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保护与大众传播研究——以自贡盐业博物馆对川盐古道的保护与传播为例

2015-02-12 13:19李夏薇
盐业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川盐古道文化遗产

李夏薇 邓 军



文化线路保护与大众传播研究——以自贡盐业博物馆对川盐古道的保护与传播为例

李夏薇 邓 军

文化遗产传播在近年来得到学界、媒体的广泛关注,遗憾的是,对文化遗产中特殊类型文化线路传播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欠缺。作为呈线性分布的文化遗产的集合体,文化线路具有较长的历时性,跨越较远的地域空间,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当代价值都十分丰富,尤其需要相关主体多视角和多层次的传播,并带动沿线各地结合自身所处区位找准传播的定位及其价值。本文以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对川盐古道文化线路保护和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传播的方式、现状、价值及存在的问题,为当前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实践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

川盐古道;文化线路;大众传播;遗产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下,文化遗产传播无论对遗产本身的保护、政府的重视,还是对公众的认知、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不可或缺的手段。在2005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就提出“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形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以充分发挥媒体在保护文化遗产工作中应有的担当。2009年5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承办的首届“文化遗产与传播”论坛在京召开,凸显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之间的深刻关联。可以说,文化遗产传播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传播学研究中的热点。

分析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近十年来关于报刊、电视、网络、影像等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对文化遗产中特殊类型的文化线路的关注还非常不足。本研究所选取的川盐古道,是一条分布于大西南及中南地区以盐运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线路,它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由多条水路运输系统和复杂的陆路运输系统组成的源于四川(含重庆)的产盐区,通过食盐的运销辐射到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的水陆混合型运盐古道。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川盐古道,具有重大的遗产价值、考古价值及旅游价值,但是对其研究和保护远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的盐运文化遗产正面临快速消失和濒危的局面。为及时地、抢救性地保护川盐古道文化遗产,自贡盐博馆在对川盐古道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与相关媒体合作,面向公众有效地传播了川盐古道的历史、现状、内涵、价值及保护面临的问题等重要内容,促进了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认识川盐古道:媒体多维度的报道

2014年,自贡盐博馆通过对川、黔、滇、鄂、湘、陕、渝境内川盐古道的系统考察,基本厘清了它的历史,摸清了其现状、特征及其文化遗产构成,认识到川盐古道的重要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在考察基础上撰写了考察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并组织召开了“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从考察报道、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传播等方面多视角和多层次地传播了川盐古道及其文化遗产,政府、学界、公众和川盐古道沿线文博部门认识了它的基本面貌和价值意义,为其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一)学术考察与川盐古道传播

2014年4月至11月,自贡盐博馆组织研究人员开展了“寻访川盐古道”大型学术考察,历时76天,总行程约22000公里。考察地区包括四川自贡、泸州、宜宾、乐山、凉山、遂宁、南充、广元、巴中;重庆石柱、綦江、黔江、酉阳、云阳、开县、巫溪、巫山、彭水、涪陵;贵州铜仁、遵义、毕节;云南昭通、曲靖、丽江;湖北恩施、十堰、神农架林区;湖南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陕西安康。

考察过程中,考察组撰写了《川盐古道考察之綦岸“小香港”——真武古街》《川盐古道考察之綦岸上的“明珠”——东溪古镇》《川盐入黔古道——涪岸》《川盐古道考察之贵州沿河、思南》《川盐古道考察之贵州遵义、金沙》《川盐古道考察之长江盐运重镇——石柱西沱》《川盐古道考察之川盐入鄂西北——竹山、竹溪》《川盐古道考察取得阶段性成果》《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考察取得重要成果》《寻访川盐古道系列考察之润盐古道》等多篇实时考察稿件,及时通过自贡盐博馆官方微信平台进行发布。考察发现引起广大文史爱好者、盐文化研究专家、旅行社及各类媒体的关注;uu163旅行在线等网站给予了转载①。考察中途,《自贡日报》记者专题访谈了考察组专家成员,对川盐古道考察的区域、重要发现、盐运遗址及民俗文化等作了鲜活的报道②。持续的大规模考察及媒体的跟踪报道,引起了四川省文化管理部门的重视,2014年8月四川省文化厅官网转载了《自贡市组织开展川盐古道考察》①。

