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莉 胡德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武汉,480022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是指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然而护士的身体严重影响着整体护理的质量,进而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效果[1]。护理心理健康和心理面临着双重挑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关注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维护和促进护士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现今对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多侧重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描述性研究及对健康水平低下的归因探讨,有关如何保持护士良好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实施方案尚不多见[3],以往研究多停留在建议和倡导阶段,有关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方法并不多见[2]。本研究重点探讨护士心理健康维护进展。
封秀花等人对综合医院127名护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明心境量表(POMS)进行测评,结果显示,综合医院护士在躯体化因子、强迫症因子、焦虑因子、抑郁因子、敌对因子及总均值上的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4]。史瑞洁等人对军队三级甲等医院266名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研究显示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高于国内常模[5]。郭雪珍等人对聊城市3家综合医院186名临床护士做心理测试,研究显示112名护士在总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方面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6]。综上所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
曲瑞云等人对精神科86名护士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显示精神科护士SCL-90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较国内常模差异显著,反映其心理健康水平较差[7]。张济梅等人对成都市7家医院的87名急诊科护士应用一般健康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心情抑郁占56.3%,精神紧张占62.1%,焦虑失眠占58.6%,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检出率为30%。反映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不佳[8]。综上所述,工作压力大的科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
医院管理者对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包括:分层次管理、减少应激源、建立护士电子心理档案。医院管理者对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有利于提高医院所有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2.1.1 分层次管理。医院管理者将所有的护士分为护理员、基础护士、专科护士3个层次。护理员在基础护士、专科护士的指导下工作,协助病人进行生活护理;基础护士能够胜任临床各班工作,完成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掌握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护士是本专科的护理骨干,在基础护士的基础上能掌握本专科新理论、新技术,具有较高的护理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分层次管理模式根据每个护士的学历、职称、能力及优势将护士进行重组,合理使用各层次人员,有利于降低护理工作强度,减轻护士的职业压力,充分挖掘护士的工作潜能,增强护士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满足护士的身心需要,促进护士身心健康。通过对护士实行分层次管理后,做到人尽其才,提高了各层次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9]。分层次管理模式的实行,帮助医院的护理管理者营造出符合临床所需的健康科学的工作环境,更加关注护士的心理发展变化,为临床护士提供了良好的应对压力的工作环境及来自社会的支持和理解,提高了护士心理健康水平[9]。
2.1.2 减少应激源。分析影响护士健康的因素包括:特殊的工作环境,造成护士身心的紧张性反应;标准化的管理,导致护士心理压力增大;轮流工作制,引起护士心理、生理活动变化;社会的评价及家庭的压力。缓解护士工作压力的措施有:①增加护士编制。充足的护士,合理的排休,以保证护士有充沛的体力投入工作。②建立健全的后勤系统。如;加强医院维修系统的维护,及时解决临床硬件设备的故障,减少非护理性工作导致护士的工作压力。③树立护理职业的专业性的意识。让病人了解护士不仅是打针、发药而已,使病人尊重护士,理解护士,从而增加护士的职业成就感。④建立完善的晋升制度。医院管理者重视护理工作,在护士职称晋升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帮助护士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地规划,以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护士工作的自主性。⑤提高护士福利待遇。解决护士住房问题及就餐问题。当护士有经济困难时,医院管理者给予一定的经济支助和心理支持,以减少护士和心理压力。提高护士福利待遇,满足护士对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从而使护士在自我满足的状态下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怀护理,提高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
2.1.3 建立护士电子心理档案。心理档案是记录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况,用以评定、预测和调控个体心理行为的管理系统[10]。医院护理管理者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每一位护士的学历、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有所了解,根据每个护士的特点,选择与之匹配的工作岗位,同时为培养和选拔护士管理者提供重要的依据。有研究表明,医院通过建立护士心理档案,加强护理管理者对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并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健康的维护,优化了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有研究表明,在建立护士心理电子档案时,发现护士的心理满意度较高,这可能与护士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有关[11]。建立电子心理档案进行干预后,护士感受到来自团体的关心和社会的支持,随着心理状况的好转,心理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也较建档前有所提升。
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措施有利于提高整个病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团体协作性,提高病人满意度[12]。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心理健康维护措施包括:强化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成立病房心理小组;在病房建立护士心理援助系统。
2.2.1 强化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护理管理者组织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参加全国、省、市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学术活动,学习维护护士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护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敏感性,采取正确的认知方式,提高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护理管理者分批选派护士参加二、三级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和考试;学习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方法,加强心理状况的识别能力;护理管理者通过协商组织护士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等多种心理干预方法,指导护士学会放松,增加应对技巧,提高适应能力,为护士适时减压,达到防治心理问题、完善心理调节、发展健全人格与社会功能的作用,实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同时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水平,提高护士的领导能力、掌握沟通技巧,拓宽护士的知识面,使护士具备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并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2 成立病房心理小组。护理管理者在护理部的支持下成立病房心理小组,由一名护士担任心理小组组长,基本条件是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心理小组负责制定本病房心理小组活动,包括心理知识学习,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和培训,使护士们掌握自我调节和自我驾驭的心理知识,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加强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如护士遇到应激事件,如医疗纠纷、患者自杀事件后,心理小组成员主动与当班护士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并让其将紧张、恐怖、抑郁的心理情绪表达出来,使烦恼得以宣泄。让其自由表述自己的情感,并给予护士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使护士感到轻松愉快,以缓解护士的压力。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有助于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增加生活满意度和幸福体验[13]。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直接的促进作用,能够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疾患[14-16]。
