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两淮盐运使对文化的贡献

2015-02-12 18:38刘敏
图书情报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宗文汇四库全书

刘敏

(聊城大学图书馆 聊城 252059)

论清代两淮盐运使对文化的贡献

刘敏

(聊城大学图书馆 聊城 252059)

总结有清一代对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两淮盐运使,如卢见曾、曾燠、朱孝纯等,并从提倡风雅、参与学术文化的创造,倡导办学、资助文教事业,经营管理文汇、文宗两阁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特殊贡献,指出他们利用自身的地位、财力和影响,大办文人集会,招揽学者做幕宾,直接参与编纂、刊刻书籍,倡导办学、建立书院、关注教育事业,负责文汇、文宗两阁的日常运作、经费开支以及管理人员的选派等具体事务。

两淮盐运使 卢见曾 曾燠 朱孝纯 但明伦 方濬颐 乔松年 安定书院梅花书院 乐仪书院 文汇阁 文宗阁

两淮盐运使是两淮盐业管理的高级官员,自明代起就一直掌握着盐业大权,其“秩从三品,掌理两淮盐法,严察场灶户丁,稽核派销斤引,速征纳,疏积雍,兼辖行盐地方该管州县,兼管下河水利……驻扬州。”[1]129卷310据《重修两淮盐法志》统计,截止到清光绪三十年,有清一代两淮盐运使共有一百零九位,卢见曾、姚莹、陆荫奎、但明伦等九人都是两任此职。其中对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十多人,如卢见曾、曾燠、但明伦、朱孝纯、方濬颐、乔松年等提倡风雅,常聚集文人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并且直接参与学术文化的创造;徐大枚、朱续晫、朱孝纯、曾燠、尹会一、丁日昌等倡导办学,关心和资助教育事业,对书院的建设和日常管理都做出过一定的贡献。纵观整个清代,两淮盐运使不仅在经济上享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 提倡风雅、参与学术文化的创造

清代,扬州作为淮南盐务中枢,一直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在盐务全盛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扬州经济的发达为文化带来了繁荣和昌盛的契机。当时“两淮盐政及运使素有丰称,多以财交结权贵人与四方游客,以其余赡给寒士,取声誉,皆商资也”。[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财颇丰的两淮盐运使们在满足物质欲望之后,大多追求精神层面上的富足,因此两淮盐运使们常聚集文人,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活动之一就是利用自身的地位、财力和影响,在扬州筹办大规模的文人集会,这方面堪为代表的人物就是卢见曾和曾燠。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澹园,又号雅雨山人。一生两度任两淮盐运使,雅好文学,喜接贤纳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主持虹桥修禊,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3]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这次虹桥修禊,七千余名诗人唱和、编成诗集三百余卷,成为扬州文坛的一段美谈。以致在此几十年后,诗人赵翼还深切地感叹道:“虹桥修禊客题诗(三十年前卢雅雨为运使事),传是扬州极盛时。胜会不常今视昔,我曹应又有人思。”[4]另一个著名人物曾燠,字庶蕃,号宾谷,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从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嘉庆十一年(1806),任两淮盐运使十余年。在扬州时专门筑有题襟馆,与天下过往墨客纵酒赋诗于其间,一时称盛。徐珂在《清稗类钞》文学类《曾宾谷赋诗游宴》中记载:“南城曾宾谷侍郎燠任两淮盐运使时,辟题襟馆于邗上……以提倡风雅为己任者,曾也,一时盘敦称盛。”[5]曾燠专门筑馆,宴集文人雅士吟咏抒怀,这些文化活动的成果后来著成《邗上题襟集》。这类文人集会活动在扬州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记载了文化发展的辉煌。

