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研究
——以宁波高校为例

2015-12-27 06:14:18蔡丙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宁波受访者辅导员

吴 勇,蔡丙丙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研究
——以宁波高校为例

吴 勇,蔡丙丙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以辅导员职业认同为研究主题,从辅导员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五维度进行实证调研,结果发现,当前,宁波高校辅导员教师职业认同整体较高,但部分辅导员教师存在职业认知水平低、职业发展方向迷茫、意愿调离和转岗等现象。准确定位,明确职责;提升待遇,强化激励;加强指导,明确目标,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的重要举措。

辅导员;职业认同;制度设计

职业认同是心理学概念,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对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冯圣兵讲到:“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职业认同是辅导员成长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辅导员职业认同高低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培育和提升对辅导员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当前辅导员职业认同状况,本文以宁波市十所高校辅导员为调研对象,采用随机调研形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达98%。问卷在参考魏淑华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基础上编订,内容涉及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与职业价值五方面,调研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科学分析,受访对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研究结果

(一)职业认知现状

辅导员职业认知是指辅导员教师对从事职业的性质、功能以及意义的认识。本研究主要从“您认为您的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与专业教师相比您觉得辅导员的地位”两方面考察宁波高校辅导员职业认知水平。

1.您认为您的工作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数据显示,88.2%的受访对象认为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意义;10.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意义;1%的受访者认为毫无价值可言。

2.与专业教师相比您觉得辅导员的地位?

辅导员职业与专业老师相比较,数据反差较大,34%的受访者表示职业地位比专业教师低很多;42%的受访者表示地位较专业教师相对低一些;21%的受访者表示和专业教师地位差不多;3%的受访者表示相对高于专业教师。

表1 宁波高校受访辅导员基本信息统计

(二)职业情感现状

辅导员职业情感指的是辅导员对自己从事职业具有的稳定的态度与体验。问卷从“您当初选择辅导员职业的原因”“现在从事的工作给您的感受”两方面来考察当前辅导员的职业情感状态。

1.您当初选择辅导员职业的原因?

宁波高校辅导员教师职业动机积极向上,64.6%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学生工作和学校环境,16.9%的受访者表示为了就业;13.3%的受访者认为辅导员工作比较稳定;5.2%的受访者表示迫不得已的选择,从事辅导员工作是自己暂时落脚点。

2.现在从事的工作给您的感受是什么?

在“现在从事的工作给您的感受是什么”问题中,9%的受访者认为快乐,富有成就感,43%的受访者认为充实,富有挑战性,41%的受访者感觉疲惫、成就感低,7%的受访者感觉迷茫,无成就感。

(三)职业意志现状

辅导员职业意志是指辅导员教师职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持的精神。问卷围绕辅导员职业意志主要从“您是否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职业”“您是否想调离辅导员岗位”“如果现在有转岗的机会您会选择什么”三方面来考量辅导员的职业意志水平。

1.您是否愿意从事辅导员职业?

在“您是否愿意从事辅导员职业”问题中,9.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47.8%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愿意,29.7%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愿意,12.8%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

2.您是否想调离辅导员岗位?

在“您是否想调离辅导员岗位”问题中,1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想调离;46%比较想调离;31%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想调离辅导员岗位;6%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调离辅导员岗位。

3.如果现在有转岗的机会您会选择什么?

调研显示,55%的受访者选择专任教师,20%的受访者选择行政管理干部,3%的选择调离高校,只有22%的受访者选择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可见,尽管当前宁波高校多数辅导员教师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但一旦有转岗机会出现,选择转岗或调离辅导员岗位的教师居大多数。

(四)职业期望现状

辅导员职业期望是指辅导员对于自己能否在职业活动中取得成就,能否发展成为优秀辅导员的期望。围绕辅导员职业期望这一主题,问卷通过设置“您认为通过目前的工作您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吗?”“您认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如何”两问题反映宁波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期望。

1.您认为通过目前的工作您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吗?

在“您认为通过目前的工作您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吗?”问题中,14.4%的受访者表示极有可能,60.8%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可能;23.3%受访者认为不太可能,1.5%认为完全不可能。

2.您认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如何?

在“您认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如何”问题中,5%受访者认为非常光明,27%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光明,50%受访者表示说不清,18%的受访者表示前景不光明。可见,尽管当前宁波高校多数辅导员教师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长远来看,相信自己从事辅导员工作有前景的教师比例较低,以调研数据为例说明,一半以上的辅导员教师表示对自己的辅导员职业前景表示不明朗。

(五)职业价值现状

辅导员职业价值是指辅导员对自身从事的工作是否有价值、价值大小以及价值体现方式的认识。对宁波高校辅导员当前的职业价值现状,问卷通过“您认为您的人生价值应通过什么来体现”和“您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否实现您的人生价值”两个问题的回答来考量。

1.您认为您的人生价值应通过什么来体现?

调研中,7.7%的受访者表示赚足够的钱;53.3%的受访者认为获得很多快乐,33.3%认为工作上得到的满足;5.7%的受访者表示有一定的地位。

2.您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否实现您的人生价值?

