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董文涣在甘肃的游宦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2015-02-13 00:05刘夏清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秦州同治甘肃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15)03-0006-05

收稿日期:2015-03-13

作者简介:刘夏清(1992-),女,甘肃天水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董文涣(1833~1877年),字尧章,号研秋、研樵、砚樵,另有室名别号岘樵山房、砚樵山房、藐姑射山房、研虑轩、枌东书屋、不薄今人爱古人、良史后裔等等,山西省洪洞县杜戍村(今洪洞县杜戍村)东堡人。董氏家族以盐业起家,同时注重子孙文化教育,至董文涣一辈,董麟、董文涣、董文灿兄弟三人先后得意科场,联翩入京,时人誉为“京城三凤”,家族声望达到顶峰。

董文涣自幼聪颖好学,文武兼修,皆有成就。咸丰二年(1852年)中举。咸丰六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时年24岁。咸丰八年因在籍劝捐有功赏加五品衔。咸丰九年散馆,授翰林院检讨。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官、功臣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文渊阁校理、日讲起居注官、武英殿纂修官等职。同治五年(1866年)结束了“十年衣惹帝京尘”的京宦生涯,授甘肃甘凉兵备道。次年之任,因为陕西布政司署理巡抚林寿图的奏留,返太原设陕甘米捐总局山西分局,办理米捐事务。同治九年,因父丧去官。同治十一年正月,改授甘肃巩秦阶兵备道。同年八月十四日,离开家乡洪洞杜戍赴任,十二月初三日到达任所秦州(今甘肃天水市)。

对于董文涣来甘之前的仕宦经历,我们在做以上简述之后,再引两段资料说明之。一为京官“京察册”,文曰:

日讲起居注官,现任办事翰林四品顶戴道员用检讨董文涣,山西洪洞人,咸丰六年进士,改庶吉士。八年六月因在籍劝捐出力,赏加五品街。九年四月散馆,授职检讨,己未顺天乡试充磨勘官,九月大考三等,十月充国史馆协修官。十年十一月充功臣馆纂修官。十二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同治元年壬戌会试充磨勘官、充殿试受卷官,五月补国史馆纂修、官充实录馆协修官,八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年二月协办院事本衙门撰文、补实录馆纂修官,三月奏办院事充功臣馆提调官、充会试同考官,六月充起居注协修官,九月充教习庶吉士。三年京察一等,再充起居注协修官,署庶常馆提调官,充顺天乡试磨勘官,十二月充武英殿协修官、充文渊阁校理。四年充殿试弥封官,九月充日讲起居注官。五年四月大考三等,补武英殿纂修官,六月总校圣训红绫本,八月京察复带记名,十二月实录全书告成,议叙保奏奉旨专以道员用,先换四品顶戴,京察一等。任内有加八级纪录二次,食俸八年一个月。守清,政勤,才优,年壮。考语:称职。事实:办事精明,人亦练达。 [1]第6册,113-114

京察册乃是清廷对在京官员三年一次的考核记录,不论是记为官经历还是下政绩评语都具有权威性。

一为翁同龢所撰《董文涣墓志铭》,文曰:

公讳文涣,字尧章,研樵则其别署……幼负异禀,读书能兼人,博览强记,为文务沈思钩致,尝达旦不辍。年十六,补学官弟子。时兄居拔萃科,同受知督学太常卿龙公。后游京师,学益进,未几,食饩。咸丰壬子登贤书,丙辰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己未授检讨,历充各馆协修、纂修、提调官,本衙门撰文、协办院事、奏办院事。辛酉壬戌,再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癸亥,会试同考官。乙丑,教习庶吉士。公精衡鉴,每校士,阙卷至忘寝食,故得士尤盛,往往致耆学焉。先是,充日讲起居官职,得言事。同治初元,畿辅方解平,奸人挟诈,辄以从逆通匪讦陷平民,株连者众,都下震恐,公上言请禁绝之,得旨俞允,遂安。二年冬,奏陈山西防河事宜,得旨,饬下抚臣行之。又奏六部考课章程,又奏山西州县丁地多未划一,乃地亩隐藏影射并徭役诸弊,皆下所司行。最后,充文渊阁校理,旋以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府用。文宗显皇帝实录告成,以纂修官保叙,专以道员用。丁卯八月,简授甘肃甘凉道。戊辰之官,陕抚奏请留秦委辨山西米捐总局,久之,加盐运使衔。庚午,以本生父尤去职。壬申,复简授甘肃巩秦阶道,次年冬之任。[1]第6册,193-194

