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慧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在小说中德·斯班少校总是穿着靴子和外套出场:“脚登大头皮靴,身穿一件满是泥巴的粗布外套。”(福克纳,1985:454)不刮胡子的他还骑着一匹健壮的马,鞍前放着一只破旧的温彻斯特卡宾枪,马镫旁站着一只大狗。但当小说即将结束,艾克来到他在杰弗生的办公室时,他却穿了一件素净的细绒布外衣和一件洁白得耀眼的衬衫。衬衫的料子和少校的外套截然不同,素净和洁白也与外套上的泥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标志着少校服装风格的转变。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并没有说明少校之前穿着粗布外套和衬衫的次数和频率,但在艾克的印象中,他总是“脚登大头皮靴”。随着木材公司开采计划的实施,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少校从此以后“不再回来打猎”(同上:459)。生活发生了变化,服饰的转变也就理所当然。此时年逾18岁的艾克早已开始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也已经拥有丰富的打猎经验,成为了一个合格的猎人。从判断力而言,他对少校服装风格转变的判断应该是可靠的。从小说的叙述可知,艾克一家与少校关系颇为密切,甚至可以说是世交,他对少校生活和工作的了解建立在18年长期观察的基础之上。艾克看到少校服装风格转变时的诧异和惊奇证明这种转变不是少校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而是一种突变。这种从粗布卡其猎装到洁白衬衫的转变不但标志着少校身份的转变,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种植园主,少校的服装与内战前种植园主的服装完全不同。美国南方传统的种植园文化一直持续到19世纪60年代。种植园主靠出售农作物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们从英国购买优质布料,制成华丽的衣服。这种服装成为他们炫耀惊人财富的一种方式。内战结束后,种植园主失去了奴隶、一部分土地和原有的财富,种植园文化从巅峰走向衰败。《熊》间接地描写了内战对南方的影响以及内战结束后1885年左右种植园文化的状况。和战前奴隶主奢华的服装不同,由皮靴和卡其粗布外套组成的服装是当地农庄主的普通装束。作为农场主的少校、艾克和他的外甥麦克斯林不管在林中营地还是在农庄都穿着这样的服装。这不是他们其中某个人的爱好,而是已经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件事。和年轻一代的农庄主不同,头发花白的少校见证了内战前后南方的巨变,经历了从奢华礼服到粗布外套的服装转变。许多内战期间参战的士兵和将军都是农庄主或者他们的子孙。为了维护种植园的利益,他们英勇奋战,少校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们可以想象内战结束后少校失去奢华礼服,换上粗布外套时的心理危机。南方种植园经济17世纪开始出现,到了19世纪中期因内战的爆发和奴隶制的废除而遭受重创。它在美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漫长历史,种植园主也一直维持着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奢华又时髦的服装无疑是他们社会身份的最好象征。内战后服装的变化打破了种植园主原有社会身份的连续性,体现了他们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少校服装的最初转变来源于内战结束后美国南方经济和文化的巨变,揭示了失去原有财富和地位的种植园主空前的身份危机。这种服装在农庄主中的普遍性表明时间的磨砺已经使他们不得已接受了失败的命运和社会身份的转变。
和内战前的种植园文化不同,农庄主和当地普通人的服装竟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种植园经济的繁荣期,种植园主穿着华丽的服饰,炫耀自己的财富,证明无上的生活地位。但随着内战的结束,种植园收入低微,种植园主无法支付昂贵的服装费,从国外进口时尚服装更无从谈起。在《熊》中,农民、雇工、林中居民、霍克铺的锯木厂工人和木材厂工人也都穿着粗布外套和沾满泥巴的皮靴,但比农庄主的服装更旧、更脏。布恩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散发着臭味。林中居民的服装会更简陋。住在林中的山姆身穿破破烂烂的工裤、胶皮靴和一件破旧的羊皮外套,头上的破草帽“只值五分钱”(福克纳,1985:395)。和山姆一样,沼泽地居民也是衣衫褴褛。为了维持生计,他们设置陷阱捕捉浣熊,“开几块荒地种植棉花和玉米”(同上:414),面黄肌瘦,“长期被疟疾缠身”(同上)。霍克铺锯木厂和木材厂的工人也都穿着这样的靴子和外套。
