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运动场域中的“放松”

2015-02-12 06:24臧德华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放松身心体育运动

臧德华

1 体育运动中放松研究述评

1.1 生理学观点

从生理学的观点而言,体育运动中的放松显现于骨骼肌系统的体育运动表现与其他生理指标数据。如在一些讨论放松训练运用于短距离跑的运动训练文献中可知,处于放松状态下的个体,其肌肉本身的对抗阻力减低、伸展度增加,而且关节灵活性及全身的协调感与柔软度逐渐提升。不仅有利于强化肌肉收缩的速度与力量,更能有效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再者,从能量供应系统的角度来说,肌肉放松时,肌肉中的血液流动情况将增快15至16倍。帮助个体代谢因肌肉收缩而堆积于肌肉中的乳酸,同时能减低能量消耗,加快能量的合成,用以补充体育运动过程所耗损的能量,使肌肉能在高速且高效能的状态下运作较长的时间。

除此之外,根据护理领域的相关研究亦可发现,个体某些生理机能的改变,经常视为判定个体放松与否的重要指标。其中包含了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变慢、血压下降、心跳速率下降、大脑动脉的血流速率减慢、对疼痛的敏感性减低、焦虑或沮丧等情绪获得缓解等。这些指标皆能透过相应的工具或仪器加以检测,如体温计、血压仪、脑波仪或心理量表等,并将检测结果转变为量化的视觉符号信息,以供后续分析与诊断的用途。举例来说,脑中各波段频率所代表的涵义各不相同。a波代表的心理状态是清醒、放松等;P波代表的心理状态则是清醒、不动等。进一步归纳过去脑波的实证研究结果可知,如a波愈高,则说明了该脑叶区域的大脑皮质放松程度愈高;相反如P波愈高,代表着大脑皮质仍处于活动频繁的状态。个体无法表现出不紧张或对刺激感到熟悉的生理反应。

1.2 心理学观点

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文献当中,放松经常与竞技体育或健身运动情境中的压力、紧张与焦虑等概念相对。举例来说,就有表现状态检查表的设计,将感觉放松与焦虑以及肌肉很放松与肌肉很紧张等描述界定为对立的概念。个体面对某一情境时,能达到最适当觉醒水准的自我能力,藉以获得正向、敏锐且安定的心理状态。而且,能够减低不同焦虑类型如认知焦虑、身体焦虑、状态焦虑或特质焦虑等所带来的肌肉紧张、负面想法以及表现失常等影响。过去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相应的放松技巧,针对身体焦虑提升的个体,提供渐进放松法、呼吸控制法,目的在于借助个体对于自我身体的察觉与控制能力的增进,训练个体迅速达到注意力集中与心智放松的安定状态。也有针对认知焦虑的个体,提供放松反应法等心理放松技巧。这些放松技巧主要是由静坐冥想或是自我催眠的方式,来帮助个体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以便强调心理放松能直接导致生理放松的效果。

当然,也有同时减低身体焦虑与认知焦虑的系统化训练模式,如认知情意压力管理训练模式或压力预防训练模式。此类训练模式强调,为了能改善个体因压力情境的反应能力,同时提供认知性的教育训练以及放松的技巧训练:认知重建、自我对话以及放松技术演练等多重模式。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上述各项放松训练的目标一致,而且各种训练所使用的介入策略及其理论基础存在着极大差别,但其核心主张都强调心智的状态确实是影响身体表现的关键要素。像有些训练是处理身体焦虑所引发的心理紧张问题;有些训练是减低认知焦虑状态下的心理压力;也有那些标榜着系统化策略的训练模式,却往往抱着认知重建先于技术训练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理层面的放松认为是依存于心理放松的效果,只须个体的心理状态感到放松、无压力,即能发挥其对外在生理表现或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力,创造出个体得以进入放松状态的有效条件。此外,我们需要认识到,心理学所谈的放松其本质是一种焦虑或紧张情绪的放松,并不直接讨论什么是放松。反倒认为只要个体的心智或情绪处于不焦虑、不紧张或是非压力的状态中,便认定个体能自然地表现出放松的形态。

