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萍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氯沙坦钾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马亚萍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将148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4例采用氯沙坦钾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对照组74例采用氯沙坦钾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及血压、尿素氮、C-反应蛋白及24h尿微量清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MAP)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MAP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BUN、肌酐及UAER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UAER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水平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沙坦钾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早期DN能改善肾功能,抑制慢性炎性反应,控制血压,有效降低尿蛋白。
氯沙坦钾;六味地黄丸;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DN是仅次于大血管并发症的致死原因[1]。DN为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主要病因之一,约占全球ESRD的20%~40%[2]。其病理变化公认的是系膜细胞性增殖肥大和外基质增多,早期临床治疗很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氯沙坦钾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DN的临床疗效。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收治的DN患者148例,均确诊为T2DM,且尿微量蛋白排泄率(UAER)30~300mg/24h。排除原发性肾脏疾病、肝功能不全、自体免疫性疾病及泌尿系感染性疾病等。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4例,男39例,女35例;年龄45~70(57.0±5.8)岁;病程4~8(5.7±1.5)年。对照组74例,男30例,女44例;年龄44~68(54.0±5.8)岁;病程3~8(5.2±1.7)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2组均进行糖尿病教育,低盐、优脂、低蛋白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服用氯沙坦钾片(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国药准字H20080371)50mg,1次/d,,治疗组在口服氯沙坦钾基础上口服六味地黄丸(兰州佛慈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62020664)8粒,3次/d。2组疗程均为6个月。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4hUAE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测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24hUAER、血肌酐、尿素氮下降50%以上;有效:上述指标下降10%~50%;无效:上述指标下降<10%或升高。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及UAER比较 治疗后2组SCr及BUN及UAER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UAER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2。
2.32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后2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MAP)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MAP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3。
2.42组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2组治疗前后肌酐、BUN及UAER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血压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1 mmHg=0.133 kPa。
表4 2组治疗前后CRP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不良反应 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DN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糖脂代谢紊乱、细胞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起到重要的作用,炎性机制是DN发生的关键因素,DN患者体内炎性递质异常,CRP和IL-6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人群[3]。多项研究表明,DN发病与高糖、血液流变学改变、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4]。慢性微血管炎症加速DN的进展,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在多种黏附因子、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在肾脏聚集,引发炎症反应,加重了血管损伤和基质纤维化[5],从而引起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损坏,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及机械屏障破坏,滤过功能受损。蛋白尿与DN的严重程度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微量蛋白尿是早期DN的标志,其出现标志着病情将进一步发展为临床DN。及时有效的干预,减少尿蛋白,缩短尿蛋白存在的时间,是递转或延缓早期DN发生和发展的关键[6]。
氯沙坦作为经典的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可改善DN患者的血糖,减少蛋白尿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通过调节产生超氧化物的酶和超氧化物清除酶的活性,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有研究表明,高糖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及肾小球都会产生过量的超氧化物,DN患者外周血急性时相CRP(hs-CRP)、IL-6及TNF-α均明显升高,并且与UAER呈正相关;氯沙坦降低DN患者血糖、血压及UAER的机制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增强SOD活性相关[7-8]。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因机制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肾阴不足,阴损及阳所致[9]。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酒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六味药物组成,能滋阴补肾,临床治疗DN有效,可减慢DN进展,具有保护糖尿病肾脏的作用。研究证实,其对DN大鼠肾脏保护作用与抑制IL-6、TNF-α表达相一致,说明六味地黄丸对肾脏保护作用与抑制炎症作用密切相关[10]。CPR既是炎症因子又是慢性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可使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直接损伤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同时可直接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导致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加速肾小球损害[11-13]。程发峰等[14]对中药配合氯沙坦治疗DN文献进行Meta分析,认为中药配合氯沙坦治疗DN在改善UAER、24h尿蛋白定量、SCr、BUN、空腹血糖、TG、TC方面均有显著作用。本研究证实,治疗组治疗后血压平稳下降,UAER降低显著,BUN、SCr、CRP水平明显降低,表明氯沙坦钾联合六味地黄丸可有效地改善DN患者肾功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衰竭,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 柯箫韵,喻格书,袁慧中,等. 螺内酯联合缬沙坦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J]. 重庆医学,2013,42(11):1252-1253
[2] 杜志红,吴凌慧,王会玲,等. 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能量消耗状态[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3):219-222
[3] 周作荣,郑媛,金江丽,等. 依帕司他、罗格列酮、前列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2013,42(11):1281-1283
[4] 吴雪怡,李航.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研究及临床意义[J]. 中华肾病学杂志,2012,28(7):564-569
[5] 郑坤. 氯沙坦钾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析[J]. 重庆医学,2013,42(11):1231-1232
[6] 王颖,燕树勋,吕久省. 舒洛地特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Ⅳ)的临床观察[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2):136-138
[7] 胡春,张霞,金惠敏,等. 氯沙坦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机制[J]. 中国临床医学,2013,20(2):157-160
[8] Tessari P,Cecchet D,Shi S,et al. Nitric oxide synthesis is reduce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nephropathy[J]. Diabetes,2010,59(9):2152-2159
[9] 廖伟峰. 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损伤的影响[J]. 甘肃中医,2006,19(3):33-35[10] 杜静静,黄平. 六味地黄丸对TNF-α、IL-6表达水平的影响及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机制研究[J]. 现代中医药,2014,34(1):74-77
[11]PerssonPB,HansellP,LissP.Pathophysiologyofcontrastmedium-inducednephropathy[J].KidneyInt,2005,68(1):14-22
[12]BarzilayJI,AbrahamL,HeckbertSR,etal.TherelationofmarkersofinflammationtothedevelopmentofglucosedisordersintheelderlytheCardiovascularHealthStudy[J].Diabetes,2001,50(10):2384-2389
[13]AlberHF,FrickM,SüssenbacherA,etal.Effectofatorvastatinonperipheralendothelialfunctionandsystemicinflammatorymarkersinpatientswithstablecoronaryarterydisease[J].WienMedWochenschr,2007,157(3/4):73-78
[14] 程发峰,王青青,钟相根,等. 中药配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9):794-799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1.021
R587.2
B
1008-8849(2015)31-3478-03
201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