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生,黄舰影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Channell(2000)曾指出,如今很多学科倾向于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模糊性已经深入到语言的使用中,因此,完整的语言应该包括模糊性这一必要成分,也应该对模糊性这一特征进行研究。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应用数学家和控制论专家Zadeh(1965)提出了模糊集合理论,对现代数学科学的方法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受Zadeh理论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1972)首次从语义学角度提出了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并将其归纳为“让事物变得模模糊糊的词”,引起了对模糊限制语的广泛关注。伍铁平(1979)引进了这一理论,并将模糊限制语称为“模糊限制成分”,标志着中国模糊语言学的诞生。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开始将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应用于中介语对比分析研究。Nikula(1997)发现,与本族语者相比,芬兰英语学习者在口语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很少使用模糊限制语,而且使用不恰当。吴蕾和张继东 (2011)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常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进行研究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呈现明显不足的趋势,模糊限制语类别的使用也很单一,经常混淆不清。这些研究表明,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交际中不能准确的使用模糊限制语,在英语书面语中也存在类似问题。Ventola和Mauranen(1991)研究芬兰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时发现:与本族语者相比,芬兰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倾向于重复使用为数不多的几个烂熟于心的模糊限制语。赵秋荣、董元兴和刘惠华(2011)研究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原创和英译汉文本中存在的差异时发现,翻译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比较单一、存在机械式对应。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的一种文体。社论需要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媒体对重要事件或问题进行解释和评论以表明媒体的态度和立场,起到感染和说服公众的目的(Rivers et al.,1991)。社论属于议论文体,主观性强,比较随意。因此,本研究以英语社论库作为参照,选取高级英语学习者的专八议论文作为对比库,来探讨英语学习者对模糊限制语的掌握程度,从而帮助学习者在英语阅读和写作中掌握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模糊限制语不仅体现在词汇和短语中,还体现在句子结构上。因此,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也是各执一词。本文主要从词汇和短语层面对模糊限制语进行研究。在国外,Prince等(1980)将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影响命题的真值条件,它可以改变话语的原意,或是对原话语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或是给原话语设置一个变动范围,因此又可分为程度变动和范围变动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命题的真值条件,它是说话人对某事做出的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因此又可以分为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见图 1)。
图1 Prince等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Hyland(1998)则将模糊限制语归纳为内容取向型和读者取向型。其中,前者又可分为准确取向型模糊限制语和作者取向型模糊限制语。准确取向型模糊限制语又分归属度模糊限制语和可信度模糊限制语,其分类框架见图2。
图2 Hyland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在国内,伍铁平(1999)将hedges翻译成“模糊限制成分”,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根据所修饰词语的精确性,将“模糊限制成分”分为两类:一类只能修饰模糊词;而另一类既能修饰模糊词又能修饰精确词;根据是否有上限或下限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下限无明确界限,上限有一定程度;一类刚好相反,上限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下限却有一定的程度;另一类是上下限都没有明确的界限。综合分析以上分类方法可以看出,Prince 等(1980)的分类概括性较强,基本涵盖所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因此,本文以Prince等(1980)的分类为基础,综合Hyland(1998)、伍铁平(1999)以及何自然和陈新仁(2002)对模糊限制语分类,将模糊限制语进行重新综合,以方便进行模糊限制语词汇和短语方面的检索。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两个语料库,即英语报纸社论库(Newspaper Editorials Corpus,以下简称NEC)和高级英语学习者专八作文库(Corpus for English Majors,以下简称CEM)。NEC的规模约为128万词,语料主要来自近年《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等英美大报的社论。CEM规模约为28万词,语料主要来自2004-2006年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作文。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是英语专业四年级的学生,作文部分满分为20分,本研究所选作文均为达到及格水平的12分以上的作文。因此,作文的作者可以被定义为高级英语学习者。本研究使用WordSmith Tools 4.0中的WordList和Concord两个工具,根据作者自己的综合分类(见表1)进行数据检索,得出关于模糊限制语不同分类在两个库中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首先对两个语料库中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的数量进行检索统计以确定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在NEC中,模糊限制语共出现16 400次,占该库总形符数的1.3%,而在CEM中,模糊限制语共出现6 240次,占该库总形符数的2.2%。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351.53,p<0.000 1)。CEM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次数要高于NEC。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在作文中倾向于使用模糊限制语。
