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态思想对医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启示

2015-02-12 05:57:50欧海燕
医学与社会 2015年2期
关键词:儒家万物医学生

欧海燕

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桂林,541004

伴随着生态危机,一些与生态有关的疾病,比如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H7N9禽流感等,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为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章,第一次将生态文明观放在社会建设的高层面,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生态文明追求人、自然、社会相互间的良性循环、和谐共融,也就是说,既要保护生态,也要修复生态,更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之树立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融的观念。医学生是一个掌握现代医学科学知识的、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既担负着保障人类生命健康的使命,也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对其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尤为重要。儒家生态思想以“和谐”为核心理念,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医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1 儒家生态思想内涵

儒家的思想家在进行天人关系研究时,认真思考了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大量宝贵的生态思想。他们提出“天人合一”、“仁人爱物”、“取物不尽物”等理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社会秩序的维护有显著意义,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生态文明思想成果。

1.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生态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最高追求境界。它强调人应顺应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对天地运动采用自然主义态度,认为天地运动有着自己内在的特定规律,正是天地运动促成了世间万物的生成。《论语》记载,“天”不说话,四季运行,万物生长。《孟子》记载,孟子认为世间之物都应遵循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需要以“智”,“圣”为准则。所谓“智”,就是指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来利用和改造自然,只有依照规律才能成就“智”业。大禹治水就是因为遵循了自然规律,才取得了成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的观点,“天”既包括物质自然界,又包含自然界运行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运行规律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它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人有能动作用,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并具有强烈的意志作用,人可以在掌握“天”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天”的规律来服务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视天、地、人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合一,化育万物。王夫之的《周易外传》汲取《周易》的辩证思想,认为天地的“生”之德,需要人的参与,才能“显其功”,也就是说,要取得事业的成功,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协调。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以整体观来看待自然与人的关系,赋予人整体思维能力,体现了生态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智慧。

1.2 仁人爱物

儒家主张“仁人爱物”,认为人对自然尊重的实质是对自身的尊重,对其他生物生命的关爱就是对自身生命的关爱,提倡以“仁”的情怀对待世间万物。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最高德性,仁德应是人的生活依据,主张乐水乐山,倡导热爱大自然,追求一种与山与水同乐同寿的理想境界。《孟子》记载,孟子将“仁爱”由人类推及到自然,主张爱惜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荀子将对自然的爱护看成王道的基础,是圣王之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儒家“仁”的思想由爱人扩展到爱物,“仁”的情怀表现为对自然万物的一视同仁。宋代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吸取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仁人爱物”的生态思想。《张载集》认为,天地之体,即自身之体,天地变化的自然本性,即自己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伙伴,展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思想。

1.3 取物不尽物

儒家先辈早已认识到在人类生存中,生产与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倡导“取物不尽物”的节约观,节约自然资源。孔子十分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反对将鸟、虫、鱼进行滥捕滥杀。《论语》记载,孔子用钓竿而不用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杀巢宿的鸟,这正是他节用生态消费观的真实写照。孔子还把节用视为仁人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美德而加以倡导。《论语》记载,奢侈则显得不恭顺,俭朴则显得简陋;与其不恭顺,宁愿简陋。儒家历来重“礼”,孔子认为,对一般礼仪来说,与其奢侈浪费,不如俭朴一些好。可见,孔子主张生活俭朴和节用资源,讲究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不追求外在的生活奢侈和豪华气派。之后,孟子、荀子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节用思想。《孟子》认为,对生态资源取要有度,用要有节。而《荀子》将节用思想具体化,主张不能任意砍伐植物、捕杀动物,要求天子打猎时不能杀伤过多。

2 儒家生态思想对医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启示

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儒家生态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朴素生态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日益焕发出耀眼的智慧光芒,给医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2.1 有助于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自然观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明显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紧张,矛盾愈来愈突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状况。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当代世界面临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产生了很多新型的、全球性的、稀奇古怪的疾病,如2003年的非典、2013年的甲型H7N9,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现代医学模式特别强调医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人的生存状态非常重视,认为医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自然人,而且还包括人所处的环境等。在分析人类健康与疾病时应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从而有效改善生存状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以维护人类健康。因此,医生不单单要关心患者的躯体和心理,还包括患者的健康需求、医疗和生活环境等[1]。然而,医学生普遍缺乏生态知识,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使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甚至部分医学生缺失生态文明观念。

