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英语动结式中的宾语选择——基于因果链注意视窗理论的认知新探

2015-12-25 02:13袁毅敏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宾语语义框架

袁毅敏,王 诚

(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一、引言

英语动结式的宾语选择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从Talmy(2000:271)的因果链注意视窗理论(causal-chain windowing of attention)对其进行讨论,回答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为什么有的动词在动结式中可以灵活选择应有宾语、非应有宾语和假宾语,而有的动词却只有应有宾语一项选择?第二,对于可以灵活选择宾语的动词,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够选择非应有宾语和假宾语?

二、英语动结式的宾语选择特点

英语动结式中,动词对宾语的选择情况比较复杂。首先,动结式中的宾语既可以是应有宾语(subcategorized object),也可以是非应有宾语 (unsubcategorized object)或假宾语(fake reflexive)(Simpson,1983)。动结式中的应有宾语指能够出现在动词基本句式中的宾语,例如(1)中的the tub和the metal。非应有宾语不是动词的常规宾语,不能出现在动词的基本句式中,如(2)中的us和me。假宾语是一类特殊的非应有宾语,只能是主语的反身代词,不能被替换为其他非应有宾语,如(3)中的themselves和herself。其次,不同动词在动结式中的宾语选择情况存在差异。一些动词在英语动结式中对宾语的选择十分灵活,既可以选择应有宾语,也可以选择非应有宾语和假宾语,如(4)中的scrub。但是有些动词则相对僵化,在动结式中只能选择应有宾语,如(5)中的break。

(1) a. John scrubbed the tub clean. (John scrubbed the tub.)

b. Herman hammered the metal flat.(Herman hammered the metal.)

(2) a. The teacher read us into a stupor.(*The teacher read us.)

b. My kids ate me into the poorhouse.(*My kids ate me.)(Rappaport & Levin,2005)

(3) a. The fans screamed themselves hoarse.(*The fans screamed us hoarse.)

b. Kelly studied herself into wakefulness.(*Kelly studied me into wakefulness.) (Levin &Rappaport,2004)

(4) a. Cinderella scrubbed the floor clean.

b. Cinderella scrubbed her fingers sore.(Cinderella scrubbed the floor so hard as a result her fingers became sore.)

c. Cinderella scrubbed herself tired.(Cinderella scrubbed the floor so hard as a result she felt tired.)

(5)a. John broke the vase into pieces.

b. *John broke his fingers sore.

c. *John broke himself tired. (Levin &Rappaport,1998)

英语动结式的宾语选择特点给传统的形式句法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形式句法学之后,各种理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例如构式语法(Goldberg,1995;Goldberg & Jackendoff,2004)认为,动结式中的非应有宾语和假宾语是构式论元,而非动词论元。前人的研究在取得巨大突破的同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有的动词(如scrub)在动结式中能够选择不同类型的宾语,而有的动词(如break)只能选择应有宾语?可以灵活选择宾语的动词究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应有宾语,又在什么情况下选择非应有宾语和假宾语? 我们认为,既然动结式表示动态场景中的致使关系,如果从因果链的角度着手,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注意视窗理论,势必能为动结式中宾语选择规律提供一些线索。

三、因果链注意视窗理论

注意视窗理论(windowing of attention)由Talmy(2000)提出,他认为语言能够通过对相关所指场景的一部分的显性提述,把该部分置于注意力的前景位置,而通过忽略场景中的其他部分,将其置于注意力的背景位置,这个认知过程称为注意力的窗口化。与注意力窗口分布相关的所指场景被称为视窗框架,被置于注意力前景位置的场景部分开启了窗口(windowed),而被置于背景位置的部分则关闭了窗口(gapped)。Talmy整理出了五种类型的事件框架,因果链是其中一种。因果链事件框架涵盖施事的意图所覆盖的所有子事件,包括施事的意图子事件,施事受到意图激发所产生的身体行动子事件,中间子事件,直接引发最终结果的倒数第二子事件,以及意图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结果子事件。例如,一个物理因果链的事件框架可以由图1表征(Talmy,2000:272)。

