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设计的再思考

2015-02-12 11:37杨端茹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讲授原理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设计的再思考

杨端茹

(西南大学, 重庆400715)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要设计成功,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视:在选题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情况和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其次还要考虑到“原理”课的课程性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专题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环节方面,要预先安排好老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及学生参与的内容和时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问题

【收稿日期】2014-11-05

【作者简介】杨端茹( 1973— ) ,女,陕西大荔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是否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远大的理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便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专题式教学具有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教学针对性强等优点。”由于专题教学优点多,效果明显,所以近年来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专题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会直接关系到“原理”课专题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将针对“原理”课专题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选题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公共理论课,“原理”课的授课对象是非政治、哲学专业的学生,所以选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应该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1学生的专业实际以及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能力

相比传统的整体性教学而言,专题式教学的起点要高,它更强调理论性和学术性。如果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本不了解或了解甚少,那么他们要理解专题知识将会是异常艰难的。所以,在筛选题目时,必须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实际以及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能力。笔者长期从事“原理”课的教学,深知文理科学生在理解和接受“原理”课方面的能力差异较大。在中学阶段,文科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原理”课的大部分内容,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基础。且文科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也决定了他们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的能力较强。相比之下,理科生在中学几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或者即使学过,也如同蜻蜓点水一样浅尝辄止。而他们长期形成的理科思维方式和习惯也使他们对抽象的说教性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所以,理科生学习“原理”课程教材的内容尚且困难,要想让他们接受并学好专题其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笔者认为,在题目的设计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有所区别。给文科的同学授课时,可以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学术研究性的题目。这样做,不但可以避免对学生所熟知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为理科生选定题目时,就要相对弱化理论性和学术性,尽量避免出现题目过于高深难的问题。这样,理科生才不至于被题目吓到,对专题失去兴趣。

1.2选题既要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也要突出“原理”课的课程性质

在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原理”课是最抽象、最难于理解的,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而专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与进一步升华,难度要远远大于教材内容。所以,要想让专题课有吸引力,在选题过程中切忌采用过于高深和抽象的题目,否则会让学生觉得“原理”课是远离生活、高不可测、遥不可及的和自己无关的一门课程。马克思本人也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以看出,哲学的真正魅力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同样,“原理”课也必须要贴近现实生活才可以不断迸发出活力。在遴选题目时,尽量选择一些国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或者学生平时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这样,学生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呈现在面前的“原理”专题课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漂浮于尘世之外的“空中楼阁”,而是牢牢地扎根于日常生活中。

当然,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同时也要突出“原理”课的思想政治性和理论逻辑性。“原理”专题课如果远离生活实际将会缺乏生命力,而过于通俗化、生活化同样也会失去“原理”课本身的价值。就其课程性质而言,“原理”课程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科目之一,主要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所以,在“原理”课上,老师务必要给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和方法,积极介绍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策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光复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因此,笔者认为,在选题时,要么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与大学生所关注的国内国际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要么把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相关的话题融入到基本原理的讲解中,在理论和现实问题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作为专题的题目。这样就既突出了“原理”课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又使专题贴近实际;既发挥了“原理”课的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又使得专题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2在内容的设计上,要处理好专题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合理的题目的确定只是专题设计过程中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专题要成功,还要在内容的设计上狠下功夫。笔者认为,在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处理好专题的内容与教材章节内容的关系。众所周知,“原理”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部分内容,三个部分之间彼此密切联系,有着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提供的矛盾分析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方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主要方法论的指导,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最终的理论归宿。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要求老师遵循这种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来讲授的。但有限的课时又使得任课老师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授,要么囫囵吞枣式的把教材串讲一遍,要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背景及知识结构任意取舍教材内容。很明显,这些做法都人为地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专题式教学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每一个专题都有相对独立研究的重点内容。所以,专题教学不可能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一样面面俱到地涉及到教材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那么,如何使各个相对独立的专题之间保持必然的逻辑联系便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设计专题之前,应该首先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梳理和整合教材内容,提炼出重点和难点,其次结合大学生所关注的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选定专题的题目,再次在广泛搜集和组织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专题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专题与教材内容完全雷同或过度远离教材的问题,既体现了各个专题相对独特的研究内容,又保持了专题之间密切完整的逻辑联系,充分发挥了专题式教学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所在的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为学生总共设计了九个专题:第一个专题,导论;第二个专题,辩证唯物论;第三个专题,唯物辩证法;第四个专题,真理与价值(求真与向善);第五个专题,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第六个专题,尊重劳动,创造价值,开拓市场——劳动价值理论;第七个专题,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或者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八个专题,当代资本主义;第九个专题,“乌托邦”还是现实进程——社会主义及其发展。这九个专题以教材为基础却又高于教材,既体现了专题的政治理论性又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九个专题,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开始,再到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最后落脚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较高的层面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几个部分之间的紧密逻辑关联性和完整性。