活动之二就是招揽学者做幕宾,这一方面为学者提供了较为安定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其能专心编辑校勘书籍、顺畅地交流学术,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如卢见曾招徕数百士林名流作为幕宾,惠栋、厉鹗、全祖望、沈大成等一大批引领诗界、画界、学界风气的名流汇聚于卢见曾周围。又如朱孝纯,乾隆四十一年任两淮盐运使,与桐城派大家姚鼐为挚友,“兴复梅花书院,延桐城姚鼐为之师。……孝纯工诗好文,宾接儒雅。”[1]137卷429这些幕宾们聚集在一起,传播汉学,引领学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汉学的队伍中来,对青年后学影响很大。另一方面也使两淮盐运使们自身受益,在幕宾的帮助下编辑出一些值得后人称道的书籍。如卢见曾任两淮盐运使时,聘学者帮助他刊刻《雅雨堂丛书》等经学著作。《雅雨堂丛书》虽以卢见曾署名,但选书、校勘、撰序等工作均有惠栋、沈大成、戴震等幕宾的参与。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该丛书有十一种古籍都是由惠栋主持校订。该书所辑汉、魏经说与唐、宋笔记,多为当时精校名钞,罕秘之本,是清代前期校刻较为精善的丛书。又如曾燠在幕宾彭兆荪的协助下编纂了《国朝骈体正宗》,于嘉庆十一年(1806)刊刻成书。这部著作对清代中期骈文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学子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引领了学术风气的变化。

活动之三就是直接参与编纂、刊刻书籍,为保存文化、传播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两淮盐运使不仅地位、品秩较高,且大都精通翰墨,科举出身,故而闲暇之余亦会直接参与书籍的编纂活动。如卢见曾于两淮盐运使政务闲暇之际,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编纂了地方志《金山志》。该志取裁旧志,核证群书,补缺订讹,编为十卷首一卷。“所录文献,各据原文,并注出处。如有异说,又附考证。体例较谨严,搜罗也颇宏富。”[6]为方志事业做出了贡献。又如曾燠也曾参与《两淮盐法志》的编纂。“嘉庆十年,盐政佶山续修《两淮盐法志》,燠提调书局。值佶山去任,燠缮黄册由新任盐政额勒布呈进。”[1]138卷431此外,在中国古籍版本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但刻”或称“但评”,就与两淮盐运使但明伦有关,是其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刻的《聊斋志异》版本。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谈到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出版情况时说:“然终著者之世,竟未刻,至乾隆末始刊于严州;后但明伦、吕湛恩皆有注。”[7]这里的但明伦注本,就是“但刻”。

在刊刻书籍方面,卢见曾帮幕客惠栋刊刻《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一书,惠栋去世后还刊刻了惠栋的重要著作《周易述》,使惠氏学术得以存世和传播。除了惠栋的著作,卢见曾还补刻或刊刻过他人著作,如补刻朱彝尊所著《经义考》未刻部分。康熙三十八年(1609),由于朱氏财力有限,该书仅刻了《易》、《书》、《诗》、《礼》、《乐》部分,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朱彝尊去世,尚有《宣讲》、《立学》、《家学》、《自序》四类草稿余下部分未刊。卢见曾乾隆十八年(1753)再任两淮盐运使,于乾隆十九年三月从朱氏后人手中得到遗稿,聘惠栋、沈大成、陈章等校订,于乾隆二十年七月集资补刻成书。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方濬颐。同治八年(1869),方濬颐授两淮盐运使,来扬州后创办了淮南书局。招集学士,校刊经籍,刊有《诗经》、《毛诗注疏》、《两淮盐法志》、《扬州水道记》等书。所刻之书品质极好,世称善本。他任职期间还增设梅花、安定两书院,重建题襟馆,广揽四方贤士,主讲授课,兼主修《续扬州府志》。《重修两淮盐法志》中这样评价方濬颐“喜诗善骈文,虽未登绝诣,而以风雅自任,所作甚多,修葺平山堂小金山诸名胜,饶有卢、曾之风。”[1]138卷440