墓志铭和京察册记录对读,可完整了解其来甘之前的仕宦经历。

由京官出为地方官,而且是偏远之地的地方官,对仕途而言无疑是不利的,故董文涣也有怨言和不满。同治五年(1866年)授甘肃甘凉兵备道之后,其同治六年八月十二日《日记》有云:“军机处友人遣贾送来信件,拆视之,知甘肃甘凉道缺,余补授矣,以山西人所出之缺仍还授山西人,真公道也!” [2]第2册,290显然“真公道也”乃反讽之语。同治十一年正月改授甘肃巩秦阶兵备道之后,其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九日《日记》有云:“日前谒曹师,言余简放甘肃,系平日不善应酬权要所致。” [2]第3册,342显然也系不平之言。但董是一位有操守和责任心的官员,既来之则安之,从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三日到达任所秦州履职,至光绪三年(1877年)七月因母亲去世忧伤、加之自身有疾病逝官署,五年多的时间做了许多有益地方的实事——振兴文教,创修陇南书院;救济孤寡;废除苛役。 [3]清风良吏,惠政迭出。其中最突出的是振兴文教一项,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12《名宦》多有记述,所谓“三郡文风再兴,文涣力也。”

董文涣不但是良吏,也是廉吏。其秦州日记中多次记录退还礼金之事。即如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六“襄陵县崔步銮来函,附土物四色,意欲有所挟求,返之”。 [2]第3册,501十二月二十三日“清水县高令送年礼八色,门包四两,皆璧谢。” [2]第3册,510十二月二十五日“徽县云令、秦安程令、三岔州判李各送年礼门包,俱返之。” [2]第3册,512十二月二十六日“礼县宋令、昌吉县长令各送年礼门包一份,俱返之。复云令、程令信,嘱以后不许送节礼门包。” [2]第3册,514同治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同城并外州县各送寿礼,俱返之。”等。 [2]第3册,595

董文涣的诗作大部分留存在《砚樵山房诗集初编》(8卷,同治庚午京城龙文斋刻本)、《砚樵山房诗续编》(4卷,同治辛未京城龙文斋刻本)二集中。山西大学李豫、李雪梅等以“初编”、“续编”刻本为底本,结合其《砚樵山房日记》、《砚樵山房诗草》、《藐姑射山房诗集》等稿,点核整理,成《砚樵山房诗稿》,2007年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为国内最权威、最齐全的董文涣诗集。 ①

以《砚樵山房诗稿》收诗为准,董文涣在甘肃境内所作的诗作共有170首,其中同治十一年(1872年)18首,同治十二年82道,同治十三年44首,光绪元年(1875年)25首,光绪二年1首。这些诗作按性质可分为纪行诗、唱和交游诗、遣怀即景诗等,其中以纪行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一)第一组纪行诗

同治十一年(1872年)八月十四日诗人离开山西洪洞老家杜戍赴任,在西安停留月余,十月二十五日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进入甘肃境内;而后经平凉府(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区)、巩昌府(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城)至兰州面见左宗棠之后,于十二月初三日至任所秦州。一路行歌,有诗50首,其中纪行诗28首,在甘肃境内的纪行诗15首,分别为:《平凉道中晓发》、《望崆峒山》、《宿瓦亭驿》、《由翟家所至会宁》、《会宁道中至日》、《途中即事》、《夕次西巩驿》、《旅况》、《次安定堡》、《宿董家寨》、《次碧门关》、《宿王家堡》《初至秦州》。这些诗作完全可做行程日记看,既有旅途的艰辛,如《平凉道路中晓发》之“霜寒偏到足,雪重不胜裘”、《静宁晓发》之“霜花侵席帽,冰柱上须髭”、《由翟家所至会宁》之“车轮时曳水,马足不离冰”、《次安定县》之“借车为旅舍,蓄粝预晨餐”、《次碧门关》之“夕宿荒崖里,晨行破谷间”等,也有陇上特有的风情习俗,如《会宁道中至日》之“陇俗粪为炭,山家土作盐”、《夕次西巩驿》之“无井窖藏水,多风屋漏天”等。这些诗作的另一特点是均为五言,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兹录二首。