从这种服装的质地和状态来看,它遵从了实用的目的,缺乏审美的情趣。经济因素是决定服装穿着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地区的经济形式有两种:工业和农业。霍克铺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小镇,有一个小型的火车站、一个锯木厂和一个木材厂。从工厂的规模、工人的人数和占地面积来看,这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边缘型的小型村镇。工业还没有完全渗透到这个地区,也没有为当地人带来可观的财富,但却对当地传统经济具有极大的威胁。当地的农业包括狩猎和种植园两种。种植园主或农庄主,如德·斯班少校、康普生将军、麦克斯林和艾克,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少校是其中的佼佼者。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他们的领导下才得以进行,土地和森林也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下。这个地区的经济形式是工业与农业共存,但农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是种植园。小说对种植园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其中一句却为我们了解其中的运作方式提供了线索:“麦克斯林正在这里(农庄)把下一周的口粮分配给佃农和雇工。”(同上:449)农庄采用的是一种由佃农、雇工和农庄主组成的、后者对前者有高度控制力的制度。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奴隶制被废除,但南部的种植园经济却按种植园主的利益继续保留下来。因此,奠基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上的南方农业便仍以始终没有得到真正自由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前提发展起来。种植园主根本无需使土地的耕种者摆脱他和生产资料,即土地和农具,因为作为耕种者的前黑奴从未占有过生产资料。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至多仅毁掉了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奴隶,却并未使已获自由的劳动者分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当地的土地大多掌握在德·斯班少校、麦斯克林、艾克、康普生将军等农庄主手中,雇农和佃农只能从他们那里租借土地。这些穷苦的农民只不过是变相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的租佃制事实上仍然在维护农庄主的利益。这种租佃制是内战后在南部发展起来的一种兼有资本主义雇佣制、租佃制和残余奴隶制在内的混合经济制度。虽然奴隶制被废除,但原来的种植园经济和土地所有制被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种植园主重新把他们的统治强加在从前的奴隶身上。在这一经济制度里,土地所有者和租佃者的关系类似于主仆关系,生产者被宗法关系束缚在土地上。它具有超经济强者的成分以及半封建、半奴隶制色彩。它通过分成制、抵押借贷制、赊购制、劳役偿债制等方式保证了种植园主获得终年甚至更长期的劳动力供应,并将劳动力束缚在种植园的土地上。小说中对分配口粮的描写证实了当地农庄主对农民的控制。
这种占据主导地位的落后经济形式导致了当地农民甚至农庄主生活的困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各主要地区已开始普及农业机械化,但南部农业机械化程度却很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南部存在着大批廉价劳动力。这些廉价劳动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农业工人还是分成制佃农)都无需农场主负担多少工资。这无疑使农场主缺少实行农业机械化的动力。南部的这种种植园租佃制严重地妨碍了南部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南部的人均产值和人均收入长期低于全国水平。这种残余的种植园经济勉强得以维持,而当地人并非对周围城市的现代经济一无所知,熟视无睹,他们的内心充满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以现代经济为基础的孟菲斯与这种以残余的种植园经济为标志的乡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对新兴的现代经济并没有进行详细说明,但孟菲斯的动物园、冰激凌和服装时尚可以展示当时城市经济和文化的新动向。来到孟菲斯买酒的布恩希望推迟回到森林的时间去参观那里的动物园。茂密的森林和城市的动物园为动物提供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茂密的大森林是动物天然的栖居地和自由的乐园。在猎人年复一年的攻击下,巨大的老熊伤痕累累,甚至被捕兽夹夹伤过一只脚,但却多年来保持着不可征服、不可打败的传奇。而在森林外面的现代社会,动物园文化却日益兴盛。1861年至1865年的内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复苏,城市发展异常迅猛,这促进了动物园的发展。19世纪末,动物园无论是对那些有钱人还是那些渴望忙里偷闲的工薪阶层,都是一个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动物园和经济基础息息相关,无论动物园是政府公立的或是个人私立的,还是非盈利性组织承办的,离开钱是万万不能建成的。如果经济不景气,老百姓收入不高,无法经常光顾动物园,动物园就无法维持下去。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动物园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孟菲斯动物园的存在证明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城市文化的娱乐性。