要使各个专题之间保持完整的逻辑关系,备课环节尤为关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原理”课的任课老师的专业知识背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以前所学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些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有些是科学社会主义。在“05方案”实行以前,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从事不同的课程教学。“05方案”已经执行了好几年了,表面看起来每位老师都已经很熟悉教材的三部分内容了,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老师反映他们的擅长之处仍然是自己的所学专业,而在另外两部分要想做到游刃有余还是非常困难的。与传统的课堂相比,专题课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要有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考虑到这一点,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学校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准备和讲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几个专题;有些则是让不同的老师准备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专题,课备好后要求每个老师都要讲完所有的专题。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存在很多弊端:第一种会导致老师对于“原理”课其他部分内容更加生疏;第二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是发挥了每位老师的特长,但是他们是否习惯按照其他同事的思路讲就未可而知,这是其一。其二,即使习惯,由于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限制自己是否能够自由发挥,能否轻松驾驭课堂也将是一个难题。

所以,笔者认为,专题课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原理”课程教研室主任必须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议,要求所有任课老师都要参与到专题设计的讨论和准备活动中。大家共同确定要讲授的几个专题的题目后,再由教研室主任根据各位老师的实际情况把备课任务分配下去。比如,可以让某个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背景的老师带动几个年轻的具有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专业背景的老师共同准备哲学方面的某个专题。也可以让有经验的政治经济学老师与年轻的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老师共同准备政治经济学的专题。这种做法虽然操作起来相当困难,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对“原理”课老师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让年轻老师从事非自己本专业的专题备课,难度可想而知。要备好课,他们不得不大量查阅资料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短缺,而当他们遇到难题时又有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与帮助。这样,备课任务完成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贮备量大大增加。因此,笔者认为,长期推行这种备课方式可以实现老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与互补,有效解决“原理”课老师知识面太窄,专业背景过于单一的问题。只有每位老师都具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知识背景,才能改变以前在授课过程中老师由于自己的专业限制而任意取舍教材内容的现象,也才能让每位老师在讲授“原理”专题课时能够坚持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3在教学环节方面,要预先安排好老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及学生参与的内容和时间

“原理”课除了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还具有抽象的理论性和方法论功能。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度,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传授给他们,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相比之下,“原理”课专题式教学更容易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原理”专题课在这方面的功能,笔者认为,合理安排与科学设计老师讲授的内容和大学生参与的内容至关重要。

在“原理”专题课堂上,如果老师满堂灌输抽象的理论必定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样,老师理论知识讲授过少而学生讨论参与的内容过多则凸现不出“原理”课的理论魅力。老师讲授什么样的内容,持续多长时间,在什么时候让学生参与讨论,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参与多长时间,这些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预先设计和安排好。只有提前设计安排好这些问题,老师才可以自由驾驭课堂,专题课的效果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以第四个专题“真理与价值”(求真与向善)为例,这个专题是以教材第二章的内容为基础,首先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即求真的问题,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也就是向善的问题,最后是实践基础上,求真与向善的辩证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尤其是真理观很抽象,学生要参与讨论难度太大,所以这两个部分以老师讲授为主。当然讲授的内容要以教材为基础但是要难于教材。而实践基础上求真与向善的辩证统一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参与也比较容易,所以我们在这个部分设计了一些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引导他们讨论,也就是说这个部分以学生参与为主。比如,我们由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引起目前我国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这个话题导入学生要讨论的内容。我们启发学生大胆思考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几种价值观是什么,哪种价值观是健康积极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哪种价值观又是对他们成长和社会发展不利的,他们应该追求哪种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大学生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时候怎样才能实现求真与向善的完美结合。由于这些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也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所以在课堂上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大胆讨论,甚至展开激烈的辩论。上完课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反映他们的思想受到了很大启发,收获颇多,也深深体会到了“原理”课的魅力。

综上所述,“实行专题研究式教学,专题的设计是重中之重。好的专题不仅要体现出教学的基本要求、预设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重点,还要体现科学性、整体性、连贯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等。”在设计专题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和认真对待每一个可能影响专题教学效果的因素,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2]马恩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3]熊晓燕,刁静洋.专题研究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思路[J].高教论坛,2011(10).

(责任编辑金东春)

猜你喜欢
讲授原理马克思主义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