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张珊珊
民国时期文献修复技术探讨*
林明,张珊珊
民国时期文献因用纸和装帧形式复杂,修复难度较大。文章在分析民国文献破损情况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就修复补纸、装帧方式的选择,修复方式与修复理念的取舍,平装民国文献封皮修复等方面展开论述,对适用于民国时期文献纸张修补、文献装订的具体操作技术进行探讨。
民国时期文献 文献修复 修复技术
民国时期文献(以下简称“民国文献”)因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印刷装帧方式等而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其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2年2月23日国家“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公藏单位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民国文献。民国文献的修复工作是指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已损坏的文献进行补救性的控制和处理,是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的重要内容。但调查显示,有87.8%的图书馆认为本馆的民国文献修复工作的极具迫切性,但真正开展修复工作的图书馆只有11家,专门从事民国文献修复的工作人员更是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民国文献的修复方法和古籍的修复方法相比有很大差别,缺少具体的修复技术(如纸张脱酸技术、双面文字纸张的修补技术、装订结构修复技术)及修复规范标准[1]。有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体会,分析探讨民国文献纸张修补技术和装订技术存在的几个常见问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纸质(或用纸)的原因。民国文献存放距今不到百年,但已陆续呈现严重变黄、焦脆易碎的状况。国家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组2004年抽查检测馆藏文献纸张的PH值,观察记录其变色及老化破损情况,结果显示:1910-1949年的中文图书样本共92册,严重酸化(PH<5.0,下同)的85册,严重变色的77册,严重老化破损的63册;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图书的PH值接近4.0,极度酸化。中文期刊抽样120册,严重酸化的102册,严重变色的97册,严重老化破损的33册。中文报纸抽样116册,102册严重酸化,20世纪40年代以前纸张的PH值几乎全部低于或等于4.2,为非常严重酸化;95册严重变色,78册严重老化破损;酸度(PH值)变化曲线从清代至民国初期大幅度降低。
民国文献的酸化现象与其选用纸张的成分质量有密切关系。19世纪末,外国廉价机制洋纸向我国倾销,对传统手工纸带来巨大冲击。“吾国造纸之法,自折竹梢以至炙毕,凡更七十二手而始成,人工繁琐,售价昂贵,又不能两面印字。外人制以机器,既速且精”,且“此种木浆造成之纸,每磅成本不过美金二三分耳”。当时毛边纸的售价每磅大洋二角六分,牛皮纸只要一角五分,“价廉物美,不免趋之若鹜”[2]。此外,随着铅印技术发展,外商在我国开设印刷厂,传统手工纸无法满足现代印刷方式的要求,洋纸进口成为趋势。市场需求的推动,再加上洋务运动,我国开始从西方引进相关的印刷技术和设备,生产“国产”机制纸。尽管1882-1911年各地先后创建了二三十家机器纸厂,但因为水质不良、交通不便、布缕之供给狭小,以及木浆、碱漂白粉、树脂黏料等仰给外国,新式造纸业发展并不顺利,新式机制纸厂纷纷倒闭[3]。洋纸充斥市场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国产机制纸和进口洋纸的原料均从传统手工纸选用的植物韧皮和竹类纤维改为稻草(或龙须草)、木浆。以1907年《京报》为例,其纸张“含针叶木化学木浆80%,机械木浆20%”[4]。机械木浆、化学木浆的使用给纸张的材质及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磨木浆和早期化学木材纸浆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这些木质素没有经过传统手工造纸的日光氧漂环节,在造纸过程中无法去除而一直残留在纸张中。由于木质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被氧化后会形成酸性物质,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使纸张中纤维素的氢键断裂,从而破坏纸张的强度。同时,为了降低纸张吸水性而加入的“树脂”(一般是用松香,Rosin)对光、热、氧不稳定,耐老化性不好。由此观之,民国文献存在先天的用纸质量的不足,这恰恰是文献用纸从古代的手工碱性纸向现代的机制酸性纸转变造成的。