会宁道中至日

飞鸟前人息,斜阳暮色兼。

红崖白对雪,十户九无檐。

陇俗粪为炭,山家土作盐。

旅愁随到日,一线各长添。 [4]805

宿董家寨

落日依荒寨,愁生旅客途。

避兵田半废,经火地全枯。

鸡犬混牛马,衣冠杂炭涂。

邻翁晚来谒,书刺进村酤。 [4]808

按:诗题“董家寨”即今通渭县义岗川镇董家寨,清代有驿站。

(二)第二组纪行诗

同治十三年(1873年)正月初二董文涣因公进省,初十至兰州,十八日公事办完之后返回,二十六日回到秦州,前后25天。有诗20首,其中纪事诗19首,分别为由《秦州抵秦安作》、《晓发马营》、《通渭道中》、《途中即事》、《金县途次口占》、《抵安定县》、《夕次董家寨》、《晚宿》、《早行书所见》、《晓发》(以上为赴兰州途中所作)、《山行口占》、《发清水驿》、《次甘草店》、《宿高家堡》、《道经马营作》、《晓行》、《负薪行(通渭道中作)》、《宿景家崖次壁间韵》、《次王家堡》(以上为返秦州途中所作)。是为来甘之后的第二组纪行诗,由秦州赴兰州11首,自兰州返回秦州8首。董往来秦州、兰州间,走的都是官方驿道,线路相同,其诗作有意识地散布于各“站点”,基本覆盖了沿路有代表性的各“地方”。可能是诗人已习惯了甘肃的艰苦生活,这一组纪行诗已不像第一组那样刻意描写行旅的艰难,而是将目光更多地投注到了眼前之景,写出了诸多类似杜诗的精美五言诗,兹举几例。晓发马营

稍稍曙烟启,行行晓月低。

溪桥或见树,山麦不成畦。

带郭墓凭鼠,隔河村报鸡。

高楼前堡是,疲马几回嘶。 [4]878抵安定县

落日马蹄疾,荒城人语稀。

梁穿风洞坐,檐浅月侵扉。

屡觉宵筹改,还闻羽檄飞。

王师会西出,会解玉门围。 [4]881

早行书所见

雾散犹蒙日,天寒未解溪。

耕犁侵草雪,樵担带新泥。

路补新裁树,农开旧废畦。

独吟无定句,懒向酒垆题。 [4]884

晓发

破店鸡声尽,前村曙色分。

烟密迷晓日,岭雪界霾云。

处处樵歌起,家家社鼓闻。

柴门有鹿豕,安得尔为群。 [4]885

次王家堡

举目荒烟合,挥鞭夕日斜。

牛羊山涧道,鸡犬两三家。

井少冰融水,风寒烛勒火。

天明取前路,马首雪交加。 [4]894

同是冬日风光,写得和刚来甘肃时的基调大不一样,少了些局促,少了些愁苦,多了些从容,多了些喜色。诗人行至通渭通道,见负薪者,成《负薪行》。诗云:

通渭山多富柴草,土人藉此营温饱。

五步喘立十步坐,日日背负荒山道。

荒山道行剧可怜,一担辛苦能几钱。

安得化山为平川,尽辟荆棘畋尔田。 [4]891-892

是为本组纪行诗唯一的七言诗,属悯农之作。这一组纪行诗由于刻意经营,一些联句相当精致。即如《由秦州抵秦安作》之“怪石马向前,孤霞鸟外明”、《通渭道中》之“云光烟际重,雪点日边明”、《途中即事》之“岸雪全消白,岩霞半隐红”、《抵安定县》之“缺篱荆棘补,罄室菽葵悬”、《山行口占》之“风尘客颜改,日月马蹄磨”、《发清水驿》之“荒榛封石齿,晴雪露岩腰”、《次干草店》之“人稀惟见鸟,地僻强名庄”、《宿高家堡》之“檐际雅惊月,溪边犬吠云”等。

(三)唱和交游诗

此类诗作有56首。唱和诗一般而言多空话套话,但其中也不乏佳制,如《招集忠普军门、宝卿方伯、黄生纯臣(毓全)大令、西村太守小饮官舍赋柬》一首即是,诗云:

簿领聊能谢,欢娱共此辰。

风搜檐下雪,月款竹边人。

谈笑心如醉,诗书腹不贫。

自怜离索久,一倍惜佳宾。 [4]826

其中还不乏精美诗句,如《寄怀都门诸同人》之“印朱齐墨下,案牍并书摊”、《寄周荇翁》之“西征潘岳赋,北望杜陵心”、《早春寄长安同志》之“红坼庭花浅,青回砌草新”、《邀忠普过话》之“竹当雨后偏呈绿,草向窗前不满青”、《再送宝卿》之“云遮关外树,梦隔蜀中天”、《宝卿惠蕉扇赋谢》之“延风驱暑退,象月得秋明”、《答壬秋同年春日寄怀》之“未逢济时用,徒有著书心”、《南山寺招集忠著军门……饯别张宝卿方伯》之“目收断碑字,身阅灵柏响”、《九日集饮……玉泉观登高作》之“秋泉兼竹碧,霜叶敌花红”、《秋夜宴城北寺》之“好风衣口落,新月酒中来”、《率笔和隽峰喜雨》之“郊外青山连郭外,东邻流水答西邻”、《九日次敦臣韵》之“风前吟兴空枫叶,病后清尊负菊花”、《忆都门旧人》之“窗外雨随山色变,塞边秋共雁声来”等。

(四)遣怀即景诗

为便于研究,我们将纪行诗、唱和交游诗之外的诗作都归入这一类型之中。离开京城,在偏远的西北做官,难免有郁闷有惆怅。即如《除夕》曰:

除夕在天水,追欢忆帝都。

乾坤吾道拙,风雪小臣孤。

四十改明日,蹉跎笑此躯。

豺狼剧鬼魅,漫思嚇桃符。 [4]811

再如《雨霁感述》曰:

疏烟微雨草含熏,绕郭晴岚带夕曛。

竹近池边偏受霞,树交檐处易藏云。

一官每念羁栖苦,数载常怜骨肉分。

已被东风搅愁绪,那堪飞絮更纷纷。 [4]827

好诗是作者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董文涣是一个有抱负的文人,也是一位有性情的诗人,表现在遣怀即景诗上其内容是丰富多彩。或感时而赋,诸如《除夕》、《初春感怀》、《春日杂述》、《春日登城眺望》、《寒食日作》、《晚春》、《秋雨叹》、《春事》等。或即景而吟,诸如《对雪》、《咏竹间覆雪》、《登秦州城楼》、《天水》、《郡斋晓晴》、《游玉泉观》、《初晴》、《咏柳絮》、《檐榆》、《池竹》、《窗山》、《壁苔》等。或即兴而发,诸如《寒甚》、《即事》、《闲赋》、《有梦》、《病起漫赋》、《偶成》、《病起》、《官斋杂咏》、《偶赋》、《自叹》、《纪哀》、《遣怀》、《散衙》、《官斋漫赋》等。其中不乏锦绣之句,如《对雪》之“云欺朝夕日,雪逐去来风”、《寒甚》之“栖鸽翻檐雪,饥鸟啄井冰”、《即事》之“书任床头展,诗从牍背题”、《闲赋》之“篱抽迸阶笋,窗涌隔城山”、《有梦》之“酒惯愁边进,书慵睡后开”、《登秦州城楼》之“云横诸葛行军垒,树隐伏羲画卦台”、《天水》之“鸟能解衙报,鼠不背官贫”、《春日杂述》之一之“雨砌蜗涂篆,风廊鸽落翎”、《春日杂述》之三之“巡檐鸽戏粟,入户燕寻巢”、《初晴》之“楼花轻重露,蒙竹浅深烟”、《春日登城眺望》之“树隐陇城渺,雪增秦岭肥”、《病起漫赋》之“池鱼牵子出,檐鸽护雏飞”、《偶成》之“草变春风色,花承旭日光”、《晚春》之“池花分蕊下,檐雀合声飞”、《病起》之“园林寻野趣,鸡犬应邻家”、《偶赋》之“酒热连朝醉,诗成隔夜出”、《莲花池花落感赋二绝》之“虽然结子成秋实,却恨红颜退妙年”、《春来》之“庭留向阴雪,竹带近池烟”、《游玉泉观》之“暮蔼渐蒙树,斜阳不满楼”、《遣怀》之“破牖风开卷,方塘水鉴人”、《散衙》之“窗日图花影,庭竹拓竹荫”、《官斋漫赋》之二之“系架藤垂子,过篱竹长孙”、《官斋漫赋》之三之“石颓苔补砌,壁坼树扶堂”等等。