自贡境内的古盐道遗址及其盐运文化遗产是整个川盐古道中保存最为集中的地区。明清时期,自贡盐业的生产和运销迅速发展,形成了以自贡盐场为中心,沟通黔、滇、湘、鄂等地的食盐运销线路。但此前对自贡盐运古道的历史、现状以及沿线的文化遗存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为认清自贡盐运古道的保存状况,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盐运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其价值,2014年9月2日至8日,由自贡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牵头,自贡盐博馆联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2位国内知名考古学、建筑学、交通史、盐业史方面的专家以及《中国文物报》记者、上海等地的志愿者,对自贡盐运古道进行了合作考察。

自贡盐运古道调查开展之前的8月底,《华西都市报》刊发了《探访古盐道自贡征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②,新华网③、四川新闻网④给予了及时转载和传播,调动民众对自贡盐运文化遗产调查的参与。考察过程中,《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自贡晚报》刊登了《五路并进 挖掘800公里古盐道文化》⑤《川盐古道迈出申遗第一步》⑥《自贡盐运古道考古调查首站 专家对东源井古盐场进行考察》⑦系列报道,四川在线刊发了《20名专家走进自贡 开展盐运古道考古调查》等重要报道,并迅速被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网站转载⑧。广泛引起读者和民众对调查过程、内容及考察发现的兴趣和关注。调查结束后,《自贡日报》刊登了《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具备申遗潜力》⑨《自贡古盐道 为迈向世界文化遗产准备着》⑩及《四川科技报》《华西都市报》刊发了《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具世界文化遗产潜力》⑪《古盐道考察结果出炉 具备申遗潜力》⑫等系列文章。专家们肯定了自贡古盐道及其文化遗产的价值,认为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引起了中央及四川省文化和文物管理部门的重视。据周姝在《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调查引起反响,专家认为具备申遗潜力》一文的统计,截止9月16日,《中国文物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中国经济网等30余家国家、省市级报刊、网站刊发了自贡盐运古道调查的新闻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文物网以及新浪、腾讯、网易等60余家门户网站转载了《专家认为: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具备申遗潜力》等文章,新浪网同名文章点击量超万次。并且,调查成果也引起了业界关注,国内盐业史专家张学君、考古学专家孟华平等对此次考古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致电祝贺,建议争取尽快申遗①。此外,《中国文物报》的王征先生结合实地考察,发表了《入地千米,跨越千年——自贡盐运古道考察侧记之一》②《大西南的生命线——自贡盐运古道考察侧记之二》③《“盐都”的气息——自贡盐运古道考察侧记之三》④系列专文,从宏观的历史视野和区域文化建设视角对川盐古道进行了面向公众的充分阐述。通过合作考察及媒体报道,自贡盐运古道及盐运文化得到了多层次、大规模的集中展现,为后续保护利用中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参与提供了重要的舆论支持。

川滇古盐道西线——润盐古道是灵关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未得到学界和政府应有的重视。2014年11月,自贡盐博馆对润盐古道的盐源到丽江段进行了专题考察。《中国文物报》刊发了《自贡开展川滇润盐古道考察》⑤,中国旅游新闻网刊登了《四川自贡市完成润盐古道学术考察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关系密切》⑥,很快便引起国家文物局的关注,在其官网进行了全文转载⑦。另外,自贡地方性媒体刊发了《11天2900公里 考古学家重走润盐古道》⑧《自贡完成润盐古道学术考察》⑨等报道,让这条“淹没”于历史的古盐道重新回到政府、学界和公众的视野。

(二)学术会议与川盐古道传播

2014年10月下旬,自贡盐博馆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旨在及时抢救性地保护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紧密联合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陕西的相关部门,将川盐古道整体捆绑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结合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建议为其保护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此次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7个单位的134位参会代表,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山东潍坊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四川理工学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自贡、泸州、乐山、江津、石柱、十堰、神农架林区、铜仁、毕节、遵义、昭通及怒江等地方文物管理部门和文博系统的50余位主要负责人。