调研发现,79.2%的受访者表示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6.2%的受访者表示不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4.6%的受访者表示根本不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三、问题分析

1.从职业认知与职业情感角度看,多数受访者喜欢从事辅导员工作,职业认同较高;但同时表示职业地位在高校中相对较低。

当前宁波高校多数辅导员教师因为喜欢学生工作,并深刻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与意义选择从事辅导员职业,尽管部分辅导员教师把工作当临时“跳板”,但总体来说,宁波高校辅导员整体职业认同较好;但是,调研中我们发现,近七成受访者表示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在高校中较低,低于其他相关教师以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由于辅导员职业特性以及工作对象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高校普遍存在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辅导员一直扮演者“勤杂工”的角色。“有事找辅导员”“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分配给辅导员来做”就是现实例证。

2.从辅导员职业意志角度来看,多数受访者愿意从事辅导员职业,认同这一职业;但把“职业当事业”,愿意长期从事的不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难就业现象普遍存在。为能够及时就业,很多高学历者迫于就业压力选择从事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岗位只是就业路上的一站避风港”,多数辅导员教师表示一旦出现更好的发展时机与机会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调离或转岗。当前宁波高校部分辅导员教师也存在此类现象,数据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表示在面对转岗机会时会选择从事专业教师、行政管理职位。辅导员职业意志的“悖论”,一方面直指辅导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即流动性快、不稳定问题;另一方面,也深层反映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体制机制的不健全。

3.从辅导员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层面来看,辅导员教师认为在可预见期内能够成为优秀教师,实现人生价值;但长远来看,部分辅导员对职业前景表示堪忧。

当前,宁波高校辅导员教师对从事辅导员职业充满信心,受访对象中近七成辅导员教师表示在可预见期内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教师,近八成认为在辅导员岗位上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从辅导员职业期望和职业价值层面上看,当前宁波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较好;但不可否认,由于辅导员职业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的客观需求,多数辅导员教师因年龄与精力等原因,也表现出对这一职业长期从事的忧虑,数据显示,近两成受访者表示从事辅导员职业不能实现自己个人价值。

四、建议对策

宁波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总体较高,但不可否认,由于日常工作的“繁、杂、乱”以及角色定位的模糊,当前,部分辅导员教师依然存在职业认知错位、职业意志不坚定、职业期望与价值不高等现象,因此,新形势下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亟需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切实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

定位模糊,职责分工不明确是辅导员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辅导员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承担着大量繁杂性事务工作,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给辅导员定好位、分好工尤为关键。首先,高校应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定》中提出的要求,明确辅导员工作的职责,防止在辅导员职责分工上与其他部门或其他人员出现错位或越位现象;其次,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相关教学单位的育人责任,建立考核机制,督促其主动肩负起育人的使命;再者,根据辅导员工作实际,可以将辅导员分为意识层面和行为层面,即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事务两个大的方面,相对应配对专业辅导员,直接面向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制度顶层设计规划好,才能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减轻辅导员工作的压力。

(二)提升待遇,强化激励,提升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调研发现,职称与工资水平高的辅导员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普遍较高。因此,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水平,高校要加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强化激励力度。首先,针对辅导员教师工作性质,在职称评定方面,实行“计划单列”评定,畅通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渠道;其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辅导员工作研究,使辅导员教师能力与收入同步提升;再次,作为有效激励手段,根据辅导员工作业绩表现、在岗工作年限等标准,按照不同等级进行职务聘任,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将辅导员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对于辅导员分别按照3%和25%的比例设立教授岗和副教授岗;上海大学实行辅导员职级制,将辅导员工作由低到高设立了1至5级岗位,其中3级辅导员相当于副教授级别,享受相同待遇,5级辅导员则等同博导级别。另外,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您期望学校的奖励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80%的受访者表示是派出进修学习,因此,作为有形化的“福利”,定期组织辅导员教师外出进行交流学习也是好的激励手段,辅导员切身利益得到保障,职业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职业认同度才会提高。

(三)加强指导,明确目标,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

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制约其专业化成长的重大障碍。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才能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蓬勃发展。高校要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上的指导,从顶层设计上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指明出路和方向。笔者认为,高校根据辅导员岗位的工作需求,在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基础上,可以从管理与教育两个维度设计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一类则重管理,发展目的是为党培养优秀青年干部,培养优秀学工管理干部;另一类则重教育,培养“专家型”辅导员。高校要把设置“专家型辅导员”岗位和培养专家型辅导员作为学校的重点建设工程来抓,要阐明设置和培养这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必要性和意义,就专家型辅导员的条件和素养、岗位职责、遴选和考核办法、政策性待遇及领导管理体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在制度设计上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指明方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得以有效调动和提升。

[1]周巧云.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2010(3).

[2]徐莉.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调查[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张晓娜,周亚夫.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探讨[J].教育探索,2011(4):109-110.

[4]刘吕高,张艳.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路径和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4(24):44-47.

[5]陈垠亭.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63-67.

[6]钱广荣.论专家型辅导员及其培养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213-216.

G64

A

1673-0046(2015)1-0021-02

本课题系2013年度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实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XSZ13010)

猜你喜欢
宁波受访者辅导员
今天,你休闲了吗?
小康(2022年28期)2022-10-21 02:35:38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小康(2022年19期)2022-07-09 10:41:00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小康(2022年16期)2022-06-13 05:05:44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6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北方音乐(2019年13期)2019-08-21 02:14:32
聚焦·宁波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喜相迎
艺海(2014年1期)2014-09-03 2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