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艳,王建明
(1.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试论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
张春艳1,王建明2
(1.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根据中医对“肾”的认识,指出中医肾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肾脏生理特点和病理改变的学科。对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医肾脏病学;学科;内涵;外延
中医肾脏病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肾脏的特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特点及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诊断、治疗和护理保健规律等,是中医临床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肾脏病学范畴有较大的变化,研究范围包括对该学科原有基本学术概念的解释、科学规范及肾藏象理论,还有各种肾脏疾病的诊断、病因、病理、辨证、理法方药、预后、调摄等方面。为提高肾脏疾病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其发病机理、药理较为关键。因此,界定中医肾病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对加强中医肾病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中医理论“肾”的范畴较为广泛,凡与其生理功能相关内容均包含在内,与现代西医肾脏范畴不完全相同。肾的生理特点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主水液代谢,主纳气;肾藏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藏精,内寓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肾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发育及衰老等关系密切。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呼入之气在肾的摄纳作用下上宣下达,通达全身,可完成整个呼吸过程。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功能正常则使骨骼健壮,记忆力正常、思维敏捷、精力充沛。
中医肾病学是我国医学在长期诊治内科疾病临床实践中,特别是肾病大量临床经验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理论为基础,研究肾系疾病范畴内各种病证及其相关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若肾主水代谢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运化障碍,出现水肿等病症。若肾虚膀胱气化不利,可致癃闭、遗尿、少尿、尿失禁、多尿、关格。若肾气虚损,肾脏摄纳功能失常,发于下焦则病淋证,肾气虚摄血失常则尿血,精微不摄则尿浊。若肾精亏虚失于温煦、濡养,可导致较多病证,局部病证如肾热、腰痛、肾劳、肾积、肾风,全身病证如虚劳、风水。中医肾脏病学在研究范围上较西医肾脏病学广泛,包含西医肾脏病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又不局限于西医的肾脏病,凡是与中医肾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有关疾病均可归于中医肾脏病学的研究范畴。中医有“久病及肾”的观点,到疾病后期均出现肾脏病变,如多种系统慢性严重疾病、癌症末期、高血压引起的肾小动脉硬化及传染性疾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均属于中医肾病学的范畴。除上述疾病,还包括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主纳气等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同时,还受其表里关系、相生相克、脏腑经络联系等相关脏腑的影响,实际上应归属于中医肾脏病学的外延范畴。研究[1]指出,中医肾脏病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各种肾脏疾病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上述疾病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其预后。
中医肾病学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系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尿酸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药物性肾损害等)、急慢性肾衰竭、肾动脉硬化症、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脏血管性损害、尿路感染性疾病、急慢性肾盂肾炎、肾结石、肾下垂、多囊肾、肾癌、膀胱癌及全身疾病肾脏损害(包括狼疮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干燥综合征肾损害、肝肾综合征、心力衰竭肾损害)等。
中医肾病学科的外延,可理解为与中医肾病学科及相关其他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人之生,先成精”,“夫精者,身之本也”。提示肾精中可能含有决定或主导遗传密码的某种因子,与遗传性因素关系密切。“肾主生殖,肾主藏精”,提示可能与遗传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肾主生殖、藏精功能异常,会产生与生殖、生长发育相关的病症,如小儿五迟五软,男性出现阳痿、早泄、遗精、性欲冷淡、阳强、不射精症、血精等疾病,严重者不育;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流产、早产、不孕等生殖系统疾病及健忘、老年性痴呆、早衰等精亏不足疾病;若肾不纳气,则会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肾阳虚证常见于泄泻、肺胀,肾阴虚或阳虚均可导致心悸、失眠、便秘、汗证、虚劳、头痛、痿证、不寐、耳鸣耳聋、脱发等。肾主骨,生髓异常会出现痿证、痹证。此外,肾元亏损可导致患者出现不适状态,但又无器质性改变,现代医学可归属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神经官能症。同时,中医肾病学外延还包含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如慢性肾衰竭导致的肾性骨病、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等疾病,妇科的月经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等症;男科的不育、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症;心血管的心律失常、心肌炎、冠心病;神经系统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失眠、脑梗等;内分泌疾病,如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均与中医肾功能异常有关。故采用中医理论补肾益精填髓、调和肾阴肾阳,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中“异病同治”理论的科学性。
同时,中医学范畴的相关病证会影响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如头痛、眩晕、消渴、狐惑病、感冒、发热、痹证(肌痹、皮痹、脉痹)、喘证、风疹、蝴蝶疫、呕吐、阴阳毒等,当影响肾主水、司气化、藏精、主骨生髓等功能,会出现水肿、关格、少尿、多尿、癃闭、尿浊、腰痛尿血等症状,也归属于中医肾病学的范畴。
现代中医肾病学不但继承传统中医肾脏病的理论基础,同时还与现代西医肾脏病学理论相结合,中医肾病学科既包括对“肾”本身的研究,还包括泌尿、生殖、内分泌、代谢、呼吸、心血管、风湿、骨病等多系统研究。同时,还与遗传性疾病有关,研究发现,造成家族性遗传病的现象与遗传物质DNA基因突变或遗传变异相关。该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系谱分析研究发现,家族遗传倾向的家庭成员,如高胆固醇血症、癌症、糖尿病、癫痫、偏头痛、精神分裂症、高血压、哮喘等,均属于现代中医肾病学的范畴。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肾病学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中西医理论互补,广泛借鉴与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及技术成果,努力挖掘和发挥中医药治疗肾脏疾病的特色与优势,挖掘有效方法、单味中药、复方方剂甚至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运用基因芯片、基因多态等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及其他高新技术,包括先进科技手段(如放射免疫、同位素标记、细胞培养等先进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最新研究方法学(如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DME、医学统计学、数字中医药系统、GCP方法等)等多种手段和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规范的基础理论、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探索中医肾病病因病机及诊治的新方向,为中医药治疗肾脏病提供新的理论基石及更有效的中药新制剂,从而加速中医肾脏病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程。
[1] 盛笑梅,孙伟.试谈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87-88.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4-21
张春艳(1975-),女,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肾脏疾病临床、教学及科研。E-mail:wjm8873124@163.com
R256.5
A
1673-2197(2015)16-0001-01
10.11954/ytctyy.2015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