研讨会上,自贡盐博馆副馆长程龙刚代表川盐古道考察组,对考察所取得的成果作了重要发布,对川盐运销线路、盐运文化遗产、盐运群体与组织等进行了介绍,对考察的收获、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江津、彭水、五通桥、犍为、赫章、大关、曲靖、叙永、沿河、竹山、思南等地方文物管理部门参会代表对当地遗存的盐运文化遗产作了广泛交流,从而对整个川盐古道在各区域的分布情况、遗产特征有了具体的认识。最终,参会代表对川盐古道的保护和开发达成了基本共识,肯定了川盐古道的价值,一致认为应联合相关力量将川盐古道捆绑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扎实推进川盐古道的保护和“申遗”工作。

会议期间,自贡盐博馆举办了“川盐古道文化遗产”图片展,并组织参会人员实地考察了自贡境内具有代表性的盐运古道遗址。此次会议,对认清川盐古道的历史、现状及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其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是一次对推动川盐古道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学术会议①。

会前,《中国文化报》专版刊登了《寻访川盐古道》②一文。会后,《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一文对会议召开的背景、与会代表达成保护川盐古道的共识等重要会议成果作了翔实深入的报道③。《中国文物报》刊登了《专家汇聚自贡研讨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④的报道,《中国文化报·文化财富周刊》官网刊登了《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⑤。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开发与对外宣传部代表参会后主动与自贡盐博馆开展合作,自贡盐博馆组织撰写的《四川古代文化线路——川盐古道》之《自贡古盐道》《川黔古盐道》《川滇古盐道》《川湘古盐道》及《川鄂古盐道》系列调查丛书,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提交申请后于2015年6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名单,并将其列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子项目。《中国经营报》编辑部谭洪安参会后撰写了《川盐古道荆棘路》,对四川(含重庆)的食盐外运的水陆运输通道及路线作了翔实报道⑥。此外,贵州民族大学李浩教授与会期间与代表们交流后,将川黔古盐道作为了研究方向,并成功申报了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川黔古盐道与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可以看出,“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对扩大川盐古道的传播及呼吁其保护的深远意义。

(三)研究成果与川盐古道传播

自贡盐博馆研究人员结合实地考察,撰写和发表了《自贡盐道向天边——自贡盐运古道文化遗产掠影》《古道风韵——川盐古道系列考察掠影》《川盐古道研究刍论——基于对川盐古道的实地考察》《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等成果⑦,部分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在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可。中国文物出版社也即将出版《古道遗韵——寻访川盐古道》大型图录、《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及《四川古代文化线路——川盐古道》系列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川盐古道及其文化遗产,丰富传播的路径。

随着川盐古道逐渐成为西部地区文化线路及盐业研究的热点,近两年,围绕盐业研究的学术会议均诚挚邀请自贡盐博馆的专家参会交流关于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问题。2015年,自贡盐博馆专家在自贡市委党校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讲座、纪念扬州建城2500周年——“2015年扬州盐文化论坛”“海盐文化与盐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及“川盐文化:体系构造与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上分别作了《古道遗韵——寻访川盐古道》《川盐古道: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川盐古道研究刍论——基于川盐古道的实地考察》学术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学理和现实的研究,引起了学界尤其是盐业史、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专家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关注。

除此之外,自贡盐博馆与川南影视公司合作拍摄了纪录片《自贡古盐道》及《润盐古道》。重庆市石柱电视台在拍摄《巴盐古道》纪录片中,专程到自贡盐博馆采访石柱境内古盐道的历史文化及其价值。这些纪录片的播映,必将川盐古道的传播和保护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传播的价值及不足