图1 物理作用的因果链事件框架表征

因果链上的子事件序列:[1]施事的意图,[2]受到意图激发后产生的施事的身体行动(部分肢体或者全身) ,[3]身体行动引发的中间事件,[4]倒数第二子事件=产生最终结果的直接原因,[5]目标结果子事件=施事想达到的目的。有三种特殊情况:第一,[3]可以不存在;第二,[3]可以不存在,而且[2]与[4]可以是同一事件;第三,[3]和[4]可以不存在,而且[2]与[5]可以是同一事件。例如,“我用石头把窗户打碎了”这一因果链事件框架中包含了意图子事件“我想把窗户打碎”,身体行动子事件“我弯腰捡石头”和“我直起腰扔石头”,中间子事件“石头在空中飞行”,倒数第二子事件“石头和窗户碰撞”以及目标结果子事件“窗户碎了”。

Talmy(2000)认为,因果链事件框架中的施事和目标结果子事件是认知过程中开启了窗口的部分,事件框架中的其他部分(身体行动子事件、中间子事件和倒数第二子事件)关闭了窗口。认知过程中注意力的窗口化与语义内容和句法结构是相互呼应的。以I broke the window为例,该句的句法成分和语义内容中只含有因果链上开启了窗口的部分,施事I以及目标结果子事件the window broke。Talmy还举了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6)来证明事件框架中只有开启了窗口的部分才能体现到语义内容和句法结构中,没有体现在语义内容和句法结构中的部分在窗口化过程中关闭了窗口。

(6)a. The Pharaoh built a pyramid for himself/*him.

b. The Pharaoh had a pyramid built for himself/him.

c. The Pharaoh had his subjects build a pyramid for *himself/him.

(6)中的句子均是同一个因果链事件框架经历窗口化后的结果。该因果链事件框架包括意图子事件“法老想修建金字塔”,身体行动子事件“法老发出修建金字塔的命令”,倒数第二子事件“奴隶执行命令修建金字塔”和目标结果子事件“金字塔修建好了”。(6)a的句法结构中只有因果链中的施事the Pharaoh和目标结果子事件a pyramid built,说明因果链事件框架中的其他部分完全关闭了窗口。因此,在语义内容中没有其他参与者的情况下,句法结构中只能使用反身代词himself来指代施事the Pharaoh本人。(6)b使用了have+EN的句法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对除施事以外的其他参与者有提述作用,说明中间参与者在视窗化过程中没有完全关闭窗口。因此,在语义内容中可能存在其他参与者的情况下,句法结构中可以使用him或者himself来指代the Pharaoh。(6)c的句法结构中既有施事和目标结果子事件,也有中间参与者his subjects。因此,在语义内容中有其他参与者的情况下,句法结构中只能使用him来指代the Pharaoh。与动词的基本句型相同,英语动结式所表达的致使关系也是因果链事件框架经历了注意力窗口化过程的结果。因果链注意视窗理论可以解释动结式的基本句法结构,动结式中宾语选择的多样性也可以丰富窗口化的具体过程。

四、因果链注意窗口化过程与英语动结式的宾语选择

Talmy(2000)认为,因果链事件框架所覆盖的子事件范围始于施事的意图子事件,止于施事意图达到的目标结果子事件,并且在注意力窗口化过程中,事件框架中开启窗口的部分一般是施事和目标结果子事件。在通过注意视窗理论解释英语动结式的宾语选择特点之前,我们想对该理论作两点补充。

第一,因果链事件框架所包括的子事件不应仅仅止步于目标结果子事件,还应该包括目标结果子事件之后的所有后续子事件。施事一旦受到意图激发产生了身体行动,会引发一系列的子事件,在目标结果子事件发生后,因果关系的传递不一定会结束。例如,在“约翰扔石头打碎玻璃窗”的事件框架中,意图子事件“我想把窗户打碎”引发身体行动子事件“我弯腰捡石头”和“我直起腰扔石头”,继而引发中间子事件“石头在空中飞行”,再引发倒数第二子事件“石头和窗户碰撞”以及目标结果子事件“窗户碎了”。目标结果子事件完全可能进一步引发后续子事件,例如“碎玻璃刺伤了人”等。因果链事件框架应覆盖包括后续子事件在内的所有子事件。

第二,因果链事件框架中施事和目标结果子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作进一步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施事与其意图达到的目标结果子事件是窗口化过程中的注意力焦点所在,二者之间存在语义联系。但是,在不同动词语义中,二者之间的语义紧密程度不同。有一类动词,如scrub,其语义中施事与其意图达到的目标结果子事件之间关系相对松散:施事意图达到的结果没有在语义中明确,例如我们可以说John scrubbed the tub, but it was still dirty.另一类动词,如break,其施事与其意图达到的结果子事件之间关系十分紧密,施事意图达到的结果已经在语义中明确,例如我们不能说*John broke the vase, but it was still unbroken.实际上,一些词汇语义学家(Levin& Rappaport,2008)已经注意到了两类动词在这方面的差异,scrub类动词被称为方式动词(manner verbs),break类动词被称为结果动词(result verbs)。

