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俊
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距离学生生活久远,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体验产生“隔阂”,从而弱化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淡化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熏陶,影响了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还原历史情境,激活学生真实体验是一个重要途径。
教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上),学生对红军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往往不能准确体验,感受到的是红军轻松、愉悦的生活情境,难以产生角色换位,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当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氛围中,感受红军歌谣中蕴涵的红军的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中缺少些必要的铺垫和渲染,需要增加些什么?
1.增加现实生活与历史生活的链接。在物质极其丰裕的今天,红米、南瓜大多是在家庭中、在酒宴上作为保健食品进行品尝的,是辅助食品,与其他食品搭配品尝,学生很难体验到物质极其匮乏的井冈山时期的生活场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还有红薯。那时的红米,由于山区的稻谷加工条件差,基本上靠杵舂米,加上红米稻的稻皮坚韧,加工出来的红米米质粗糙,口感差,那红米饭百嚼不烂,很难吞咽,不容易消化;南瓜,吃了饿得快,吃的时间长了,还涨肚子;茄子,一过立秋季节,就有痧气,吃多了积寒气。红米饭、南瓜汤这些粗粮作为主食,长期食用是很不舒服的。
2.增加历史情境的再现。由歌谣把学生带到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遥想当年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两省敌人在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还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武器大部分是梭镖、长矛,枪支很少,弹药更缺。要对付的却是数量和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敌人,那时候,红军物质生活极端艰苦,战斗极其频繁残酷,三天就要打一仗,随时都有可能流血牺牲。这首在红军中流传的歌谣是当时红军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唱出了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那种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增加历史意义的拓展。正因为有这种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井冈山军民才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吓倒。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井冈山,摸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这里,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由“红米饭、南瓜汤”酿造的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才以星火燎原之势,从井冈山一路播撒下去,燃遍全中国,不断走向胜利。
4.增加深层体验。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录音进入想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井冈山红军食宿图”的意境中:屋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刚刚吃过了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红军战士睡在干稻草窝里,带着胜利的喜悦进入梦乡。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红军的角度来体验他们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从而在态度、情感上引发共鸣,经过这样的移情体验,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把红军歌谣中的艰苦奋斗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英雄气概移植到学生体验中,使他们同红军战士同命运、共呼吸,就会使这种情感体验在这一瞬间化为对红军生活的激情感悟,进入情感投入的最佳状态,学生内心无限的崇敬之情呼之欲出,这样朗读所获得的体验不但情真,情深,而且情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还原历史情境,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放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认知、去感知、去评价,才能是客观的、公允的、科学的,才能在对历史的认识、感知、分析、评价中提升认知水平和审美水平,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