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实验幼儿园 洪硕燕
音乐活动的设计旅程*
——以小班音乐游戏活动“碰一碰”为例
南安市实验幼儿园 洪硕燕
*本文获得全国“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学术研讨会暨第四次全国幼儿园课程会议三等奖。
音乐游戏活动是一种寓游戏与学习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在有趣的游戏形式和愉快的游戏体验中,较轻松地掌握所需学习的音乐经验和技能。然而,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只在音乐活动的某个环节安排音乐游戏,以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活动气氛,而较少将音乐游戏作为一种音乐活动类型来实施。究其原因可能是:一、音乐游戏由玩法和规则构成,教师较难把握“教”与“学”的度,容易留下教的痕迹而影响幼儿游戏的自由度;二、音乐游戏的特性决定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过度兴奋、人际冲突等现象,能否让幼儿的情绪处于平稳、愉悦的状态,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三、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甚少,教师在设计组织音乐游戏时感到困难较大。
以下是笔者在设计小班音乐游戏活动“碰一碰”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笔者偶尔在网上看到一段奥尔夫音乐亲子游戏“握手舞”,认为适合小班幼儿游戏。音乐有趣又生动,形象鲜明,结构工整,能激发幼儿随音乐的变化想象并表现游戏情节。这个音乐较长,每段的节奏变化不一样,于是笔者就决定对音乐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即把音乐停顿的次数减少,取其中一段进行反复。这段音乐的节奏型是“××××××××|- -|”,前面的节奏代表欢快的节奏,后面代表停顿的节奏。音乐的原型是第一遍前面欢快的节奏,停顿两次;第二遍欢快的节奏没有变,停顿三次;第三遍停顿四次……经过处理剪接后把音乐的节奏型改变为“××××××××|- -|××××××× ×|- -|”,并反复五次。这样的节奏适合小班幼儿倾听和掌握。音乐处理成功后,接下来笔者便着手考虑怎样将之设计成音乐游戏活动。上学期幼儿玩过音乐游戏“碰一碰”,笔者觉得幼儿对于和自己同伴间的互相碰碰非常感兴趣,而且这可以加深同伴间的友善关系。笔者想把音乐停顿的地方作为幼儿互相碰碰的节奏,于是就将这个音乐游戏活动取名为“碰一碰”。
AB型结构的音乐适合小班幼儿倾听和表现。他们可以根据有规律的音乐节奏,创造性地表现出不同的动作,边欣赏音乐边玩游戏,与同伴互相创造性地表现不同动作,从中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于是笔者开始将活动目标定位为:感受节奏的变化,学习根据音乐节奏停顿变换不同动作,并在音乐游戏中体验快乐的情绪。目标明确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把“有效教学”和“目标”合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幼儿主动地学习?
笔者围绕环节的结构和内容研究了活动中的环节预设教学策略,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方案。
第一个环节是以“红果果姐姐开音乐会”的形式引入,幼儿参与歌表演“你好”,自主找同伴,并互相问好。有激情的引入部分往往是最能调动整个活动气氛的。律动能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把节奏欢快的歌表演放在活动的开始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情绪。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这个环节是整个活动的关键。只有充分、有效地让幼儿欣赏、感受音乐的节奏,才能为后面的游戏环节做好准备。为了让幼儿能充分感受音乐,笔者计划分三次欣赏音乐:第一次,幼儿完整感受音乐。第二次,教师用表情、动作提示音乐节奏的变化。第三次,幼儿随音乐做动作,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
第三个环节是玩音乐游戏“碰一碰”。有趣的部分就在这个环节,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幼儿已有的游戏经验,将一段全新的音乐融入玩过的游戏中。
第四个环节是以歌表演“再见”结束。为了使活动自然结束,活动的最后是幼儿的歌表演“再见”,让幼儿在音乐中互相说“再见”,让整个活动首尾呼应,更具完整性。
在制订出较合理的活动方案之后,连续开展了三次教学活动,其中有的教学活动邀请了同事观摩与点评。
(一)第一次教学活动
1.过程
活动开始以“红果果姐姐开音乐会”引入。幼儿马上就进入了角色,表现得非常兴奋,不停地跟“红果果姐姐”打招呼。接着是歌表演“你好”入场。孩子在歌表演“你好”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问好,为后面游戏“碰一碰”的环节做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第一次,幼儿完整感受音乐。第二次,教师用表情、动作提示音乐节奏的变化时,看到教师夸张的表情,幼儿都表现得很兴奋,愿意跟着教师做各种夸张的表情。第三次,幼儿随音乐做动作,有节奏地模仿着教师的动作。活动过程中幼儿参与度高、心情愉快。
