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梵净山周边佛教寺院考

2015-02-13 00:35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岩寺印江思南

田 青

(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梵净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无可置疑在明代之时即已兴盛,然而关于其何时开山建刹的问题仍未有较一致的认知,有明初说,也有宋代说,更有唐代说①王路平先生主张明初说,认为“梵净山佛教兴自明初”(王路平.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梵净山佛教考论(上)[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张明先生则是宋代说的大力倡导者,认为“宋代,佛教开始传入梵净山”,并指出西岩寺“是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标志佛教正式传入梵净山地区”(张明.梵净山佛教源流考[J].佛学研究,2005,(14));龙云清先生持唐代说,认为“梵净山佛教始于唐,沿袭于宋元,盛于明清”(龙云清.梵净山佛教的基本源流及传播特点[M]//龙碧海.梵天净土——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其实,早在1996年章海荣先生就曾撰文讨论该问题,并归纳了梵净山佛教开山的三阶段论说,认为“梵净山佛教的开山是一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作为山中建刹的背景和基础,梵净山周围的府、县治地最早在唐、宋时便已建有寺庙……明代中叶,梵净山中开始建寺庙,佛教活动由此向山中深入。及至万历初年,金顶起塑庵殿,标志佛教对梵净山的开山已经完成。”(章海荣.梵净山佛教开山建刹考略[J].贵州社会科学,1996,(6))。笔者认为宋代无疑是梵净山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故而考察该时期梵净山周边佛教寺院的建置状况,以作为思考上述问题的一个可取路径。然而,论及梵净山佛教发展历程的诸家之作,或是避而不谈宋代的佛教寺院,或是寥寥数语,偶有专列宋代梵净山佛教之事篇目的文章,大多以罗列为主,而涉及的寺院较少②论及到宋代梵净山周围佛教寺院的文章如《梵净山佛教开山建刹考略》、《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梵净山佛教考论(上)》、《梵天净土弥勒道场——铜仁梵净山佛教文化综述》等,其中或为简单罗列四五处寺院,或所论仅是依据部分资料展开。张明先生在《梵净山佛教源流考》文中专列一节“宋代佛教的传入和辟支道场”,但也未就宋代佛寺做过多论说,更多的是在分析辟支道场。金波和金世红在《梵净山三大古寺佛教文物考》中作为梵净山三大古寺之一的西岩寺的文物遗存情况,但并未涉及其他宋代佛寺(金波,金世红.梵净山三大古寺佛教文物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未能较为系统地分析宋代梵净山周边区域佛教寺院的建置状况。

梵净山在宋代名为思邛山,盖因思邛水而得名③《太平寰宇记》卷122《思州·思王县》载:“思邛山,在县东南。连思邛水。”《舆地纪胜》卷178《思州·景物下》所记大致相同。关于梵净山山名的沿革和流变可具体参看《梵净山佛教源流考》一文。,属思州。思州初置于唐朝贞观年间,唐末五代陷于土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思州土著首领田祐恭入朝请求内附,朝廷以其地再置思州,隶属于夔州路,是为宋室掌控西南夷、羁縻诸蛮的重要基石。