布恩对孟菲斯的冰激凌也有着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动物园里的动物与森林里的动物完全不同,孟菲斯动物园的熊整天以冰激凌为生。这种可笑又荒谬的看法证明布恩从来没有去过动物园,对动物园里动物的生活一无所知。但他的这种认识定然来源于他在孟菲斯看到的某种真实情况,即冰激凌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普遍存在。正是基于这种现象,他推断动物园的熊也食用冰激凌。冰激凌早在工业革命前就存在了,但它的普及却应该归功于工业化本身。1851年,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牛奶商人法斯尔(Jacob Fussel)实现了冰淇淋的工业化。孟菲斯到处可见的冰激凌证明这是一个工业革命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受到新兴现代文化冲击的城市。
当地农村人的服装和孟菲斯城里人的服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描绘了身穿靴子和外套的布恩进城时的尴尬处境。艾克和布恩来到霍克铺时感觉还好,因为这是个小站,“这儿所有的人也都穿着皮靴和卡其衣服”(福克纳,1985:424)。但当他们来到孟菲斯,事情却不很顺当,明显觉察出自己与现代城市人的差别。
种植园主所从事的种植业和现代经济截然不同,生活的空间也远离大都市,但他们却向往以城市为核心的现代生活。少校的日常生活和孟菲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林中打猎时,他让艾克和布恩带上他写给孟菲斯酒吧老板的信件,坐上火车去那里买酒。少校和这位老板颇为熟悉,关系密切,说明他平日里经常前往孟菲斯,光顾这家酒吧。在他杰弗生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坛威士忌酒,作者并没有说明酒的来历,但他派艾克和布恩去孟菲斯买酒的事情告诉读者他极有可能派人去孟菲斯买回了酒。从杰弗生前往孟菲斯的路程要比从林中营地前往那里的路程更方便、更快捷。
少校与孟菲斯木材公司的生意建立起他与这座现代化城市最根本的联系。他先卖了一块地,后来又把森林开采权出售给孟菲斯的木材公司,从此不再进入森林。这种生意带给少校一定的财富,缓解了他生活的困境。福克纳并没有暗示少校将来会继续这样的交易,但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情况可能存在。这种关系甚至影响到少校周围人的生活。在出售森林开采权时,经过少校和木材公司的协商,布恩成了镇上的警官。少校与孟菲斯的联系改变了布恩的职业和生活。现代经济不但给残余的种植园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且以全新、舒适的生活吸引了少校等种植园主。他们渴望摆脱自己的困境,改变自己的生活。
南方残余种植园经济的衰落和具有鲜明现代城市特色经济的兴起有其相应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原因。美国内战结束后,工业化迅猛发展,美国城市化也进入鼎盛时期。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经济重心、人口流向和城乡结构等也慢慢地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以种植园文化为主的南方还处于工业经济兴起,农业经济转型的时期。当地工业小镇和农庄共存的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这决定了这个时期文化变迁的特质。“所谓文化变迁,是指由于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引起其中之一发生变化或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吸收,进而引起两者文化变化的现象。伴随文化变迁,在适应新的文化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服装外观变化的外显性常常成为文化变迁的标志。”(叶立诚,2001:122)
少校在当地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先后出售了土地和森林。土地是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基础。内战结束后,种植园主失去了奴隶,但却保留了很多土地,这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完全抛弃了种植园主的身份。狩猎也是维护南方贵族身份的一项活动。但随着森林的售出,少校不再去森林打猎,一年一度的狩猎活动就此终止,猎人也可能逐渐消失。土地和森林的出售标志着种植园主身份的瓦解和种植园文化的解体。
