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建构与实现

2015-02-12 08:16李娉高宏洲
天中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梦理想现实

李娉,高宏洲



“中国梦”的建构与实现

李娉1,高宏洲2

(1.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中华民族和世界的未来走向,关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国梦”应该具有开放性、对话性、多层次性等特征。就实现“中国梦”而言,当下中国既具有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必须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个体之梦与国家之梦、民族梦与世界梦三个辩证关系。

“中国梦”;基本特征;障碍;实现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在随后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对“中国梦”的内涵、主体、实现途径等做出重要说明,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梦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有了梦想,才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论述是对全国各族儿女的极大鼓舞,鼓励我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一、“中国梦”提出的重要意义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当前错综复杂而又矛盾重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中国梦”这一振奋人心的话题,充分表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自我担当与高瞻远瞩,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迫切性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列强入侵唤起了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富强梦的追求,经过几代国人的浴血奋斗,中华民族终于走出了亡国灭种的危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国人追求“中国梦”的基石。然而,极“左”的“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得“中国梦”不仅没能实现,我们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重新点燃了国人对“中国梦”的追求。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引领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负面问题也暴露出来,比如官员腐败、贫富差距、公平正义的缺失、价值观上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等。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下的中国既处在收获改革果实的季节,又处在各种矛盾与问题凸现季节,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对社会究竟要转到哪里去、何时才能完成转型、转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明确答案,而这些问题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而且转型的过程,既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也没有现成的榜样可以参考,我们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在上述历史与现实面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责任,直接经受着执政能力的考验,经受着对改革开放重新评价的考验,经受着选择中国下一步走什么道路的考验。在这样一个复杂时期,“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了党中央对中国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可谓是摸准了时代的脉搏,意识到了自身的历史使命,确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或国家要想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完善的动力机制,否则必将出现政策性的徘徊或心理上的迷惘,影响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因此,“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当下中国无异于“疗饥之五谷,伐病之药石”。

(二)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现实性

“中国梦”虽然是一种关于梦想的建构,但绝不是荒诞不经的天方夜谭,也绝非不切实际的痴人说梦,而是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涉及世界未来走向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梦”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可选择性蓝图。蓝图是指引领现实走向的指挥棒,“中国梦”的建构,必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响蓝图中每一分子的未来生活。因此,“中国梦”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每个中国人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绝不是一个与己无关的问题。

(三)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前瞻性

“中国梦”是由中国建构的关于未来发展的理想“蓝图”。其中,中国是建构和实现“梦”的主体,“梦”是中国追求的理想世界,体现了中国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中国梦”的提出,摆脱了长期以来争讼不已的“西化”还是“中化”的道路之争,突出了中国建构梦想的主体性地位,突出了“梦”的理想性和开放性。总而言之,“中国梦”是从正面提出的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构想,必将给现实注入理想内涵和价值指向,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理论命题。

二、“中国梦”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梦想是追梦者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可选择性建构和价值期待,这意味着谈论任何梦想都只能是对某种可能性的探寻和对如何实现可能性的预测与评估。笔者认为,“中国梦”应该具有开放性、对话性和多层次性特征。

(一) 开放性

由于历史的不断发展演变,“中国梦”的建构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世界历史进程的演变而不断地予以重构。“中国梦”的建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因此,“中国梦”的建构必须保持开放和反思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推进,避免因僵化教条或激烈变革而可能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二) 对话性

由于建构“中国梦”的现实基础和主观诉求不同,每个人建构的“中国梦”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要求“中国梦”的建构必须有自由讨论的空间,允许发出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梦”建构的合理性。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应该设置禁区,也不能以各种理由予以干涉和“指导”,否则容易使“中国梦”的建构流于形式,变成自上而下的“宣传”和口号,从而伤害“中国梦”建构者的积极性,使其沦为被动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只有建立在自由讨论基础上的“中国梦”,才具备深厚的学理基础,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才能充分调动建构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只有在平等的对话中,“中国梦”的轮廓才能越辩越明朗,越描越清晰,也才能在实践中尽可能减少不确定因素和不健康因素。

(三) 多层次性

“中国梦”绝不应该是一个“宏大叙事”,它必须细化并深入社会的各个群体和各个方面。“中国梦”必须涉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每个方面又必须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国梦”必须合理规划各个行业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只有社会上的各个点结实可靠,“中国梦”这张大网才能经久耐用,才能把各个点牢牢吸附在自己身边。只有将“中国梦”渗透和落实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当前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

当下中国具有许多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如果应用得当,是能够顺利实现“中国梦”的。