(2)装帧形式的原因。民国文献的装帧方式有别于传统古籍。平装是民国文献最常见的装帧形式,类似古籍包背装的装帧:书芯采用折帖锁线方式(订背式缀订)或订书钉平订方式(打穿式缀订)来固定,将印有题名、作者等信息的一张纸黏在书背上形成封面、书脊和封底。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评价包背装“包背如蓝皮书,纸岂能如皮之坚韧”[5],纸质的封面、书脊、封底成为平装书的软肋,这是因为封面、书脊、封底在使用过程中极易被磨损,与书芯的连接仅仅依靠书背上的粘合剂,一旦粘合剂老化或失效,封面封底自然就会脱落,书脊受粘合剂影响而发生断裂。失去封面封底的保护,书芯的最外层书页被磨损的几率大大增加。此外,平装民国文献的装订往往用的是铁质订书钉,其生锈后极易腐蚀纸张,造成纸张破损。铁钉的强度也与纸张不相匹配,书页在翻动过程中常因钉子的强力牵扯而产生破裂,直至完全散落。
精装是民国文献有别于传统古籍的另一种装帧形式。精装书的封面、书脊和封底是以纸板作底,裹以布面或封面纸,较平装书经久耐磨。其书芯与封面、书脊、封底的连接合理,除了粘合剂,还加上棉布甚至布带增加彼此的连接范围,同时利用环衬页(Endpaper)将书芯与封面、封底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精装书虽然结实,但往往因太厚实,在使用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布面(封面纸)磨损造成织物变形、脱落,环衬页断裂而造成书籍结构解体、书帖折痕处磨损断裂等破损现象。
民国文献普遍存在纸张质量不佳,装帧方式存在隐患,在使用过程中备受考验。倘若在利用、保存过程中缺乏保护意识,将会加速民国文献的损破和损毁。当前,以存世时间来判断文献价值的老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很多收藏单位的民国文献库房的藏书环境不达标,也加速了民国文献的老化和损毁。将民国文献数字化处理是对文献再生性保护的一种手段,对永久保存文献的信息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但数字化加工处理的过程对民国文献来说也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行为,这是因为为了追求更好的影印、拍摄效果,常常需要把图书尽可能地展开和压平,从而加速了民国文献纸张的破损和结构的解体。很多收藏机构的数字化加工采取了外包的形式,为保证处理速度,个别欠缺文献保护意识的工作人员常常会简单粗暴地翻动、撕扯书页,造成纸张进一步的破损和残缺。
由于民国期间特有的纸张质地和装帧形式,使大部分待修缮的破损民国文献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纸张强度明显下降,纸张发脆易碎;文献边缘参差不齐;书页折痕处断裂(装订形成的折叠处、读者不良阅读习惯留下的折痕,均有不同程度的断裂);封面、封底以及靠近封面封底的书页破烂、撕裂、卷曲;书籍结构解体,封面、封底脱落,书脊断裂,散页;不当修复手段的残留问题,如用带酸性的牛皮纸做封面封底、透明胶粘贴破损书页、用比书芯宽大的硬纸做书脊。相较而言,虫蛀、霉蚀、鼠啮等生物性危害在民国文献破损中表现并不突出。
针对民国文献的破损情况,修复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修补书页残缺和撕裂、加固纸张、修补封面封底书脊、恢复文献结构等。由于纸张、装帧形式的改变,其修复方法与传统古籍修复技术有所区别。在修复过程中,纸张选择、装帧复原方式经常困扰着修复工作者,影响修复方案的制定。
2.1 修复用纸的选择与修复方式的变更
配纸是文献修复的重要工序。因制作原料和制作方式的不同,不同种类的纸张其纤维种类、纤维方向不同,而纸性、纹理、厚度、强度也就有所区别,因此修复用纸应选用与原书纸张尽可能相同的纸张,即民国文献是机制纸,其修复用纸也应该是机制纸。但由于民国文献的纸张强度太低,以现代机制纸作为修复用纸,过硬的补纸有时会将原书纸沿粘合的边缘扯下来,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选用相对柔软的厚皮纸作为修复用纸。
