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沈春梅
(南通大学研究生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构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
(南通大学研究生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建设社会经济创新体系的内在需要,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当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实施情况,分析工作站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健全制度体系、加强进站管理和拓宽合作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索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研究生工作站;质量保障;探索
为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和科研方面的优势,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和企业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促进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聘请企业高水平技术专家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和论文写作;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对企业科研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方法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培训,以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江苏省自2008年开始试点以来,积极推进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指由企业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的机构。截至2015年9月,江苏省共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约3000家。合作高校不仅涉及省内三十余所高校,省外也有多所高校参与其中,覆盖电子信息、现代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既是高校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省政府推进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举措。
现今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社会多元化日趋显著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一方面,人民消费能力增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出境购物、海外代购现象空前火爆,国内制造的同类商品却遭受冷遇。另一方面,高校长期受到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重学术、轻实践,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强调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培养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转型的迫切需求,也是破解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更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的重要抓手。
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中,高校想方设法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科研项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企业的专家选聘为高校兼职导师,企业成为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优先聘用高校进站优秀毕业生。校企合作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础,以互惠双赢、协同创新、携手发展为最终目标。
从2008年首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获批建设以来,至今已经过七年的发展历程。在数量和规模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观念、制度落后等原因,导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
1.设站企业规模参差不齐,制约合作水平
在启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遴选之初,对于企业的申报条件未设定较高的标准。比如在科研条件方面,仅要求企业承担县级以上科技项目,而未对科研场所的硬性条件作出详细规定;在专项建设经费方面,仅提及经费覆盖的范围,而未作出具体金额的要求;在校外导师配备方面,未就企业行业专家应具备的学历、职称及经验等方面要求作出书面说明。截至2015年9月,我校较早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中,有些企业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营业绩不佳,连年亏损,甚至个别企业已破产倒闭;有些企业生产规模有限,无法提供满足基本技术研发所需的科研平台;也有企业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转变经营模式,偏离合作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学科领域,不具备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条件。上述种种因素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规模和运行都形成不容忽视的副作用。
2.进站团队遴选机制欠缺,管理亟待加强
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动下,高校和企业对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申报热情空前高涨。但是在企业获批建设之后,高校在进站研究团队遴选方面的工作进展往往不尽如人意。有些设站企业由高校导师个人与企业联系建设,企业获批设站之后,导师考虑到自身科研项目助手的需要,向企业派送进站研究生和导师进企业咨询也缺少了之前的主动和热情;近些年,奖助体系的建立,以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研究生担心进站实践会对科研进展产生影响,因此对于申请进站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高校在进站遴选工作实施过程中,受限于管理制度的欠缺和学科领域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实际进站研究团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
3.强化企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出站考核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研究生培养工作是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协作完成,即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不仅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研究生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企业导师在选聘方面片面强调名气和职位,而忽视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企业中学术造诣深、知识经验丰富、科研经费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常常由于职位的限制很难应聘为研究生企业导师。因为相应的政策导向和配套的激励措施的匮乏,研究生企业导师聘用时标准不尽相同,优秀企业技术人员由于本身工作任务繁重,个人精力有限,不愿担任企业导师,一般技术人员又难以胜任企业导师岗位等现象时有发生。
研究生在离开高校校园进入企业之后,在学习、经济、就业和业余生活等方面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受空间制约,研究生与校内导师联系减少,企业导师相对而言缺少指导研究生的实战经验,给进站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进站研究生在期满后,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对其在站期间的实践时间、科研业绩和思想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就目前情况而言,出站考核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监管作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实际效能受到限制。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在江苏省内已经初具规模,并得到社会广泛的赞同。高校和企业通过工作站这一纽带,紧密联系。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请高校开展项目研发,高校将科研成果带入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最终实现高校和企业互惠双赢。为保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长效、可持续发展,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健全配套制度体系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是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站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和高校的责任和义务,细化导师和学生的要求和保障,规范研究生工作站运行的规章制度。比如:制定工作站管理办法,就申报和遴选、建设与管理、经费及验收作出具体规定;成立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制订双方合作计划,落实课题研究经费,保障师生进站必备条件等;实施工作站退出机制,加强教育、研发等专业性方面的监管和考评机制,促使企业将工作站建设纳入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完善导师评聘机制,明确校内外导师要全程参与进站研究生培养的所有环节,不能机械地分割校内外导师的职责。
2.加强在站过程管理
高校和企业均应成立专门机构,责成专人负责工作站的运行管理工作。高校负责按时遴选研究团队和合作课题方向,保证进站导师和研究生的人数和科研质量。不定期组织由研究生教育督导、相关培养单位领导和研究生院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查小组赴工作站围绕合作课题进展情况、师生在站工作学习情况等方面开展检查工作。企业以员工制度约束和管理研究生,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3.拓宽双方合作领域
在政府积极推动下,高校与设站企业之间的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合作的领域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在前期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江苏省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自2011年开始选聘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迄今已经完成三批次选聘工作。2015年在选聘文件中明确产业教授与高校职责,强调了产业教授选聘优先考虑设研究生工作站企业的行业专家。高校作为责任主体,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管理办法,为产业教授选配研究生,联合产业教授所在企业联合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
江苏省2014年度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中指出,研究生认为实习实践经历对求职的影响较大。2013届有43%的毕业研究生认为读研期间的实习和实践环节需要改进。2013届有38%的毕业研究生在读期间最想得到的帮助是拓展就业渠道。研究生工作站的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提供宽泛的就业渠道。高校与企业在签订合作协议之初即就参与项目的优秀毕业生在企业就职达成共识,在实践过程中促进研究生获得优先就业的机会。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研究生工作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尝试,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使社会、学校和研究生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发展。政府应努力营造科学运行、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大力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1]张利,陈溪.以研究生工作站为切入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J].北京教育,2010(4).
[2]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3]范孟豹,李威,杨雪锋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4]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47.
G64
A
1673-0046(2015)11-0109-02
1.江苏省教育厅2015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其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绩效差异化研究”(项目编号:JGZZ15_065)的阶段性成果;2.南通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新形势下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JG1401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