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霞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经过两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英语技能。然而,由于大学三、四年级英语学习的停止,学生难以达到大纲要求的“用英语交流信息”的目的,出现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等现象,学生的读写技能尚可,但是涉及自己专业的英语就知之甚少。再加上语言磨蚀的发生,大学毕业时学生的英语基本不能应付工作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9)就已经明确要求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继续帮助学生增强英语应用能力,以确保大学四年的英语学习不间断。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基础课,整体来说包括两个阶段: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和三、四年级的提高阶段,即后续课程阶段。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教改体系的一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更高的英语应用能力。
语言磨蚀(Languageattrition)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开展了30余年。1980年“语言技能损耗研讨会”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自此以后,许多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磨蚀现象并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的学术语,“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退(Kopke)。”
倪传斌提出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磨蚀前外语水平、磨蚀时间、目标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因素和读写能力等七类。”磨蚀前外语水平:语言磨蚀发生前,学习者外语水平高,其语言知识就不易磨蚀,其磨蚀速度也会较慢;相反,语言磨蚀发生前,学习者外语水平低,其语言知识容易受到磨蚀,其磨蚀速度也较快。受蚀时间:受蚀时间直接决定学习者外语的磨蚀程度。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磨蚀过程呈现“前快——中慢——后快”的趋势。与受蚀语的接触:学习者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和学习时间的长短对外语磨蚀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者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包括自然状态和人工干预状态。年龄:Hansen(1980)发现儿童的外语磨蚀比成年人快,相比而言,年幼的学习者的外语磨蚀速度要比年长的学习者的语言磨蚀速度快。外语习得方式:语言磨蚀的速度会受到外语教学方式、教学侧重点和学习强度的影响。通过明示教学所习得的外语比浸泡式或直接式所习得的外语更耐磨蚀;学习者的听、读等接受性技能比说、写等产出性技能更耐磨蚀。社会情感因素: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动机会影响外语磨蚀的速度。如果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再加上教师正面的语言态度,可有效地防止其语言磨蚀的产生。读写能力:对防止外语磨蚀特别有效。
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磨蚀前的英语水平,使学生跨越关键阈时期。关键阈值假设表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必须达到关键阈值的目标水平,才能有效减少语言磨蚀。英语水平在磨蚀前后是存在分界线的,即“关键阈值”。外语水平处于该分界线上下的学习者,其语蚀速度和量存在很大区别。因此,为了减少语言磨蚀的发生,巩固英语学习效果,可以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英语专业选修课。
后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学习,以提高磨蚀前的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开展英语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促使学生进一步开展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因。在三、四年级开展的后续教学中,学校可以选择开设符合学生兴趣的科目,如英文电影赏析、英语诗歌欣赏、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化等课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开展英语学习。学习者要树立对目的语的端正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的激发和培养也异常重要,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工具性上升为综合性,进而达到避免语言磨蚀的目的。
开展大学英语后续教学,有助于学生跨越关键阈,提高学习动机,以提高磨蚀前的英语水平,最终减少和防止语言磨蚀。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真正的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学习个体主动的建构,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学习个体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利用必须的学习资料,通过与同学们之间的合作学习,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意义构建而形成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习者主动地开展学习,来巩固学习效果,使学习者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适应学习型社会。自主学习是由法国语言学家Henri Holec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
国内许多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机制的建立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习惯,而且缓解了高校由于师资紧缺而无法进行英语后续教学的矛盾。”在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学生普遍依靠教师进行英语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主动性不强,基本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一、二年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自主学习中心,逐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逐渐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学习者,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学习,减少和防止语言磨蚀。
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要求强调了在高校有必要开设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以利于深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同一专业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开设适合各专业、各阶段学生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争取做到全覆盖,并监督后续教学实施情况。后续英语教学包括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对于英语程度不高,没有达到四级标准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技能类的选修课,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争取最终达到四、六级标准,通过四、六级考试;对于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同学,为了进一步提升其英语水平,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学习语言文化类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欣赏等;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选修专业英语类的课程,如经济英语、计算机英语、土木工程英语等,进一步加深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以利于今后从事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
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有明示式教学和浸泡式教学两种方式。根据Hansen的研究,外语学习者通过明示式教学习得的外语比浸泡式或更能抵制语言磨蚀。因此,为了减少语言磨蚀的发生,课堂教学应该以明示教学为主,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语言学习,加强学生的记忆力。此外,在外语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的语言技能对外语的耐磨蚀程度也各不相同。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产生英语磨蚀现象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词汇、语法、语音。因此,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读写技能上加强训练,尤其是注重词汇的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词缀法、反义词、近义词辨析等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并通过各种练习,提供语境,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利用头脑风暴法,使学生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讨论,提供与该主题相关的词语和短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如新学期第一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就summary holiday进行头脑风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同学们建立图式,有效地进行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其他方面的技能,如语法、语音等,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辩论、演讲、话剧等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并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视频、模型等手段,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来感知语言,从而最终强化记忆,减少磨蚀。
仅仅依靠课堂学习,很难真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开展第二课堂尤为重要。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突破课堂教学中时空的限制,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应用英语的机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比如:课外英语名著的阅读与分享;学生参与英语角,与其他学生的自由讨论;借助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里盛行的现象,帮助学生加强对西方文化和传统的了解等。接触英语的机会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高,英语的文化氛围也会越浓,从而有效地减少语言磨蚀。
外语教学中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语言磨蚀,教师们都在探索抵制语言磨蚀的手段。大学英语通过建立自主学习机制,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设置改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等手段,加强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这些都对防止语言磨蚀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因此,加大大学英语后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进而改善以往英语教学过程中“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
[1]Kopke B.Neurolinguistic Aspectsof Attrition[J].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04(1):3-30.
[2]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50-55.
[3]李红.学习自主性与中国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