英语动结式的宾语选择特点与因果链注意力窗口化过程紧密相关。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具体分析中看到,因果链事件框架的覆盖范围以及施事与目标结果子事件之间的语义紧密程度都能够影响英语动结式的宾语选择。

1 应有宾语与施事+目标结果子事件窗口开启

动词的基本句式是因果链事件框架中的施事和目标结果子事件开启窗口后的具体实现。如果认知主体在窗口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子事件中参与者的受影响程度,其语言表达则为含应有宾语的英语动结式,例如(1)。(1)a是因果链事件框架“John擦拭浴缸”经过窗口化的具体实现。该事件框架包括意图子事件“John想擦拭浴缸”,身体行动子事件及倒数第二子事件“John拿起工具(如海绵)开始擦拭”,目标结果子事件“浴缸被擦拭”。根据注意视窗理论,在该事件框架中,只有施事John和目标结果子事件“浴缸被擦拭干净了”开启了窗口。句子John scrubbed the tub就是该窗口化的句法语义表达。在窗口化的过程中,认知主体可以明确“浴缸”的受影响结果clean,含应有宾语的动结式John scrubbed the tub clean.就是该过程的具体实现。同理,(1)b是事件框架“Herman砸铁片”经过窗口化的具体实现。在窗口化过程中,只有施事Herman和目标结果子事件“铁片被砸”开启了窗口,句子Herman hammered the metal就是该窗口化过程的句法语义表达。在窗口化过程中,认知主体可以明确“铁片”的受影响结果 flat,含应有宾语的动结式Herman hammered the metal flat.就是该过程的具体实现。

2 非应有宾语与施事+中间/后续子事件窗口开启

在一般情况下,因果链事件框架中只有施事和目标结果子事件能够在窗口化过程中开启窗口。但是,当施事与目标结果子事件之间的语义关系相对松散时,注意力的焦点可以集中在非目标结果子事件及其中参与者的受影响程度上。如果中间或者后续子事件开启了窗口,含非应有宾语的英语动结式是该窗口化过程的具体实现,例如(2)。(2)a是因果链事件框架“老师朗读书”经过窗口化的具体实现。该事件框架包括意图子事件“老师想朗读书”,身体行动子事件及目标结果子事件“老师朗读书”和后续子事件 “我们被老师的朗读所影响”。在该事件框架中,施事与目标结果子事件之间的语义联系并不紧密:老师朗读了多少页书等并没有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窗口化过程中注意力的焦点可以集中在后续子事件“我们被老师的朗读所影响”和其中参与者的受影响程度“昏昏欲睡”上,含非应有宾语的英语动结式The teacher read us into a stupor.就是该窗口化过程的具体实现。同理,(2)b的事件框架中施事my kids和目标结果子事件“东西被吃”之间的语义联系不紧密:不知道“东西”究竟被吃了多少。因此,窗口化过程中注意力的焦点可以集中在后续子事件“我受到孩子们吃东西的影响”和其中参与者的受影响程度“我被吃穷了”上,含非应有宾语的英语动结式The kids ate me into the poorhouse.就是该窗口化过程的具体实现。

3 假宾语与施事+身体行动子事件窗口开启

含假宾语的英语动结式是施事与身体行动子事件开启窗口的具体实现,例如(3)。(3)a是因果链事件框架“粉丝们尖叫”经过窗口化的具体实现。该事件框架包括意图子事件“粉丝们想要尖叫”和身体行动子事件及目标结果子事件“粉丝们尖叫”。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施事和目标结果子事件中的参与者是同一参与者,窗口化过程中目标子事件中的参与者关闭了窗口,不及物句子the fans screamed就是该窗口化过程的具体实现。同时,施事与目标结果子事件之间的语义联系并不紧密,the fans具体尖叫了多久,尖叫的音量如何等都没有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窗口化过程中目标结果子事件中的参与者和其受影响程度“喊哑了”可以开启窗口,含假宾语的英语动结式The fans screamed themselves hoarse.就是该窗口化过程的句法语义实现。(3)b的事件框架中含有意图子事件“Kelly想学习(如想看书)”,身体行为子事件“Kelly拿起了书,大脑进入学习状态”和目标结果子事件“Kelly理解了书上的内容,获得了知识”。其中,施事Kelly和目标结果子事件之间的语义联系不紧密:Kelly学到了多少东西,理解到什么程度等都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窗口化过程中注意力的焦点可以集中在身体行为子事件和其中参与者的受影响程度“越来越精神”上,含假宾语的英语动结式Kelly studied herself into wakefulness.就是该窗口化过程的具体实现。