为解决民国文献修复用纸问题,还可以使用纸浆补书方式,即利用混料纤维纸浆对书页破损处进行填补。由于民国文献纸张脆化易碎,若使用纸浆补书机修补,在铺平书页及上水的过程中,碎片容易发生移位。且民国文献纸张含有填料,影响纸浆补书机的抽吸功能,下水后破损孔洞周围的水无法排净,纸浆修补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还可以采用试管滴注纸浆的手工纸浆方法修补受损的民国文献。手工纸浆补书要求纤维均匀分散在纸浆悬浮液中(可添加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悬浮剂),在滴注时通过控制拿捏试管的力度和速度,保证纸浆均匀分布。民国文献纸张一般较厚,修补较大缺损时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滴注。反复滴注既有助于提高纸浆的均匀度,也在与书页的搭口处形成了宽窄不一的错层,能提高纸浆成纸的牢固性。但是,由于手工纸浆补书只依靠水滴重力,排水速度及排净率比不上加了真空负压抽吸功能的纸浆补书机,书页修补后虽然有撤潮压平的过程,其强度也比不上传统造纸的“榨干”步骤。因此,手工纸浆补书形成的“纸块”,其纤维间的结合力并不强,这对脆弱的民国文献来说,能减少补纸对原书页的“拉扯”,但从修复效果来看,其牢固性和耐久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补缺只是民国文献修复工作的其中一环,为了延长民国文献的寿命,纸张修复还有整张加固的方法。从传统的文献修补技术来说,往往采用托书页加固的方法,即利用托纸的拉力增强原书页的强度,而书页撕裂处则加粘皮纸条,实际上是在一个小局部运用托的手法。针对民国文献纸张脆裂、双面印刷的特性,较理想的加固法是用轻薄、质匀、透明度较高的材料修补裂缝,甚至对书页进行全托处理较为理想,因为这样既能增加纸张的强度,又不增加厚度,也不影响阅读。目前较好的修复用纸多为日本产的修复用纸。我国台湾大学图书馆在修复脆化且双面印刷的歌仔册时,选用的是被称之为“典具帖”(Tengujo/ Tengucho)的极薄日本楮皮纸作为托纸[6]。这种纸以其透明度和柔韧性著称,纸张光滑,纤维长,经纯碱煮而无酸,能有效减轻文字被遮蔽的程度,符合双面印刷修复时需要尽可能透明的要求。与此相类似的另一种日本纸“富士楮”(Fuji Kozo)同样具有这些优点。欧美文献修复大多采用日本纸,但日本产的修复用纸售价昂贵,以阿波和纸厂(Awagami Factory)为例,适合成为民国文献加固托纸的9g/m2典具帖(97×64cm,10枚)和10g/m2富士楮(50×43cm,10枚) 2012年的售价(不含税)分别是2100日元、2800日元。
修复成本太高会制约民国文献修复工作的开展。我国也有类似的产品可以选用,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配发的修复用纸里就有类似的托纸材料,即产自浙江的楮皮纸,厚度约0.024mm,比9g/m2的典具帖更薄(9g/m2典具帖约厚0.038mm,5g/m2典具帖约厚0.027mm,3.8g/m2典具帖约厚0.020mm,后两者虽然薄,但拉力不够),虽然拉力和透明度比同类日本纸稍逊,但基本上能满足托裱民国文献书页的要求。
此外,还有一种既增加纸张强度又不影响阅读的修复方式,即将书页“剖开”,在中间衬纸后再将两面粘合回去。“剖开”的方式类似古籍修复技术的“夹揭”,即利用外力将纸张一分为二。但这种方法技术要求高、风险大,可以作为民国报纸的修复方法选用,但不适用于图书的修复。
2.2 装帧方式的选择与修复理念的取舍
民国文献在完成纸张修复后,需要装订成册,恢复文献结构。与传统古籍修复遵循的“整旧如旧”原则不同,民国文献修复在装帧时往往面临是“恢复”还是“重建”的抉择。
常见的平装民国文献往往采取订书钉平订的方式。铁质订书钉的危害显而易见,即使在接下来的保存岁月里努力控制藏书库房的温度和湿度,防止锈蚀发生,但由于订书钉本身的硬度太强,在翻页过程中会造成书页折损。固定力点的位置不合理是平订式装订的另一个弊端。平订的钉眼位置离书脊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不利于书页的完整展开,另一方面由于订书钉的长度有限,书页翻动时受力不均,会造成书钉处纸张的损坏。
此类文献的修复可以将锈蚀的书钉和周围受侵蚀的部分去除后,将书页修复,不再用铁质订书钉装订成册,而改用麻线或棉线穿过原钉眼后打结固定,也可以另外选择位置打孔穿线,类似古籍线装书的打孔方式,只是穿线不用绕到书边,以使书叶受力较均匀。要注意的是,所打的结要尽可能小,并将绳头打散,以保持书籍平整。
为了让书页能更完整的展开,也可以采用订背式的缀订方法。平订的书籍往往是单页文献,要采取订背式缀订,就得将原书页配成书帖,书帖的厚度要根据开本大小、书芯厚度、纸张厚度综合考虑,一般以6-8张单页配帖为宜。配帖后,两张单页将拼接成一张整页并对折,连接的修复用纸与两张单页都有搭口,折叠后位置基本重叠。而且,订线的位置移到了书帖中缝处,锁线后折缝中的线会有一定的厚度,因此,为保证书籍的平整,连接两张单页的修复用纸既要薄,又要有足够的拉力经得住缝线的拉力和书页翻动的考验,故一般宜选用纤维较长的薄皮纸,如此经改装成订背式的民国文献不仅能完整展开,且固定力点改在传统手工皮纸上,大大降低了在翻动过程中损毁书页的风险。
