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
“中国梦”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愿景,它的提出和实践,既为当代青年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切中当代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现实的更高要求。当代青年发展必须立足当今中国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努力培养起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担当中创造人生价值。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它体现的是个人与社会、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人生的价值是人在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中实现的。当前的中国梦实践既给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也诉求青年发展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梦是自近代一百多年来历经外敌入侵与种种苦难的中国人民艰辛探索形成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想“来自于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经历和共同的民族心理。无论是历史的自豪感还是屈辱感,都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经历中形成的共同体验和共同心理”[1]。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就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每个热血青年都应该勇于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从当前的社会现实来看,中国梦是在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发展时期提出来的,它是民生之梦,是实现国家富强之梦。“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当代中国人民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理想。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应该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梦而学习奋斗,在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中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从当今世界发展来看,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主动融入开放的世界潮流,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相互比较和参照中发展壮大自己。并且,中国梦也将“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卓越风范,向世界充分展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国际形象”[1]。中国共产党历来关爱青年,为青年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广大青年应该不负众望,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向世界宣传中国梦、展示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当代青年生活在国家日益富强、人民生活不断富裕的新时代,他们享受着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丰硕成果的普惠下成长。特殊的时代际遇,特定的人生阶段,赋予青年实现中国梦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2]328-329但是,在另一方面,受社会和自身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与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不相匹配。比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重物质目标,轻精神发展等。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导致青年的理想在层次性、完整性上出现问题。人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坚定信仰、崇高理想和精神生命,就是使人得以顶天立地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梦对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诉求与精神生活内在的形而上诉求是一致的。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梦的提出和实践,实际上就是对青年精神生活发展的“时代关切”,它为当代青年精神世界发展起到强心针和催化剂作用。它使青年从迷雾中醒悟,从迷惘中反思,自觉地协调平衡自己的价值取向,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主动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奉献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洗去屈辱、实现复兴的热切企盼,蕴含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辅相成的价值观念,体现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协调统一,展示了中国风格与世界情怀相融合的敞亮胸怀”[3]。中国梦的丰富涵义,蕴涵了对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更高更新的要求。
实现中国梦,不仅要靠经济发展,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代青年的理想、信仰与梦想发生了一些世俗化、物质化转向,这难免会对他们承担社会责任产生影响。“如果我们只把自己局限于现在,而不能放眼未来,丧失了我们的最高理想,我们就很可能陷入市场经济的沼泽而不能自拔,被利益驱动和交换原则所绊倒。”[4]特别是当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发生冲突时,为个人利益着想的“功利理想”显然会将理想的天平倾向个人一端,对中国梦的实现无法起到目标指引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因此,中国梦对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诉求,首先就是要求青年必须纠正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偏差,将其纳入社会共同理想的轨道。
其次,中国梦诉求青年实现共同理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个人理想体现的是个人的利益诉求,即便价值取向正确,也难免带有思考的自发性、偶然性和实现的盲目性,而且容易受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而代表历史诉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共同理想则不一样,它是一种整体社会力量的价值感悟,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凝心聚力,其强大功能就在于,一方面它为社会成员多样性的利益表达提供了现实可能,另一方面,它将各阶层的利益维系在社会共同体的整体要求下加以协调。这样,个人就与国家、民族、社会群体形成了休戚与共、互补共赢的利益关系。当个人理想有效地融入社会共同理想时,就会使个人理想的层次得到提升,使理想的价值得到升华,从而使个人理想变得更具社会意义、更有奋斗的自觉性。
中国梦的孕育形成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精神性格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才能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独特性和真实性。
当代青年大多出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在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传统文化不甚熟悉,或者是一知半解。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青年极容易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误读。要改变这些现状,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强化青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其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辩证看待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此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努力传承,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尚和、宽恕待人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光大。进而,通过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5]。
理性“是一种逻辑地认知世界、把握事物和深入进行独立探究并进行设疑、判断和选择的能力”[6]。一个理性的人必然是一个主体性的人,他会清楚地知道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能够平等地与他人交往,积极遵守公共生活的原则与规范,具有明智地处理与参与公共事务的洞察力与实践能力。
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与世界各国梦相通的梦。我们既要向世界展示中国梦,也要在向世界各国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梦。在展示、交流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按照契约精神和法治思维来办事。同时,在面临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中,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批判能力和包容精神。青年是最具有革新和创造精神的群体,他们有明确的使命意识,关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但是,青年无论理论知识还是社会阅历都有待丰富。“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并不懂”[7]191,更不懂得怎样理性处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青年的成长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分析社会现实状况,更不知道如何把社会发展与自身的行动有机统一起来,结果就可能以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示出他们的参与意向。而缺乏理性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能力,青年就很容易成为他者利用的工具。因此,当代青年要真正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努力涵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性精神。只有自觉遵守现代社会的行动逻辑,坚持客观公正地认识和处理各种事情与问题,正确处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理性表达和维护国家民族与个人利益,不鲁莽,不迷茫,才能使中国梦获得行动的力量。