形式多样的媒体传播拓展了川盐古道的传播渠道,创新了传播的内容,扩大了川盐古道的传播群体,满足了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播需求。政府、学界、公众及川盐古道沿线相关部门认识了它的历史、现状及价值,对于推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唤起公众的保护意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川盐古道文化遗产面临着较大的破坏。诸多盐运古镇、古街及古村落的改造对盐运物质文化遗存造成了损坏,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又面临被拆建的局面,一些重要文物遗迹遭到不同程度地拆毁。部分川盐转运的重要码头、古栈道因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已彻底消失,除偏远地区和山区的古盐道尚残存外,多数古盐道已被现代公路所覆盖。以自贡地区为例,自流井盐运老街被拆建;火井沱、张家沱、关外盐运码头因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针对上述情形,自贡市副市长、全国人大代表石岷嘉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希望国家层面协调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陕西、重庆七省(直辖市)对川盐古道进行重点保护。

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传播,使沿线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所处区域在整个川盐古道体系中的地位、价值和开发利用的优势。石柱、綦江、酉阳、恩施、神农架、毕节、镇坪等地陆续开展了对境内古盐道文化资源的考察和梳理,比如2014年12月利川市文体局组织开展了“重走川盐古道”田野考察活动;2015年5月神农架林区文体局组织开展了川鄂古盐道(神农架段)考察,沿线各地联动保护的趋势初现。

虽然,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传播在自贡盐博馆的推动下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的大规模宣传,但是已有的传播中,从类型上看,侧重于对盐运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忽视了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分布地域上看,自贡、恩施、遵义、毕节、石柱、綦江、酉阳、镇坪等地区的宣传报道较多,其他地方相对较少。从分布的主要线路上看,自贡古盐道、川黔古盐道及川鄂古盐道的关注度最高,对川滇、川湘、川陕古盐道的传播相对偏少。对川盐古道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开发与利用的传播也不足。总体上讲,还缺乏宏观的整体性报道和介绍。同时,因川盐古道概念还缺乏统一的学理性指称、具体的路线范围还未形成共识等问题,在传播中存在部分内容不实的情况,有悖于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文化遗产传播的自觉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传播形式上,还应加强川盐古道网站、川盐古道博物馆及川盐古道博客等方面的建设。

四、结 语

“文化遗产公众传播时代正在来临。文化遗产自其被创造孕育时起,传播便与之相辅相成相随。传播是文化遗产生存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不是在其形成后才作为社会力量简单介入。”①同样,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众传媒的参与,让川盐古道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生存”。媒体作为参与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社会力量,不应只是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进行报道宣传,还应该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作用,肩负起应有的文化担当,更好地调动民众对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

川盐古道文化遗产在今后的传播中,仅凭自贡盐博馆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还应该联合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陕西、重庆七省(直辖市)建立川盐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合作机制,共同研讨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传播方案,为川盐古道打捆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推动跨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责任编辑:王放兰)

The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outes and Mass Communication——Taking the Protec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Ancient Path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Sichuan Salt Carried out by Zigong Salt Making Industry History Museum as An Example

Li Xiawei Deng Jun

The propag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has caused wide concern across academia and media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propagation of special cultural routes in cultural heritages is deficient. As a group of linearly distributed cultural heritages, with the characters of long diachronism, wide geographical space, cultural routes are both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odern value, requiring propagation of multi-perspective and multi-layer. It can lead the cultural heritages along the route find their value and accurate position of propagation combined with their loc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rotection and propagation of the ancient path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Sichuan salt carried out by Zigong Salt Making Industry History Museum, the article will analysis its propagation methods, present situation, value and existing problems, providing a typical example for the practice of protection and propagation of present cultural routes.

ancient path for the transportation of Sichuan salt; cultural routes; mass communication; protection of heritages

A

1003-9864(2015)04-0075-07

G206.3

李夏薇(1992-),女,成都理工大学2014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邓 军(1986-),男,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文博馆员。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招标项目(编号:YWHZB14-01)、2015年度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uu163旅行在线官网,链接:http://www.uu163.net/view.aspx?id=1621.

② 周姝.川盐古道“风韵犹存”:专家学者谈考察古盐道收获[N].自贡日报,2014-12-18.

① 四川省文化厅官网,链接:http://www.sccnt.gov.cn/dfwh/dtxxdfwh/201408/t20140819_15142.html.