此后,直到1275年蒙元军队进占重庆府,大兵压境,思州田景贤归附元朝④宋代思州的州县沿革和流变情况可具体参看《宋史》卷89《地理志五》“思州”条。思州附元之事见《元史》卷15《本纪第15〃世祖12》的相关内容。。宋代的思州大致为当今铜仁市及镇远、三穗、岑巩等地[1]361,包括了梵净山周边区域。据史志记载,该区域早在唐代就确已建有佛寺⑤万历《贵州通志》卷16《合属志·思南府·寺观》“常乐寺”条记载:常乐寺“唐时建,为福常寺”,表明在明思南府内有一座建于唐朝的佛教寺院,名为福常寺。嘉靖《思南府志》卷4《祠祀志·寺观》载:“常乐寺,在(沿河)司北六十里,唐建为福常寺”。可知该寺庙就位于明代的沿河司,即今沿河县。再有,道光《思南府续志》卷2《地理门·古迹》载:“常乐寺,在官舟,唐为永佛寺”。可见,位于官舟的常乐寺就是唐时创建的福常寺,又名永佛寺。此外,据《万山特区志》记载:在今万山区“唐天宝年间,僧人道慧在螯山建般若招提寺,惠释建本堂庵。相传唐代中期有人在米公山建草庵,名弥勒寺。”据肖忠民先生考证梵净山北部还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天庆寺(肖忠民.印江佛教通史[M].北京:中国方志出版社,2012)。综上,早在唐朝梵净山周边区域即已建有佛教寺院。。到北宋神宗(1067~1085)时,南江(今铜仁及其以东)地区的土酋田元猛就“素事佛”⑥见《东轩笔录》卷七“越州僧”条(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81)。。到南宋初年,思州土官田祐恭,不仅尊崇佛教,而且也热衷于兴建佛寺⑦宋人于观在《宋敕赠少师思国公田祐恭墓志铭》中写道:“名山、胜地、琳宫、梵宇,或舍良田,或立浮屠,或铸洪钟,或建宝藏。”可知田祐恭尊崇佛事。又,据《舆地纪胜》卷178《思州·州沿革》载: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田祐恭曾奏请建臵一佛教寺院;绍兴十一年(1141),田祐恭再次奏请“立小院,以安僧众”,朝廷最终同意,并敕赐集福院。上述田元猛、田祐恭之事可具体参看《宋代贵州佛教述略》文中“黔东北思州土酋田氏奉佛兴寺”的相关内容。(王路平.宋代贵州佛教述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3))。所以,这一时期梵净山周边区域的佛教寺院有所增加。

一、梵净山北侧寺院

(一)中胜院

中胜院,已废弃,寺址位于今沿河县官舟镇。据万历《贵州通志·卷16·合属志·思南府·寺观·常乐寺》载:“常乐寺,城北十里,唐时建为福常寺,宋时赐名中胜院,本朝改今名。”可知,明朝思南府有一常乐寺,该寺始建于唐朝,时名福常寺,宋朝赐名中胜院⑧据道光《思南府续志》卷2《地理门·古迹》记载:明成化三年(1467),时任沿河长官的冉懋重修寺院,并改中胜院为常乐寺。。又据嘉靖《思南府志·卷4·祠祀志·寺观》载:“常乐寺,在(沿河)司北六十里。”道光《思南府续志·卷2·地理门·古迹》载:“常乐寺,在官舟。”可知,该寺院位于沿河司的官舟,即今沿河县官舟镇。直到民国年间,寺内仍有“铜佛二,高九尺,罗汉九十四,钟磬”等物[2]。综上,宋中胜院原为始建于唐朝的福常寺,明成化三年(1467)重建后改为常乐寺,位于沿河县官舟镇,后废弃。

(二)沿丰寺

沿丰寺,已废弃,寺址位于沿河县。据嘉靖《思南府志·卷4·祠祀志·寺观·沿丰寺》载:“沿丰寺,在(沿河)司东20里。宋时建,年久废。嘉靖元年(1522),里人何文材重建。”可知,该寺是为宋代寺院,废弃后,于明嘉靖元年(1522)重建,位于沿河县,现已废弃。另,张体珍先生曾指出:宋朝皇帝曾敕赐该寺为集福院。但不知其所据,亦或是其将田祐恭奏请创立的黔州集福院与此混淆。

(三)云台寺

云台寺,沿河县寺院,存疑。《沿河佛教文化初探》文中认为:宋时今沿河还有一云台寺。但无考证,不知其所据。暂且付阙。

二、梵净山西侧寺院

(一)西岩寺

西岩寺,又名西崖寺,已废弃,寺址位于印江县城西郊印江河畔的甲山村。据道光《印江县志·卷1·地理志·双峡》载:“西岩有寺,宋迹也。”可知,印江县的西岩寺是为宋代寺院。今人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志》中,西岩寺又名西崖寺,“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又据,嘉靖《思南府志·卷4·祠祀志·寺观·西岩寺》载:“西岩寺,在(印江)县西五里,宋时建,后废。嘉靖七年(1528)重建。”可知,该寺建置于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废弃后,在明嘉靖七年重建。再查乾隆《贵州通志·卷10·寺观·思南府·西岩寺》以及道光《思南府续志·卷2·地理门·古迹·古西岩寺》的相关内容,可知道该寺明末毁于战乱,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再建。由以上西岩寺毁建变迁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寺确为梵净山周边一重要寺院。张明先生认为:该寺“不仅是梵净山范围之内最早的寺院,而且也是贵州境内较早寺院之一”[3],并主张:该寺是“梵净山佛教的祖庭”[4]。可惜该寺在“文革”时期已被毁,仅余少量碑刻和墓塔⑨关于西岩寺遗存的田野考察可以参看《梵净山三大古寺佛教文物考》文中的第一部分。(金波,金世红.梵净山三大古寺佛教文物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综上,又名西崖寺的西岩寺,始建于宋太祖乾德三年,后迭经毁建,寺址位于今印江县城西郊印江河畔的甲山村。