青年成长成才与中国梦的实现互为支持。但是就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体而言,青年的发展、青年的行动,对于实现中国梦至为关键。首先,青年必须在奉献中国梦的实践中增强本领。青年富有青春活力,富有探索精神,敢闯敢干,但是知识、阅历与实践经验决定了青年的本领还不够强。在实现中国梦的漫漫征途上,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青年能否认识好、克服好、解决好它们,就看自身有没有过强过硬的本领。而增强本领,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勤于实践。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其次,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有青年的接续埋头苦干。今天,正是因为过去一代代的中国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越来越接近现实。然而,离梦想越近的时期,越是更加要紧的时期,就越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接续奋斗。否则,中国梦就将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新时代的每一个青年都应当锐意进取、艰苦奋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实际上,每一个青年在自觉支持、奉献中国梦的过程中,也是被支持、被奉献的。这种支持与被支持、奉献与被奉献,就是为实现中国梦的协力奋斗。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协力奋斗,有每一个青年自觉的责任行动,青年报国的青春才能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中国梦对青年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诉求。当代青年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按照社会需要去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切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青春能量。
认同意味着主体对一定价值取向的承认、接受和皈依。青年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就是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价值认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认与共享。当青年对中国梦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之后,他们对于中国梦就产生了从“我”到 “我们”的汇集,而中国梦作为“我们”共同的梦想,就能够“使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各种不同的主张都能够得到磨合调整,在最大限度上形成共识,共同奋斗;使每个人、每个局部的努力奋斗,能够汇聚成浩浩荡荡、无坚不摧的力量”[8]。
促进青年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应尽可能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向青年讲清楚中国梦的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增进青年对中国梦的认知。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自豪之梦、民生幸福之梦,其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要使青年认识到中国梦的价值,就要对青年普及中国梦的相关知识,使青年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道路层面以及文化和心理层面深刻认识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认同中国梦的合理性。第二,认清中国梦的理想性与理想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增强青年对中国梦的信心。中国梦作为理想、梦想,它是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长远规划和设计蓝图,而当前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存在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只有正视现实中的这些问题,直面风险与挑战,中国梦才更加真实可信。夸大现实中存在的矛盾与困难,夸大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容易使青年看不到未来、对未来丧失信心,从而损害对中国梦的认同。第三,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关系,强化青年对中国梦的情感。理想的真正主体是个体。如果一个人连个体理想都没有,或者对个体理想实现都没有信心,那很难想象他对共同理想能够产生共鸣和认同。而如果社会的共同理想不能落实到个体身上,与个体理想相脱节,那它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理想。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关系,切不能以中国梦的宏大遮蔽或取代个人理想,要使青年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中国梦的历史实践不仅改变了青年的生存境遇,而且当代青年在无比幸福地享受着中国梦历史实践的发展成果,以此增强青年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坚定选择和实现中国梦。
青年充盈的精神世界,是中国梦拥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当代青年精神世界的扁平化发展却与中国梦的要求存在差距。如果我们不努力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当代青年就很难托举起承载中华民族希望的中国梦。
要改变青年的精神现状,增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就必须从教育青年和青年自身努力着手。首先,学校教育要加强对青年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现代理论知识教育。在智与德的教育上,应该坚持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通。要向青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今天多样化的繁荣发展,使青年从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中汲取文化营养,从文化的现代发展中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只有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理论知识的丰厚滋养中,青年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建构起来。其次,青年自身要深刻认识和重视日益彰显的精神文化价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今世界与社会,精神文化的价值日益彰显,文化软实力、精神软实力,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当代青年应当以开阔的眼界和视野,深刻认识到精神资源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价值,不断激发和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当今社会是变革的社会、竞争的社会、选择的社会,也是追求公平正义、能力与创造的社会。马克思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330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9]927。
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青年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这里的能力不是某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个能力体系。它包括三种基本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首先,青年要有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人适应社会、改变自我的基础能力。学习的作用,一是能使青年把握正确方向,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二是能使青年增强自身本领。“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10]6,甚至会面临本领恐慌。其次,青年要有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改变、改造认识对象及其所处条件,使其为我服务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不增强实践能力,人就可能失去主体性,陷入一时被动、处处被动的局面,也可能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陷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10]5的僵局。再次,青年要有创新创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是人的能力发展的最高形式。现代社会是高竞争、高风险的社会。这种风险不仅仅是表现在科技领域和经济竞争中,它同样也“蔓延”到了人的精神和道德领域,影响人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进而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有提高创新创造能力,不断从事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才能排除风险、化解风险,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人的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低下,就很难形成和发展创新创造能力。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依靠能力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不仅是中国梦诉求青年的责任蕴涵,而且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赋予青年作为现代青年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秦宣.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骆郁廷,史姗珊.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3(17).
[4]白石.从根本上解决理想、立场和本领问题[J].红旗文稿,2014(4).
[5]罗国杰,夏伟东.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J].红旗文稿,2014(7).
[6]杨建华.理性的困境与理性精神的重塑[J].社会学,2014(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13(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0]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