土地和森林的出售又加速了工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冲击。少校卖出的土地变成了工业小镇霍克铺。小镇上的火车给艾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和大变革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运输业的发展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和水平。美国的工业革命与运输革命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美国的铁路时代是以1830年第一条铁路的诞生与运营为标志的。到19世纪后半叶,美国成为世界上铁路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在美国进行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进程中,铁路是国内独一无二和最庞大的运输工具。《熊》就描写了铁路网络的建成和铁路建设非凡的渗透力。霍克铺、杰弗生和孟菲斯之间的铁路形成了当地的小型铁路网。铁轨还在不断地向森林延伸。当艾克最后一次来到霍克铺,他看到了无数的铁轨。当艾克回到森林,他发现那里盖了占地3英亩的锯木厂,铁轨堆积如山。“铁轨不断向森林推进,火车像一条肮里肮脏的不伤人的小蛇。”(福克纳,1985:456)铁路似乎成了一架具有无限穿透力的机器,可以穿越林区,四通八达。事实上,只要它的活动区域没有越过这个地区的边界,就不会具备这种破坏性。但由于它和商品经济的网络世界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它把城市文化带进了南方的农业文化,也把南方的种植园主和雇工带进了城市文化。
锯木厂和木材厂的出现更是工业经济的直接标志。在资本积累和工业化初期,对森林的掠夺性采伐成为资本原始积累血淋淋的一部分。从17至18世纪大量移民进入开始到20世纪初,北美洲的森林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的洗劫。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砍伐林木和开垦林地。在工业化过程中,北美等地的温带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人们开垦了大量的林地,农民的烧荒耕作和刀耕火种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近三百年的时间内,美国的原始森林已被消耗了总数190亿立方米的2/3。占美国面积46%的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原来90%的土地为森林覆盖,但在种植园主、冒险家、木材商的刀斧之下,一百年间一半的森林已荡然无存。“原始森林覆盖面积在建国之初拥有现今版图的8.2亿英亩,占全部土地面积的40%以上。到本世纪初1/3以上的原始森林不复存在,只剩下5.5亿英亩的原始森林。”(黄安年,1992:45)随着锯木厂和木材厂的建立,大量的工人涌进林区,建立了厨房和工棚。贪婪无疑是这种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木材对于人类来说就是黄金。
森林的减少和消失带给动物极大的威胁。福克纳描写了老班被追杀直至死亡的过程。这是不断衰落的荒野的象征。更为重要的是,周围的小熊也面临极大的危险。当火车第一次开进森林的时候,无知的小熊毫无畏惧地蹲在铁轨之间,火车离它只有50英尺时,司机拉了响笛,它才跑开,爬上了遇到的第一棵树,不吃不喝地在上面待了36个小时。森林和荒野是它们的家园,但却被现代工业入侵。既然森林被砍伐,荒野就注定要灭亡,动物也面临灭绝的命运。
作为种植园主,少校面临来自现代社会的冲击,只好出售土地和森林。而这又加速了当地传统农业的破产,甚至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和谐。少校出售土地和森林的做法来源于他个人生活的困境,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这并没有解决少校的根本问题。他服装的细节可以说明这一点。从质地、料子和款式来看,少校的细棉布上衣和洁白的衬衫拉开了他与那些身穿粗布外套和肮脏靴子的农民的距离,使他与孟菲斯城里人的装扮有了相似之处。虽然他穿着洁白的衬衫,但和孟菲斯的绅士却仍有巨大的差别。他们打着领带,穿着昂贵的大衣。在小镇杰弗生工作的少校虽然出售了土地和森林,但当时的土地非常便宜,不能从根本上让他走出经济上的困境,只是略微改善了生活条件。
工业革命不仅引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时装业的巨变。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构成了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包括购买高级时装。时装变成了他们显示社会地位的标志和炫耀财富的外显方式。少校的服装根本无法和这些现代都市的流行时装相提并论。他依然呆在落后的杰弗生小镇,自愿放弃森林,放弃狩猎活动。满头白发的少校标志着种植园经济的解体和种植园主身份的瓦解。他服装风格的改变来源于他摆脱困境的努力,也是文化变迁时期身份不稳定性的一种体现。
[1] 黄安年.美国的崛起:17-19世纪的美国[M].北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 1992.
[2] 威廉·福克纳.熊[A].李文俊,陶洁译.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3] 叶立诚.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