从总体上看,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模糊限制语使用上存在差异。因此,根据Prince等 (1980) 的分类,我们将模糊限制语细分为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以探寻具体差异。从表3的百分比中可以看出,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NEC中使用频率高于其在CEM中的使用频率,但是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在CEM中的使用频率稍微高些。此外,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在CEM中使用频率居于第一位和第二位,而这两类模糊限制语在NEC中使用频率分别居于第二位和第一位。上述情况表明,与本族语者相比,英语学习者少用范围变动型、直接缓和型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倾向于使用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高级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程度=180.99,χ2范围=48.32,χ2间接 =19.74,p<0.000 1)。与之相比,在直接缓和语使用上存在差异,但不明显(χ2直接 =11.94,p<0.05)。
表2 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
表3 不同类别模糊限制语在两个库中的分布
由于高级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模糊限制语使用上存在差异,现将两个库中在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用上的高频词进行对比,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表4是两个库中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统计。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高级英语学习者要比本族语者更倾向于使用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但就参与检索的18个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来看,在NEC和CEM中,百分比在5以上的都有5个词。在这5个词中,两个库中都出现的有3个:some,very和really。从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学习者和本族语者都倾向于使用这三个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但学习者使用的频率要高于本族语者。卡方检验的结果证明在very的使用上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存在显著性差异(χ2very=31.39,p<0.000 1),学习者更多使用very这个词。本族语者较常用的还有almost和especially这两个词,而学习者却不常用。学习者更多是使用kind of和quite。
高水平学习者为了使自己的作文更像本族语者,更能体现议论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需要使用一些程度变动语(何自然、陈新仁,2002)。由于模糊限制语本身复杂多变,表达同一个意义的模糊限制语有很多,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很微妙,而学习对模糊限制语的掌握有限,同时根据接触的先后,他们则更倾向于使用先学会的这些简单的模糊限制语,如some,very,quite等词。
表5是两个库中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统计。从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本族语者更倾向于使用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就检索的5个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来看,在NEC和CEM中,百分比出现在5以上的都共有3个:about,much和between... and...,而且这3个词在两个库中均排在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布基本一致。但从卡方检验来看,在这3个词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使用差异最明显的是between...and...(χ2= 84.29,p<0.000 1)。本族语者更多使用between...and... 这个模糊限制语来表达两者之间的模糊关系,而学习者对这方面掌握的并不是很熟练,还是停留在使用一些口语书面语中常见到、好掌握的词。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必须忘掉自己原来的习惯,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西方文化习惯(Gass& Selinker,2001),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
表4 两个库中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表6是两个库中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统计。从表6的数据可以看出,与高级英语学习者相比,本族语者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但就参与检索的13个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来看,在NEC中,百分比在5以上的共有6个词,而在CEM中却只有3个词(见表6)。学习者使用较多的是I think,I believe和seem,这3个词在CEM中分别排在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三位,在NEC中分别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一位。本族语者还倾向于使用perhaps,probably和suppose这些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学习者使用的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却很少,主要集中在I think,I believe和seem这3个词。
表5 两个库中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在高频模糊限制语中,使用差异最为明显的是I think和seem。I think在 NEC中占21.9%,而在CEM中却高达61.1%,二者的差异非常显著(χ2= 255.15,p<0.000 1)。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I think,这与王立非、张岩(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Ringbom(1998)研究发现,学习者普遍过度使用I think来表达个人观点。为了避免出现失误,学习者则不愿意使用其他不熟悉的词语来代替I think,因此就会在文章中重复使用这个模糊限制语。seem在NEC中占27.6%,而在CEM中仅占7.5%,二者也存在显著性差异(χ2= 168.66,p<0.000 1)。英语本族语者更善于利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用seem能使文章的语气读起来更委婉,同时也能增强陈述中的客观语气,可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能使读者感到自己始终处在一种商讨的环境中,使文章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学习者则更喜欢用I think表达肯定、深思熟虑过的观点(Aijmer,2002),因此不常用seem这种委婉型模糊限制语。