总之,这些盐运使们为当时的扬州营造了一个浓郁的人文环境,起到了引领风尚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扬州各种文化的蓬勃发展。在此,需要提及的还有泰州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硝烟四起,扬州城三度被太平军占领,原设在扬州的两淮盐运司,于咸丰三年(1853)不得不迁往泰州。此后大批盐官和盐商涌向泰州城,使得泰州城变得异常繁荣,一时冠盖之盛,商贾之多酷似扬州。咸丰十年(1860)冬,乔松年擢升两淮盐运使,驻节泰州。乔松年工诗,《民国续纂泰州志》记其曰:“公暇与邑中诸名宿唱和,诗篇极多。”[8]著有《萝藦亭遗诗》。诗之余,亦善词,与流寓泰州的著名词人蒋春霖为挚友,他很欣赏蒋春霖为人为词的品性,曾邀其为幕客参政议事。这些提倡风雅、与文人往来的活动,客观上促进了泰州当地文化的发展。

2 倡导办学、资助文教事业

旧时,书院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聘任掌院管理书院,经费也由地方财政拨付。清代扬州著名的安定、梅花及仪征的乐仪等书院“皆隶于盐官,藉其财赋之余,以为养育人才之地,故饩廪之给视他郡为优。”[9]两淮盐运使除了履行本职工作外,大都关注教育事业,在建立书院、助办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安定书院于康熙元年(1662)由两淮盐政使胡文学与盐商共同筹款在三元坊建立。梅花书院于雍正十二年(1734)由盐商马曰琯独资兴建,后其子马振伯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将书院捐公,改由盐务衙门管理。乐仪书院,在仪征县,乾隆五十二年归并盐务。这些书院均由两淮盐运使经营和管理,大到聘任掌院、更定经费,小到更新规条、安排课程等。如徐大枚“乾隆三年任两淮运使,增定安定书院额选生徒,并请定梅花书院师生岁修膏火,以资课读。”[1]137卷426朱续晫“乾隆六年任两淮运使……增梅花书院经费,以造士。”[1]137卷427朱孝纯“乾隆四十一年任两淮运使……兴复梅花书院,延桐城姚鼐为之师。”[1]137卷429乐仪书院“(乾隆)五十二年归并盐务,六十年,运使曾燠添设正课生童八名,附课生童八名,共正、附课生童七十六名,其前列者加给优奖,四方来试者与安、梅同。并刊三书院课艺,以程多士。嘉庆七年重葺,岁费不敷,运使曾燠捐俸助焉。”[1]151卷598

由于经费充足,待遇优厚,知名学者纷纷前来讲学。王步青、姚鼐、厉鹗、赵翼、杭世骏、全祖望、蒋士铨、王乔林等人先后任各书院掌院。并且由于廪饩奖赏的待遇比他郡书院均多,生源亦很好。刘声木在《苌楚斋三笔》中说:“扬州城内义学极多,向由盐运使署领给官款,修脯所入甚丰。寒士每费尽心力,以营求此席,得后可终身坐食其馆谷。”[10]这些都说明由于两淮盐运使的大力支持,资金的充足和有保障,使书院和义学留住了人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此外,两淮盐运使还制定了奖励办法,勉励优等学子勤勉治学。曾燠任两淮盐运使时“其尤者仿古上舍之例,增正课膏火二两五钱,无定额。嘉庆五年为复公车资费,院士有举于乡者,具旗匾以荣之。八年重修党庑庖湢之属,每岁科两试及秋闱亦各资之路费,自此来学者四远麇至。”[1]151卷597这些奖励和资助的办法增强了书院的吸引力,保障了生源的品质和数量。不仅本地学子纷至沓来,外省士子也风闻而来。因名师执教,故高徒辈出,安定、梅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3 经营管理文汇、文宗两阁

有清一代继承了明代的盐务官员制度,除了设有两淮盐运使外,还设立了盐政院,其首脑是巡盐御史,简称两淮盐政,是盐运使的上级。其职责是监督盐务官员、盐商,以及所有涉盐的管理机构,一旦发现弊端,立即上报,严加处理。除监督之外,很多上通下达的事务亦由两淮盐政承办,如乾隆时期《四库全书》的征书、发还、文宗阁的建造等等均由两淮盐政直接承办。

