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红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武汉 430079)
读书会在阅读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风雅读书会”解析
朱立红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武汉 430079)
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风雅读书会”的创办、理念及“风雅悦读会·师生共分享”和“文华公书林讲坛”两个阅读活动平台,逐一分析开展读书会活动的策划过程:读书会的准确定位、选题范围的规划、选题的确定、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及主讲嘉宾的选聘,从制度化管理以保证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性、实施阅读信息化以扩大阅读推广活动的延展性、采取多样化形式以增强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性三个方面重点解析读书会的特色,最后指出风雅读书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阅读 读书会 经典阅读 高校图书馆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因为特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图书馆成为推广阅读活动的重要园地,在联系群体阅读和个体阅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倡导阅读、传承文化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如有的学者所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1]。高校图书馆既是许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广大读者的知识宝库,对在校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思想境界和确立人生目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更应该像公共图书馆一样,根据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积极致力于推广阅读活动。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是一座百年老馆,不仅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完备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工作上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适应建设书香校园的需要,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我馆自2011年11月起创办“风雅读书会”,大力提倡“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读书理念,在倡导阅读、引导阅读和推广阅读等方面做出一系列有益的尝试,“风雅读书会”也成为我馆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
“风雅读书会”依托我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主要搭建两个阅读活动平台:“风雅悦读会·师生共分享”和“文华公书林讲坛”。前者以讲解中华经典为主,旨在通过与先哲前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中华文化在经典阅读中得到传承,让读者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读者的文化品位,愉悦人生;同时解析经典的成书特点、理论价值,以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爱经典,学经典,知经典”,从经典解读过程中增长知识,涵养精神。后者则是邀请学术名家、社会名流和政坛名人,面向全校师生作学术讲座,注重学术探讨与交流,贴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传播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搭建学校学术平台服务,帮助学生深度了解国内外时事热点。
怎样搞好“风雅读书会”?我们特别注意它的准确定位,从选题范围的规划到选题的确定,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到主讲嘉宾的选聘,都注意彰显这项阅读活动的特点。
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举办一场读书讲座,首先要明确核心听众。在创办“风雅悦读会”之初,我馆基于高校读者受教育层次、阅读水平、欣赏能力较高等特点,把读书会的核心听众确定为在校学生,即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举办一系列专题读书会。有了核心听众之后,再规划选题范围。选题范围的规划决定着讲座的成败,所以不能盲目和草率,应该精心设计、系统规划,采用有主题、成系列的选题形式,使每一次讲座既能独立成篇,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广大听众中培养一种约会意识。
选题的确定,既要重视它的学术价值,又要关注它的现实意义。高校图书馆的读书讲座必须考虑在校学生的基本需求。从讲座的内容来看,听众如果一无所知,就很难产生参与热情,相反若是了然于心,也不会有太多关注。这就是文学界常说的“熟悉的陌生人”理论。从听众的角度来说,要讲究最佳的审美间隔,不能超出听众的审美期待,或者完全处于听众的预料之中。所以,我馆举办“中华经典导读”系列讲座,从具有神秘色彩的《周易》开讲,接着讲先秦文化元典:《论语》、《孙子》、《老子》、《庄子》等,而在第二期中间,主要讲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在文学经典导读的讲座中,则要求主讲嘉宾结合当前热播的一些影视作品和对经典名著的戏说,与原著相比较来讲解,以帮助现场听众明白原著与戏说的区别,在给讲座增添趣味的同时,也保持讲座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选题确定之后,还要考虑主讲嘉宾的来源。高校图书馆举办读书讲座,应聘请那些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以保证讲座的可持续性。我馆在确定以“中华经典导读”为选题范围时,就充分考虑到主讲嘉宾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一是我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在人文学科领域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如中国史、汉语言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在国内高校学科排名均列前茅,这给读书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华经典导读”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大部分来自本校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国学院等单位,组织者从中选聘深受学生喜爱且有号召力的主讲嘉宾。二是武汉地区拥有众多的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等都有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成为读书会主讲嘉宾的来源。三是学校每年举办许多国际或国内高规格学术会议,图书馆抓住这些机会,与会议主办方联系,邀请一些与会专家学者担任读书会的主讲嘉宾,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
