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华,王宝家,徐由立,周文亮
(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伤寒论》煎服法中的脾胃观探析
康玉华,王宝家,徐由立,周文亮
(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体现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理调养、预后及药物煎服等各个方面。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之源,试从《伤寒论》中的煎服法浅析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伤寒论;辨证论治;张仲景
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之源。《灵枢·五味》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内经》中也有关于“脾者,土也”“土者生万物”[1]的论述。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将重视脾胃的思想贯穿于《伤寒论》之中,对后世医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部分医家在临床诊治中只注重组方配药时兼顾脾胃,忽视了药物煎煮和服用过程中对脾胃的顾护。笔者对《伤寒论》中煎服法所体现的脾胃思想进行梳理,以期对学者有所裨益。
1.1 与米同煎
粳米具有健脾胃、培中气的功效。《孟诜》有言:“粳米温中,益气,补下元。”《伤寒论》中需与米同煎之方为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和桃花汤四首。其中前三首所对应的病机均为津气两伤,虽然白虎汤证无明显伤津情况,但“壮火之气衰”,大有伤津耗气的趋势,且三方所用石膏有一斤之多。石膏为寒凉碍胃之品,故与米同煮以求和中益气生津,避免寒凉伤胃之弊。桃花汤证为脾肾阳虚导致的滑脱不禁,其本为脾虚,故以赤石脂温阳涩肠,干姜温中散寒,佐以粳米补益脾胃,亦使阳气有生化之源。
1.2 先煎
《伤寒论》中有些药物需先煎的原因或为减其毒性,如先煎麻黄,去上沫,因“沫令人烦”,再如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故需先煎以缓其毒性再纳诸药;或是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葛根、茯苓、栝蒌实等难以煎透之品;或是缓和其峻猛之力,养护脾胃,如十枣汤,其为峻下逐水之猛剂,方中甘遂、芫花、大戟均药性峻烈,且三药俱有毒性,用之往往损伤正气。王晋三有言:“攻饮之剂,每以大枣缓甘遂、大戟之性者,欲其循行经脉,不欲其径走肠胃也。”故先煎肥大枣,一则顾护胃气,再则缓和峻药之毒,使邪去而不伤正。方以大枣为名,有顾护脾胃之意。
1.3 麻沸汤浸渍
麻沸汤即滚沸的水,麻沸汤浸渍法不需煎煮药物,而是以刚烧开的水将药物浸泡少顷,搅拌后去滓,汤药即成。《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即用浸渍法,因其证为无形邪热壅滞心下,乃热痞之证。方用大黄、黄连清泻邪热,但大黄煎煮后有泻下之力,而本证并无实邪,故以麻沸汤浸渍取其轻扬之气而薄其重浊之味,以清泻心下热结,用此法以免大黄泻下之力伤及胃气。
1.4 去滓重煎
《伤寒论》中所载去滓重煎之法为“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用此法煎煮的方剂有七首,分别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旋覆代赭石汤。柴胡汤类以和解少阳为主,泻心汤类以调和脾胃为主,其治法均体现了以和为纲,这不仅体现在方药的配伍上,也体现在药物的煎煮法上。王子接曰:“去滓再煎,恐刚柔不相济,有碍于和也”,再煎可使药性和合,以避药性不和伤及脾胃。且七方所对应的症状均有胃不受纳的表现,或为干呕不能食,或为噫气,再煎可使药液浓缩,使药减而效不减,如此便可减轻脾胃的受纳负担,避免服药过多而致脾胃不适。
2.1 药后啜粥
《伤寒论》中服药后需要啜粥的方剂有桂枝汤、十枣汤、理中丸、白散四首。桂枝汤乃调和营卫之主方,其方药配伍以外调营卫、内和脾胃阴阳为宗旨。“服已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此法一则借粥之热量以助发汗;二则饮粥以益脾胃,以固营卫生化之本。十枣汤为峻下猛剂,“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峻猛之药有伤脾胃之嫌,且下利又恐损伤正气。故使患者以糜粥自养,顾护脾胃,补养正气。理中丸证为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治以温中健脾。“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之用意便在于饮热粥以健脾益胃,并借粥之热量温中散寒,和诸药共振中焦阳气。白散方证为寒实结胸无热证,方中以巴豆为君,散寒逐水。因巴豆有“得热则行,得冷则止”[2]之性,故“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用热粥以助巴豆逐下,用冷粥缓其峻猛,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合理调治。巴豆为峻泻之品,服之易伤肠胃,药后进粥有“籍谷气以保胃”之意。
2.2 白饮和服
“白饮”即为米汤。《伤寒论》中散剂多以白饮和服,如四逆散、半夏散、五苓散、白散、牡蛎泽泻散等。因散剂为生药,组方诸药未经煎煮,其性自然不和,故用白饮以调和诸药。再者,白饮可补养胃气,以白饮和服可免过服伤正之弊。
2.3 服药禁忌
桂枝汤方后注“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葛根汤方后注“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此言表明太阳本证皆应从此禁忌,也启示医者无论何证,在用药时皆应注意有所禁忌,以提高疗效。以上所禁食之物或为难以消化之品,或食后易生热,或助生湿。而病后,脾胃之气难免受损,食之恐碍脾伤胃。除此禁忌外,《伤寒论》第391条和第398条有初愈后不可多食的说法,即“新虚不胜谷气”“以新病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此二条表明病后脾胃气弱,不可强纳饮食,应有所节制以顾护脾胃。
综上所言,不难看出,正确的药物煎服法在治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亦启迪医者诊治时不可止于开方,应向患者讲明煎煮及服用方法,以提高疗效。张仲景将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全篇,亦不外煎煮法中,可见其对顾护脾胃的重视,亦提示学者应从中有所领悟,将顾护脾胃的思想运用于临床。
[1] 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2] 清·吴谦.删补名医方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3] 钱超尘,郝万山整理.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4-21
康玉华(1988-),女,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温病学。
R222.2
A
1673-2197(2015)16-0002-02
10.11954/ytctyy.2015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