须深入理解和设身处地地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就是要在尊重来访者的前提下,理解他们的经验与体验,真诚地关注他们,以使他们发展独特的自我。罗洛·梅也强调理解病人自身世界中的“存在”,通过病人对自己“存在”状态的分析,从而真正理解病人的情景。他的存在分析观以存在本体论为基础,同时重视人的价值、经验等,研究时注重动态整体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这些特点都受到了解释学的指引。

2.解释学对文化心理学的影响

解释学在事实与价值相互融合的取向中指出,心理学的研究与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是密切关联的,心理学不会也不可能超脱自然,超脱社会文化观念。伽达默尔也认为: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社会文化背景去理解文本,任何理解都处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所以,认识过程,即理解和解释是与事物的社会文化背景分不开的。社会文化背景使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成为可能。这种关于理解和解释的文化背景的论述,对于扩展心理学的视野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为文化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心理学在20世纪末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虽然大多数文化心理学家都认为文化心理学是一种后现代心理学体系,并以后现代主义作为其最为直接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但是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无不以解释学为指导。在研究对象方面,文化心理学把“文化意义”作为其研究重点,并指出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人际之间连接的桥梁是“意义和价值”,实践的目的是构建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并根据其中的意义做出反应、解释和相应的行为。在研究思路中,文化心理学偏重于强调解释学的研究方法,因为其研究的是事实和事物的内在“意义”,而不是它们本身。不过,文化心理学所采用的解释学是本体论的解释学,而不是方法论的解释学。正是采用了本体论的解释学,文化心理学把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看作主体,强调双方的互动作用,把心理学研究理解为参与其中的实践活。总之,心理学研究不能抛开文化研究范式,并必须深入到研究对象的文化中,理解、体会并被同化,以当地人、社会和历史文化为主体,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文本的文化心理和行为。

3.解释学对积极心理学的影响

解释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为其方法论提供了稳固的哲学基础,而且也为其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者与超越者——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解释学思想。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在其早年的实验中发现了“习得性无助”的人格特性,进而经过修改和扩展,提出了著名的“解释风格”理论。海德格尔把“解释”和“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塞利格曼提出的“解释风格”理论其实就是人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并侧重于积极的解释风格,从而形成人们积极的存在方式。其实在积极心理学还没有正式建立之前,塞里格曼就已经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推动强调以及理解人的内在潜能和积极品质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作为新世纪心理学发展的重点方向。由此,在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挖掘出旧的、最易被忽视的观点,挑战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实现了心理学研究价值的重新回归,代表了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虽然在积极心理学建立初期,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因为研究传统和“是非科学性”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导致了早期的争辩,但是其两者的研究主题是相同的,所蕴含的解释学方法论思想是统一的,最后两者只会走向共同合作的道路。受解释学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也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并把“意义寻求”看作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反映了人们渴望快乐、希望、交往等的本能。人们的这些意义需求的满足,只有依靠主体积极主动的寻求、理解和解释,才能让人们心灵深处的、积极的种子开花结果。在研究方法方面,积极心理学虽然是继承了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方法,但是它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以及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另外,积极心理学分析研究了人们的24种优良、积极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途径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而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就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解释达到的。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以及人的心理现象和过程仅凭借客观的观察和实验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依靠的是揭示、描述、说明、理解和解释等等各种有利于探讨其内在含义的方法的结合。解释学从萌芽到成熟,每一个阶段必然和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有时是对立的,有时是统一的。霍曼斯(P.Homans)曾在论文中指出:“心理学是解释学迷失的一部分”。但是今天,这一局面得到了改善。解释学用自己独有的价值取向,诠释了其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心理学也没有辜负各种方法论的期望,尤其是在心理科学逐渐成熟的当代环境下,我们需要用一种辩证统一的观点,在方法论的多样性、认识论的深入性和价值观的核心性方面,使心理学理论进一步地完善。

[1]高觉敷.西方心理学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47.

[2]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88,495.

[3]王国芳.解释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80-85.

[4]马雅菊.解释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J].文教资料,2008(33):85-87.

[5]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4.

[6]叶浩生.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走向释义学的心理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6-141.

[7]余寒露.解释学的心理学方法论蕴含[J].社会心理科学,2012(8):21-22.

[8]贾林祥.心理学后现代建构之思考[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6-9.

[9]周宁,刘将.当代心理学的解释学转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4.

[10]许卉.方法论建构:解释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2012(11):67-72.

[11]李鑫,贾林祥.浅析生命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253-254.

[1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47-548.

[13]李炳全.人性彰显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复兴[D].南京师范大学,2004.

[14]孟娟,彭运石.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爱恨情仇[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3):78-82.

[15]郭本禹,崔光辉.论解释现象学心理学[J].心理研究,2008(1):14-19.

猜你喜欢
解释学方法论心理学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哲学解释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启示
“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朱熹《孟子》学的解释学考察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