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重构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反思

2015-02-12 10:24:18刘博识徐金玲隋立双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

刘博识,徐金玲,隋立双

(1.鞍山广播电视大学,辽宁鞍山114000;2.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114000;3.77231部队,云南临沧677000)

危机下的重构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反思

刘博识1,徐金玲2,隋立双3

(1.鞍山广播电视大学,辽宁鞍山114000;2.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114000;3.77231部队,云南临沧677000)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动力和支柱。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形势不容乐观,出现信仰迷失、混乱、弱化等现象。从根源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受到世界信仰危机、社会现实生活变化、历史思想反作用等因素影响。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方面着手,走出信仰危机困境。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反思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构成了人类生活基本的精神动力和支柱。“社会就是具有共同意识或共同心理的人的集合体,而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共同信仰往往是这种共同意识、共同心理的升华。”[1]信仰具有维持社会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变化,大众信仰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征

谈论最多的往往是关注最少的,虽然在主流文化宣传上我国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但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却仍然出现迷失、混乱、弱化等令人堪忧的行为,马克思主义原有的魅力和凝聚力正在逐渐被侵蚀。

1.信仰的迷失

信仰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弗洛姆认为信仰是一种人格状态:“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的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2]信仰是人类建构的精神家园,是人们在社会上的价值规范,更是人生的目的和归宿。信仰带来了精神寄托,精神寄托带来了生活归属感,没有信仰必会导致精神迷茫,生活失落。信仰迷失带来了个人主观意愿的无限度扩张,欲望的无限制释放,感官追求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瞬时的快感追求甚嚣尘上。在多元文化下,人们如果不能确定理想的终极人格,精神家园必然荒芜。一些人惟利是图,坑蒙拐骗;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违法乱纪。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信仰的迷失。个体信仰趋势关乎国家、民族的价值取向,如果长期保持迷失状态,必然会引起社会动荡混乱,破坏民族凝聚力。

2.信仰的混乱

当前我国大众信仰呈多元化的趋势,金钱、宗教等的信徒越来越多,严重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信仰地位。一是拜金崇权蔓延。市场经济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实际利益的获得,很多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将物质追求作为人生目标,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不再是魔鬼的化身,而变成了人的正常追求。拜金主义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甘心成为金钱的奴隶,钱成为人的生存手段。在金钱的诱惑下,手握权力的人以权换钱,各种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日益凸显,滋生蔓延。二是宗教信仰变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宗教色彩并不浓厚,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宗教场所大量增加,信徒攀升。很多人渴望摆脱迷茫困惑,心灵得到慰藉。在这种心态下,宗教变成了人们摆脱空虚的工具。人们在宗教信仰中过分迷恋彼岸,将此岸作为人生的折磨,寄托未来于神灵,消极面对现实生活。

3.信仰的弱化

作为我国主导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曾被誉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法宝”,但如今却逐渐失去了“根据地”,日益弱化。首先,信仰比重下降。“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哲学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人民群众信仰中马克思主义仍位列第一,但只占调查人数的43.1%,其余56.9%的人安身立命的准则是权力、金钱和宗教等。横向看,马克思主义在与其他信仰对象的竞争中仍占据优势,但纵向看,与历史相比,数量下降很大。其次,信仰日益功利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价值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但仍有很多群众,甚至是党员干部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无用,在生活中出现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重现实价值轻精神价值的现象。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理论,在与实践结合中严重脱节,流于口号,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国家利益转化为个人利益,将入党当成是资本,入党申请书网上下载,入党誓词走过场。如此功利化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试问,怎能做到真信、真学,更不用说真用了。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探析

信仰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终极目标,追问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等本质性、深层次性问题。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本身就不只是一种‘现实’的,它是执掌着传统,超越着现实,而旨归于未来的。”[3]心怀信仰的人们身处现实社会,期待在现实中找到信仰的终极回答。极度渴望的灵魂得不到心灵慰藉,无助、彷徨、迷茫、空虚应运而生。在不同社会和不同阶段中,信仰危机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1.世界范围信仰危机的影响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受到国际复杂形势的影响。首先,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创,西方资本主义等借此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失败论”,利用网络等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特别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蜂拥而来,相互碰撞,引起了我国大众思想的变化。其次,信仰迷失、混乱、弱化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出现。信仰危机是世界性行为。自尼采的“上帝死了”后,西方信仰愈加多元化,普遍出现科学理性崇拜。理性主义的盛行带来人们对科技本质的片面理解和人文关怀的轻视,物欲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信仰被染上功利的色彩。西方世界中,信仰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帝崇拜,上帝的含义被异化。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开始蔓延。“从来没有那么多国家里的那么多的人民,甚至是受过教育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感到精神上如此空虚与沉沦,好像生活在混乱和咆哮的思想大漩涡之中。……许许多多思潮和反思潮,以他们自己的科学虔诚,活在十分钟的宗教头头的带领下,横扫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屏幕。”[4]

