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吡嗪和沙格列汀治疗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对照研究

2015-02-13 02:09徐斌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16期
关键词:沙格列汀格列吡嗪

徐斌

通化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吉林通化134001

2型糖尿病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二甲双胍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同时有助于体重、血压、血脂的控制,改善血管反应性[1],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已被定义为2型糖尿病一线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对于已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应考虑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现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该院应用格列吡嗪和沙格列汀治疗的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其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经饮食控制、运动及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已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①符合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②经饮食控制、运动及口服二甲双胍稳定剂量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未达标,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7%~10%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恶性肿瘤等患者及孕产妇;②排除有认知及理解能力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格列吡嗪组和沙格列汀组各50例,沙格列汀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平均为(56.83±12.74)岁,病程平均为(6.84±4.33)年,入院时FPG 平均为(8.72±1.83) mmol/L,PG2 h 平均为(12.46±2.3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为(8.63±0.94)%;格列吡嗪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平均为(56.42±11.86)岁,病程平均为(6.78±4.64)年,入院时FPG 平均为(8.72±1.83) mmol/L,PG2h 平均为(12.27±2.4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为(8.54±1.02)%。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继续给予加强饮食控制及二甲双胍治疗。格列吡嗪组患者加用格列吡嗪控释片5mg,1次/d,早餐前0.5 h口服,根据血糖变化情况,可在治疗1~2周后增加至10mg/(次·d)。沙格列汀组患者加用沙格列汀5mg,1次/d,口服。治疗过程中,每2周检查FPG、PG2 h1次,并于治疗12周后对血糖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评价标准

显效: FPG<7.2 mmol/L,PG2 h<8.3 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有效:FPG<8.3 mmol/L,PG2 h<10.0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10%~30。无效:血糖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12周后,沙格列汀组显效29例(58.0%),有效18例(36.0%),无效3例(6.0%),总有效率为94.0%;格列吡嗪组显效 27例(54.0%),有效 18例(36.0%),无效5例(10.0%),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P=0.687>0.05;χ2=0.136,P=0.712>0.05)。

2.2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治疗12周后,沙格列汀组和格列吡嗪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8.16±0.87)%、(8.14±0.91)%,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0.05,P=0.011<0.05;t=2.069,P=0.041<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2,P=0.911>0.05)。

2.3 不良反应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有个别患者出现头痛、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但症状较轻微,均能自行缓解或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不影响用药;沙格列汀组有2例(4.0%)出现低血糖,而格列吡嗪组有11例(22.0%)患者出现低血糖。沙格列汀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格列吡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2,P=0.007<0.05)。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的明显异常。

3 讨论

格列吡嗪为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主要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治疗2型糖尿病较有效、安全的药物。主要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尤其是促进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还有增强胰岛素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糖浓度和糖基化血红蛋白。与二甲双胍联用可发挥明显的互补作用,从而增强降糖效果,已成为各大指南和共识推荐的治疗方案[2]。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格列吡嗪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在用药52周内出现至少一次低血糖患者所占比例高达36.3%[3],使低血糖风险升高。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具有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在血糖升高时发挥作用,血糖恢复正常即消失[4]。同时,GLP-1还可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抑制其凋亡,从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使血糖保持稳定状态[5]。但GLP-1半衰期很短,仅为1.5~2 min,二肽基肽酶-4(DPP-4)能使GLP-1氨基末端前两个氨基酸快速裂解而促胰岛素分泌功能丧失,导致内源性GLP-1无法达到治疗浓度[6]。沙格列汀是一种高效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DPP-4,可以升高内源性GLP-1水平2-3倍,GLP-1在肠道即时分泌,葡糖糖依赖性地增加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7],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迟胃排空,从而达到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及HbA1c水平的目的,且没有明显的低血糖风险。

该研究治疗12周后,格列吡嗪和沙格列汀对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都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并有效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未发现组间差异。但沙格列汀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格列吡嗪组(4.0%vs 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现了沙格列汀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该研究随访时间相对较短,对两种药物远期疗效、安全性以及耐药性仍有待长期大样该研究加以证实。

[1]张幼怡.二甲双胍的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5):21-23.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1245.

[3]Gke B,Gallwitz B,Eriksson J,et al.Saxagliptin is non-inferior to glipizide in patientswith type 2 diabetesmellitus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on metformin alone:a 52-week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Int JClin Pract,2010,64(12):1619-1631.

[4]高华,许崇波,李元.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胰腺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9,20(2):266-269.

[5]占美,徐珽,吴逢波,等.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6):708-713.

[6]陆菊明.2型糖尿病治疗新药沙格列汀的药理及临床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21):2039-2043.

[7]陆菊明.沙格列汀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4):316-320.

猜你喜欢
沙格列汀格列吡嗪
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总胆固醇水平影响评价
参芪地黄汤联合沙格列汀治疗降糖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用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作用分析
格列吡嗪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加用格列美脲对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的影响
沙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浓香型“山庄老酒”中吡嗪类物质的分析研究
4H,8H-双呋咱并[3,4-b:3',4'-e]吡嗪的合成及热性能
吡嗪-2,3,5,6-四甲酸及4,4′-联吡啶与ds-金属配合物合成、结构及发光性质
两个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含能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