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微型授课”走向深入

2015-02-08 03:09江苏省淮安中学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家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通感荷塘月色朱自清

◎江苏省淮安中学 朱 平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家伦

让“微型授课”走向深入

◎江苏省淮安中学 朱 平 ◎苏州大学文学院 王家伦

“微型授课”是面对教育专家,在规定时间内,对假设的学生进行的模拟授课活动。“微型授课”一般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素,首先要兼顾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其次要关注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再次要呈现教学过程和板书作业。此外,“微型授课”还要模拟实际课堂情况,其一是要学会“演课”;其二是要模拟“互动”;其三是要留有“生成”。

微型授课;关注要素;模拟课堂

微型授课,也叫模拟授课,是指授课人面对有关领导、专家或其他行内人士,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假设的学生进行的模拟授课活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授课者的“自说自话”。“微型授课”一般用于新教师招聘或一些竞赛活动。我们认为,“微型授课”就是正式课堂省略学生具体活动的缩微版。

一、“微型授课”要关注的几个要素

“微型授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说课,相对说课来说,更具“内隐性”,更见教者“功力”。一般来说,说课需要关注的几个要素,“微型授课”中同样也不可忽视。只不过,说课是通过授课教师之口直接“说”出来,而“微型授课”是通过授课教师“演”出来。所以,“微型授课”尤其要注意以下要素的“渗透”。

1.兼顾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

“微型授课”要兼顾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微型授课”时也要考虑到授课文本的“个性”、在教材中的独特地位,以及该篇目和课程标准的联系,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在一般的说课中,往往直接分析教授篇目的特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本堂课是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而“微型授课”却必须将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能够在“演课”中让评委明白授课者针对具体文本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2.关注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微型授课”虽然没有直接的“学情分析”这一环节,但也要考虑到虚拟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年段特点、授课年级、学习方式等,“微型授课”过程中应将这些要素糅合其中,以此表明授课者的“教”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学”。对于教学对象,授课者可以通过“说”来告诉评委,如“同学们已经是××年级的学生了”……

3.呈现教学过程和板书作业

一般来说,“微型授课”首先应该呈现出授课人实际授课时大致的教学过程,起承转合等教学各环节都应在“微型授课”中体现。其次,授课者的板书设计、课后作业等都要在其中呈现。板书,即课堂中“凝固的一刹那”,也要在“微型授课”过程中呈现出来。此外,“微型授课”中每个环节都力求体现教者的教学中的“阶段目标”,要有“上面我们……”之类的话语,最终直至整堂课终极目标的达成。

二、“微型授课”要模拟实际课堂情况

“微型授课”毕竟不能等同于正式上课的实际情况,其效果也不能等同于课堂的实际效果。但是,“微型授课”需要模拟实际课堂教学的情况,能够将实际课堂的情况通过授课者“表演”出来。这就更需要教授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其课堂教学。因此,“微型授课”较之以往的“说课”不能不说是更进一步。

1.要学会“演课”

“微型授课”是一般正式课堂的“微缩版”,即隐去了学生,隐去了学生的活动,但是教者必须要假设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将本节课“演”出来,即能够自编、自导、自演。其一,要“演”教师活动,可体现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方法,并可预设教学精彩处;其二,要“演”学生活动,即学生表现、学习情况、课堂反映等。“微型授课”时,教授者要学会“演课”,不仅能将整堂课的内容通过授课者一人“自说自话”式地表演出来,还需要授课者辅以一定的动作、神态等,这样才能将微型课堂“演出”成功。

2.要模拟“互动”

“微型授课”要求授课者心中有学生,心中时刻装着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规定的大致10分钟—15分钟内,从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角度思考教学环节,并精心设计引导问题。这就要求授课者能模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微型授课”过程中将师生的互动情况体现出来,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等。只有充分考虑到“互动”,“微型授课”才能惟妙惟肖。在中学一线教学中,“教案”往往是站在教者教授的角度设计教学流程,常常会忽视学生的活动等情况。所以,“微型授课”这种方式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3.要留有“生成”

“微型授课”的大致环节也需要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直至最后的作业布置。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必要渗透语文教学的课程意识,在预设中同样兼顾到教学“生成”。授课者可以搞一个小小的“生成”,即假设某一个学生作出了出乎意料的回答,故意扯出去,然后,迅速回到正题。其目的就是使在座的专家、领导和行内人士知道你懂得教学生成。因为,毕竟正式的课堂有很多突发情况,既要有课堂预设,也要留有课堂生成。“微型授课”设计一个“生成”也正是显示授课者关注学生状态的深厚功力。

三、微型授课案例分析

对下面这个“微型授课”的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微型授课”的大致情况了。

1.案例:《荷塘月色》微型授课稿

(微笑)同学们好!今天呢,我们一起学一篇文章,大家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胆量把它学好?(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很好!同学们的回答很响亮,我为大家鼓掌。(教者鼓掌……)

同学们,我们初中时已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和《背影》,同学们已经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了,朱自清先生大家已经非常熟悉,这里就不作过多介绍了。但是大家还记得朱自清先生在《春》里有这样一句话“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请大家说说这句话有何特点?

