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通口服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2015-02-08 08:37张轶英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31期
关键词:口服液稳定型心电图

张轶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心通口服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张轶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021)

目的观察心通口服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1例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2例,观察组69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长效异乐定、拜阿司匹林、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心通口服液20mL餐后0.5h口服,每日3次。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于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症状总有效率、心电图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心通口服液能有效扩张冠状动脉、疏通微循环,改善心脏供血功能,减轻心脏缺血缺氧,缓解心绞痛,改善血液的高凝、高黏、高聚状态,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心通口服液效果较好。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通口服液;抗心绞痛治疗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日益取代传统的饮食结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冠心病较为常见。目前临床上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尚不十分满意。笔者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通口服液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诊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心脏病学会1979年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按照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排除标准:在实验前数月(至少3个月)有过心肌梗死史;有梗死前症状;静息时有心绞痛发生;有冠状动脉疾病以外的病变引起的胸痛;患者存在任何可能使研究结果无效的疾患;经检查证实为其他心脏疾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甲亢、颈椎病、胆心综合征、胃及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主动脉夹层等所致胸痛者。其中男70例,女61例;年龄49~85(62.4±4.7)岁;病程1~25(9.5±3.3)年;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Ⅱ级32例、Ⅲ级70例,Ⅳ级29例。同时并发高血压(原发性)85例,脑梗死25例,脑出血11例,糖尿病33例,室性早搏39例,房性早搏19例,房室交界性早搏8例,房颤13例。将13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9例。2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心绞痛分级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长效异乐定50mg清晨1次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口服每天1次、卡托普利12.5mg,每日2~3次口服等针对心绞痛治疗的常规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通口服液(山东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20014,10mL/支)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共服用3个月。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状况、持续时间、血压、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在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后的变化,统计3个月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

1.4疗效评定标准[2]

1.4.1临床症状疗效评定 显效: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胸闷、气促、心慌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硝酸酯类的药物使用量减少70%以上,血液流变学及血压、心率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胸闷、气促、心慌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缓解,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发作次数及硝酸酯类的药物使用量减少45%~75%,血压较治疗前下降1.33~2.66kPa,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无效: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胸闷、气促、心慌等症状稍微有所改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发作次数及硝酸酯类的药物使用量减少小于45%,血压或血液流变学指标稍有好转或无明显改善。加重: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的程度较治疗前加重及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多,硝酸酯类的药物使用量增加,血液流变学或血压等观察指标无好转或较治疗前有所恶化。总有效率以显效+有效计算。

1.4.2心电图疗效评价 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以NST和∑ST表示(NST表示常规标准十二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ST表示常规标准十二导联中ST段压低的总和)。显效:治疗后静息心电图原来压低的ST段或倒置的T波恢复正常,原来压低的缺血ST—T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原来阳性心电图(双倍二级梯试验和次极量分级运动试验)治疗后转为阴性,或运动耐量较治疗前上升2级。有效:治疗后的心电图(静息或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下降的缺血性ST段回升0.05mV以上,但没有达到正常标准,主要导联的T波倒置变浅达45%以上或平坦的T波成为直立,治疗后的次极量分级运动试验较治疗前运动耐量上升1级。无效:治疗后的心电图(静息或次极量分级运动试验)与治疗前比较稍有好转或大致一样。加重:治疗后的心电图(静息或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缺血压低型的ST段较治疗前向下移动≥45%,主要导联T波倒置加深大于或等于45%或T波由直立变为平坦,或T波由治疗前平坦变为倒置,治疗后的次极量分级运动试验较治疗前运动耐量下降1级。总有效率以显效+有效计算。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2检验和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数据,计量资料使用表示,用Ridit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症状疗效 观察组69例,显效56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62例,显效19例,有效28例,无效11例,加重4例,总有效率76%。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发作0~10次,1~3次者16例,4~7次者13例,7次以上者4例。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发作4~20次,4~6次者8例,7~13次者15例,13次以上者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电图疗效 观察组69例,显效51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62例,显效21例,有效28例,无效9例,加重4例,总有效率为79%,最终演变为心肌梗死4例。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心率、血压、NST和∑ST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见表2。

2.52组病情和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较 2组治疗后病情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硝酸甘油用量减少(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NST和∑ST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1 mmHg=0.133 kPa。

表3 2组治疗前后病情和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肌细胞短暂急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的刺痛、钝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背部,常有濒死感,休息、吸氧或口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症状。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心肌细胞的耗氧与供氧不平衡所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病的罪魁祸首。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组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临床疾病,长期频发的心绞痛最终会引起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冠心病是指患者体内脂质代谢情况异常,使得其在动脉内膜上沉积,继而形成白色粥样斑块,导致动脉腔狭窄,血流流动受阻,继而引起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的产生。冠心病心绞痛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血气不足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祖国传统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主要以心气心阴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3]。

心通口服液主要由黄芪、党参、麦冬、何首乌、丹参、野葛根、皂角刺、枳实、当归等组成。黄芪补中益气、利水消肿,具有清除自由基,改善心功能,利尿的功效[4],能增加血清中超氧化歧化物(SOD)的含量,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从而增加体内自由基的清除能力[5]。党参大补元气,可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6],具有轻度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改善脑神经介质的传递、增加脑力及神经系统抗疲劳能力等作用[7]。麦冬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心功能,利尿的功效[8]。何首乌补益精血,丹参活血化瘀,两者相配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9],降低血小板聚集和血液黏滞,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减轻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以及由缺血引起的细胞内酸中毒,保护线粒体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10]。野葛根、皂角刺、枳实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具有扩张冠脏动脉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的作用[11]。当归补血活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血流量[12]。

本研究证明,心通口服液具有舒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疏通微循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解除冠脉痉挛、保护心肌和冠脉、改变血液流变学和血脂异常的作用,可有效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生,对控制心绞痛发作及减少或避免心肌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可在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中推广应用。

[1] 陶寿淇.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2] 陈可翼,廖家桢,肖振祥. 心血管疾病研究[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319

[3] 肖振辉.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9

[4] 张一达,侯睿,汤丽洁,等. 心通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 河南中医,2012,10(12):768-769

[5] 孙波,王宏平,徐君东,等. 心通口服液对脂质过氧化损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2(8):32-37

[6] 黄连宇. 浅析党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11,2(3):10-18

[7] 陈芙蓉,王文志,王爱茹,等. 心通口服液对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2013,19(9):21

[8] 莫书荣,连芳. 麦冬对心脏活动的药理学作用[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1(1):52-53

[9] 周晓明,卢再英,汪文道,等. 何首乌的仿制实验性再狭窄及机制的初步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0(4):480-482

[10] 贺铁豪,李力群,杨颖,等. 心通口服液治疗气虚夹瘀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 山东医学,2010,19(1):52-53

[11] 全国中草药编写组. 中草药汇编[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9-47

[12] 高建苑,孙静,苏惠,等. 心通口服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3,19(1):52-53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1.019

R541.4

B

1008-8849(2015)31-3473-03

2015-02-10

猜你喜欢
口服液稳定型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风湿骨痹口服液急性毒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