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应贴紧学生“最近发展区”

2015-02-12 22:08天津市武清区下伍旗镇教育办公室高维祥
天津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情境评价

■天津市武清区下伍旗镇教育办公室 高维祥

一、辨析学校文化特征,找准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学校文化主要具有自发、同化、局域、内隐等特征。

1.同化。所谓“同化”是指一件事情大家能够达到共识,能够共同参与,这是学校文化的一大特征。学校搞读书节,教师们积极性不高,学生们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活动结束后怨声载道,这能说是校园读书文化形成了吗?只有学校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能被读书“同化”,书不离脑,书不离心,这样的文化才叫具有读书文化。

2.自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校园里的某种活动或某种状态已经变成自觉、主动、自发的形式,这是学校文化的又一特征。就像到了春节,没人组织,家家都自发地贴春联,这就是文化。学校文化需要培育的就是这种自觉主动、积极响应的状态。

3.局域。是指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场所等,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会有各自的特点。如:3加5等于几?无论在哪里,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无论是中国的教师还是外国的教师,无论怎么教,答案都应该等于8。但文化则不同,你在不同的学校可以学到同样的知识,但你在不同的学校学不到相同的文化。事实证明,许多名校之所以有名就是“名”在了文化上。

4.内隐。是指学校文化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学校文化从不同层面上划分,可包含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不管如何划分,学校文化都必然具有隐性特征。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木、每一句提示语、每一次人与人之间的问候,都会产生隐性的教育功用。学校文化的内隐特征像一个人的气质一样,凭感官、直觉就能感受得到。

二、抓住学校文化特征,实现学生发展最近迁移

1.寻找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同化”因素,实现情境迁移。

镜头回放一:秋季,校园里的落叶逐渐多了起来,大的、小的、圆的、红的、绿的、黄的都有,往日整洁的校园增加了许多不和谐因素。聪明的美术教师发现,这些让人厌烦的落叶可以变成艺术,可以变成作品,可以变成文化。在教师的倡导下,学生们一边做着清整校园的劳动,一边发现和收集可以利用的落叶。终于,一件件艺术作品诞生了——《叶子贴画》,这一“贴”可是贴出了门道儿,不仅贴上了专栏、橱窗,还“贴”上了《天津日报》。落叶变成学校的一种文化,学生们每年都要参加学校举办的落叶文化节。落叶文化实践了以格林诺为代表的情境性迁移理论,最初的学习情境影响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后来的迁移情境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2.架设有利于文化建设的“自发”结构,实现隐性迁移。

镜头回放二:课间到了,窗外传来一阵阵学生们的起哄声。原来,操场上,一个智力稍显落后的学生被几个淘气的同伴奚落。结合学校内有的小同学被欺负的实际情况,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慰问,帮助残障孩子整理学具,与他们同台演出,请他们一起过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的背后,唤醒了学生们的爱心。他们变了,变得善良、懂事了,“善意文化”悄然诞生了。

正如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所言:学习迁移的关键在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或完形)的顿悟及转移。如果两个情境具有相同的深层结构关系,那么在一个情境中发现或顿悟到的关系就可以应用于另一个情境,这一过程被称为关系的转换,关系转换的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

3.利用有利于文化建设的“局域”资源,实现合作迁移。

镜头回放三:三年级学生小明的爷爷特别擅长制作京剧脸谱,小明时不时把爷爷制作的脸谱作为礼物带到学校,送给了同学们,这引起了班里师生的兴趣。大家建议把小明的脸谱连同心灵手巧的爷爷一起“请”到班里。随后,脸谱“搬”进了兴趣小组,“搬”进了手工课堂,最后经过资料收集和文字记录,成了学校的校本教材。还有的家庭酷爱书法,通过组织书法笔会,将家庭书法文化渗透到了学校。有一个学生的外祖父在北京天文台工作,他给孩子们带来了天文望远镜和陨石,他的家成了学校文化的第二课堂。文化是可以渗透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文化渗透、优势互补、局域合作、资源共享。

正如认知论所认为的,学习者只有懂得如何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才会产生知识的迁移。不仅学习者是如此,教育者也是如此。

4.巩固有利于文化建设的知行统一,实现巩固迁移。

镜头回放四:我们在推广魏书生老师倡导的书桌文化时,要求每个学生的书桌上有自己的座右铭、自己前进的目标和自己喜欢的名言。看似简单的事却麻烦不断:做值日后,有两张桌子上的座右铭被碰坏了,怎么办?周一早上,两个学生的座右铭找不到了,怎么办?周三,两个女生的名言册上不知被谁画了个鬼脸,怎么办?一个学生,把自己的桌牌拿回家修改,忘记带回来了,等等。想做成一件事,尤其是要形成一种氛围和文化,没有一定的习惯培养,没有长时间的德育熏陶,没有丰富的活动载体,没有稳定的知行统一都是不成的。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文化是核心,活动是平台,知行统一是关键。