(一) 国际环境整体稳定和世界文化多元化

“中国梦”的建构和实现离不开国际环境的影响,当前国际环境整体稳定,非常有利于“中国梦”的建构和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国际环境的两极化即资本主义化和社会主义化,导致“中国梦”的建构和实现存在先天的缺陷,中国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下国际环境的整体稳定使“中国梦”的建构能够较少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干扰。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人民和各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使得“中国梦”的建构者和实践者拥有较多的机会去体验世界上各种“梦想”的优劣得失,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反思“中国梦”。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也有利于“中国梦”的建构保持其独特性和差异性。

(二) 追梦的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充满梦想的民族,是一个乐于和敢于追梦的民族。在古代就有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建构,历史上每次大的农民起义几乎都有“等贵贱、均贫富”或类似的口号,20世纪又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尽管今天看来,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种种限制,古代的“大同”世界和20世纪的“共产主义”世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前人建构梦想的真诚和执着。中国自古以来也不乏为实现伟大理想而求索不已、奋斗不止的仁人志士。屈原为了实现“美政”而宁愿沉入汨罗江,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今天也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奔走疾呼,默默奉献。

(三) 百年追梦的经验教训

20世纪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值得永久铭记。中华民族既经历了几千年未遇之大变局,遭受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也谱写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光辉篇章。在百年追梦的进程中有沉痛的教训,如“文化大革命”;也有宝贵的成功经验,如改革开放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百年追梦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使我们在建构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失误。百年追梦的艰难也逼迫中华民族必须认真对待“中国梦”,决不可轻易为之或轻易废之。

(四)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梦”的建构和实现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构合理的“中国梦”,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拥护,能够调动每个中国人的积极性,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宝贵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合理的“中国梦”必将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甘心奉献。

四、影响“中国梦”实现的障碍

梦想是诱人的,但是实现梦想的征途往往充满荆棘和坎坷,“中国梦”的建构和实现决不会一帆风顺,必将伴随许多羁绊和阻碍。概括言之,当下影响“中国梦”实现的潜在障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 学理层面的理论内涵建构不足

目前,“中国梦”还只是被初步提出,其内涵还不够明晰,外延还不够具体。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梦”进行充分的学理论证,使其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只有先在理论上探讨清楚“中国梦”的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错。不仅要从学理上探讨“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要研究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途径和恰当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 国人的主体性意识薄弱

“中国梦”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建构和实现梦想的多主体性。也就是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社会每个行业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只有每个行业每个人都自觉地领悟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主动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对“中国梦”的贡献。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社会上的很多行业和个人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消极被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命令和任务,缺乏岗位和事业的主人翁精神,缺乏在自己的岗位上落实“中国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将严重地阻碍或延缓“中国梦”的实现。众所周知,任何梦想的实现都需要追梦人自身的不懈努力,“中国梦”也不例外。“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非常强大和丰富的主体意识,但是,就整体而言,目前国人的主体性意识普遍缺失,很多行业和个人缺乏建构和实现“中国梦”的能力和激情,这对于“中国梦”的建构和实现而言是非常大的阻碍因素。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先给主体“补课”,使其自主和自强,使其能够承担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和重担。

(三) 沉重的现实

梦想的建构和实现需要许多前提条件,最基本的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来建构“中国梦”是困难的,即使个别人能够忍受极度的贫穷,坚持自己的理想,但是对于社会的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再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2]87,对于一个整天奔波于基本衣食住行的人来说,要求其对未来具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是很难的。现实生活的重压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建构“中国梦”的激情和兴趣。试想,如果一个人终生不得不只为能住上一套房子而奋斗,他还会有远大的梦想吗?如果一个大学生毕业就失业,他能顾得上去建构“中国梦”吗?这反映了贫富悬殊、高房价、高物价等现实生存压力对“梦想”的冲击。更进一步讲,“中国梦”的建构和实现还必须包含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讲公平,并不是要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其所得”,使弱者能够得到救助。对公平的追求是如此,对正义的追求也是如此。正义应该是一个健康社会的运行准则。罗斯指出:“正义感是无可匹敌的道德源泉……体现着公平。”[3]20只有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才会是稳定和谐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尊严与自信。然而,当下中国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以潜规则为例,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说,“规则”代表着合理,然而当下中国却充斥着潜规则,比如求学、就业等领域潜规则的泛滥,已经对“规则”构成了严重威胁。潜规则虽然在名义上不合法,但是在现实中却是有效的,这切切实实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有学者曾指出潜规则的主要负面效应:“第一,潜规则容易滋生腐败;第二,潜规则容易造成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的流失。”[4]109可以说,潜规则的盛行已经冲击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许和追求,而如果人们丧失了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与信心,那么还谈何“梦想”呢?

