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兰
关键词:外感发热;中医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2-0089-01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邪气及时行疫疠之气所致,以发热恶寒、汗出异常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病症。常伴有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等病邪在表的症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传变迅速、病程短等临床特点,一般在1周左右。
1 一般资料
本科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以来,治愈百余例外感发热患者,但外感发热患者主要以门诊患者为主,轻症患者较多,多见于表症和半表半里症,气分症等少见。一般的外感发热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经过正确的辨证施治和精心的护理,可在短期内痊愈,下面就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神志等变化,定时测量体温。一般体温在39℃以上,应4 h测量体温1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水平。注意观察发热规律、特点及伴随症状。注意脉搏和体温升高是否一致。一般,发热患者体温每升高1℃,脉搏提高 10次,脉搏和发热成正比。如体温高、脉搏太快或不快反而慢,则应提高警惕。若发热时伴有皮肤黏膜下出血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发热伴有意识障碍或有高热惊厥者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如瞳孔、意识变化;对有心血病史的患者应重点监测心血管功能。对使用物理降温措施后致大量出汗的患者,要严密监测心率、血压的变化,防止虚脱、休克的发生。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尿量及肝、肾功能异常的情况,观察出汗的有无、多少。
2.2 重视心理护理 大多数发热患者来就诊时都表现为心情紧张、烦躁、不安等心理特点,有的甚至会有一种恐惧、害怕心理[1]。因此,我们护士要注意安抚患者,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患者解决临时的困难,使患者感受到我们已有充分的准备为其做各项治疗和护理。其次,要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许多发热患者会有畏寒症状,此时应给患者加盖被子(尤其是冷天),足部加热水袋保暖。如患者口干口渴明显时,护士应鼓励多饮水或果汁。有的发热患者大汗淋漓,衣被湿浸,护士应及时更换衣被及床单,使患者保持舒适和卫生。要常去看望患者,询问病情,这样也可了解病情进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又可借看望之际给予患者精神安慰,以减少患者的烦恼与孤独,使其保持稳定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加强饮食护理 食物的性味必须与疾病的属性相适应,以达到“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目的。外感发热患者,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宜消化,如面条、米粥、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饮酒。
2.4 重视津液和服药护理 发热多感受温热之邪,热邪极易伤津液。“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因此,应注意观察发热患者有无口渴、汗出、苔焦、唇干、便秘等情况,了解津伤情况,并及时予以补液,包括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同时亦应注意药物的煎服方法,外感发热,需发汗解表退热,药宜热服,以助药力,并可酌加衣被,服热汤令其微汗,不可大汗淋漓,而且当避风。
2.5 加强对症护理 高热是引起抽搐、昏迷的主要因素。按照急则治(护)其标的原则,除药物治疗外,首先要采取迅速的降温措施。物理降温是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若中医辨证中有表证存在者,不宜采用物理降温)。冰敷疗法:《本草拾遗》记载,冰,“味甘大寒无毒,主去热烦”,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收录了“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的外治方法。可用冰袋敷于病人前额、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部位。酒剂擦浴[2]:酒精(柴葛酒精浸液)擦患者的双侧颈部大血管、腋下,手心、腹股沟等处,顿挫高热。药物擦浴退热: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浴,开腠理,泄邪热。刮痧退热:取大椎穴,由内向外,单一方刮动,每一部位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中医直肠灌注疗法:如实热结腑出现大便秘结时,通过灌肠可起涤除肠道积滞,达到通肠降温的作用。
3 小结
综上所述,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普遍应用的科学方法。辨证是治疗和护理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再根据治疗原则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在临床上我们特别注意医护的配合,在护理上除按原发病的不同,做好基础护理外,采用分证施护的方法,给予心理护理、饮食调护、服药护理、对症护理,一定会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向继荣.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36-138.
[2]宋欠红,叶勇,唐彬,等.柴葛酒精浸液治疗外感高热临床观察[J].2008,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