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那么就请你,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这句话确实很生动,但为什么生动呢?有同学举手了,从你的眼神中我看出你知道了,别急,我们下面再揭开谜底好吗?

同学们,请打开教科书,标好自然段,总共9个自然段。标好了,我们就先自由阅读课文,读完之后,告诉老师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哪两样景物。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刚才老师让大家思考的问题有没有答案了?看来大家都胸有成足,……好,这位同学很积极,就请你来说说。

对的,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主要写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

上面我们一起对《荷塘月色》中作者主要描写的景物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呢,我们就重点研读文章的第4、5、6自然段,首先老师将这几个自然段范读一遍。请同学们来体会下这几段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

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发现了大家的肯定。谢谢同学们夸奖,读书就要读出文章的味道来。既然这样,同学们是不是考虑下这几段中的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这个问题好像一下子不太好回答,请同学自由朗读4、5、6自然段。这个问题如果有点难度的话,大家不妨回顾一下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景物描写,尝试着再比较一下。

好了,通过比较阅读,同学们不难发现荷塘月色充满“朦胧美”。(板书:“朦胧美”)

同学们,通过初步的阅读我们大致了解了《荷塘月色》中景物的特点。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研读这几段文字。同学们,老师尝试着将第4段描写“荷叶”“荷花”的句子置换成普通的白描,大家体会一下,如果不用比喻后的句子读起来怎么样?

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发现这些句子没有文中的描写那样形象具体。同学们再试着从文中找出其他几处运用比喻的描写,尝试着不用比喻再来读读看,觉得怎么样?

同学们,我们知道比喻的手法往往能够使笔下的景物更加形象具体。(板书:“比喻”“形象具体”)那么对于朱自清笔下这样的两句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大家觉得写得怎么样呢?可以讨论一下。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大家发现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那么什么叫通感呢?我们请刚才就举手的这位同学来回答……说得很好,通感其实就是不同感官之间的转化,这也能使表达更为形象。(板书:“通感”“更为形象”)

其实,我们在上课前所说的朱自清《春》中“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生活中我们也常说“你笑得很甜”,都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大家还记得初中时学的《紫藤萝瀑布》中“香气似乎是紫色的”这样的表达吗?这也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我们请同学通过想象用通感的手法来造一些句子。

大家都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肯定会有精彩的语句表达出来。好,这位同学来说说看。“我看到了面包中散发出的阵阵香气”,这是视觉和嗅觉之间的转化,说得很好!请你再来说说……

大家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得还不错,我们还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通感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法。那么,老师又要提问了,既然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景物具有别样的朦胧美,但是作者为何在第6自然段中又说“但热闹是它们的,但我什么也没有”?请大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老师估计这个问题有点难度。那么,我们请同学们动笔标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来,再仔细体会体会。

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能够发现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流露出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作者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板书:“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

行了,我们主要鉴赏了《荷塘月色》中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大家也知道,这篇文章围绕着朦胧美来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又充分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来写景的,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

同学们,我们这堂的内容也差不多了。布置一下回家的作业。请阅读文章后活动体验中练习4中的一段关于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的学习材料,写一段200来字的感想。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设计)

2.分析

这是一份安排一个课时的“微型授课”稿。授课人在“演”的过程中却时时处处兼顾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情,即针对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授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以看出,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应为:“通过比较研读,展开想象,较为深入地理解文中的比喻、通感修辞手法。”“通过反复朗读,较为深刻地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那份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授课人始终关注到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因为教学对象预设为高一(上)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了三年的初中学习,虽然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一些内容较为含蓄的文本的理解尚有难度,对某些难度较高的修辞手法的鉴赏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微型授课时就必须考虑这些因素。针对本篇文本中较难的问题,授课者通过比较法,具体采取朗读法、讨论法、置换法等,授课过程中始终积极调动学生、鼓励学生,如“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那么就请你,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在这个“微型授课”过程中,授课者本着“一课一得,文道各一”的原则,呈现了该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导入时启发学生回忆通感的修辞手法;第一环节是散读课文,指出作者主要写了那两样景物;第二环节是体会这几段景物有怎样的特点;第三环节是研读4-6段,运用置换法,体会“比喻”的作用;第四环节是重点分析文中的两个通感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感官的转换来表现景物特征;第五环节是研读第6自然段的最后句,理解作者沉浸在荷塘月色中的情感。这五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不蔓不枝,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在模拟实际课堂上,授课者辅助一定的动作、表情等,设想学生在场时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充分互动,可谓“演”得活灵活现。此外,授课者在微型授课中设计了生成,考虑到学生在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造句时,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生成,即想象学生的造句“我看到了面包中散发出的阵阵香气”。

整节微型授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授课者举重若轻,展示了较为深厚的教学功力,可作为为一线教师和“预备役教师”学习借鉴的范本。

当然,无论怎么说,“微型授课”不能代替真实授课的实际情况,因为真实课堂的生成是无法预设的;但是这种比较新颖的授课方式,不仅对参加竞赛、应聘的授课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一线语文教师日常备课也有很大的启发,那就是更加关注学生,贴近学生,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通感荷塘月色朱自清
作品:荷塘月色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荷塘月色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