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毛吉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创设情境、拓展运用等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优化;数学课堂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211-01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它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原理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使教与学密切配合,高度统一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是实现知识再创造的起点
实践证明,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它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思维对象具体化,授课方式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认识的情境,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出数:随便说出一个数乘以99,再加这个数,教师口算,学生笔算,通过这样的师生竞赛,学生很奇怪:为什么我们要通过笔算,而老师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从而产生了急于求知的良好开端。
2.拓展运用是实现知识再创造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有把所学的知识经过拓展运用,最终才能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学生通过"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学习之后,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一个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玻璃?(不加盖)学生看完题目后,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就懂得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求出所要制作的玻璃鱼缸的表面积,学生在这样的运用过程中再次体现了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3.从"学"入手,呈现知识方式
3.1实践——发现方式。由于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又缺乏感性经验,因此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能进行正确地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沿圆柱的高剪开,将它的侧面展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再把它合拢起来,使学生领悟到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发现并获取新知,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3.2讨论——归纳方式。学生知识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教学时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机会,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新概念。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先让学生计算几道商相同的除法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几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变?什么不变?怎样变?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商不变性质。
4.从"学"入手,调控教学过程
学习本身和学习个体的复杂性,决定着我们不可能全然照搬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地调控,达到教学目的。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进行针对训练,判断几道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比较好的题目,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把38看作多少来试商,并进行尝试,结果发现这位同学不需试商直接用商为7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计算给予表扬鼓励,同时让学生把思路说出来,有意识地突出试商这个重点。由于把除数38看作40来试商,除数看大了,商就有可能偏小,就要进行试商,从而突破了试商这个难点。这样,教师按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文字大小合理,符合视觉习惯,背景对比鲜明,图表质量好,说明清楚,制作方便,风格统一,操作简单,简洁明了,防止制作复杂跳转过多,最大限度减少冗余信息。参考文献
[1]安玉荣.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技巧.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
[4]潘敬贞.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