4 宾语选择多样化与窗口开启灵活度

如果因果链事件框架中施事与目标结果子事件之间的语义联系松散,那么注意力可以灵活集中在事件框架的不同部分。这种灵活的窗口开启情况体现在语言上就表现为方式动词在动结式中能够选择多种类型的宾语,例如(4)。scrub就是一个方式动词,如果认知主体在其指示的因果链事件框架窗口化过程中将注意力焦点集中在施事和目标结果子事件及其中参与者受影响情况上,会产生含应有宾语的英语动结式(4)a;如果认知主体在窗口化过程中将注意力焦点集中在施事和中间/后续结果子事件及其受影响程度上,会产生含非应有宾语的英语动结式(4)b;如果认知主体在窗口化过程中将注意力焦点集中在施事和身体行动子事件及其受影响程度上,会产生含假宾语的英语动结式(4)c。结果事件框架内施事与目标结果子事件之间的语义联系紧密,因此事件框架中的其他部分不能在认知过程中开启视窗。这种单一的窗口开启情况体现在语言上就表现为结果动词在动结式中只能选择应有宾语,例如(5)。break就是一个结果动词,其所指示的因果链事件框架中的中间参与者himself和his fingers都不是其在动结式中的合法宾语。

五、结语

英语动结式的宾语选择特点与注意力窗口化过程紧密相关。方式动词的事件框架内施事与目标结果子事件的语义联系相对松散,在窗口化过程中,事件框架中除施事和结果子事件以外的部分也能开启视窗。如果认知主体的注意力集中在施事和目标结果子事件上,该窗口化过程的具体实现为含应有宾语的英语动结式;如果认知主体的注意力集中在施事和非目标结果子事件上,这些特殊的窗口化过程的具体实现为含非应有宾语和假宾语的英语动结式。结果动词的事件框架内施事与目标结果子事件的语义联系十分紧密,在窗口化过程中,认知主体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二者上,因此结果动词在动结式中只能选择应有宾语。Talmy的注意力视窗理论是解释构式句法结构的有力工具,但是具体的窗口化过程目前仍然是基于语言现象的猜想,不具有实验证据。有研究汉语动结式的学者(胡翠萍,2010)基于该理论解释汉语动结式中的主语选择特点,发现汉语中因果链事件框架的窗口化过程与英语不同:英语中因果链事件框架在窗口化过程中,施事总是开启窗口的部分,但是汉语因果链上施事可以关闭窗口。这种特殊的窗口化过程让汉语动结式的主语选择非常多样化。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窗口化过程中不同认知表现使注意力窗口化理论与认知实证研究的结合变得非常迫切。我们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弄清窗口开启的具体过程,影响窗口开启的具体参数,以及英汉语言使用者在窗口化过程中的差异到底是先天的、生理的还是受后天文化习俗因素影响的。

[1] Goldberg, A.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 Goldberg, A. & R. Jackendoff. The English Resultative as a Family of Constructions[J]. Language, 2004, (80).

[3] Levin, B. & M. Rappaport. Lexicalized Manner and Result are in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A]. Paper presented in the 2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srael Association for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Jerusalem: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2008.

[4] Levin, B. & M. Rappaport. Morphology and Lexical Semantics[A]. In A. Spencer & A. Zwicky (eds.) The Handbook of Morphology[C].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

[5] Levin, B. & M. Rappaport. The Semantics Determinants of Argument Expression: A View from the English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A]. In J. Gueron & J. Lecarme (eds.) The Syntax of Time[C].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4.

[6] Rappaport, M. et al. Change-of-state Verbs: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Argument Projection [A]. In N. Erteschic-Shir & T. Rapoport(eds.) The Syntax of Aspect[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7] Simpson, J. Resultatives[A]. In B. Levin et al. (eds.) Papers in 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1983.

[8] Talmy, L.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9] 胡翠萍. 汉语动结式主语选择的因果链视窗化研究[D]. 重庆大学, 2010.

猜你喜欢
宾语语义框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语言与语义
宾语从句及练习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