1.3 身心调谐观点

为了解决个人身体层面的某些问题,需要以身体为出发点,开发个人自我觉察的身体能力,方能对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与思考。身心调谐首先要破除的是笛卡儿哲学观中的身心二元论。身心二元论认为身体仅是附属于心智之下的奴隶,且会影响心智的成熟与发展,因而需要透过锻炼来减低身体对心智的干预。但就身心调谐的传统来说,身体与心智是无法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不存在地位高低的关系。相反地,身与心反倒应该和谐共处,互为体用。再者,身心调谐者主张,身体应该视为活生生的有机体。它不该只有物性的一面,更有心性的一面。随着外在环境或生活难题的变动,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内在觉察与调适,由自我内在去体验,进一步拓展到对情绪、社会及环境等范围的感受与领会,才能达到心智与身体智慧交往密切、相辅相成的境地。

基于身心合一的观点,因理论讨论焦点略有不同,身心调谐发展了许多身心统合的技巧与方法。像肌肉放松调整术、意动法及身心平衡技巧等,皆将身体置于实际操作上的核心地位,主张借由身体感觉、反应与动作的探索,可以调整身体的使用及影响心理层面。为了解决现实面的问题,透过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动作操作与体验,以提升身体的基础控制能力,且能避免错误的身体感觉认知、克制习惯反应,并且降低专心、专注所引发的身心过于紧张的问题。不放松的表现泛指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此状态与依赖身体的习惯性反应、不当的身体使用方式、身体结构未能对称排列与充满空间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对这些身体的习惯、姿势与动作具备高度觉察能力,进一步借由身体能力的训练与开发,减轻个体因身体使用而产生的不适与疼痛,进而积极地达到改变自我身体观点、开启觉察能力、有效管理压力、尊重自我等功能。所以,身心调谐观点下的放松,不完全依循纯粹生理或纯粹心理的论述基础,应该将身心统合为一体,全面地关照体育运动中的身体。

2 体育运动场域中的“放松”

放松可能发生在无压力情境中,亦可能发生于压力情境中。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惟有处于恬静、安适的环境下,我们才能在身体上、情绪上及心灵上达到放松的状态。该观点将放松与压力简化为分处平行线两端的不同范畴,认定个体身处高压情境下,势必会表现出紧张、不安与慌乱的状态;相反地,身处无压力情境下的个体,则较能因为放松而有好的体育运动表现。然而,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情境特性只能算是压力来源的一种。若要考虑焦虑形成的机制,须从个人特质的层面进行全面思考。因此,改由经验主体的立场出发,我们便能觉察到,所谓的高压情境并无直接且绝对的标准,而且个体对于压力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很难一概而论。

以上论述的是从时间轴的发展对于体育运动放松经验所做的一种解释。如果再从不同个体的横断面切入,个体如何知觉其所面临的任务意向,亦可能导致个体究竟是在无压力或是压力情境中体验到放松的差别。举例来说,个体极度重视某项测验,且技术能力可以轻松地掌握测验内容,即能表现出放松的状态。可是,当个体对于测验成绩毫不在意,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件,就算事实上仍能表现出一派轻松的神态,但是这类放松除了表征出懒散之外,似乎多了放弃的味道。因此,有别于过去将压力与无压力环境看成是体育世界中相对的处境,在思考体育运动放松经验时,我们需要考虑不同个体的抗压程度,以凸显出个体能力上的提升,以及个体知觉情境任务的差别,皆能构成个体将某一经验视为放松或不放松的条件,以免落入二元对立(压力- 无压力)的思维陷阱中。

