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华
(贵州省岑巩县人民医院,贵州岑巩557801)
38例产后出血临床护理探讨
杨绍华
(贵州省岑巩县人民医院,贵州岑巩557801)
目的:探讨妇女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38例产妇分为常规护理及整体护理量组 (各19例)。常规护理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整体护理组产妇实施干预范围更加全面的整体护理措施。结果:对照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与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整体护理组产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整体性护理干预能降低产妇其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出血量,值得推广实践。
产后出血;护理;发生率;出血量
在临床中,产后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会给产妇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作者所在医院通过对19例产妇实施整体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降低了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出血量,现做如下报道。
1.1 基本资料
从作者所在医院2014年3~6月所收治的在院分娩产妇中,选择3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产妇随机划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整体护理组,各19例。常规护理组产妇年龄23~42岁,平均 (28.9± 3.8)岁,孕周 37.2~40.5周,平均 (38.4± 1.2)周,7例为经产妇,11例为初产妇,12例顺产,6例行剖宫产,胎儿体重2.6~4.3kg,平均(3.6±1.3)kg。整体护理组年龄22~43岁,平均(28.4±3.3) 岁,孕周 37.4~40.7周,平均(38.5±1.6)周,8例为经产妇,10例为初产妇,11例顺产,7例行剖宫产,胎儿体重2.5~4.5kg,平均 (3.7±1.5)kg。两组产妇的各项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根据分组,对常规护理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并在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情况下,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工作。对整体护理组产妇实施干预范围更加全面的整体护理措施,从产前开始,就对产妇进行产后出血预防护理,并配合积极的观察与心理护理等措施,主要的方法内容如下。
(1)产前、产时护理。
产前,要引导产妇完善各项检查,并告知其各项检查的作用意义,根据检查结果帮助产妇调整生理状态,选择合理的生产分娩方式。与产妇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产妇调整心理状态,对产妇进行科学教育,让她们能够对生产分娩过程、方法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减少她们的恐惧与未知心理,配合产妇家属对产妇进行心理支持,让产妇知道所有人都在默默的关心她、支持她,使产妇能够以一种更加健康、积极的身心状态迎接分娩的来临。
(2)产后密切观察产妇情况。
正常分娩产妇产后2h内,要留产妇在产房内进行密切的观察与监测,因为这段时间是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时间段[1]。2h后如果产妇的情况稳定,再由助产士护送回病房。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要由麻醉师护送回病房,并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与专用仪器对产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注意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流血以及会阴情况,还有产妇的脉搏、血压、呼吸等情况。
(3)产后出血护理。
如果产妇出现了产后出血,要立即将其下肢抬高,抬高幅度约为25°左右,同时要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抚,防止产妇因为心理紧张,进一步加重出血情况。然后对产妇的小腹进行力度均匀的按摩,以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在对产妇小腹进行按摩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一名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配合,观察出血情况,迅速开辟静脉通道,出血量较大的产妇要给予输血、补液,采用氧气罩供养,防止产妇因出血而发生呼吸困难[2]。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常规护理组产妇中,有6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1.57%,平均出血量325.3 ±22.4mL。整体护理组产妇中,有2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0.52%,平均出血量196.8±16.2mL。经X2检验,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t检验,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对比差异同样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产后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产妇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通过本文的临床研究证明,从产前开始直至产后,予以产妇全面、整体的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与救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出血量,值得加强临床推广语实践。
[1]郑兵.产后出血90例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J].大家健康 (学术版),2014,18:206-207.
[2]张伶俐.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18:2829-2830.
R473.71
B
1002-2376(2015)03-0134-02
201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