2.社会现实生活变化的影响

物质生活领域的变革必然带来精神领域的变化。计划经济造成了信仰意识形态化;苏东巨变使得大众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解放人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极权主义。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本应带来精神生活的提高,但人们过于关注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造成大众精神生活的浮躁和迷茫。在经济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拜金主义的滋生和蔓延,个人主义盛行。当市场经济将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物化”和“异化”使人们在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时倍感精神家园的荒芜,意识没根,价值尺度没有标准,感性意义失落。在文化层面,多元文化碰撞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呈现未曾有过的多元化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相互掺杂。在社会层面,大众传媒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出现误导。大众传媒包括网络、杂志、报纸、电视等,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但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新闻媒体忽视宣传工作的意识形态要求,一味地迎合市场需要和读者的低级趣味,追求片面的轰动,炒作热点,为吸引眼球宣传贵族生活,曝光明星八卦,强调非主流文化。这种舆论误导极易导致价值评价的颠倒,是非观念混乱,影响了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

3.历史思想的反作用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不能跳离历史的背景生活,在历史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中生存和发展。历史的延续性对人们的信仰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首先,传统信仰的市场仍然巨大。我国的传统信仰以儒学思想为主,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大类别,同时兼有算命、占卜风水、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形式。作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儒家传统信仰的突出特征是混沌合一,信仰对象是现实的人、理想的人和理想社会等,强调社会消融个人,现实消融理想,主张通过内圣外王达到理想的实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思想在民众心中的沉淀必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市场”。其次,“左”倾思想的创伤。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加上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极度匮乏,我国的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经历了很多曲折。特别1957年之后,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等“极左”运动,大众信仰形成了左倾狂热极端,演变成“宗教信仰”,不顾客观条件追求共产主义,出现了精神上的“乌托邦”,非理性思潮泛滥。一种极端的理论观点统治结束以后,人们不可能直接走向精神文明的阳光大道,原先被压抑的潜流意识填补极端观点崩溃的真空。心灵受到创伤的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部分人认为信仰有碍个人自由;另一部分人转向宗教信仰,寻求心灵安抚。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再现

对于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要正确对待,既不能忽视,也不能过分忧虑。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找不到问题和解决办法。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新形势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必要的思考,再现马克思主义信仰。

1.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信仰马克思主义并非迷信马克思主义。很多人说起信仰就认为是宗教,说起宗教就认为是迷信,说起迷信就认为是反科学,说起反科学就认为是反马克思主义。在这种错误的逻辑推理下,信仰似乎和马克思主义是对立关系。其实,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宗教信仰是非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再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时也要实现崇高信仰,夯实信仰基础,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一是要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要剔除强加给马克思主义的附加成分和非马克思主义成分,认清各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假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确保信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二是要改变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杜绝肢解马克思主义。将我们不熟悉的,但本属于马克思主义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纳入研究视野中,学习原著的同时,还要加强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理论的研究,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必将不能久远。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要丢弃“本本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时代课题创新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关注的基础上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凸显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理论品质。

2.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生存和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关注,是对人尊严的肯定,对人生活条件的保证,具体表现就是关心、爱护、尊重人。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现实社会的改造,最终达到对人的根本改造,从而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从不完善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从有限到无限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适应这个历史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从社会存在出发,以现实关注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缺少人文关怀,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始终贯穿着人文关怀精神。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中,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实质上是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要求各项社会措施要造福于人。信仰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很多困惑,希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得到答案。在这种需求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结合新的社会形势,找准问题,解答人们的理论关注,特别要正确看待我国改革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人心。

3.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力度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它并非是“高学历”的专利。作为真理,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与大众相结合,走“接地气”的路线。实现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实践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南,必须要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的文化特点,形成具有中国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6]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大众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环境,通过日常语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抽象理论,使具有中国风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对彼岸世界的论证,也强调对“此岸世界”的现实关注。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面向群众,关注大众的现实需求,满足大众的利益诉求,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关心大众,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号召力。

[1]盖伯琳.信仰的智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5.

[2]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8.184.

[3]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31.

[4]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35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6]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N].学习时报,2009-11-17.

Reconstruction of the Crisis—Reflections on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of belief in Marxism in China

LIU Bo-shi1,XU Jin-ling2,SUI Li-shuang3
(1.Anshan Radio and Teleoision University,Anshan114000,China;2.Anshan Normal College,Anshan114000,China;3.77231 Troops,Lincang 677000,China)

Faith is the life force of the human spirit and pillars.Currently,the situation of China's Marxist faith is not optimistic,appeared lost faith,confusion,weakness and other phenomena.Judging from the roots of Marx is affected by the world crisis of faith,changes in social reality,the history of ideas counterproductive and other factors.Marxist faith to resolve the crisis,we must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ism,by highlighting the spirit of humane care,and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other aspects,out of the plight of the crisis of faith.

Marxism;faith;crisis;reflections

D261

A

1009-6566(2015)01-0117-04

2014-12-06

刘博识(1983—),女,吉林梅河口人,鞍山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工作部教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教育学、哲学。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08:44:00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