表7是两个库中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统计。从表7的数据可以看出,本族语者更倾向于使用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就检索的7个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言,在NEC中,出现在5%以上的有3个词,在CEM中只有2个(见表7)。两个库中均出现say和according to这两个模糊限制语,在NEC中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三位,在CEM中则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英语本族语者还经常使用at least这个模糊限制语,而学习者则不常用。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可知,二者在say的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say = 79.23,p<0.001;χ2according to = 5.04,p>0.05),英语本族语者更倾向于使用say这个词,相比之下高级英语学习者使用较少。
表6 两个库中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间接缓和语可以通过引用第三者的看法,间接地表达说话人对某事情的评价(何自然、陈新仁,2002:151)。学习者不擅于使用(sb)say 这样的间接缓和语来引用别人的观点以达到增加自己观点客观性和权威性的目的。由于国内的英语教学对模糊限制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作者如何借助模糊限制语这样的手段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很少涉及。这使得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在模糊限制语使用很单一。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词语本身的讲述,而应该联系实际讲解它们具体的语用功能(Kasper,1997),以尽量避免学习者生搬硬套出现失误。
通过对两个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在作文中更倾向于使用模糊限制语,但是使用类型比较单一,只是集中一些常见的词语上,而且反复使用。第二,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直接缓和语使用上虽然也存在差异,但不明显。出现这些差异是因为:第一,国内的英语教学对模糊限制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英语阅读课还是英语写作课,对课文或作文的讲解往往局限于意思分析,对于作者如何借助模糊限制语这样的手段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很少涉及。第二,模糊限制语本身复杂多变。表达同一个意义的模糊限制语有很多,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很微妙,学生自己也意识不到模糊限制语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英语本族语者善于利用间接缓和语来提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使文章读起来更委婉,而中国学生则喜欢用一些肯定的直接缓和语,这会给读者带来生硬的感觉。因此,英语学习者要认真研究学习模糊限制语各类型的准确用法,尽量避免使用失误造成的交际失败,甚至威胁到交际双方的面子。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模糊限制语的重要作用以及模糊限制语的复杂性,要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使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尽可能地接近英语本族语者的水平。
表7 两个库中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1] Aijmer, K. Modality in Advanced Swedish Learners’ Written Interlanguage[A]. In S. Granger, J. Hung & S. Petch-Tyson (eds.)Computer Learner Corpor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2] Channell, J.Vague Languag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 Gass, S. M. & L. 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M]. London: Lawrence Earlbaum, 2001.
[4] Hyland, K.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5] Kasper, G. The Role of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 In K. Bardovi-Harlig & B. Hartford (eds.)Beyond Methods:Component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 New York: McGraw Hill, 1997.
[6]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2 , (2).
[7] Nikula, T. Interlanguage View on Hedging[A]. In R. Markkanen & R. Schröder (eds.)Hedging and Discourse[C].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7.
[8] Prince, E., J. Frader & C. Bosk. 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A]. In R. Pietro (ed.)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C].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0.
[9] Ringbom, H. High-frequency Verbs in the ICLE Corpus[A]. In A. Renouf (ed.)Explorat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10] Rivers, W. L., B. Mclntyre & A. Work.Writing Opinion: Editorials[M]. Iow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1] Ventola, E. & A. Mauranen. Non-native Writing and Native Revising of Scientific Articles. In E. ventola (ed.)Functional and Systemic Linguistics: Approaches and Uses[C]. Berlin: Mounton de Gruyter, 1991.
[12] Zadeh, L. A. Fuzzy Sets[J].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 (8).
[13] 何自然, 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4] 王立非, 张岩. 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高频动词使用的语料库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2).
[15] 吴蕾, 张继东. 论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差异——基于COLSEC与COCA的对比分析[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
[16] 伍铁平. 模糊语言初探[J]. 外国语, 1979, (4).
[17] 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 上海: 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8] 赵秋荣, 董元兴, 刘惠华. 基于类比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1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