第三个环节是玩音乐游戏“碰一碰”。首先教师请幼儿配合示范玩游戏,两人一起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做动作,停顿两次用手碰手、脚碰脚表示。先示范第一小节,提问:“刚才我和我的好朋友碰了几次?”幼儿能马上回答:“碰了两次。”接着结伴玩游戏,幼儿学习根据音乐节奏变化变换不同动作。教师提出游戏要求:动作要轻,不推也不挤。幼儿找同伴互相玩,但是游戏中发现很多幼儿只顾着模仿教师的动作,节奏停顿的时候却来不及和同伴互相碰碰,没能较好地掌握节奏。大部分幼儿互相碰碰的动作不够协调,比如王廷想要手碰手,靖莹想要脚碰脚,两人一时间手忙脚乱。第二次玩游戏前,请幼儿说说还可以碰哪些地方。幼儿能说出“前胸碰前胸”“后背碰后背”“手指碰手指”等。第二次游戏幼儿表现得较灵活,有的坐着玩,有的站着玩,大部分能面对面玩。这次教师不参与游戏,幼儿少了模仿的对象能较专心地与同伴玩游戏,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没有按照停顿的节奏,配合还是不够默契。
活动的最后是歌表演“再见”,幼儿在表演中与同伴说“再见”,与听课的老师们说“再见”,与红果果姐姐说“再见”,快乐地结束活动。
2.反思与调整
平时经常听幼儿说喜欢红果果姐姐和绿泡泡哥哥,于是以幼儿喜欢的角色“红果果姐姐”带幼儿游戏,幼儿很快投入游戏中。幼儿刚学过歌表演“你好”“再见”,把这两个歌表演贯穿在活动中,使活动首尾呼应,更具完整性。因为这一音乐本身是活泼、欢快的,活动一开始,教师就以愉快的情绪激发幼儿参与游戏,让作品的思想及幼儿的情绪体验达到同一频率。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快乐,能踊跃参与活动,体验着音乐游戏的快乐。
但在游戏中有的幼儿出现对节奏的掌握不准,可能是因为前段欢快的音乐节奏较快,有一部分幼儿没有跟上节拍,不能很好地按照节奏与同伴互相碰碰;或许是因为在前面欣赏音乐的环节,教师的动作干扰,幼儿没有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只是顾着模仿教师的动作。教师在感受音乐环节没有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
针对第一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对原预设的活动方案做了调整。首先,把音乐的速度放慢,使音乐的节奏更鲜明,更有利于幼儿掌握音乐节拍。其次,重新设计第二个环节——感受音乐的环节:第一遍让幼儿倾听,第二遍改为利用图谱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用波浪线表示欢快的节奏,竖线表示停顿的节奏,这有利于幼儿了解每段音乐停顿的地方有两次。接着再让幼儿随着音乐节奏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最后,在第三个环节,幼儿第一次游戏时,先按教师指令互相碰碰;第二次游戏时再让幼儿自己商量要互相碰什么地方,把难度加大,又能增强同伴之间的交流。
(二)第二次教学活动
针对第一次活动遇到的问题,对活动过程进行了部分的修改,并付诸实践。
1.过程
活动开始还是以“红果果姐姐请朋友开音乐会”引入,律动“你好”入场。第二个环节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第一遍让幼儿完整地感受音乐,这次教师没有用动作提示,幼儿更专注于倾听音乐。第二遍利用图谱演示,教师只是在黑板上简单地用波浪线表示欢快的节奏,画完波浪线给幼儿一个示意动作,再接着用两条竖线表示停顿两次。教师接下来提问:“有几段?每段停顿几次?”幼儿能很快地根据图谱回答问题。图谱能更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和音乐的结构。第三遍则让幼儿随音乐做动作,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这时教师加入动作和表情引导幼儿表演,幼儿脸上表现出愉快的表情。因为经过处理后的音乐节奏变慢了些,幼儿在根据音乐做动作时,对音乐的节拍明显比第一次活动时表现得更自如,而且大部分幼儿能跟得上节拍。
在游戏环节,规则和要求很重要。教师首先讲清楚规则与要求:“与同伴碰碰或面对面时,动作要轻,不推不挤。”根据教师的指令,幼儿能较好地掌握与同伴触碰的节奏。在第二次集体游戏中提问:“除了刚才碰的地方,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互相碰碰?”幼儿能说出“小脚碰小脚”“脚趾碰脚趾”“手指碰手指”“耳朵碰耳朵”“脸蛋碰脸蛋”等答案。接下来就是要与同伴商量互相碰哪些地方,给幼儿一分钟的时间找好朋友,并商量游戏中要互相碰哪些地方。第二次的游戏,教师没有指令,只是让幼儿和同伴互相协商碰什么地方,有一部分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配合,并较好地掌握节奏。活动中有一部分幼儿的配合还是不够,有一部分幼儿变换出了各种有趣的动作,如做出小鸡尖尖的嘴巴互相碰碰、做超人动作手臂碰手臂,还有一部分幼儿虽然没有与同伴互相碰到,但是却做出了各种有趣的表情——笑、哭、生气等。
2.反思与调整