(二)铁瓦寺

铁瓦寺,已废弃,寺址位于印江县城北的大石墩。据道光《思南府续志·卷2·地理门·山川·玉屏山》载:“玉屏山,一名大圣磴,(印江)县北十二里……旧有古铁瓦寺,圮。”可知,印江县玉屏山原有一古寺铁瓦寺。道光《印江县志·卷1·地理志》载:“大石墩,一名玉屏山,俗呼为大圣登,在城北五里。”可知,寺山又名大石墩,即今名。又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志》考证:宋代在该山顶建有佛教寺庙,覆以铁瓦,人称铁瓦寺。综上,铁瓦寺是为宋代寺院,建于今大石墩山顶,废于何时待考。

(二)三清寺

三清寺,已废弃,寺址位于印江县城西郊印江河畔的甲山村附近,存疑。据乾隆《贵州通志·卷10·寺观·思南府·三清寺》以及明嘉靖《思南府志·卷4·祠祀志·寺观·三清观》的内容,可知在印江县城西有一座名为三清寺的寺院,为宋太祖乾德年间(963~968)建。又据道光《思南府续志·卷2·地理门·古迹·古三清观》以及道光《印江县志·卷1·地理志·废思邛江等处长官司》的相关记载,可知该寺在城西的甲山寨,即今印江县城西郊印江河畔的甲山村附近。然而,该寺是否就是佛教寺院尚不能确定。单从三清寺或者三清观的名字看,更像是道教庙观,或者是一佛道共存寺院。暂且存疑。

(三)天池寺

天池寺,即护国寺,尚存,寺址位于梵净山西侧山腰即印江县永义乡大园子村,存疑。肖忠民先生在《印江佛教通史》中认为该寺是宋代建炎年间(1127~1130)所建,时名天池寺。元代改为天池院。清初改为护国寺[5]68-69。但刘应华先生在《梵净山寺庙概述》中则认为该寺应始建于明万历初年[6]289。然而,两位先生均未明所据。张明在《梵净山历史上的几次重建活动》中指出:明万历年间梵净山的佛教寺院第一次大规模重建,并新建了几座寺院,其中就涉及到天池寺[7]。此外,近年在护国寺发掘出土十余尊万历年间天池寺的石雕佛像[8]67。综上,仍不能确证该寺就是宋代寺院,暂且存疑。

(四)华严寺

华严寺,已废弃,寺址位于思南县中和山上。据嘉靖《思南府志·卷4·祠祀志·寺观·华严寺》载:“华严寺,在府治西,今东岳后,已废。”可知,思南曾有一华严寺。再据道光《思南府续志·卷3·营建门·寺观·观音阁》载:“观音阁,在(思南府)城内中和山。宋以来曰华严寺,为宣慰司祝寿所。”可知,思南城内的华严寺位于中和山上,是宋代寺院,且清朝之时已改为观音阁。综上,宋朝时在今思南中和山上有一华严寺。

(五)城子寺

城子寺,已废弃,寺址位于思南岑头盖山上。王路平先生在《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梵净山佛教考论》文中指出,宋代在今思南还建有城子寺[9],但无具体考证,不知所据。民国《思南县志稿·卷2·营建志·坛庙寺观·城子寺》载:“城子寺,在城头盖(即岑头盖)之巅,相传宋时有僧建。”可知,先生所论不虚,宋朝时在今思南岑头盖应有一佛教寺院名为城子寺。