但是,变更装帧方式与“整旧如旧”的文献修复理念相悖,装帧方式改变了,书籍的原始风貌也就发生了变化,从保存原书文物价值、保护书籍时代风貌的角度来看,并不可取。而且,需将每一单页配帖,势必增加工作时间,修复成本也随之增加。到底选择哪一种修复方式,笔者认为要综合考虑修复理念、修复成本、文献的文物价值、文献的使用价值等诸多因素而作决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对错之分,不变是为了更好的保存,改装则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要根据所修复文献的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方式。考虑到民国文献修复任务艰巨而紧迫,各类影印民国文献丛书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笔者更倾向于在民国文献修复中实施“最少干预”原则,即以麻线或棉线代替铁钉,以保持文献原有的平订方式。
此外,民国文献合订本的修复同样需要在“适宜长期保存使用”和“恢复原样”间权衡。是否拆分还原成单册,要综合考虑原书结构破损程度、同一种书其他卷册合订本的保存情况、合订本是出版发行还是后期改造的、修复迫切程度和修复成本的控制等因素。合订本拆分后,为保持刊物的完整性,可以用无酸纸制作简易书盒,将单册成套保存。
2.3 封面、封底及书脊的处理
随着西方印刷技术、装帧艺术的传入,后期出版的民国文献一改传统古籍净色书皮加题签的素面朝天,开始出现了书籍封面设计。“表纸已用彩印”,封面作画“所画多月份牌式美女”[7],封面题字也常见文人墨客的亲自题写。彩色封面甚至是绘画、版画封面增加了修复的难度。不同的装帧方式也使封面的形质出现了纸、纸板加纸、纸板加布等多种形式。同时,题名、作者等版本信息不再以题签的方式出现,而是直接印制在封面上。书脊不仅是连接封面封底的纽带,书脊上面的文字信息使书籍立式存放在书架上也能方便查找。封底不光有“护帙有道”的作用,还包含了出版社、书价等相关信息。“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封面设计上”[8]。因此,即使民国文献的封面、封底、书脊破损较严重,修复时也不能轻易丢弃替换,要在修复过程中尽可能地维护民国文献封面和封底原有的质感和美感。
民国文献封面、封底、书脊的修复应根据具体的封面材质及破损情况而采取相应的修补措施。受篇幅所限,本文只选取最常见的平装纸质封面的修复展开论述。在修复平装民国文献封皮时,一方面要修补残缺,恢复原纸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保存上面的文字信息,使其继续具备便于查找的功能;同时,还要兼顾美感,使修复用纸与原封面、封底的色彩过渡自然,不显突兀。在修复用纸选择上,一般仍以皮纸为主。由于封面纸较厚,一层皮纸达不到厚度要求时,可用两层甚至三层皮纸,或一层皮纸和一层竹纸的混搭。在处理与原封面的搭口时,要做出坡度,两层以上的修复用纸可采用一层搭一层碰的方式以减少搭口的厚度。修复用纸的颜色要与原书用纸原色接近,必要时可通过国画颜料或植物染色的方式解决,并遵照古籍修复配色“宁浅勿深”的原则。原书封面有彩绘图案的,可参考传统书画修复中的“接笔”“全色”技法,用彩色铅笔填补,但切记颜色只能涂在补纸上而不能沾污原图。
对一些封面、封底、书脊已散失的民国文献,以往一些存藏机构往往会对该文献进行一些简单的修复处理,最常见的是加装牛皮纸(Kraft paper)作封面。牛皮纸强度高,抗撕裂,坚韧耐水,但原料为硫酸盐针叶木浆,酸性强,易老化和变形,会间接的加剧民国文献的酸化。因此,修复民国文献时要将前人所做的牛皮纸封面去掉,并以中性机制纸或经托裱的传统手工纸替代。托裱的作用在于增加手工纸的硬挺程度,使其更好地保护书芯。新加的封皮上还应有题名、作者等基本版本信息。可根据开本的大小、书脊的宽窄在电脑上设计字体、大小、粗细及其布局,打印后粘贴即可;也可以影印其他图书馆藏同版本图书完整的封面封底信息,仿真制作。
不管是原封皮还是新封皮,不管封面、书脊、封底是整纸脱落还是封面封底断裂、书脊依旧黏在书芯上,修复平装民国文献时,都要有针对性地对封皮与书芯的连接进行加固处理。如前文所述,平装民国文献的一个破损隐患就是其封皮与书芯的连接处。越薄的文献,其书芯脊背上的粘合剂就越少,封皮与书芯的粘合就越脆弱。为增加粘合的牢固度,可以借鉴精装书环衬页的作法,在封面封底内侧与书芯相连接的地方分别粘贴宽度约1厘米的皮纸条,南京大学图书馆邱晓刚老师称之为“环衬最小化”。值得注意是,皮纸条的颜色应与封底、书芯两者之一的颜色靠近,甚至从中间分染左右两色,靠近封面封底的一侧与封面封底同色,靠近书芯的一侧与书芯同色,做到修补与原书和谐统一。