放松既是意识的,也是非意识的体育运动经验。马斯洛曾在一篇讨论经验的文章中对游泳的漂浮问题提出一些说明:那些真正患有强迫症的人根本无法在水中漂浮,因为他们不能放松自己,不能做到无控制;要想自由漂浮,就得相信水的浮力;你愈是挣扎,你就愈往下沉。这个例子明白地指出,个体如果要能漂浮在水面上,真正体验到在水中的放松,那么就势必得放下意识对身体的控制力量,试着让水完全承载我们的全部。我们关注的是个体漂浮于水面上时的放松经验。如果个体能随时做出漂浮的动作,那么我们就认定个体处于放松的状态,是否就代表个体正处于非意识意向中呢?这个问题对于强迫症患者或是动作技术尚不熟练的人来说,可能是成立的。不过,对于那些已经学会漂浮的人,或是正欣赏着珊瑚礁或热带鱼生态的游戏者来说,他们实际体验到的则是,既非意识地漂浮,也同时有意识地观赏海底的各类美景。

再者,个体置身于放松的体育运动情境中,意识不断地来回转换于意识主导抑或身体主导的不同知觉之间。事后回想起来,除了有意识地计算趟数、调整呼吸等行为外,整个测验过程仍存在着很大的一部分,是属于非意识的身体经验。像是脚踝力量使用上的快速转换、 膝盖微弯的角度、大腿向下踢水的移动空间、掌握双脚交互放松与用力的时间点、划手动作与打水的节奏搭配、转头换气的启动时间与转动角度、水中向后推水的曲肘角度与力量分配,以及提肘前伸的肩部用力状况与小臂以下的放松程度等,皆无须意识的介入,身体就能自动地表现出一致的动作程序,宛如在尚未遇到前方的池壁前,其实是在完全同一的水中向前游,无须考虑过程中水的波动以及障碍的出现。

因而,在体育世界切割出的时空场域中,由于空间情境的特殊条件,我们除了有意识地表达自我、面对挑战以及解决问题之外,重新开启身体知觉的无限可能,如动作技术的完整展现,又如冲破身体极限的畅快感受,或是放手一搏的精神抖擞,各类情况无不突显身体潜能的重要地位。那个原本在生活世界中思维主体的意识功能,在此似乎受到了局限,与有可能面临的情境进行第一时间接触的任务。它们经常是非意识的物理过程,要求身处体育世界中的身体,担负着接收信息、考虑决策以及直接地实施决策的角色,个体的意识退居到了幕后,等待着召唤的那一刻。不过,这并无损于个体意识功能于体育运动世界中的角色。面对体育世界中变化莫测的各类事件,个体除了下意识地直接以身体做回应,也可能因为动作目的或是情境需求,而发挥个体的意识功能,犹如思考、判断、做决定或是任何情绪反应等,因此很难将体育运动放松经验以意识的或非意识的面向予以判断。

虽然体育运动技术的精熟以及实战经验的获得确实需要个人持续的经验累积与扩充,它不仅具有连续性特质,即指每个经验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内容,更涵盖了经验主体与客体间来回往复的互动性特质。回过头来思考前面的实例,球员将其自身不放松经验的主要理由,归因于缺乏对体育运动技术的信心,因而能呼应我们将个体的放松状态,直观为个体对其当下的环境刺激未能妥善回应。基于此,我们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到,放松经验既涉及了个体经验成长(包括认知、技能等方面) 的连续面向,同时也须考虑个体与体育运动情境间支配一被支配的互动面向。

综上所述,笔者分别从压力、力度、意识、空间、时间、经验等面向,讨论了体育运动放松经验的内在结构。发现放松既关乎压力- 无压力的情境条件,更关乎涉入体育运动情境中个体的人格特质;放松并非单纯的用力或不用力,亦涉及个体的置身处境;意识和非意识是考虑放松的一种角度,但意识也始终是对某事某物的意识;放松的空间知觉既涵盖客观空间,更广延至我与世界的距离与关系放松的时间知觉,不但蕴含客观时间,更须关注个体与体育运动情境间的频繁互动。因此,根据经验结构的内涵描述,指引着我们对体育运动放松经验的观看视域。建议应将个体与体育运动情境视为一个整体。从个体与体育运动情境间的对应关系,而非单从个体的用力与不用力、意识与无意识,或是有经验与无经验等层面进行理解,也不应只单就压力与无压力、客观空间、客观时间等视角予以剖析。那么,必须接着追问的是,体育运动中的放松究竟存在于何处呢?它又是在何种关系下所构成的呢?