通过举办“中华经典导读”系列讲座,我馆“风雅悦读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与近期流行的电视讲坛相比,它更注重知识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与高校一般课堂相比,它的受众面更广;与校园其他讲座相比,它具有读书会的特点;与其他高校馆阅读推广相比,它的系统性更强。因此,这一阅读推广活动已成为我馆的特色品牌,并产生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
为了长期办好“风雅读书会”,我们透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各种阅读现象,关注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从制度化管理、阅读信息化到形式多样化,切实增强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性、延展性和创新性。
3.1 制度化管理以保证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性
在创办“风雅读书会”之初,我馆做出内部机构调整,在全国高校图书馆率先成立公共关系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围绕校园文化建设,以图书馆文化为支撑,打造具有高校图书馆特色的文化品牌,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推动图书馆创新服务。同时,特别设置文化创建岗位,选派既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相关学科背景的馆员,专门负责该部门的各项工作。“风雅读书会”系列活动是图书馆专职人员与教师、学生代表共同策划组织,与本校职能部门、校团委、院系学生会和社团、本地区各院校图书馆和社团,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多元合作关系。
为了持续开展读书会活动,我馆对这项活动做出规定,一年内不得少于16场,作为考核指标硬性规定,纳入学校年度目标;我馆设有大小、功能、风格不一的专门场地,用于举办不同类型的读书会;我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流程,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有关活动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报道、主讲嘉宾的选聘,以及各类资料整理加工形成数据库,都有严格的工作流程。这样一来,就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经费保障诸方面,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2 实施阅读信息化以扩大阅读推广活动的延展性
我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根据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结合在校学生的阅读需要,从阅读内容、阅读习惯、阅读介质、阅读方式诸方面,紧扣各个阅读环节,尽可能地延伸阅读推广活动。
3.2.1 从经典导读延伸至传统优秀文化阅读 我们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目的在于倡导阅读,并且是读好书,尤其是读经典,所以经典导读很重要。正如梁启超所说,作为中国的学人,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目;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能在我们的“下意识”里面扎根,不知不觉地发酵[3]。然而,若是只读经典,就有可能落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为了避免这一毛病,我馆试着拓展阅读对象,从具体的《论语》、《史记》、《红楼梦》等经典延伸至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举办了三期有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座,内容包括书法、古琴和剪纸艺术,还特别增设了“文华艺术课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这些讲座和课堂激发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进而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3.2.2 从纸本阅读延伸至视觉经典阅读 在视觉艺术逐渐发达的今天,阅读不仅仅停留在纸质文本,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读一本经典,收获的是人生箴言;看一部电影,体验的是别样人生。我馆读书会举办周末经典影院活动,邀请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和讨论,共同解读经典影视作品,在一帧帧的影视画面中,领悟风雅悦读的要义。
3.2.3 从学术讲座延伸至情景式互动课堂 情景式互动课堂,让学生对相关艺术有更直观的认识了解,并且和艺术家进行互动表演,激发学生对相关艺术的兴趣,为学生打开接触传统艺术和高雅艺术的渠道。同时,在现场表演中加入一些经典剧目的片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提升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
3.2.4 从个人阅读发展到校园群体阅读 读者沙龙活动为阅读推广和读者交流互动搭建一个新平台,具有形式自由、互动充分等特点。图书馆可依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沙龙形式,不拘于某一特定的模式;充分互动是读书沙龙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沙龙活动有别于学术讲座,讲座是一群人听一个人讲,从中获得知识和信息,而沙龙活动是大家互动,从中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或感悟。我馆“风雅读书会”围绕经典阅读,以院系学术部成员和学生志愿者为主体,图书馆工作人员为辅助,开展了一系列读者沙龙活动。这种以书会友的群体阅读活动,得到广大学生的热情支持,参与者通过心得交流,拓宽了个人的心灵空间。
3.2.5 从阅读延伸至学术指导 我馆读书会推出“论文之道”系列讲座,旨在为在校学生就论文选题、撰写、投稿等问题答疑解惑,主讲嘉宾来自各个院系,对如何利用数据库进行选题分析、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投稿技巧以及我国学术期刊的等级、分布等知识和经验做出详细地讲解与介绍,在阅读活动中指导学术研究。
3.2.6 从读书延伸至阅读人生 任何一部堪称经典的作品,都不只有白纸黑字的文化知识,还总饱含着别人的精采经历。2013年,我馆举办了“真人图书馆”活动,邀请一百美元只身游遍东南亚的穷游者、拥有两岸三地交流经验的学霸、热心投身公益的“洋雷锋”等精彩人物,采用面对面的方式,与读者分享青春点滴和精彩人生。“真人图书馆”中被借阅的“真人图书”,在不同领域有自己的造诣,还有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而这些都值得被书写和表达,都是我们阅读纸质文本所不太可能获得的直接感受。
3.3 采取多样化形式以增强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性
为了保证读书会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活动,2014年我们新增的情景式互动课堂,为高校图书馆读书会提供了最新形式;图书互换尽管是20世纪80年代就有的活动,而2014年我们主办的“风雅阅读·书香永传”闲书置换会,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下,依据当代大学生新交友平台和阅读方式的改变,新增了“图书共享”与“寻找最需要的图书”两个网上平台,为图书互换活动注入了新的内涵。