民国文献因纸张选用和装帧类型复杂,修复工作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民国文献修复工作者掌握的是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而面对民国文献破损现状提出的新问题,应该综合借鉴中西方文献修复技艺,广泛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复理念,探索出符合民国文献修复需要的方法体系。
[1]林明,张珊珊,邱蔚晴,等.我国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状况调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55-62.
[2]刘锦藻.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三[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8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5.
[3][4]王菊华.中国古代造纸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5]林明.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0.
[6]陈雪华,洪淑苓,施佩宜,等.典藏台湾说唱艺术:台湾大学图书馆馆藏歌仔册数位典藏工作纪实[J].大学图书馆,2004,18(2):1-23.
[7]唐弢.晦庵书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20.
[8]朱红红.民国书籍装帧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7:14.
A Discussion on Restoration Techniques for the Documents of Republic of China
LIN Ming,ZHANG Shan-shan
The paper,binding and layout of the documents of Republic of China(1911-1949)are much more complicated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ose documents is of great difficul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amages on those documents and their causes,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choices for paper and binding in restoration,the restoration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the reparation of paper cover of those documents,etc.Specific discussions are also given on the techniques concerning paper-mending and bookbinding.
documents of Republic of China;document restoration;restoration techniques
格式 林明,张珊珊.民国时期文献修复技术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5(12):110-115.
林明,男,博士,研究馆员,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山大学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主任;张珊珊,女,硕士,中山大学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助理馆员。
2015-09-07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国时期文献原生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2YJA87001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