三、梵净山周边其他寺院

(一)回龙寺

回龙寺,已废弃,寺址位于今铜仁,存疑。《贵州古代史》认为宋朝时在今铜仁有一佛教寺院,名回龙寺[10]193,但不知所据。《梵净山佛教源流考》以及《印江佛教通史》均持此说。光绪《铜仁府志·卷3·营建志·坛庙·回龙寺》载:“回龙寺,在便水门外。祀天龙相公。按:神姓杨,名再从,宋开宝年间袭平头长官司,好巡术,没后,屡著灵异。郡人立祠祀之。”可知,该寺院主祀的是地方神祗天龙相公,所以其不是佛教寺院的可能性较大。类似的情况还有前述的印江三清寺。当然,宋明时期梵净山周边的一些寺观都带有浓厚的佛道融合的气息①关于梵净山佛道融合的具体论述可参看赵平略先生的《梵净山地区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一文(见《2004’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铜仁地区民宗局、铜仁地区佛教协会编印,2004年)。。而且,即使是一些著名的佛教寺院,诸如印江县的西岩寺,长期以来也是佛道融合寺院。所以说宋朝时今铜仁的回龙寺也有可能是佛道共存的寺观,但无确证,暂且存疑。

(二)集福院

集福院,南宋初思州土官田祐恭奏请创建的寺院,已废弃,寺址位于重庆市彭水县。王路平先生在《宋代贵州佛教述略》文中据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田祐恭传》所转引的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中“绍兴十一年(1141),尚书省牒送到,知思州田祐恭奏状乞于黔州立小院,以安僧众,敕赐集福院。”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对宋代思州管辖地域范围的讨论,指出该寺院应在今黔东北。然而,王路平先生未能明了田氏创建该寺的初衷,也就没能确知其具体位置。考《舆地纪胜·卷178·思州·古迹》所引《黔州图经》载:“绍兴十一年,都省付下,知思州田祐恭奏祖父母坟茔在黔州彭水县管下盐井镇,乞立寺安僧。”[11]1220可知,其创建寺院的初衷是为其祖父母祈福。而其祖父母的坟茔在黔州彭水县,所以该寺应该置于黔州。据《宋史·卷89·地理志五》载:黔州在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升为邵庆府,治彭水县[12]2227,即今重庆市彭水县[13]222。综上,集福院确为南宋初思州土官田祐恭奏请创建,是为宋代寺院,但寺址应在今重庆市彭水县,而非今黔东北,不应视为梵净山周边区域的佛教寺院。

四、结语

上述十一座寺院中,可确定为宋代梵净山周边佛教寺院的共六座,即中胜院、沿丰寺、西岩寺、铁瓦寺、华严寺以及城子寺;可确证不属于本区域的寺院有一座,即集福院;可能是佛道共存的寺院有两座,即三清寺和回龙寺;另有两座寺院因史料不充分,不能确考,即云台寺和天池寺。可确考的六座寺院以及两座可能为佛道共存的寺院中,有四座寺院坐落在梵净山西侧,两座在北侧,回龙寺在东侧。寺院的这种相对分布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梵净山佛教是沿着乌江以及沅江两条交通线传入的①有关中原佛教文化入黔、入梵净山交通线路的讨论可参看《梵净山佛教宗派探析》一文(龙云清.梵净山佛教宗派探析[M].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并在宋朝时往纵深方向推进和扩展[14]22。此外,有两座寺院可能是佛道共存,这也很好地诠释了梵净山及周边区域长期存有儒、释、道、巫融合互动的情况,并为其后破山系禅法②破山系禅法的其一特征就是倡导三教合一,注重佛儒融通。相关的讨论可以参看《破山法嗣与梵净传灯》一文(王路平.破山法嗣与梵净传灯[M]//龙碧海.梵天净土——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在该地域传承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1] 何仁忠.贵州通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2] 贵州文史馆,点校.(民国)贵州通志·古迹志[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明.梵净山佛教源流考[J].佛学研究,2005,(14).

[4] 张明.梵净山佛教源初探[J].史志林,1997,(1).

[5] 肖忠民.印江佛教通史[M].北京:中国方志出版社,2012.

[6] 刘应华.梵净山寺庙概述[M]//龙碧海.梵天净土——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7] 张明.梵净山历史上的几次重建活动[M]//贵州省土家族研究会.土家族研究(第6集).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8] 张明.论梵净山在贵州佛教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M]//龙碧海.梵天净土——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9] 王路平.贵州第一佛教名山梵净山佛教考论(下)[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0] 周春元,王燕玉,张祥光,等.贵州古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11]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12]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 郭黎安.宋史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4] 温金玉.二佛并世日月同辉——梵净山佛教信仰结构解析[M]//龙碧海.梵天净土——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岩寺印江思南
安徽省党员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巡礼(十五)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抗战岁月里的华岩寺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中岩寺背影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印江新建气象站风向风速代表性分析
仁者乐山
案上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