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光
摘 要:将一个班集体科学地分成若干个小组,使小组内形成和谐的氛围和合作的意识,小组间形成竞争的机制,进而高效有序地完成班级各项活动任务,是学生自主建设班集体的重要举措。其中,科学地分组是基础,形成小组意识是关键,完成小组任务要讲究方式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制;科学分组;小组意识;合作竞争;活动任务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及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观点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实验研究指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
2.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可概括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二、科学合理地分配小组
1.分配小组的原则
(1)在小组成员数量上安排6人最佳。小组成员每天要收发本组作业,高中分科后科目有6科,若固定一人收发一科作业,6人最合适。此外,小组还要做清洁、做实验、讨论交流以及完成其他活动任务。6人合作完成任务既可各尽其事,又不浪费人力资源。
(2)在小组成员分配上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把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使小组内同时存在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他们互相督促、互相帮助,最后使得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提高、差等生得到进步。组间同质是指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以保证组间竞争的公平性。
2.分配小组的方式
经调查,目前中小学班级分配小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以班级48人为例),如图1和图2。
图1
图2
比较两图可知,图1的分组方式的优点有:组员人数较少,利于任务的完成;组员之间距离较近,利于合作讨论的开展。缺点有:小组间距离较近,易受干扰;小组成员若自制力不够,易互相说话做小动作等影响小组学习。图2则弥补了图1的不足,但同时又欠缺图1的优点。基于科学分配小组的原则(上述),选择图1的分配方式较合适。
3.形成小组合作意识
班级各小组形成以后,班级模式由“班主任—班干部—全班学生”转变为“班主任—小组长—小组成员”。班级由6-8个小单元构成。班级的发展取决于小组的发展,班级凝聚力首先表现为小组凝聚力。所以形成小组共同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至关重要。那如何逐渐形成小组合作意识呢?
(1)活动任务、评价方式均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班主任要事事把小组成员绑在一起,每日出勤、清洁、早读、作业、出操、劳动、学习都要求小组共同完成,若因小组间不团结或不合理分工导致任务没完成或完成质量差则全组受罚,若做得好则全组表扬。同时,按照“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的原则,弱化对个体的评价、强化对小组的评价。小组个人的荣辱皆是全组的荣辱。
(2)多搞小组活动,增强组内凝聚力。班主任根据小组运营情况,适时多开展小组活动。如,可利用体育课开展班运会,组织小组入场式,小组田径赛、接力赛和趣味赛等等。在此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奋力拼搏、助威呐喊,建立起小组合作意识。还可利用班会课开展文艺活动,让小组代表或全组表演节目等,在节目筹划及准备过程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3)及时发现各小组优点,并正面表扬鼓励。班主任要随时发现并表扬各个小组的优点,即使是很小的优点也要表扬。比如,某小组来得比较早,某小组校服穿得最整洁等等。此外,每个月末班主任可根据平时表现及情况记载给小组带上冠名,如,学习小组、清洁小组、纪律小组、操行小组、运动小组等。让小组每位成员享受到集体带来的荣誉,逐渐形成合作的意识。
4.小组合作运营
小组建立好之后就可以开始以班级小组的方式运营了,这时候班主任切不可给小组丢一个任务让他们自己完成,完成活动任务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小组成员之间会盲目行事,事倍功半。以下为笔者经过实践之后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可供读者参考。
(1)交作业
经调查,常规班级学生交作业的方式如图3:
图3
交作业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①班级每个科目设置2~3名科代表,每个科代表具体负责收发确定的一部分学生。②每组学生的各科作业都交到最前排学生处,最前排学生分科清点好之后交给科代表。
分析可知,两种交作业方式存在局限。第一种方式加大了科代表的难度,科代表必须认真负责而且要花不少时间。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小班。第二种方式加大了最前排学生的难度,他要每科分类并清点。这种方式适用于作业较少的班级。但传统班级一般有五六十人,且高中科目每科作业繁多。所以经常存在作业交不齐的情况,让不少老师和班主任心忧。
如下小组交作业的方式可解决上述问题。图4是一个小组,小组内某一位成员负责收发本组6人某一科作业,如组员1收全组6人的语文。收好之后,每一组的组员1将语文交给班级科代表。这样的方式优点在于:①小组的合作意识使得每一位组员都会认真地收发本组作业,否则若有疏漏,全组受罚。②班级每一科目只需设置一名科代表即可,科代表收取每一组的作业时,不需要清点名字,若为6本直接收取,若少于6本,则不收直接上报老师,这时全组受罚。
■
图4
(2)做清洁
很多班级在做清洁方面安排人员时是按学生名册来分的。开学就安排好了哪些人扫教室、哪些人拖教室、哪些人扫公共区域。这样看似分工明确,但也存在疏漏:①由于人员没有形成小组,所以早自习前点名时这里缺一个、那里少一个,再加上迟到者,一般科任老师难以区分。②组织涣散,没有合作意识,我来早了,我就等着你来了再一起扫,势必影响班级形象和秩序。
小组制可改进这方面的缺点,点名时,一个小组做清洁去了座位全是空的。同时,小组的合作意识使得每一位成员尽职尽责,维护小组正常秩序,力争使小组勇夺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小组也必须明确分工哪些人做什么事,各尽其事。此外组内也有一些惰性较强的学生,依靠其他组员来完成任务,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教育。
(3)活动讨论
活动讨论是课堂中常有的环节。传统的活动讨论过程是: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全班学生左右互相讨论,最后让一个人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书写答案。这个过程的缺陷在于:①学生之间没有小组讨论意识,他们只是前后左右交换一下答案而已,即使有讨论也只是在同桌之间进行,没有达到讨论的真正目的。②学生讨论完之后,青春期特性使得他们一般羞于主动站起来回答或板书问题,更多的是被老师点名,即使有少部分主动回答的也是经常主动回答问题的类型,其他学生很少参与。
小组制的活动讨论过程一般是: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这时小组内学生就会互相讨论开来,共同交换答案并讨论结果。然后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时,组间的竞争机制会使得小组争先恐后主动回答。即便如此,有时仍然会出现沉默无言的氛围,这时老师只需点第几小组,这一小组的组员一般会私底下互相怂恿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员回答,进而打破这种沉默的氛围。
小组制是否建立以及其运行方式要以班级人数和班级具体情况而定。同时,小组制在运行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进,用心去发现和实践,相信会有更健全更完善的制度来治理班集体。
参考文献:
[1]罗晓,孙晓燕.教育基础知识指南[M].成都:成都时代教育出版社,2011:93.
[2]张海霞.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策略[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03):21.
[3]龚连河.谈班级“互助小组制”自主管理模式的建构[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19.
编辑 董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