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雯,王艳,杨苏
(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2.上海长兴重工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高职“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于雯1,王艳1,杨苏2
(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2.上海长兴重工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厂中校”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典型模式之一,也是实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载体,结合地域和专业的特殊背景要求,重点介绍“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如何开展合作、校企合作制定教学目标、改革培养模式下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索和实践成果可以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校企合作;厂中校;高职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校厂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1]。“厂中校”模式无疑成为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2]。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从2013年起,与泰州三福船厂建成“厂中校”实训基地,不断改革船舶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校、企业双赢的良性循环机制,发挥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3]。
船舶产业是泰州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全市共有460多家造船和船舶配套企业。近年来,泰州造船业为了适应经济市场的要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创新,加快企业转型,因此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承担了输送一线高质量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责任,这对本地的高职院校显得更为突出。
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造船工艺方法不断更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条件难以和现实企业的技术水平接轨,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明显滞后于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尤其是对于船舶行业而言,由于部分实训环节的复杂型和综合性,例如船舶放样、船舶舾装、船舶装配等实训环节,学校现有实训条件难以满足学生实训学习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仅仅在学校内闭门造车,就会处于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状态,难以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同时,船舶和工程技术专业的老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现场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就很难和工作技能融合贯通。
这就要求学校和泰州船舶企业合作,共建“厂中校”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进一步为学院年轻教师的培养提供平台,达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良性循环,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是江苏省十大造船企业之一。我院船舶专业正是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正需要在综合性大型船厂进行训练,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而泰州三福船厂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作为补充。因此在学院领导牵头下,双方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培养学校和企业认可的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全能型员工,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1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船舶专业采用“2+1”的办学模式,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课程,联合校外企业专家建设建立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第三年学生进入“厂中校”进行相关实训和实习环节的学习,校企双方探究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共建实训基地,形成“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2 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深入三福船厂,开展行业情况分析,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进行工作分析,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本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条件,确定了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及职业岗位能力,物色下一步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实践专家;邀请船厂实践专家召开研讨会,寻找其在职业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工作过程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来描述职业工作,并从工作岗位、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劳动组织等方面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描述;同时,参照船舶制造行业标准、按照学生认知与培养规律转换学习领域,采用基于人才职业成长规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想和方法构建课程体系,由校企教师联合进行教学。
2.3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为保障双方的利益,学校和船厂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的两年期间,学院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例如“船厂安全知识讲座”、“内河船舶质量检查”、“现代船舶建造工艺”等,学生从第三年开始,进入船厂进行驻厂实习。学校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作为学生“厂中校”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船舶放样、精度测量、分段装配、焊缝检测、钢板号料、船舶电气维修、船舶生产设计等方面内容,同时年轻教师驻厂指导学生实践并且学习船厂先进的制造技术,校企教师共同制定了《实训实践课程表任务书》,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三福船厂“厂中校”实训基地不仅提供了学校课程目标制定的实训实践资源,还为专业学生提供了8个技术岗位,对学生进行轮岗培训,每一个学生在一个企业师傅带领下学习工作,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同时船厂根据自身业务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急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企业根据校企双方制定的过程考核表,根据企业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考核,就可以有目的地在实习学生中选择优秀人才,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用人要求,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2.4 “厂中校”实践成果