据统计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至四十三年(1778),在全国大规模的征书活动中两淮盐政李质颖先后八次向朝廷呈进书籍,其中征扬州商人马裕家中藏书三次,共呈进书七百七十六种,后来又征收其他书籍“开单进呈五次,共送过九百三十二种。”[11]234这样算来,两淮盐政李质颖共呈进书一千七百零八种,可谓贡献巨大。此后,所征之书的发还工作是由两淮盐政李质颖和其后的两淮盐政寅著办理的。

《四库全书》纂成之后,乾隆于四十七年(1782)七月八日下诏再缮写三份,安置于“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用昭我国家藏书美富、教思无穷之盛轨。”[11]1589此后,两淮盐政和两淮盐运使便积极办理文汇阁、文宗阁的建造、准备、《四库全书》接收、二阁管理等事宜。

文汇阁,一名御书楼,位于扬州天宁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由两淮盐政督造。二阁建成后,《四库全书》还没有抄出来,所以乾隆皇帝先御赐了一套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放在阁内供学子阅览。为了配合此二阁贮藏《四库全书》,两淮盐政伊龄阿承办了文汇、文宗两阁书格的准备工作,他还建议所有费用由该地盐商承担,称“今方贮全书,系商等分应承办之事,何敢动费帑金”[11]1601,但此提议被乾隆皇帝拒绝。后来两淮盐政征瑞又查办了文汇、文宗两阁关于陆费墀赔办《四库全书》的具体工作。自乾隆四十七年始,二阁陆续贮入《四库全书》,这项接收工作是两淮盐政全德和运使鹿荃承办的,至乾隆五十五年《四库全书》贮藏完毕。

为了使《四库全书》在江南地区得到充分地利用,乾隆皇帝于四十九年二月下诏谕令“将来全书缮竣,分贮三阁后,如有愿读中秘书者,许登注明晰,并晓谕借抄士子加意珍惜,毋致遗失污损,俾艺林多士,均得殚见洽闻,以副朕乐育人才,稽古右文之至意。”[11]1768又于五十五年五月下诏再次重申《四库全书》南三阁的借阅问题,可见乾隆皇帝对南三阁《四库全书》的利用和管理极其重视。

文汇、文宗两阁的日常运作、经费开支以及管理人员的选派等事务均由两淮盐政及两淮盐运使负责。他们选派典书官掌管阁中大小事务,典书官(馆长)由两淮盐政提名,奏请朝廷批准后出任。乾隆五十五年(1790),两淮盐政全德提名“命仪征谢士松充文汇阁典书官,命江都汪中任文宗阁典书官,汪中逝世后,改派江都申嘉佑、吴载庭掌管。”[12]而文汇阁谢士松之后,曾聘江春、郭尚文管理。日常管理上,文汇、文宗两阁每年都要聘请绅士十多人,管理图书的曝晒、整理、借阅等事宜。此外由于《四库全书》全部是人工抄写,而且抄写工作是由几千人完成的,因此在抄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讹谬,后来朝廷命两淮盐政和两淮盐运使负责处理两阁《四库全书》的校勘工作。他们聘学者专门校勘阁藏《四库全书》,其中最著名的学者要数江都汪中。汪中,字容甫,博览群书,早年入朱筠门下。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生,以母老不赴考,专心于经学研究。与毕沅、谢墉、王昶交好,后来三人向两淮盐政全德推荐汪中,得到全德的赏识。其子汪喜孙称“盐政戴公全德礼致先君,典文宗阁秘书。先君检理本书,是正文字,竭二年之力校勘始毕。”[13]84汪中根据校勘所得,著有《文宗阁杂记》三卷,该书无卷目,随阅随记,经史子集无不涉及。乾隆五十九年十月,汪中被“盐政戴公全德,荐往杭州校勘文澜阁《四库全书》。”[13]93后来病死此任上。