将我们的观看视域逐渐聚焦于个体身处在体育运动场域中的能力展现之上。此概念不仅涉及基本体育运动能力,如耐力、平衡、敏捷、柔韧等,更同时涵盖有单项体育运动的特殊运动技能,如篮球的投篮、网球的发平击球、游泳的触壁转身等,都是运动员回应所有体育运动情境要求的重要资源,因而能够占据评判放松经验的绝对性地位。但就仅有较低身体技术能力的个体来说,虽能达到基本的支配需求而展现出放松的姿态,但因身体技术未及更高需求的程度,实在难以随意地控制身体技术以获得更好的体育运动表现。因此,当我们将一般对体育运动中放松现象的日常论述,以及过去学术传统的既定观点暂且存而不论,我们就不至于直接地引用生理学对放松的界定。将其视为是不同检验方式下再现的数据或图像,或者不带保留地接受心理学对放松的见解,认为放松完全是操作心理放松技巧后所能达到的境界,抑或确信身心调谐将放松称为身体演练下的自我内在探寻。放松并非独立于身体技术之外,也非跳出体育运动情境之外的个别存在。它镶嵌在身体技术与体育运动情境两者间的对应关系中,不属于任何体育运动的某部分技术内容,亦即以身体技术为条件的体育运动经验。

3 结论

体育运动放松经验可从压力、力度、意识、空间、时间、经验等六个结构层面进行解构,并从这些个别层面所构成的现象中见到,放松应是经验主体与体育运动情境间的某种对应关系,且清楚地了解各单一的结构轴线皆能成为放松本质的描述面向,但是严格说来,这些结构却都并非事物本质的全部。反倒是在各项经验的还原过程中,身体所拥有的身体技术逐渐浮现于眼前,成为连接所有放松与不放松经验的核心概念,并在进一步的经验还原中,将放松界定为身体技术对体育运动情境的能动支配与控制作用,显示放松发生于经验主体与体育运动情境的互动过程,同时依存于身体技术对情境需求的绝对性支配与表现控制中,是一种基于能力高低(特别是身体技术能力)所获的想法。不仅能凸显体育运动中能力至上的现实状态,更为体育运动经验的身体本质提供了最直接的注解。

行文至此,我们已在学术性的讨论中,澄清并确认体育运动放松经验的本质内涵,它概括进身体论的范畴,使得我们的讨论从理论趋向于实践,回归对身体经验的关注。但是,这样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有何价值与意义呢?就体育实践而言,我们最初以为放松能在言语沟通的过程中,成为对学习者角色具有意义的内容或文字,进而理解并加以传递。殊不知放松虽以口语方式表达出来,但本质上却是身体技术能力的概念。无法仅在认知层次上进行理解,应就运动能力与运动技术上多加练习与体验,并对这些身体经验有更深一层的觉察与反省,方能领会放松的真谛。

[1] 崎田嘉宽,孙喜和.“身体放松的运动”释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2] 王庆江.简析意念放松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4(6).

[3] 何生全,张波,杜更.渐进放松训练对体育院校游泳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状况的对比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6).

[4] 陆作生,熊为民,董浩然.解读日本体育课程中的放松身体运动[J].体育学刊,2007(4).

[5] 余云德.跳跃运动中肌肉放松训练作用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

[6] 张明珠.青少年运动员放松训练方式的调查研究——以淮安体育运动学校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4(5).

[7] 王文.拳击运动放松训练及其方法[J].搏击(武术科学),2011(11).

[8] 李桂英.放松训练在短跑运动中之我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放松身心体育运动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给身心降个温
浅谈短跑放松技术
浅议声乐技能训练中常见状态处理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身心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