此外还有《哀西和》、《陇南书院落成示同舍诸生》这样的纪事长篇巨制。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十一日夜,因久雨沉浸,西和西北山崩移,压死49人,受灾者200余户,董于是作《哀西和》记其事。有句云:“高岸为谷深谷陵,此变千古诚无偶。修筑终当藉众力,赈恤宜先计户口。东门况报河堤决,得不哀痛我黔首,乌乎!得不哀痛我黔首”。 [4]908光绪二年(1876年)五月董文涣为之呕心沥血的陇南书院落成,于是有《陇南书院落成示同舍诸生》五言长排,记书院创建始末、规制及其对诸生的殷切期望。有句记书院规制曰:“相地秦西仓,庀工兴百堵。讲堂周涂壁,学斋思栋宇。中可容百人,互以东西序。覆檐颇深邃,井灶粲可数。有竹左右之,绿阴敷庭户。于焉列生徒,何止除风雨。” [4]937

纵观董文涣在甘肃境内的诗作,数量多,水平高,研其原因,有这么几点:

一是董文涣早慧,十一岁即能为诗,也勤于创作,乐于创作。其在秦州日记中,时有“舆中得诗一律”、“日间得诗二句”等语。

二是对诗艺精益求精,其在秦州的日记中多次出现“晚,看公事毕,改旧诗”、“改各岁途中诗”、“晚,公事竟,改诗”、“晚,公事竟,改旧作”、“晚,公事竟,改前作诗”、“晚,公事竟,改昨作诗”等语。举一例,先列日记所载之草稿,后列定稿,看修改之情形。

得灿弟书因寄(草稿一)

京国音书至,边城岁月长。

离怀随梦积,案牍促人忙。

终觉平生负,空增鬓发苍。

西窗旧时竹,梢合出邻墙。 [2]第3册23—24

得灿弟书因寄(草稿二)

京国音尘隔,边城道路长。

春风引诗兴,夜梦到池塘。

陇右书新至,枌东屋未忘。

窗前旧栽竹,梢合出邻墙。 [2]第3册24

寄怀舍弟(定稿)

四载音容隔,三千道路长。

春风引诗兴,夜梦到池塘。

对酒怜孤影,看云忆帝都。

西窗旧栽竹,梢合过邻墙。 [4]918

两相对照,可见诗人有类贾岛的“推敲”式的苦呤。通过苦吟而言情,获得“言情入骨,字字从肺腑中流出”的效果。 [5]第6册228

三是注意吸收创作营养。在秦州的日记中不时有“晚,看公事毕,读少陵诗数册”、“圈杜诗一页”、“圈杜诗一卷”、“连日在舆中温习杜诗”、“读工部诗”、“午批杜诗六卷”等语。其杜诗学著作《杜诗字评》就是在署斋中利用公余时间完成的。同治十二年三月十四日之日记有云:

顾斋函至,附评诗一册,言余去岁度陇纪行诸诗作酷似杜老。余西来时路途舆中只杜诗一部,翻阅数过,不觉薰染,顾老信可诏知言乎。 [2]第3册,

573-574

有些诗句则是直接从杜诗化出者,如《初至秦州》之“边雪连鱼海,关云接凤林”得自《秦州杂诗》其十九之“凤林戈未息,鱼海路难长”,《宿王家堡》之“鼓角军中幕,牛羊岭下蹊”则得自《秦州杂诗》其十之“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陇南行》之“人生四十无成身已老,三年羁系陇南道”则得自《同欲歌》其七之“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熟读杜诗是其诗歌有唐风的重要来源。

四是深入研究诗律。同治二年(1863年)董文涣31岁时时即完成了中国诗学史上有重要价值的诗学著作《声调四谱图说》。是为清人古诗声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董诗中能有诸多锦绣对句,是和其扎实的诗学功底是分不开的。

同治七年,董文涣离京,是其创作的升华阶段。走出了京城狭小的生活圈,多层面地接触到了社会生活,目睹了战乱的苦难,感受到了西北别样的风土人情,使其诗歌题材多样,或书写民间疾苦,或表达忧国之情,或描绘山川风物,或展露田园情趣。尤其是到了甘肃之后,随遇而安,“今朝监郡印,敢负济时心”, ①情趣随之变化,在取得可观政绩的同时,写出了诸多反映现实的接地气之作,尤其在纪行诗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使甘肃的许多无名小地入诗,有诗史效果。这一时期的诗作“在体裁上,他基本以五言为主。很多诗,句式仿佛五律,格律却是古体,遣词造句,质朴厚重,很少用典,大多数作品都有苍凉之气,通篇浑茫,不象宋诗中以理趣带动全篇的写法……” [6]第6册222可惜天不假年,董过早去世,这无疑是近代诗坛的一大损失。

猜你喜欢
秦州同治甘肃
明代秦州卫考略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四水同治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中国官窑瓷器的最后辉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