“厂中校”实践成果分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对“厂中校”进行比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厂中校”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巩固了教学效果。通过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将工作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将理论融入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学习抽象的理论。比如船舶建造过程中的“钢板预处理”,以往在教学中主要给学生介绍的是钢板整平和除锈的几种方法,配合相应的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由于没有其他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也很强,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抽象,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实行了“厂中校”教学模式之后,学生通过校企共同制定的《实训实践课程表任务书》进行实践操作,企业指导老师现场指导实践,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现场操作,不仅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和老师的高度认可。
(2)“厂中校”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4]。年轻教师通过驻场指导,不断学习船厂先进的制造工艺,将自己理论知识与船厂的制造工艺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水平,还促进了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提升了船舶专业整个教师团队的素质。
“厂中校”模式运作以来,我院和三福船厂基本实现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一体化、教学场地和生产场地相融合、教师和师傅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我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也得到了三福船厂的认可,学生在船厂钢加、装配、放样等部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双方利益、观念上的差异,“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主动性。学生希望能够受到有“技术含量”的系统培训,可以学到更多专业知识。而事实上,船厂提供的岗位基本是辅助岗位,“技术含量”很低,专业性也不强,学生积极性不高。我们在船厂实习的学生,有部分学生会被分配到钢加车间作业,不少学生坚持不下去,吃苦精神比较缺乏。
(2)校企双方合作目标不一致,学校层面不能有效为企业提供利益。企业的主要工作是生产产品,讲究的是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学校主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双方的目标不一致就导致了学校不能够满足企业的某些诉求,不能有效为企业提供利益。由于缺乏利益驱动,或者考虑到学生毕业之后选择跳槽,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在“厂中校”建设后期,企业变得被动和消极,合作趋于松散,或者只是把部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
(3)校企双方存在时间上的错位。企业生产经营时间和学校教学实践安排上存在矛盾冲突。例如当“船舶建造与修理工艺”这门课进行到“船舶放样实训”这个节点时,需要企业提供对应的放样实训岗位,但是船厂正处于船台装配或者分段建造的环节,就不可能为课程提供相应的实训岗位,课程内容就不能有效完成。同样,如果船厂能提供放样实训岗位时,课程的教学环节已经不同于该岗位的要求。这个是在“厂中校”模式下难以调和的矛盾。
(1)在“厂中校”合作办学中,校企双方必须按照“教学组织和生产过程相统一”的思路安排实践教学任务,同时针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方案、教师管理和学生实习管理、考核等方面共同制订规范有效的质量管理文件,实现教学环节和生产实训环节的无缝对接,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的融合,教学质量和实践质量的有效控制和评估。
(2)组织与管理相融合,保证“厂中校”运行成效。围绕“厂中校”合作办学的宗旨,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形成以校企双方的领导层为核心,以单位人事部门和系部为执行层的运行机制,大家分工合作,明确职责范围,形成合理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学校有必要向学生强化企业文化,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3)结合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船舶专业岗位和工作任务;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在学生加入“厂中校”之后,将对应的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配给学生训练,这样不但遵循了学生学习由初级到高级的认知规律,提高了新入岗位学生的可操作性,而且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可供学生实践的工作岗位。在学生实训期间,按照工作岗位执行标准和流程,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适合本专业的岗位和技能训练,实现轮岗训练。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厂中校”实践运行,成绩显著,培养了一批得到企业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通过“厂中校”合作实现了互惠共赢,“厂中校”建设过程还需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更多更具有竞争力的船舶专业人才。
[1]吴海东,郝超.“厂中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模式论丛,2014,(17):57-61.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3]徐丽香,兰小海,朱勇萍.共建“厂中校”,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50-52.
[4]胡新华,马广,王理凡.校企双主体共建“厂中校”的探索与实践——以皇冠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39-41.
(责任编辑 杨荔晴)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Factory Lieutenant Colonel”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ke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n Example
YU Wen1,WANG Yan1,YANG Su2
(1.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 2.Changxin Shanghai Heavy Industry Co.,Ltd,Shanghai 200000,China)
“Factory in school”is one of the typical trend of cultivating high skilled practical talents of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academ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t is also the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resource sharing.The article takes the ship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as the carrier,considering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regional and professional,the article intensively introduced the necessity of the mode of“Factory in school”,how to cooperate,teaching target 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results of the training model and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Practical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factory in school;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642.45
B
1671-0142(2015)04-0022-03
于雯(1987-),女,江苏泰州人,讲师.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课题(ZY201510,课题负责人: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