清中叶以后,两阁图书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亦遭到重创,《四库全书》损失严重,扬州文汇阁书被焚,镇江文宗阁书也遭毁。莫友芝在给曾国藩的书信中曾提及此事,“咸丰二、三年同,毛贼且至扬州,绅士曾呈请运使刘良驹筹费,移书避深山中,坚不肯应。比贼火及阁,尚扃钥完固,竟不能夺出一册。镇江阁在金山,僧闻贼将至,亟督僧众移运佛藏避之五峰下院,而典守书阁者扬州绅士,僧不得与闻,故亦听付赋炬,惟有浩叹。”[14]

乾隆至道光的七十余年,文汇阁和文宗阁使江浙两省愿意读其中秘本的学子们能够如愿以偿地就地借阅、传抄,成为江浙两省图书聚集和传播的中心,确实起到了嘉惠艺林、启牖后学的独特作用。但遗憾的是,由于两淮盐运使的失职和不作为,也因为战乱这种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两阁书籍毁于战火,使今人感叹不已。

4 结语

总之,清代两淮盐运使的特殊经济地位,使其在文化发展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组织和参与的文化活动,不管是附庸风雅,还是装点门面,客观上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由于他们本身大都是鸿儒硕学,因此在负责两淮盐务的同时,也比较重视教育。以财赋之余来资助书院,鼓励盐商捐助教育,聘请著名学者做掌院,从经费、师资等方面保障书院正常运营,为书院吸引生源和培养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师资保障,对清代尤其是扬州文化教育的发展确实是功不可没的。他们负责管理文汇阁和文宗阁的《四库全书》,在资金上保障了两阁的日常经营管理,客观上促进了《四库全书》的利用和文化的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1][清]王定安.重修两淮盐法志[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清]姚 莹.中复堂全集[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55册)[Z].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2386.

[3][清]李 斗.扬州画舫录[M]//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卷10)[Z].北京:中华书局,1960:229.

[4][清]赵 翼.瓯北集[M]//续修四库全书(1446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88.

[5] 徐 珂.清稗类钞(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3938.

[6] 徐 复.江苏旧方志提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718.

[7] 韦明铧.两淮盐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69.

[8] 郑辅东,王贻牟.民国续纂泰州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卷21)[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732.

[9][清]阿克当阿,姚文田,江 藩,等.嘉庆重修扬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卷19)[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315.

[10] 刘声木.苌楚斋三笔[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218册)[Z].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723.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34.

[12] 徐 苏.文宗书韵·文宗阁与《四库全书》[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37.

[13][清]汪喜孙.容甫先生年谱[M]/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111册)[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4] 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北京:中华书局,1982:20.

(责任编校 骆雪松)

The Cultural Contribution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Salt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Qing Dynasty

Liu Min
Library of Liao 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The present article list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for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salt in the Qing Dynasty who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such as Lu Jianzeng,Zeng Yu and Zhu Xiaochun and analyzes their unique contribution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advocating elegance and participating in academic creation,supporting and sponsori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and running Wenhui Chamber and Wenzong Chamber.Specifically,these officials,with their own positions,financial resources and influence,organized literati gatherings,invited famous scholars to be their guests, participated in compiling and publishing books,made their efforts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by establishing schools and academies,and took charge of the routine management of Wenhui Chamber and Wenzong Chamber,their expenditure,and appointment of their managers.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of Huaihe River salt government official;Lu Jianzeng; Zeng Yu;Zhu Xiaochun;Dan Minglun;Fang Junyi;Qiao Songnian;the Anding Academy;the Meihua Academy;the Leyi Academy;Wenhui Chamber;Wenzong Chamber

G127

刘 敏,女,1981年生,文学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献学、图书馆学,发表论文5篇。

猜你喜欢
文宗文汇四库全书
张文宗文章英译文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想人人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唐 心正笔正柳公权
金华山上寻“文宗”
上海文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著名作家张贤亮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