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岩,邓健男,李沛清*
(1.甘肃中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2.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金 岩1,邓健男2,李沛清1*
(1.甘肃中医学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2.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半夏泻心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保护胃黏膜、抗肿瘤、抗炎、胃肠双向调节、抗氧化、止泻、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调节中枢递质、抗缺氧等作用。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对半夏泻心汤的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做一综述,为其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半夏泻心汤;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肿瘤
半夏泻心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调和肠胃的经典方剂,又是“和”法的代表方,具有辛开苦降、平调寒热、调理气机、补气和胃、固摄中焦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以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中气虚弱为病机的疾病,症见胃脘痞塞、上吐下泻、寒热错杂等。脾为阴脏,气主升,胃为阳腑,气主降,二者居于中焦,为阴阳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虚弱,中气不足,气机失常,上下不能交泰,痞塞不通,遂成痞证;中焦失和,上可见恶心呕吐,下可见肠鸣下利,寒热错杂。全方以半夏为君药,可辛温散痰消痞,又可降逆止呕;以辛热干姜为臣,辅佐君药;苦寒之药黄连、黄芩泄热除痞。上四味配伍,可平调寒热、辛开苦降、调理气机;辅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脾益气,使中气更足,全方苦辛相配,阴阳并进,一热一寒,一开一降,共奏健脾和胃、化痰消痞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保护胃黏膜、抗肿瘤、抗炎、胃肠双向调节、抗氧化、止泻、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调节中枢递质、抗缺氧等作用。本文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进行综述。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为“胃痛”范畴,临床表现以胃脘部痞满不舒、泛酸、嗳气、胃中嘈杂等症状为主。《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此外,肝主疏泄,脾胃运化、气机升降都有赖于肝。情志不畅,肝郁则乘土,进而出现慢性胃炎症状。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或气滞血瘀均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临床治疗多以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为辨证要点。杨宪煌[1]以56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气滞主证15例、瘀血主证18例、火郁主证10例、脾虚主证13例,所有患者均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测确诊。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半夏10g、黄芩10g、黄连5g、西洋参10g、甘草6g、干姜3g,根据主方加减化裁治疗。5周后评估临床疗效,临床痊愈21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9 %。李红等[2]将120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胃泰颗粒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胃窦小弯、大弯和胃体小弯处病理样本,发现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吴丽芹等[3]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能增强大鼠胃黏液磷脂和氨基己糖含量,抑制攻击因子,增强保护因子,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
癌前病变作为慢性胃炎的终末阶段,是从胃黏膜病变向胃癌转变的重要过程,也是胃癌防治的重点。王建斌[4]将45例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18例,分别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和中成药胃复春治疗,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8.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现代医学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LES压力下降、食管防御机制削弱、抗反流屏障功能不全、胃排空延迟、反流内容物清除障碍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该病的原则为减少胃食管返流、降低返流液酸度、增强食管清除力和保护食管黏膜[5]。中医常该病归属为“胃脘痛”“痞证”“吐酸”“嘈杂”“心痛”等范畴,多由久病劳累、饮食失调、情志不畅致使脾胃受损,痰瘀气结于食道所致,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胃部灼热、反酸,典型症状为胸骨后向颈部放射烧灼感,胃内容物返流到咽部。高望望[6]将97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及吗丁啉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兴勤等[7]采用半夏泻心汤配合针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周后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分泌量均明显升高。潘霜等[8]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可减轻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食道黏膜损伤,降低细胞间黏附分子-1 和L-选择素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和胃底肌条收缩幅度、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物对食道黏膜刺激有关。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与十二指肠慢性溃疡,多由胃液及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所致,幽门梗阻、胃出血及穿孔为其常见并发症。解平芬[9]将8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前者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后者给予半夏泻心汤治疗,两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中“胃脘痛”范畴,症见胃脘部疼痛、痞闷、厌食、嗳气、恶心、呕吐、嘈杂、乏力、便秘或便溏、舌苔白腻或黄,舌质红或淡红,或边有瘀点,脉弱、沉迟或弦滑、弦数。该病的关键病机为阴阳两虚、寒热夹杂、瘀食互结[10]。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直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11-12],下调CAGA、VacA表达[13]。
