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华,李国华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改革管理体制 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
崔立华,李国华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应用型技术教育的提出,表明我国民办高校必须解放思想,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才能生存发展。本文对当前民办高校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要进行内部体制机制和外部政策支持的相关建议,为促进民办高校改革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路径。
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提出要“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1]这对于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是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国的民办高校现阶段已经由起步到了理顺完善阶段,由规模扩张到了内涵发展阶段,据统计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14万所,在校生人数3911万。民办教育中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比例已达22%,在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提供多元选择、缓解财政压力、激发教育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生源萎缩,人民群众从对高等教育需求变为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民办高校不仅要面对社会认可、法律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筹措、内部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还出现了新的困境,这些都要迫使民办高校尽快改革。
(一)教学分类管理困难需要改革
尽管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试点”。但目前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争议较大,一是大多数民办学校举办者不希望分类,而政府部门积极主张分类;二是分类管理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二分法,还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且不要求合理回报、非营利性但要求合理回报的三分法。目前,分类管理的探索仍没有达成共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国家层面的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历经几年难以出台,这些都需要民办高等教育加快改革进度。
(二)民办招生机制困境需要改革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学龄人口总体趋势是下降的,教育适龄人口在减少,群众从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转化为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这给民办高等教育的招生带来更大困难,生源不足的问题将会带来民办高校面临无生可招的困境,特别是民办中职和民办高职凸显办学风险,只有尽快改革,提升教育水平,成为优质教育才能生存。
(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要改革
尽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办高校也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求民办高校要摒弃家族式、家长式、经验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章程在规范内部管理中的作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组成和运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校长独立行使职权,保障民办学校依法依规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但实际运行中董事会和投资方大多不能抛弃家族式管理,董事会干涉学校太多,监事会形同虚设,校长难以完全独立行使职责,只有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才能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需要改革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3]这些都表明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民办高校要想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进行办学结构调整和改革。因此,优化民办高校的体制与机制,进行制度创新就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构建新型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民办高校行政权与教育权、学术权的协调统一,依据学校战略目标,实施组织再造,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民办高校的民主、科学管理。
(一)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1.学校可以考虑建立以“分权制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具有外部性”为显著特点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以院系为实体的办学模式和以教育事务、学术事务为主导,行政事务支持、服务教育事务、学术事务的内部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做到专家治校,从而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办大学制度。完善学院章程及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能够保证大学活力、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民办高校管理模式。严格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明确董事会、院长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董事会内部设立发展战略委员会、教育教学委员会、财务预算委员会、绩效考核委员会等决策机构。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的民主治校机制和以授权为基本特征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系。同时,运用系统的战略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阶段目标及衡量标准,加强质量战略、品牌战略、经营战略三大战略方向的协同关系并丰富和细化各自的内涵,促进民办高校走向现代大学管理。
2.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各项业务流程;设立财务总监制度,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建立以院、系、部为主体的教学支持型的财务模型。[4]提高财务综合管理水平,增强财务服务保障功能,积极探索和创新资产管理、财务审计、资金效益等方面的途径和方法,建立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具有企业化经营理念的现代财务管理模式。
3.落实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扩大教育部门、学术部门的自主权,转变内部资源的配置方式,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运用流程优化、信息化等手段精简行政机构,充实院系工作人员,更好地为一线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实行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的转变。建立以学术权力主导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良性互动的关系和治理模式。
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大投入,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继续通过培训、挂职锻炼、资助深造、出国学习等方式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完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通过定岗、定责、考核、督导来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实施教师聘用与管理改革,坚持专兼结合、产学结合的原则,聘任大量行业企业的人才到学校任教。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选聘标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和发展的工作体系。构建包括选、育、用、留各环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绩效管理流程。确保绩效考核与学院愿景战略目标相符合,推动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主要措施的贯彻执行。注重关键指标体系的动态优化,周期性对指标体系、考核流程等进行审视并及时调整和更新。
5.深化学生管理改革。重新定位学生工作目标,学习借鉴国际大学的先进经验,建立以咨询、服务、活动三大职能为核心的教学支持型的学生事务管理机制。下沉学生事务工作重心,在二级院系中将学生事务与教学事务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高水准的生涯辅导、心理咨询、学业指导等咨询服务。创新奖助学金、保险事务、公寓、餐饮等各项学生服务工作内容和方法。广泛开展以优秀教师为代表,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社团活动。
6.拓展继续教育发展空间。发展继续教育,既是满足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也是学校应对未来生源下降危机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项办学资源,为校友和本区域社会成员提供学历晋升、课程培训等终身学习机会。发展继续教育的难点,既在于政府对入学方式、收费标准的管制,更在于学校自身对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应当发挥民办高校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并积极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继续教育。
(二)加强外部政策支持
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依照相关法律,切实落实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营造民办高校良性竞争环境,保障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优惠政策,保障教育公平,落实公民享受高质量、多元化高等教育的权利。
1.扩大民办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学分制及收费制度
生源的下降和高等教育供给的不断增加,为高校自主招生创造了外部条件。在民办高校实施自主招生,相对可减少因公平问题而引发的社会争议,也符合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允许民办高校按照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选拔所需学生,自行组织考试或免试入学。允许民办高校依据相关法律自行设定相关专业学分,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完善配套措施,建立一套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配套的管理与收费模式。允许民办高校根据供求关系自主定价,通过市场竞争进行价格调整。
2.落实专业和课程设置自主权
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民办高等教育的学校,可以按照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自行设置专业、开设课程,自主选用教材”的规定,允许民办高校除极少数学科课程(如政治理论课程)外,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社会需求自主开设专业和课程,对自主设定的课程和专业的考核结果予以认可,学校自行颁发学历证书。
3.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借鉴国外境外成功做法,尽快出台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建立以第三方中介为主体的评估评价体系,由第三方中介机构或同行组织进行教育质量的评估,推动评估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5]政府退出评估活动,改而对评估机构进行认证。切实发挥评估机制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实施质量评价的三个转变:从量化规定到深层定性,从刻板规范到个性彰显,从重视学校资源到强调学生学习结果。
总之,在当前教育形式之下,民办高校要想生存发展,只有大胆解放思想,尽快从内部体制和外部机制进行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走应用型技术型之路,才能在中国特色教育事业中生存和发展。
[1][3]鲁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2-3.
[2]张维.民办学校要健全法人变更机制[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3-12-04/ 071028881331.shtml
[4]张惠娟.关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有行动有观望有担忧[Z].人民政协报2014年04月23日.
[5]黄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转型中的困境与对策[EB/OL].http://canedu.org.cn/index.php?a=show&c=index&catid=117&id=578&m=content.
(编辑 田 薇)
G642.0
A
(2015)01-42-03
2015-03-01
崔立华,女,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发展规划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科研管理。
李国华,男,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发展规划部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