针对第一次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的环节,特别是图谱的有效利用,加深幼儿对音乐节奏变化的理解。大部分幼儿能掌握每段音乐分为“AB结构”,能互相触碰两次;能够自由地找同伴,并且交换同伴;能够较好地按指令与同伴利用身体部位互相碰碰。第二次游戏时幼儿能够互相商量碰什么地方,让幼儿自主找好朋友互相碰一碰,教师不给予示范动作,目的是让幼儿能变换出更多不同的动作,同伴之间多了一些交流。
游戏中发现幼儿对变换动作、变换表情比较感兴趣,笔者决定修改游戏的内容,把“碰一碰”改成“变一变”,还是随音乐表演,停顿的地方让幼儿变各种不同的造型定型,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三)第三次教学活动
1.过程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同前两次一样。第二个环节中欣赏音乐基本与第二次活动相同,但为了使幼儿在后面游戏“变变变”中能更好地摆出各种定型动作,于是玩了一个“木头人”游戏。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玩过这个游戏,对游戏非常感兴趣。幼儿表现得很兴奋,觉得很有趣。在不许说话不许动时,有的幼儿已经摆出了定型动作。
在经过修改后的音乐游戏“变变变”中,目标是学习根据音乐变化变换不同动作。首先提出规则和要求:根据欢快的节奏,与同伴听音乐做欢快的动作,停顿时做定型动作,即找合适的位置做各种造型。接下来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各种有趣的造型。很多幼儿的造型奇特,有的模仿动物,有的模仿夸张表情,还有的幼儿还能与同伴合作变换造型。游戏后教师马上抓住活动中幼儿有趣的造型,提问幼儿:“刚才你做了哪些造型动作?我们一起来学学你的动作。”幼儿对模仿动作也表现得很兴奋,这也为第二次游戏变换出更多造型打下基础。在第二次游戏中,教师指导幼儿在停顿的节奏做造型,鼓励幼儿创造性变换不同造型,提示幼儿可以与同伴合作做造型动作。第二次游戏中幼儿的造型更丰富,能做各种定型动作。活动结束:歌表演“再见”。
2.反思
经过修改后的游戏,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更浓。活动以幼儿喜欢的“木头人”游戏引入,呼应幼儿玩音乐游戏“变变变”做各种定型动作。因为玩过“木头人”游戏,幼儿对造型动作有丰富的经验。游戏中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造型,造型变化多样,节奏掌握得较好。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能高兴地参与、快乐地结束,幼儿积极主动地在玩的过程中学习音乐。
(四)第四次教学活动
第一个环节:以“红果果姐姐开音乐会”带小朋友玩游戏,歌表演“你好”。
第二个环节:玩“木头人”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第三个环节: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
(1)第一遍欣赏音乐:幼儿完整感受音乐。
(2)第二遍欣赏音乐:利用图谱演示,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
提问:每段音乐里有几次停顿?
(3)第三遍欣赏音乐:幼儿随音乐做动作,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
第四个环节:玩音乐游戏“变变变”,学习根据音乐的变化,变换不同动作。
(1)第一次集体游戏。
A.提出规则和要求:随着欢快的节奏与同伴听音乐做欢快的动作,停顿时做定型动作,做各种造型。
找合适的位置做动作。
B.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各种有趣的造型。
提问:刚才你做了哪些造型动作?请大家一起学学有趣的动作。
(2)第二次集体游戏。
教师指导幼儿在停顿的时候做造型,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变换出不同造型,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做造型动作。
第五个环节:活动结束,歌表演“再见”。
让幼儿获益颇丰的音乐活动,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并灵活运用有效教育策略,更需要教师将这种“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为幼儿今后迁移这种策略积累经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成功的音乐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结构和教学节奏,教师只有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活动中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确保活动富有艺术美感,让幼儿在一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动静交替的动态艺术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从而让师幼共同获得音乐活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责任编辑:吴梅香 张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