总之,“中国梦”的建构与实现,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障碍和不利因素,在沉重的现实面前再美好的梦想都可能被击得粉碎。因此,必须通过实际行动切实改善人们的现实生存环境,为“中国梦”的建构与实现创造良好的生存土壤。

五、如何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关键是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体之梦与国家之梦、民族梦与世界梦三个辩证关系。

(一) 促成理想与现实的互动

理想是对现实的升华,现实是理想建构的基石,二者的恰当关系应该是良性互动。脱离现实的理想很难实现,而且人们还将因理想的不能实现而失望和痛苦;而没有理想的现实又是沉重的,必将失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理论上建构理想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激情,而要将理想付诸实践则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激情。现实的可完善性是建构“中国梦”的可靠保障。要实现“中国梦”,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障碍和不利因素,让“中国梦”从朦胧走向澄明。“中国梦”应该能够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能够对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因此实现“中国梦”,就要实现现实与理想的良性互动,要不断完善现实,创造更好的现实条件,让人们敢于有梦想,敢于去实现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5]

(二) 实现个体之梦与国家之梦的互融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落实到个体之梦的实现上,“中国梦”只有落实于个体之梦,才能找到切实的立足点。在正常情况下,个体之梦与国家之梦并不矛盾,可以互相促进。国家之梦是个体之梦建构的特定空间和场所。从来没有个体之梦不能实现而国家之梦能够实现的例子,也从来没有每个个体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国家的梦想没有实现的例子。只有在以下情况才会出现个体之梦与国家之梦的冲突和矛盾:国家没有提供个体梦想实现的良好环境,却要求个体为国家之梦的实现做出贡献和牺牲;个体没有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却怪罪国家没有提供梦想实现的环境和条件。梦想只有渗透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中,落实于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中,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只有唤起每个个体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实现国家之梦。否则,国家之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将枯竭干涸。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6]

(三) 实现民族梦与世界梦的相互渗透

由于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中国梦”虽然可能与世界梦不完全同步,但是也不应该与世界梦对立或冲突,正常情况下两者应该是相互渗透的。世界梦是建构“中国梦”的重要参照物,脱离世界发展的大潮流而建构所谓的“中国梦”是盲目的,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同样,不考虑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而一味追求世界梦,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必将欲速不达,最终事与愿违。只有结合世界潮流,逐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才是可取的理性做法。另外,当下“中国梦”的实现,对于世界而言,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长期以来盛行的“美国梦”并不能让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满意,按照赵汀阳教授的理解:“从哲学角度讲,美国梦的精神原则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平民主义、实用主义、竞争主义和征服主义,集中起来就是说,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个人成功。……问题在哪里?很显然,只要坚持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美国梦就不可能是个普遍有效的梦想,因为不存在一个社会空间足以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人人成功’是所有不可能的事情中最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逻辑上说,美国梦永远只能是‘某些人’的梦而不可能是‘所有人’的梦,这样的梦对某些人来说是好梦,同时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恶梦。”[7]147赵汀阳教授一语中的“美国梦”的局限性。正是因为“美国梦”存在局限,世界人民才没有把它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如果实现“中国梦”,能够探索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发展模式,把中国变成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心向往之的乐土,这不仅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将对世界做出卓越的贡献。把中国变成适宜人类诗意栖息的“世外桃源”,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充满幸福感和愉悦感,同时又能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为世界人民提供美好生活的范本,这才是“中国梦”的最高价值。在建立“中国梦”的过程中,要避免狭隘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要有容纳世界各种文明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的气魄和胸怀,否则,所谓的“中国梦”只能是国人的自话自语,是关起门来的自高自大,很难产生积极意义。正如赵汀阳教授指出的:“如果不具有世界性(worldness),中国梦想就无法成立。”[7]161

总而言之,“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广阔阐释空间和发展空间的理论命题,中国要建构和实现“中国梦”,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障碍,任重而道远。只有经过艰难探索和艰苦磨炼,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1]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美]E. A. 罗斯.社会控制[M].秦志勇,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 郑奕.潜规则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评析[J].江淮论坛,2009(1).

[5] 习近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J].党建,2013(1).

[6] 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J].党建,2013(4).

[7] 赵汀阳.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G]//跨文化对话:18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叶厚隽〕

The Construction and Fulfillment of “Chinese Dream”

LI Ping1, GAO Hong-zhou2

(1.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Chinese Dream”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n China and the World. To some extent, it concerns the future of Chinese nation, the world and Chinese’s life. “The Chinese Dream” should be open, communicative and multi-level. China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realize “Chinese Dream”. Three aspects relations should be realized: reality and ideality; individual and country; nation and world.

“Chinese Dream”; basic feature; obstacle; fulfillment

D24

A

1006−5261(2015)02−0001−05

2014-09-19

李娉(1985―),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猜你喜欢
中国梦理想现实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现实的困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