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碧花
高校辅导员能力提升路径探析——以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等为视角
段碧花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南怀化 418008)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等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了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小心理危机的危害,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能力、预警能力和干预能力。各高校应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工作责任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培训制度等,增强辅导员自觉提高工作能力的意识,为辅导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便利。高校辅导员应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努力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工作能力;能力提升路径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日益凸显,由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144−147。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对当事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严重影响其学业及正常生活,也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高等院校在心理危机方面的管理工作既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高等院校管理育人的中心环节。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指导者、帮助者,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职责,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等工作的骨干力量。无论是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的建构和运行,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意识的增强,都有赖于辅导员在心理危机方面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旨在通过对能力结构的解析,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途径,以期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水平,有效地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危机是指人们遭遇了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如遭遇地震、水灾、空难、恐怖袭击等),或个体认为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从而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无所适从甚至导致思维和行为混乱。心理危机容易导致个人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容易产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2]。为了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减小心理危机对当事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危害,高校辅导员应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等方面的能力。
(一) 心理危机预防能力
国际著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曾经指出:“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高校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主要是以校报、墙报、手机报、广播站、校园网、QQ群、微博等为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培训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以及和谐校园环境的创建等多种途径,促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从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内容看,该工作对辅导员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能够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能够系统地设计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方案;能够组织、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能够有效地协助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完成心理健康普查工作;能够利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救助的能力,并通过培养宿舍长、班干部等措施,指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二) 心理危机预警能力
心理危机都有其外在表现形式,如当事人在行为、生理、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变化,是可以觉察的,因此心理危机是可以预警的[3]。高校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主要是通过全体师生、校外信息员、学生家长、精神卫生机构、公安机关等多种渠道,尤其是通过校内信息发现报告渠道,收集和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或现实的心理危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小事件演变成大危机,最大程度地降低心理危机干预成本。从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内容看,该工作对辅导员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能够建立通畅的预警信息收集网络,及时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准确地获取预警信息;能够有效地通过预警信息的筛查确定预警对象;能够根据评估得出的预警指标指数确定对应的预警级别;能够识别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能够根据不同的预警警情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
(三) 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心理危机干预是解决心理危机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一种短期的帮助过程,即随时对遭受心理挫折或处于心理困境中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帮助的及时性和行动的有效性[4]。而在心理危机干预后的一个阶段内,既要防止干预对象再次产生心理危机,更要重视干预对象的成长和发展[5]221。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在于:能够根据干预对象的个人特点及时制定有效的帮助措施,如同学互助、心理晤谈、心理咨询等;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程度做出初步评估,及时让症状较重者到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接受心理治疗,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能够结合心理咨询机构对干预效果的评估,妥善安排干预对象的学习和生活,并通过跟踪观察随时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能够协调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有针对性地对干预对象进行长期的帮助和支持;能够有效地引导干预对象多与同学、老师和家长接触,多参加集体活动,从而使其消除孤独感和隔离感。
培养提高高校辅导员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能力,应从学校和辅导员两个方面着手。
从学校层面看,至少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增强辅导员自觉提高工作能力的意识。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管理和考核工作,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不断增强考核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晋级的主要依据。为了促使辅导员自觉地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高校应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强调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问题处理方面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对不积极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者实行责任追究。
二是高度重视辅导员培训工作。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等工作的专业性很强,这要求高校必须对辅导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重点是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巧、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与原则、心理测验的功能与方法、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识别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手段、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等。培训方式应该多样化,如邀请专家讲学,选派辅导员外出学习,鼓励辅导员报考心理咨询师,举办案例研讨会,模拟突发事件处理演练,等等。
从个人层面看,辅导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以及自己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负有的重大责任,才能高度重视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等工作,自觉、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第二,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①,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师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就当前而言,在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干预方面,辅导员业务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校的统一培训,更需要辅导员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加强专业学习与训练。一方面,要向书本学习,通过学习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在心理辅导等活动中提高表达沟通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心理疏导能力和心理危机预警能力,通过心理危机案例研讨、突发事件处理模拟演练,提高果断决策能力和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第三,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是高校辅导员胜任本职工作、提升业务能力与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提出的要求,中级辅导员应“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培养了较强研究能力,积累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高级辅导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这意味着高校辅导员要胜任本职工作乃至提升工作水平,不仅要深入了解工作对象,在工作方法、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上与时俱进,处理解决好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还要总结、凝练实践经验,加强理论问题思考,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可见,培养较强的研究能力,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是对学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为了不断提高预防、干预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高校辅导员应结合本职工作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并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心理危机问题方面的学术研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心理需求与心理困惑特点,了解心理危机的类型、表现与成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高校辅导员要立足所在高校,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问题特点,把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规律,进而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应对策略。
① 此文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下载(网址:http:// 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4/04/11/20140411151414467.docx)。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等.聚集: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秋燕.对建立学校心理危机管理机制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48―50.
[3] 许红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信息评估系统的建构[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 吕莉.从大学生危险行为看我国高校危机干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1):75―77.
[5] 夏智伦,主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张继金〕
G641;G444
A
1006−5261(2015)02−0145−03
2014-07-02
2012年湖南省辅导员专项课题重点项目(FDY12017);2012年怀化学院青年基金项目(HHUY2012-31)
段碧花(1977―),女,湖南耒阳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