2.2.3 病房建立护士心理援助系统。在护理管理者的领导下病房定期实施减压训练、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暖屋QQ群,给护士提供能自由言论、自我宣泄的场所,并由心理小组成员给予正面的引导,通过多种心理健康维护措施来消除“护士的负性情绪,保证其心理健康[17]。护理管理者根据病房特点建立护士心理援助计划,根据观察、访谈、心理测量等方式筛选出有心理失衡的高危人群,建立逐级报告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给予及时干预,改善护士的负性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18-19]。在护理管理者的指导下建立网络帮助,为护士提供一个心理交流平台,使其能正确的处理护士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建立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20]。护理管理者要尊重护士,给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的工作氛围,培养一个积极热情、精细、幽默的工作团队,通过具体心理健康维护措施,如:逢节假日休息时,科室应经常组织护士外出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帮助护士们舒缓紧张的情绪和身心的疲劳[21]。病房心理健康维护措施的建立有利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环境,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帮助护士掌握心理沟通技巧,减轻工作压力。
护士自我的心理健康维护,有利于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和护理工作质量,主要维护措施包括:善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运用正念减压疗法[22]。
2.3.1 善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和生活中应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护士应学会调整心理需要,努力做情绪的主人。总是以最乐观的心情想象最好的结果,不把消极情绪带入病房,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和影响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冲突时,护士应给予积极的应对措施,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护士思维灵活、开阔,处理问题游刃有余,产生积极感受,因此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在生活中,护士可以通过培养兴趣和爱好,丰富业余生活,拥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以培养的快乐情绪,如听音乐、阅读、烹饪、跳舞、绘画等。
2.3.2 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由于护士与病人直接接触的机会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病人的许多“不适宜刺激”。当感到有压力和挫折时,可以寻求同事、朋友的帮助。当处理复杂问题时,护士可以通过向同事、朋友倾诉获得释放,以减轻压力。护士本身还应学会正确面对各种压力源,善于整体规划,在工作和生活中,有选择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各种事情。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列出清单,有条不紊。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将问题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小事,完成一件,划去一件。这样做带来的成就感足以鼓舞你将这一做法继续下去,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减少挫败感。
2.3.3 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护士应乐于同他人交往,创造一个相互关爱信任,相互理解尊重的人际环境,并且把人际关系作为生活中一个重要部分。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对他人的过错采取宽容的态度。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有益身心,也对同事和工作机构有益,让护士有家的归属感,人们因为有良好的人际环境而感到幸福,就会富有创造力,效率会更高,决策更明智。任志洪等人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和尊重能使子女在亲密的家庭氛围中感到轻松愉快,增加幸福感。
2.3.4 运用正念减压疗法。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正念减压疗法,正念减压疗法是Kabat-Zinn教授于1979年提出的以正念为基础的集中性训练的压力管理疗法,包括了“身体省视、坐式冥想、瑜伽气功练习”等方法。在训练过程中,鼓励护士运用自身内部的资源和能量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使身体得到更大的放松,心灵上更加平和,生活得到更好的平衡[23]。国外研究显示,正念减压疗法在用于医护人员的压力管理和职业倦怠的预防上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正念减压疗法作为缓解护士压力的一种方法,值得广泛在医护人员之间推广。
护士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医院应重视和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24]。通过医院管理者、护理管理者、护士个人的共同努力促进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从而促进护理质量,保证护理事业的发展与护理事业的稳定。
[1]张新平,宋树坤.88例区级医院护士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9,17(2):214-215.
[2]张斌.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8,4(23):76-78.
[3]杨兴华,王海燕,陈柯,等.新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持证及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4):69-71.
[4]封秀花,高永玲,迟京霞,等.综合医院护士127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4-7.
[5]史瑞洁,朱霞,肖玮,等.军队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16-1317.
[6]郭雪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54-55.
[7]曲瑞云,高建美,林绍丽.86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08-1509.
[8]张济梅,李锐.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09,2,35(1):75-76.
[9]王倩倩,刘红.分层次管理模式下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水平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8(25):2232-2233.
[10]党玉健.建立警察心理档案必要性的思考[J].云南警官学报,2010(5):80-82.
[11]王晓霞,彭山玲,李琦,等.建立护士电子心理档案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3,12(48):1110-1112.
[12]童桂珍,护士长对新护士角色适应的心理和行为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1,26(22):61-62.
[13]BurnsRA,Machin MA.Identify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n two broad affect compon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J].Pers Indiv Differ,2010,48(1):22-27.
[14]张爱艳,吴雁群,王铁军.妇产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与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18-120.
[15]邢翠珍,崔月丽,吕孝娜,等.护士长职业倦怠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8):46-48.
[16]陈守燕.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调查分析与应对措施[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0(2):54-56.
[17]程鑫,张雅丽,顾莉.“80后”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3):18-20
[18]孙晶,姜潮.护士组织公平感现状及其与情绪耗竭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28-31.
[19]蒋海凤.心理干预对院前急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833-834.
[20]封秀花,高永玲,迟京霞,等.综合医院护士127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4-6.
[21]宋伟华,金兴中.应届护生与医院在职护士心理健康情况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3):4-5.
[22]赵美玉,护理人员心身健康与自己概念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6):3-7.
[23]甘丽英,冯正直,刘可愚,等.我国护士心理压力的研究及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30):28-31.
[24]董杰,陈广.内科新上岗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11(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