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玲,张 于
(武警北京总队医院 急诊科,北京100027)
护士长在急诊科急救仪器管理中的作用
王金玲,张 于
(武警北京总队医院 急诊科,北京100027)
急诊科是医院工作的最前沿,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也是仪器设备的密集科室,仪器数量大、种类多、使用频繁[1]。急救仪器管理是急诊科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长作为急救仪器的管理者,必须全面掌握科室急救仪器情况,在风险教育、规范流程、技能培训及科室间协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不因急救仪器管理及使用不当延误患者抢救。
(1)护士长注重自身学习。护士长应重视急救仪器管理工作,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接受工程师的系统培训,认真研究说明书,熟练掌握急救仪器性能、使用方法、维护、保养及常见故障排除。
(2)强调急救患者的特点,即紧急性、突发性、随机性,所以急救仪器必须确保处于应急状态,避免紧急开机时才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3)加强护士风险教育。①为了防止因违反操作规程可能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及造成仪器本身的损坏,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落实规章制度,严守操作规程,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障。②强化护士风险意识,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分析急救仪器故障引发的事故案例,认清疏于检查和虚假签名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培养护士以规章制度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行为习惯,提高纠纷防范能力。
(1)规范操作流程。护士长带领教学组长规范操作流程,制定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流程要简捷、实用、易记,利于护士、进修生、实习生培训考核。
(2)强化技能训练。新进仪器在使用前,由专业工程师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通过系统培训达到操作要求。护士长对全体护士要反复进行操作训练和考核,防止因操作不熟练而影响抢救质量。
(3)岗前培训重点。将仪器使用列为新入科护士岗前培训的重点内容,护士长亲自考核,通过后方可单独值班。
(1)严格交接班制度。每班次的护理人员班班进行数量、性能等方面的交接,交接双方做好记录并签名[2]。认真填写《急救仪器物品交接本》、《急救仪器使用维修登记本》、《急救仪器外借登记本》,确保仪器数量齐全、性能良好、电量充足、消毒规范。
(2)严格分管制度。根据护士工作经验及责任心,指定急救仪器专人负责,明确检查时限及标准,要求每周检查、清洁、消毒、保养一次,检查后在《急救仪器分管登记本》上登记签名。
(3)严格外借制度。急救仪器一律不得外借,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报告主任、护士长批准。归还时要清洁消毒,验收仪器性能是否良好、配件是否齐全,防止损坏或遗失。
(4)严格报告制度。发现仪器工作异常、零部件损坏或缺失,应向护士长报告,认真查找原因将故障排除或及时将有故障的仪器报修。
(5)完善应急预案。抢救室仪器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修,耽误抢救时间,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危险[3]。因此我们制定了突然停电、呼吸机常见故障等应急预案,遇有突发情况能够妥善处置。
(1)护士长以身作则。护士长至少每周检查一次制度落实情况,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责任人,必要时在护士会上分析讨论,提出注意事项及改进措施,继续进行跟踪检查,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护士长检查不及时或检查后不反馈信息,长此以往,加强急救器械管理的重要性在护士的意识中渐渐淡漠[4]。
(2)仪器放置规范有序。为了规范放置急救仪器及配件,采用“柜子化、箱包化、标签化”,尽量做到专柜、加锁,统一打印醒目标签,注明名称、数量,便于检查登记。零配件有一定的储备,避免紧急使用时束手无策。
(3)防止发生意外损坏。急诊科有的患者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及精神异常,使用撕拉扣妥善固定,防止人为造成仪器损坏。
(1)认真验收急救仪器。新急救仪器安装时,护士长与医学工程科人员做好仪器验收工作,确保检查主要构件及配套数量齐全。
(2)及时排除故障问题,加强与医学工程科的协作,确保不因拖延维修时间而影响使用。
(3)定期检测仪器性能。加强巡视巡查,实施预防性维修,主动控制仪器质量,早期发现故障隐患,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了确保患者抢救快速、准确、有效,急诊科急救仪器必须做到数量齐全、性能良好,随时处于应急工作状态。因此,护士长在急救仪器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注重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加强急救仪器质量控制,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杜绝相关纠纷的发生。
[1]施华.急诊工作中的护理风险评估与防范进展[J].上海护理,2011,11(2):59-63.
[2]梁冬梅.浅谈急诊科急救仪器的管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108-109.
[3]王慧娟,王红,杭太香,等.急诊抢救仪器使用安全的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3(5):35-37.
[4]姚雪芬,李爱霞,徐芬,等.急救药品与器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2):106-107.
R197.323
B
1002-2376(2015)04-0081-02
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