在此过程中,精心是一种态度,精细是一个过程,精品的产生来源于不断的迁移和巩固。知与行之间的统一就是通过“巩固—迁移—更新—巩固”的循环往复来实现的。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迁移的角度和巩固的效度。

三、明晰学校文化的作用,优选“最近发展”的评价点

(一)明晰学校文化的作用

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选择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评价,也是符合《纲要》提出的“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的精神的。毋庸置疑,学校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和反馈作用,其中,优选评价的角度、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内容、评价的过程,对学校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学校文化的评价是相生相长的,学校文化的建设促进了评价机制和内容的建立;反过来,学校文化的评价对学校文化建设又起到了强化与巩固作用。

(二)优选最近发展的评价点

1.评价“进步”胜过评价“三好”。

班杜拉的榜样教育和观察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但也有其局限性,目前,某些地区实行的三好生评选就是如此,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能激励全体。班里评出了5名三好学生,紧随其后的第6个人、第7个人可能有激励感,他们认为努力就会实现当三好生的目标。但对于第15个人、第20个人、第30个人呢,甚至排在最后的人,对他们有什么激励作用?他们往往认为三好生评选与自己毫不相干,认为这些目标的实现距离自己太过遥远。所以,一个班,光有三五个先进有什么用?光有三五个人在为班集体做贡献有什么用?需要的是大多数人,甚至所有的人都来参与,都来学习,都取得进步。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曾倡导取消或改革三好生的评选。在这点上,笔者与顾老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笔者把“最近发展区”称为“跳高”文化,评价点在于“你跳了吗?跳了多高?跳到了你自己设定的高度了吗?你自己是否感受到了成功?”评价一种学校文化的好坏,就要看学校的文化能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要看你那里是不是在办适合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否得到进步,更关键的是学生自己能否感觉到和享受到进步。

2.评价“读书”胜过评价“分数”。

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专家认为,儿童读书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讲到: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使命。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发现学校里的图书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智力生活的欢乐的话,那么,学校也不会带给他什么,他只能怀着空虚的心灵走进生活中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为了鼓励学生读书,我们在校园内的墙壁上装饰了“知识积聚财富、读书改变命运”提示语,请专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读书。学校评选优秀家长的条件之一就是“坚持每两周至少一次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看书或买书”。在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学生们把自己读过的书和小伙伴们进行交流互换,也可以当场“买卖”交易,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又多了一道风景。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学生增长了知识,增加了内涵,滋养了心灵,积聚了能量。理论与实践证明,读书胜过分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也曾说:改变,从自己开始!改变,从阅读开始!

3.评价“多元”胜过评价“单一”。

实践证明,建构在多元评价基础上的综合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取得最大的发展。我校学生篮球队多次获得全区冠军,篮球场、篮球板、篮球操、篮球运动等构建形成了学校的体育主导文化。高勇(化名)是学校篮球队队长、绝对主力,但是数学测验经常不及格,大家在评定他是否能成为学校光荣榜的一员时产生了争议。最后,他还是以精湛的篮球技艺征服了师生,大家一致认为,校园篮球也该有明星。之后的半年里,他的数学成绩“奇迹”般地攀升至班里的前三名。由此可见,从实践意义上讲,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各项智能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一项智能的发挥可以使得另外的智能实现最近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坚持的就是多元评价。

4.评价“反馈”胜过评价“推进”。

反馈与推进是评价过程的两个阶段,缺一不可。很多教育者在评价过程的安排上费了很多心思,却往往忽略了评价反思、评价反馈。我们应该通过评价的反思、反馈等功能让学生照镜子,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在评价过程中既成为客体,更成为主体,成为被评价者,也成为评价者本身。要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在锻炼中得到锻炼,在“最近发展区”中搜寻成长的轨迹,学到成长的本领。我们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设立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在制定卫生、课间操、课间自我约束、礼仪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让学生当评委,发挥自我评定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各项表现随时检查、及时反馈、周周公布、周周奖励,使他们在反馈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也因此,在反馈中每天感受着进步和成功。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行为与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会的,而是要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

《纲要》指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证明,学校文化建设贴紧学生“最近发展区”已成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此时,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又要“找准点、放好线、铺开面”,贴近学生的实际,贴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办“适合的教育”,建“适宜的文化”,这样,学校文化建设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学校、学生乃至教师的发展才能更快、更好、更长远。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情境评价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