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公德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学部,甘肃成县7425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
何公德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学部,甘肃成县742500)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的政治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秉持科学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成果之一。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由传统社会主义的全能型国家治理向协同共治型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放眼世界政治文明浪潮的博大气度和坚毅的共产主义精神追求。研究我们党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国家治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演进
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历史高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理论的提出。国家治理理论主要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一系列内容。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1]。就具体内容,包括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制度安排,如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等;就构成要素,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及治理效果三个方面。所谓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指在新的历史时期,建构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态,其理论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逻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实践逻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政治建设的艰苦探索。党的十八大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经验的“八个必须坚持”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3]。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4]可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价值诉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
根据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共产党宣言》等经典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5]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少数人的民主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其本质必然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且,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必然出现以消灭剥削和压迫以及人与社会都得到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
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政治的原则与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以“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形态为蓝本出现,并成为新中国一切政治制度的根本架构。“人民民主专政”内摄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所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价值原则为当代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提供了最根本的制度理论根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构建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原则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国家理论的最初建树,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
1.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社会主义的全能型国家治理模式
1949年前后建国之初的主客观情况决定了新中国的历史选择与走向,新中国成功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路凯歌高奏。然而,“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决定了当时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深深地留下了原苏联高度计划经济时代全能型治理模式影响与痕迹。正如俞可平认为的那样,改革以前,“中国的国家治理实行的是经济上的命令体制,政治上高度一元化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公与私、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间几乎完全合为一体。这种全能型国家治理模式造成了治理主体的一元化、强国家弱社会弱市场的治理结构和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的治理路径。”[7]传统社会主义的全能型国家治理模式造成的情况:“一是经济发展的低效率,二是政治运行的高成本,三是社会权力相对萎缩,社会缺乏生机和活力。”[8]从逻辑上看,建国初期比较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人民一体,几乎没有社会的存在,其治理必然会采取政府控制一切的全能型治理模式。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虽然有过惊人的成绩,但却导致了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政治发展缺乏动力,社会发展缺乏创新力。一言以蔽之,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中国的发展。
2.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国家治理理念的现代性转换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的转型发展,推动着国家治理朝着现代化方向变迁。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政府职能和作用较之计划经济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和社会利益及社会诉求的多元化,政府由直接控制经济活动转向间接调节与宏观管理。其次,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十五大之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快速壮大,使社会力量开始成长且自主性明显增强。但是,国家制度却供给不足,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诸多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问题逐渐凸显。新问题新矛盾都凸显出国家治理的明显不足,首先是国家治理把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作为主要目标,容易造成普遍的GDP崇拜。其次,国家内部缺乏有效制度约束。再次,缺乏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容易产生新的不公平。可见,中国市场化改革发展到今天,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治理向现代化方向转型势在必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依据
首先,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此,由政府对市场管制转为为市场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为此,李克强总理提出了“简政放权”,即:第一,管放结合论,即政府要将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掉;第二,自由法治论,即法治政府以保障和促进自由和创造力为前提和预设,奉行“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自由”;第三,改革分享论,即改革开放是以增进每一个人的福利为目标的,“简政放权”是公平分享改革成果的制度推动力,是对现代治理艺术的精辟概括,是对行政权法治化和民主化改造的理念阐释与路径指引,是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治理现代化”总体目标的顶层性设计之一。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9]
其次,围绕治理主体多元化,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个体公民和社会组织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权益,意识到他们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种利益群体已经形成,利益诉求也趋于多样化,单靠政府的力量很难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出现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公共权力的运行上,要实现社会监督与政府自律的良性互动”[10]。公民政治参与,让更多的治理主体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去,构建国家、社会、公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国家治理已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与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最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协商民主,建设法治国家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要打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善治政府,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动公民政治参与,发展协商民主,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成为既有中国特色,又顺应世界政治文明潮流的理性选择。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在思考如何搞“中国式的现代化”问题。在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课题。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是要不断地向外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科学文化,包括有普遍意义的行政管理经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推动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同时,也推动着国家治理模式的逐渐转型。其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践行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退休制度,成为当代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性事件之一。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国家治理的概念,但已经孕育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现代国家治理的思想萌芽。
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中国跨入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飞跃,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新的成就。党的“十五大”就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其后依法治国的战略被写入了新宪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继续强调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面对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世界形势,应对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建设、发展和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崭新的社会形态”的新课题,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新贡献。随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执政原则,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推进。可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的认识在逐步深化,以法治思维来构建国家治理的新模式,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的新自觉。
总之,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与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三个代表”的价值追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不断奋进,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实现,将重塑国家与社会、公民和市场的新关系,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生态,进而大大丰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使其更加丰满,更加多彩多姿,更具有世界性意义。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治理由传统社会主义的全能型国家治理向协同共治型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放眼世界政治文明浪潮的博大气度和坚毅的共产主义精神追求。所以,研究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1][3][4]本书编写组.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2][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28.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72,243.
[7]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04.
[8]欧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中国家治理的逻辑演进[J].社会主义研究,2014,(5):5.
[10]胡宁生.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市场和社会新型协同互动[J].南京社会科学,2014,(1).
A 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ational Governance in Marxism Horizon
HE Gong-de
(Longnan Normal College,Chengxian 742500,China)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s a mark of a new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PC,is the CPC adheres to scientific socialism people whichar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value concept of people free all-round development,achieving another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ese one of governance by the CPC national traditional socialist universal state governance to the collaborative work type of governance logic evolution,to fully demonstrat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ave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spirit pursuit of broad tolerance and strong.The logical evolution of our party’s governance,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y system of selfconfidence,self-confidence,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national governance;Chinese charac teristics of Marxism;logic evolution
D25
A
1009-6566(2015)01-0040-04
2014-12-27
何公德(1963—),男,甘肃西和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