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多样性。我们在每个年度确立一个主题阅读季,以保持“风雅读书会”风格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同时避免大型活动跨年度而中断。2012年推出“文华阅读季”,2013年阅读主题为“书香校园阅读圆梦中国”,2014年“经典永相伴,师生共分享”。每年的年度读书活动包括了讲座、沙龙、展览、书目推荐、图书互换、读书之星评选等形式,终极目标是营造书香校园环境,推广阅读及弘扬文化。这些系列主题活动有序开展,并不断增加新的创意元素,使“风雅读书会”更具活力,更有吸引力。
此外,在系统规划活动选题时,各个选题之间尽可能保持一定的关联性。这样的风格定位,让听众产生连续参与的欲望,形成一种“约会意识”,让一批读者成为我们读书会的忠实“粉丝”。读书会活动从策划到组织,注重以读者全方位的参与为主。“风雅读书会”成立至今,全校各个院系及相关社团均有参与活动策划、组织与宣传,已经形成全校规模的活动。
通过这些具有持续性、延展性和创新性的阅读推广活动,“风雅读书会”作为一个推广阅读平台,不仅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而且获得许多媒体的广泛赞誉,已经成为我馆的特色品牌。
回顾近四年的实践经历,我们持续举办“风雅悦读会”系列讲座与各类阅读活动,选请一批专家学者作为主讲嘉宾,传授学术研究方法,集知识性与学术性于一体,融演讲和交流互动于一堂,帮助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解读经典,在倡导阅读、推广阅读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这些活动使图书馆的服务向多样化、个性化、合作化深层次发展,使图书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从静态的文献资源中心向动态的学术交流中心和知识服务中心转变,把倡导阅读、推广阅读贯穿于图书流通、宣传、咨询服务以及组织管理活动中,引领读者了解阅读的本质,培养读者对传统文本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在校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组织和交流等各种能力,而在这些交流互动活动中,又缩短了图书馆与广大学生的距离,提升了图书馆工作的创新能力,进而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
我馆“风雅悦读会”系列活动的持续举办,受到我校师生的广泛赞誉,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项活动,并把“风雅阅读会”称作校园里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校内外诸多媒体如《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文明网、风凰网、中国图书馆学会网站等媒体,都曾对读书会活动进行了报道和转载。其中,《光明日报》报道称:“风雅阅读会和文华公书林讲坛学术讲座已成功举办28场,成为校园里知名的讲座品牌。”[4]《湖北日报》更是称赞道:“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中,这座百年老馆始终引领着阅读风尚。”[5]
当然,经过近四年的推广阅读活动,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引起我们思考。我们在近四年本校阅读排行榜前100名中,看到排在榜首的始终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平凡的世界》、《家》《春》《秋》等也在前列。这说明“风雅读书会”中“中华经典导读”已经开始引导学生的阅读习惯。但令人深思的是,在排行榜前100名中,除了《巴黎圣母院》、《唐吉可德》、《源氏物语》三部外国经典入榜之外,再见不到其他外国经典的影子。我们作为高校的阅读推广者,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时既要强调贯通古今,又要注意涵盖中外;既要引导阅读中华经典,也要引导阅读外国经典。在阅读推广活动中,正确地引导阅读外国经典,有助于学生开阔学术视野,扩大知识面和优化知识结构,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所以需要作更深入的思考。
[1] 巴 丹.阅读改变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3.
[2] 朱立红.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华经典导读”系列讲座的设计、实施及意义[C]//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卷).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340.
[3] 余光中.阅读与经典同行[N].光明日报,2009-04-30(10).
[4] 夏 静.引领勤读书读好书的风气——记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创新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13-04-24(6).
[5] 韩晓玲.华中师大:百年图书馆引领阅读风尚[N].湖北日报,2013-04-24(6).
(责任编校 骆雪松)
The Role of Reading Groups in Reading Promotion:An Analysis of“Fengya Reading Group”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Zhu Liho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Wuhan 430079,China
This paper first giv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ideas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s“Fengya Reading Group”and its two reading platforms,namely“Fengya Happy Reading·Teacher-Student Sharing”and“Boone Library Forum”.It then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the reading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reading group,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ange for the reading topics,the choice of reading topics,the students’needs for read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guest speakers and points out that 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can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reading promotion,informationized reading can help spread the promotion and diversified forms may enhance its creativity.Finally this paper states the significance of“Fengya Reading Group”and also shows its problems.
reading;reading group;classic reading;academic library
G252
朱立红,女,1968年生,副研究馆员,公共关系与读者服务部主任,研究方向为文献建设与阅读推广,发表论文10余篇,编著图书1部,参编教材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