儒家生态思想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感知的、充满韵律的系统,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2]。通过学习、借鉴儒家生态思想,能帮助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自然观,指导其实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共生、和谐。医学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自然观教育时,要使学生认识到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的存在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离开自然界这个生存家园。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注重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人类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生共荣。医学生一定要科学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掌握生态医学发展规律,在学习、研究时更加关注患者的社会生存状态及环境因素,找到具体病因,消除危险因素,以发展文明、和谐、绿色医学事业。

2.2 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生态价值观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医务工作者的生活、工作空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拓展,而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人的生活、工作之中,人类渐渐淡去了对生命关怀和敬畏之情,对生物缺乏该有的同情心和爱心,因而出现了个别人以虐待动植物为乐的现象,这必将导致人类健康受到威胁,生存空间愈发狭窄。自然界是一切生命之源,人与自然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人类都要珍爱、尊重他们。医务工作者要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敬畏生命,关爱患者,不能让自己的物欲不断膨胀,无视其他生命存在的价值,要保障各个物种生存与进化的外在条件,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感和亲近感,以建立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秩序。

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是尊重生命、造福患者的健康使者,应对生命表示虔诚和信仰,自觉把生命价值与救死扶伤的医学使命相结合。只有认清了生命本质,医学生才有可能重视、珍惜、热爱生命。儒家生态思想承认一切生命的内在价值,倡导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包含着爱护万物、敬畏生命的必然逻辑。这种生态价值观高度认可维护生命的内在价值,关心、爱护自然界所有生命。因此,医学生要明确人类万物都是生命的结晶,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万物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在自然界中都有自己的地位,都在为维护地球生态圈的完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人类不应把自己与自然万物相对立,而应与自然万物相亲相爱,人类应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看成人类的崇高职责。医学生应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医学生才能冷静反观自我,恰当调整和净化自我、提升和超越自我,从而学会理解尊重、宽容敬畏、圆融感恩,这是一种做人智慧,也是和谐医患关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3]。

2.3 有助于医学生树立绿色的生态节用观

儒家生态思想是一种绿色的生态节用观,主张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开发,取之有节,不能没节制地一味地索取。因此,儒家生态思想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愈加清醒地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若要在这个地球上长久生存,人类必须形成绿色生态节用观,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提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并在日常生活中要身体力行,不浪费,不铺张,珍惜点滴资源,从小事情做起,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

医学院校进行生态节用观教育,要使医学生摒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观点,关注应用医学科技产生的生态后果,选择对生态有利的行为,拒绝对生态有害的行为,激发医学生从事绿色医学科研的兴趣和热情,立志为医学的持续发展服务。同时,在生态文明教育时,应树立生态文明观,即教育学生将来从事药品、医疗器械等生产时,要使用可再生的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注重产品的生态属性,对环境无污染,能够进行循环利用,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另外,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绿色消费,消费观念要科学,消费方式要环保,不铺张浪费,不购买危害环境的医药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在实验和手术时,操作要科学规范,对废弃物要无害化处理,生活中要关爱生命,善待动植物,不吃珍稀野生动植物[4]。

儒家生态思想对医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很好的启迪意义。医学院校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就是要培养医学生的一言一行都站在这种生态智慧的高度去思考、行动,尤其是医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要将这种生态智慧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所有人,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于淼,胡文华,张金凤,等.医学生专业教育视阈下的生态伦理意识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36-37.

[2]王璐颖.浅析儒家的生命哲学[J].医学与社会,2013,26(1):55-57.

[3]张艳清,卢景国.论医学生的敬畏意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1):67-68.

[4]胡济林.医学生生态实践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96-100.

猜你喜欢
儒家万物医学生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今古文创(2022年33期)2022-08-19 10:20:12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0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哲思2.0(2017年5期)2017-09-03 10:35:42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天府新论(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