肿瘤是全身性疾病,患者多为中后期,正气大伤,邪气较剧,加之药毒所侵,又可见呕吐、脘腹痞满、舌苔厚腻等症[14]。花宝金[15-16]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道肿瘤,有效改善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半夏泻心汤还具有减毒增效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结肠癌、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化疗后引起的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17-18],还可预防CPT-11迟发性腹泻[19],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散结消痞的功效,主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的胃脘部疾病,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全方消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健固脾胃,使生化之有源,气机升降之有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具有健胃止吐、消炎镇静的作用[20]。
半夏泻心汤治疗的心下痞类型主要包括:①胃或黏膜病变,如炎症、充血、溃疡、糜烂等使病灶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痞满之感;②胃壁张力异常、胃动力不足、排空减慢导致的心下痞感觉;③幽门部位出血、水肿等导致狭窄,食物排出困难而产生痞满感觉[21]。
半夏泻心汤方中苦寒与温热药并用,可清热燥湿、辛开苦降、补泻一体,在驱邪的同时兼培补正气,泻不伤正,补而不滞,充分体现了仲景用方圆妙。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适用于痰热内蕴肠道、正气不足之症,或寒热互结心下之证。
[1] 杨宪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56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579,581.
[2] 李红,杨桦,钟志国.半夏泻心汤对脾虚湿热型慢性胃炎胃黏膜修复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5):71-72.
[3] 吴丽芹,姜惟,姚欣,等.半夏泻心汤对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鼠慢性胃炎模型胃黏液层磷脂、氨基己糖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8(5):29-30.
[4] 王建斌.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癌前病变27例[J].西部中医药,2011,24(12):45-48.
[5] 刘德昭.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30例[J].中外医疗,2009,6(27):44-45.
[6] 高望望.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7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212-213.
[7] 刘兴勤,江超先,张 莉,等.半夏泻心汤配合针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300,1315.
[8] 潘霜,蓝青强,林寿宁,等.半夏泻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道黏膜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J].山西中医,2012,28(4):49-51.
[9] 解平芬.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108-109.
[10] 徐景藩.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6.
[11] 厉兰椰,孔繁智,沈金美,等.半夏泻心汤证与Hp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8,39(4):220.
[12] 厉兰挪,孔繁智,胡秀爱,等.脾虚证大鼠幽门螺杆菌感染摸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4,2(3):21.
[13] 赵梁,谭达全,尹抗抗,等.半夏泻心汤对幽门螺旋杆菌毒力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2014,30(3):114-116.
[14] 张晓春,彭海燕,邓旭坤.半夏泻心汤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5):298-300.
[15] 花宝金,鲍艳举.半夏泻心汤治疗肿瘤体悟[J].中医杂志,2007,48(1):19-21.
[16] 花宝金,王芳,侯炜.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消化系统肿瘤54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74-76.
[17] 赵国华,张 新,戴卫东.半夏泻心汤在食管癌化疗中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医研究,1996,9(2):40-41.
[18] 李仁廷.半夏泻心汤治疗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128例[J].陕西中医,2006,27(4):425.
[19] 张蕾,李平.加味半夏泻心汤预防CPT-11迟发性腹泻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1):5-6.
[20] 邓中甲.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2.
[21] 倪敏.中药方剂半夏泻心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5):345.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9-26
金岩(1988-),男,回族,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方证客观化及临床。
李沛清(1963-),女,甘肃中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方配伍及临床应用。E-mail:lPq@gszy.edu.cn
R285.6
A
1673-2197(2015)02-0058-02
10.11954/ytctyy.2015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