② 周洁.探访古盐道自贡征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N].华西都市报,2014-08-25.

③ 参见新华网官网.[EB/OL].[ 2014-08/25],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1112211836.htm.

④ 刘瑞.自贡公开征集盐运古道考古志愿者 爱心将彪炳保护史册[EB/OL].[2014-08-27].[2015-10-25]. http://scnews. newssc.org/ system/20140827/000482443.html.

⑤ 周洁.五路并进 挖掘800公里古盐道文化[N].华西都市报,2014-09-02.

⑥ 杨国庆,吴晓铃.川盐古道迈出申遗第一步[N].四川日报,2014-09-02.

⑦ 陈莉媛,叶卫东.自贡盐运古道考古调查首站 专家对东源井古盐场进行考察[N].自贡晚报,2014-09-03.

⑧ 参见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官网[EB/OL].[ 2014-09/02].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c_1112321482.htm,[EB/OL]. [2014/09-02].http://www.chinanews.com/cul/6552110.shtml.

⑨ 陈莉媛,杨国庆.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具备申遗潜力[N].自贡日报,2014-09-10.

⑩ 赵翌倩.自贡古盐道 为迈向世界文化遗产准备着[N].自贡日报,2014-10-19.

⑪ 李远驰.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具世界文化遗产潜力[N].四川科技报,2014-09-17.

⑫ 周洁.古盐道考察结果出炉 具备申遗潜力[N].华西都市报,2014-09-10.

① 周姝.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调查引起反响,专家认为具备申遗潜力[EB/OL].[2014-09-16],[2015-10-24]. http://www.zgm. cn/html/a/2014/0916/73035.html.

②王征.入地千米,跨越千年:自贡盐运古道考察侧记之一[N].中国文物报,2014-09-23.

③王征.大西南的生命线:自贡盐运古道考察侧记之二[N].中国文物报,2014-10-07.

④ 王征.“盐都”的气息:自贡盐运古道考察侧记之三[N].中国文物报,2014-10-08.

⑤ 邓军.自贡开展川滇润盐古道考察[N].中国文物报,2014-12-19.

⑥ 王月婷,赵蝶.四川自贡市完成润盐古道学术考察 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关系密切.[EB/OL].[2014-12-01][2015-10-26]. http://www.cntour2.com/viewnews/2014/12/01/E6AA3ICldxlaxCnZGzGQ0.shtml.

⑦ 参见国家文物局官网.[EB/OL].[2014-12-19].http://www.sach.gov.cn/art_723_115485.html.

⑧ 陈莉媛.11天2900公里 考古学家重走润盐古道.[EB/OL].[2014-12-12][2015-10-26]. http://www.zgm.cn/html/a/2014/ 1212/84168.html.

⑨ 周姝.自贡完成润盐古道学术考察[EB/OL].[2014-12-02][2015-10-26]. http://www.zgm.cn/html/a/2014/1202/82362.html.

①③ 邓军.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N].自贡日报,2014-11-02.

② 邓军.寻访川盐古道[N].中国文化报,2014-10-18.

④ 程龙刚.专家汇聚自贡研讨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N].中国文物报,2014-10-31.

⑤ 邓军.川盐古道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EB/OL].[2014-10-30][2015-11-01]. http://www.whcf.com.cn/Item/Show. asp?m =1&d=3061.

⑥ 谭洪安.川盐古道荆棘路[N].中国经营报,2015-04-13.

⑦ 程龙刚.自贡盐道向天边:自贡盐运古道文化遗产掠影[J].盐业史研究,2014(3);邓军.古道风韵:川盐古道系列考察掠影[J].盐业史研究,2014(4);邓军.川盐古道研究刍论:基于川盐古道的实地考察[J].盐业史研究,2015(2);邓军.川盐古道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① 齐欣.文化遗产保护将进入公众传播时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2-14.

猜你喜欢
川盐古道文化遗产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与文化遗产相遇
松蕈菜谱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滑菇菜谱
论清代川盐入黔优势及其主要地位演变路径
栗蘑菜谱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